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理論著作《
黃帝內經》中記載了許多關於臍療的論述。早在殷商時期,
太乙真人就用熏臍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臍法療疾。晉代
葛洪《肘後方》則率先總結和提倡臍療,開創了藥物填臍療法的先河。此後,臍療歷經各朝代的發展,直至晚清進入了其發展的鼎盛時期。中醫外治宗師、清代
吳師機所著的《理瀹(音同“月”)駢文》,更是對臍療作了系統地闡述。春秋、戰國時代《五十二病方》,這本書中即有
肚臍填藥之記載,漢代
張仲景在《
金匱要略》一書中,也記載了臍療法。
葛洪著的《
肘後備急方》、唐代
孫思邈的《
千金要方》、
王壽的《
外台秘要》、宋代《
太平聖惠方》、明朝
龔廷賢的《萬病回春》、
李時珍的《
本草綱目》等均有記載,至
吳尚先的《理論駢文》描述當時治療
黃疸的方法,是把百部的根,放在臍上,用酒和糯米飯蓋之,至口中有酒氣為度;又用乾薑、白芥子敷臍,以
口辣去之。由此可知,由臍所入的酒,及辛辣之氣味皆可藉由皮膚吸收,而循經口中。
臍(即
神闕穴)在腹部中央,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的經穴,與經絡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中醫稱之為
十二經絡之根、呼吸之門;
神闕穴居臍中央,是
任脈的一個重要穴位(任脈為經之海,因此刺激此穴對
五臟六腑具有調節作用),又因臍部的皮膚比較薄,神經及血管比較豐富,它所支持的臟器以及血管包括模隔膜、肝、脾、胃、
腎上腺、
輸尿管、膀胱,因此臍部透過與五臟六腑、
十二經脈、
奇經八脈的聯繫,有比較強的吸收和傳導能力。 臨床上灸臍可治暈厥、昏迷、休克,故有興奮大腦、強心、改善微循環的作用;藥物敷臍可治虛汗,
神經性嘔吐,故有調整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作用;灸神闕可治
陽萎、不孕,故有調節
內分泌紊亂的功能;在
神闕穴上拔火罐,可治
蕁麻疹和過敏性哮喘,可作用於免疫系統、抑制過敏反應。
目前的醫學也證實,藥物可穿透皮膚表面結構,而被人體吸收。臍在胚胎髮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後閉合之處,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藥物易穿透擴散,且臍下無脂肪組織,故滲透力強。臍皮膚除了具有一般皮膚所具有的微循環外,臍下腹膜,還有豐富的靜脈網,腹下動脈分支,也通過臍部,可知藥物可在臍部擴散到靜脈或腹下動脈分支,而進入體循環;
臍動脈結構特殊(有研究指出,
動脈粥樣硬化病人的臍動脈壁沒有膽固醇堆積),而認為此種特殊結構,是藥物能迅速被吸收的有利條件。
方法
臍療的方法主要有藥物敷臍、貼臍、填臍、熨臍、熏臍、灸臍等。
功效
健康方面:快速改善內臟及組織的生理及病理活動,提高免疫力,強身健體特別對
體質較弱、
失眠多夢、寒性胃痛、腹瀉者有極好的改善作用。
養生方面:微熱的氣流從臍部擴散到整個腹部,促進胃腸蠕動,加速體內毒素的排出,改善睡眠,使人精神身體都有無比的輕鬆、舒適、精力充沛。
美容方面:促進面部血液循環,能改善面部蒼白、暗啞的現象,預防和淡化因循環不暢引起的色斑、暗黃等皮膚問題。
治療方面:特殊的給藥方式,使患者氣血充盈,
顏容光彩,諸疾不生,體健身輕,延年益壽。
優點
(1)適應症廣
