殲滅性打擊

殲滅性打擊是毛澤東殲滅戰思想的重要內容。即在實施殲滅戰中,既要力爭全殲敵人,也可根據戰場實際,殲滅敵軍一部,擊潰其另一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殲滅性打擊
  • 類型:軍事術語
殲滅性打擊的思想是毛澤東針對解放戰爭第二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時的情況提出的。1947年8月28日,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的給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和政治委員鄧小平等的電報中指出:“在目前情況下,給敵以殲滅與給敵以殲滅性打擊,必須同時注重。”(《毛澤東軍事文集》第4卷)電文指出,殲滅戰作為人民解放軍的基本方針,是在敵軍分散孤立、敵援兵不能迅速到達之條件下必須實行的。這種殲滅戰,必須集中三倍或四倍於敵之兵力,以一部打敵正面,以另一部包圍敵之兩翼,而以主力或重要一部迂迴敵之後方,即是說四面包圍敵軍,方能奏效。“但在敵軍分數路向我前進,每路相距不遠,或分數路在我軍前進方向施行防堵,每路亦相距不遠之條件下,我軍應當採取給敵以殲滅性打擊的方針。”(同前)次日,毛澤東在致華東軍區領導的電報中又說,可以採取運動中半殲滅半擊潰之作戰方針,作戰時應注意打小規模殲滅戰,每次以殲敵一團一旅為目標,不打無把握之仗。
毛澤東指出,殲滅性打擊,即不以全部殲滅敵軍為目標,而以殲滅其一部、擊潰其另一部為目標。對敵實施殲滅性打擊時,不要四面包圍,只要兩面或三面包圍,而以己之全力用於敵之正面及其一翼或兩翼,求達殲敵一部、擊潰其另一部的目的。殲滅性打擊是對殲滅戰思想的靈活運用,強調根據戰爭形勢、戰略任務和戰場實際,把殲滅戰和擊潰戰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總的戰略意圖之下,在堅持以打殲滅戰為基本方針的前提下,不排除特定情況下的必要的半殲滅、半擊潰的作戰。毛澤東認為,這樣做可以減少解放軍傷亡,其被殲滅之部分可以補充解放軍,其被擊潰之部分可以使其大量逃散,敵能收容者不過一部分,短期內亦難恢復戰鬥力。
毛澤東關於給敵以殲滅性打擊的思想,是對其殲滅戰思想的重要補充,體現了毛澤東在作戰指導上的高度靈活性。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