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術性反擊
-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951年8月21日,毛澤東在給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的電報中表示:儘可能作戰術性反擊的意見“值得認真考慮”(《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卷)。9月18日~10月31日,志願軍7個軍和朝鮮人民軍2個軍團協同進行了全線戰術性反擊作戰。對於攻克後的陣地,不利於防守的立即放棄;可以爭取的,進行反覆爭奪,大量殺傷敵軍後視情況放棄或固守;可以固守的,堅決固守,打退敵軍反撲。志願軍不但攻擊連連得手,而且將攻克後是否棄守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打得敵軍8個師頻繁調動,疲於奔命,處處被動。整個戰術反擊作戰,對敵連、排支撐點和個別營防禦陣地共60個目標攻擊77次,攻占敵連、排支撐點17處,打退敵排以上兵力的反撲480餘次,共殲敵2.7萬餘人。此次作戰同以往作戰相比,志願軍在使用兵力和火力構成上有了很大變化,一般攻擊敵軍1個連,使用步兵1個連,支援炮兵則達8~10個連,火炮30~40門,炮兵火力有了很大加強。這是志願軍之所以在反擊作戰中取勝的重要因素。10月24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對此役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此種作戰,在若干個被選定的戰術要點上,集中志願軍優勢的兵力火力,採取突然動作,對成排成連成營的敵軍給以全部和大部殲滅性打擊;然後在敵人向志願軍舉行反擊的時機,又在反覆作戰中給敵以大量殺傷;然後依情況,對於被志願軍攻克的據點,凡可以守住者固守之,不能固守者放棄之,保持自己的主動,準備以後的反擊。此種作戰方法,繼續實行下去,必能制敵死命,必能迫使敵人採取妥協辦法結束韓戰。
戰術性反擊作戰,是對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和殲滅戰的作戰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豐富和發展。它雖然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但作為陣地防禦作戰的一種有效手段,對未來的戰爭仍有一定的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