臍療的功用及適應症非常廣泛,對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經、心血管系統均有作用。 並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可廣泛用於內、外、婦、兒、皮膚、五官科疾病,並可養生保健。概括有:
a、強壯祛病,養生延年: 臍之先天之命蒂,後天之氣舍,是強壯保健的要穴。臍療可增強人體抗病能力,具有補脾腎,益精氣之功。用於虛勞諸疾、神經衰弱和不寐少眠、多夢煩躁等症。
b、 通調三焦,利水消腫: 臍療能激發三焦的氣化功能,使氣機暢通,經絡隧道疏通。可治療
小便不利、
腹水、水腫、黃疸等病。
c、 調理沖任,溫補下元: 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督帶四脈與生殖及婦人的經帶、胎、產息息相關,故藥物溫臍可調理沖任,固經安胎。臨床用於陽痿、
遺精、早泄及婦女月經不調、痛經、
崩漏、
帶下、
滑胎、不孕等症。
d、通經活絡,行氣止痛: 臍通百脈,溫熱藥貼臍後,能夠通經活絡,理氣活血,達到“通則不痛”。適應於
痹症,手足麻木及諸酸痛症。
e、
斂汗固表,
澀精止帶: 臍療能收斂人體的精、氣、神、津,調整臟腑陰陽平衡,使氣血調暢,營衛通利。臨床常用於治療
自汗、
盜汗、
夢遺、
滑精、久泄、帶下、驚悸、失眠等。
f、 健脾活胃,生清降濁:臍療可增強脾胃機能,使清陽得升,濁陰下降,以健脾止瀉,和胃降逆。用於胃痛、
痞滿、反胃、嘔吐、
泄瀉、
痢疾、呃逆等。
(2)使用簡便、安全、無毒副作用
臍療的操作方法非常簡便,一般3—7天換貼一次,不需煎藥、服藥、注射,也避免了藥物被破壞分解和對人體內有關臟器的損害。對那些吃藥怕苦、打針怕痛、針灸怕針、服藥易吐及不能服藥的患者,尤其適宜。
(3) 價格低廉 節約時間
臍療每次用量很小,一般2—4貼即可見效,常見病、多發病的患者,可免去醫院掛號就診,到藥房購買即可,省錢省時。
(4)儲存方便 隨用隨取
臍貼有效期限長,適宜長期儲存,家庭常備無患,一旦需要,隨用隨取,“貼”到病除。
現代套用
曾有學者報導採用敷臍辨證治療小兒泄瀉,總有效率達91、1%;治療小兒厭食,有效率達97%;治療痛經.有效率達90%以上;治療小兒遺尿,有效率達94%;治療支氣管哮喘,有效率達95%;治療陽痿,有效率達90%;治療手術後腸脹氣、腸梗阻也有較好的療效。
還有部分學者嘗試用臍療治療腫瘤患者放化療後白細胞減少症,效果也令人滿意。此外,一些學者根據臍療原理,加以發揮,將西藥也套用於臍療,如學者李忠用利眠寧2.5nv、雙氫克尿唆5mg、地巴銼4mg、利血平0、6mg、硫酸鎂1m8、澱粉25mg敷臍治療高血壓病I、B期。
更有製藥企業將臍療驗方結合現代的透皮、緩釋新技術,開發出臍療外用新藥,典型的如榮昌肛泰,為中藥的開發提出新的思路,那句耳熟能詳的“貼肚臍,治痔瘡”的廣告語,足以證明人們對臍療的喜愛和信賴。
把藥物研成細末,用水、蜜或藥汁等拌和,製成因球形的大小的藥丸。這種劑型便於貯存,便於使用,有利於救急。把藥物研成極細末,填放臍部,或用酒、醋、水、蜜等調敷臍部。
將藥物研末,用粘合劑(如酒、雞蛋清、薑汁等)調為糊狀,攤敷臍部,外蓋紗布,再用膠布固定o
將藥物研末後,加適量的水調拌均勻,做成大小不等的餅狀藥片,貼敷臍部,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或將新鮮的植物莖葉、根莖搗碎,製成藥餅,烘熱敷臍上。
膏劑在使用時可分為兩類:
1.膏藥
是我國一種具有傳統特色的、附有襖背的外貼膏劑。共帛法是按處方將藥料切段或搗碎,放在植物油(豆油、花生汕等)里浸泡3—5天,然後加熱煎炸(若有花、葉等不耐高熱的藥料,宜後放),炸至藥料焦枯成炭狀並出白轉青,藥油滴水成珠不散(約250一300℃)時,減小火力,再徐徐加入黃丹(或鉛粉),不斷攪拌至黃丹全部融合,以溶去刺激性物質,去其火毒後備用。用時將膏藥料微火或隔水加熱溶化,攤於布、紙或獸皮上,外貼患處成穴位處(如臍部)o
2.軟膏
將套用的藥物研為細末,放入醋或酒內加熱熬成膏狀,用時攤貼穴位上即可。或將藥物研細末後,加入適量的蜂蜜、薑汁或凡士林等調為膏狀,攤貼在穴位上(如臍部).定時更換。系採用升華法製成的金屬化合物,呈結晶狀製品,為中醫外科常用藥,如白降丹等。但有些丸散也稱作丹,加人丹、紫雪丹等。
禁忌
有嚴重心血管疾病、體質特別虛弱者,處在懷孕期、哺乳期的女性,以及過敏性皮膚者,特別是腹部皮膚有炎症、破損、潰爛者均不適合進行臍療。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有無藥物過敏史,避免在用藥時引起過敏。
要特別注意保暖。治療不要在室外進行,或者讓臍部對準風口。保持室內溫暖,適當覆蓋衣被。尤其是腹瀉、感冒、體質虛弱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兒更要注意保暖。
如果在操作中遇到需要局部加熱,比如
艾灸,此時要特別留意皮膚的顏色改變和表面溫度,避免溫度過高造成燙傷。給小兒施灸時尤其要當心,小兒皮膚嬌嫩,在治療過程中也很難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所以更容易燙傷,需要倍加小心。
一旦有過敏現象,立刻停藥。輕者可自行消退,如發生皮膚水泡者,用消毒針挑破,外搽紫藥水即可。
給藥途徑
經臍給藥,目前認為有以下兩條吸收途徑:
(l)透過完整表皮
這是主要的透入途徑,通過角質層細胞和細胞間隙透入皮膚。
是藥物透皮吸收的重要途徑,藥物如進入毛囊後,就可通過毛囊壁間空隙或皮脂腺穿過皮膚。
使用原則
(1) 臍療前仔細詢問患者病史,有皮膚過敏者,不宜採用刺激性較強的藥物。
(2) 臍療驗方中有一些有毒、峻烈的藥物,如巴豆、甘遂等應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3) 久病體弱及有嚴重心臟病患者,用藥量不宜過大,敷藥時間不宜過長,病癒即去藥,最好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4) 孕婦宜慎用或忌用臍療,有墮胎或毒副作用的藥物更應慎用或禁用,以免發生墮胎流產。
(5) 辯證用藥方能提高療效。
(6) 通常用藥劑量不宜過大,更不應長期連續用藥。治療輕症,病癒則去藥;慢性病或預防保健宜間斷用藥,一般1~2天換藥一次,需用藥3次以上者,每兩次用藥之間要間歇3~7小時,每個療程可休息3~5天。
(7) 治療中出現不良反應,如疼痛、過敏反應、病情加重等,應立即去藥。
注意事項
(1) 治療前先用75%酒精棉球對臍及周圍皮膚常規消毒,以免發生感染,皮膚有破損者,最好不要使用臍療方法。
(2) 取仰臥位,充分顯露臍部,用藥後外敷紗布或膠布貼緊,也可用寬布帶固定,覆蓋於臍部,或將藥直接放入布袋內,以防藥物脫落。
(3) 臍部皮膚嬌嫩,如藥物刺激性較強,或隔藥灸臍次數較多時,宜在用藥或治療前先在臍部塗一層凡士林,小兒尤應注意。
(4) 由於臍療
藥物吸收較快,故用藥開始幾天個別患者(尤其用走竄或寒涼藥時)會出現腹部不適或隱痛感,一般幾天后可自行消失,不必緊張。
(5) 用藥後宜用消毒紗布、蠟紙、寬布帶蓋臍,外以膠布或傷濕止痛膏固封,個別患者會對膠布等過敏,可暫停用藥,外塗膚輕鬆軟膏,待脫敏後繼續。
(6) 本法宜在室內進行,注意保暖,以免患者受涼,體虛者、老年人、小兒尤應注意。
(7) 本法用於小兒時應妥善護理,囑其不能用手搔抓或擦拭,以防敷藥脫落。同時小兒肌膚嬌嫩,不宜使用劇性藥物,貼藥時間也不宜過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