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銓

胡銓

胡銓(1102年-1180年),字邦衡,號澹庵。吉州廬陵薌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人。南宋名臣、文學家,廬陵“五忠一節”之一,與李綱趙鼎李光並稱“南宋四名臣”。

建炎二年(1128年),胡銓登進士第。初授撫州軍事判官,他招募鄉丁,助官軍捍禦金軍。後除樞密院編修官。紹興八年(1138年),秦檜主和,胡銓抗疏力斥,乞斬秦檜與參政孫近、使臣王倫,聲振朝野。但遭除名編管昭州,移謫吉陽軍。秦檜死後,內移衡州。宋孝宗即位,復任奉議郎,知饒州。歷國史院編修官、兵部侍郎,晚年以資政殿學士致仕。

淳熙七年(1180年),胡銓去世,追贈通議大夫諡號“忠簡”。著有《澹庵集》等傳世。

概述內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 本名:胡銓
  • 別稱:胡忠簡
  • 字號:字邦衡
    號澹庵
  • 所處時代宋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吉州廬陵
  • 出生時間:1102年
  • 去世時間:1180年
  • 主要作品:《澹庵詞》《胡澹庵先生文集》
  • 主要成就:剛直不阿,乞斬秦檜
  • 官職:資政殿學士、朝議大夫
  • 封爵:廬陵郡開國侯
  • 追贈通議大夫
  • 諡號:忠簡
人物生平,早立卓然,乞斬秦檜,甘心流竄,屢議朝政,射陽拒敵,恩寵日隆,歸家長逝,人物評價,總評,歷代評價,文學成就,個人作品,親屬成員,史書記載,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早立卓然

胡銓自小潛心學問,強記博覽。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在淮海策問進士,胡銓對御題問“治道本天,天道本民”,回答說:“湯、武順從民眾而興起,桀、紂順應天道而滅亡。現在陛下起於干戈鋒鏑之間,外亂內訌,而策問臣下數十條,都質問於天道,而不傾聽民眾呼聲。”又說:“現在的宰相不比過去的晏殊,樞密、參政又不是過去的韓琦杜衍范仲淹。”答問長達一萬多字,高宗看到而驚異,打算把他列為第一名,有人忌恨他的耿直,移為第五名。
胡銓胡銓
登第之後,胡銓被授為撫州(今江西撫州)軍事判官,未上任,恰逢隆佑太后(孟皇后)為避金兵逃到贛州,金兵隨後追擊,胡銓以漕司檄文統攝本州幕僚,召募鄉丁輔佐官軍抵禦。因功受賞,轉官承直郎。後為父服喪,並隨鄉人蕭楚學習《春秋》。
紹興五年(1135年),張浚設都督府,辟舉胡銓任湖北倉屬,胡銓沒有赴任。有詔令到都堂審察,兵部尚書呂祉賢良方正推薦他,獲高宗賜對,任樞密院編修

乞斬秦檜

紹興八年(1138年),金國派遣張通古、蕭哲二人作為“江南詔諭使”,攜帶國書,在王倫的陪同下,來到南宋都城臨安進行和談。金使態度極其傲慢,目中無入,對南宋當局百般侮辱。但高宗和秦檜一味苟且偷安,不惜卑躬屈膝與金使議和。此舉激起了朝中大多數大臣與全國軍民的義憤,紛紛起來反對。胡銓反對議和最為激烈,他上書高宗,對金國議和的陰謀進行揭露,而且要求高宗斬下秦檜、王倫、孫近的首級。他還表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他寧願投東海而死,也決不在小朝廷里求活。
胡銓這篇奏疏一經傳出,立即產生強烈反響。宜興進士吳師古迅速將此書刻版付印散發,吏民爭相傳誦。金人聽說此事後,急忙用千金求購此書,讀後,君臣大驚失色,連連稱“南朝有人”、“中國不可輕”。
奏疏上報之後,秦檜認為胡銓狂妄凶悖,鼓眾劫持,詔令除名,貶送昭州(今廣西平樂)管制,並降詔傳告朝廷內外。給事中勾龍如淵諫議大夫李誼戶部尚書李彌遜侍御史鄭剛中等人紛紛想方設法出面營救,秦檜迫於公論,只得改派胡銓去廣州監管鹽倉。

甘心流竄

紹興九年(1039年),改為簽書威武軍判官。
胡銓雕像胡銓雕像
紹興十二年(1142年),諫官羅汝楫彈劾胡銓飾非橫議,詔令除名,貶送新州(今廣東新興)管制。
紹興十八年(1148年),新州守臣張棣攻訐胡銓與賓客唱酬對答,誹謗怨恨朝廷,胡銓再被貶至吉陽軍(今海南崖縣崖城)。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秦檜死,胡銓量移衡州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胡銓獲準隨意居住。

屢議朝政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趙昚即位,胡銓復職奉議郎、知饒州。孝宗召他入對,胡銓上奏修德、結民、練兵、觀釁四事。孝宗說:“朕很早就聽說你耿直誠實。”任命他為吏部郎官
隆興元年(1163年),遷任秘書少監、擢任起居郎。針對自隆興北伐失敗後朝中的議和之風,胡銓多次上表予以反對。
當時發生旱災、蝗災和星變,孝宗下詔垂詢政事缺失,胡銓應詔上書數千言,全篇引用《春秋》記載災異的方法,論述政令缺失的情況有十種,而上下情不合的情況也有十種,並說:“堯、舜四目明白,四耳通達,雖有共、鯀之亂,不能堵塞。秦二世趙高為腹心,劉邦項羽橫行而沒有聽說;漢成帝殺死王章,王氏移鼎而沒有聽說;漢靈帝殺死竇武陳蕃,天下崩潰而沒有聽說;梁武帝信任朱異侯景斬關奪隘而沒有聽說;隋煬帝信任虞世基,李密稱帝而沒有聽說;唐明皇驅逐張九齡,安、史包藏禍胎而沒有聽說。陛下自從即位以後,號召延攬賓客,與我同時召來的張燾辛次膺王大寶王十朋,現在張燾已離開朝廷了,辛次膺離開朝廷了,王十朋離開朝廷了,王大寶也將離去,只有臣還在。以言論為避諱,而想堵塞災異的根源,臣知道必然不能做到。”
胡銓又說:“過去周世宗被劉旻擊敗,周世宗處斬敗將何徽等七十人,軍威大震,果然打敗劉旻,奪取淮南,撫定三關。一天之內處死七十位將領,哪裡還有將領可以使用?但周世宗終能恢復失地,這難道不是因為無能懦弱的人離開,而勇敢的人出來了嗎?近來宿州之敗,將士死於敵手的布滿原野,而敗軍之將以得到的金銀賄賂權貴以求得自解,上天以災異昭示人們,陛下必須信賞必罰以順應天道變化。”他又談論台諫官說:“今朝廷大臣以箴默不言為賢,取悅陛下為忠,導致唐德宗時‘賣直’那樣的事發生,正所謂‘一言喪邦’。”孝宗說:“不是你,我聽不到這些話。”
金朝請求和議,胡銓說:“金朝知道陛下銳意恢復中原,因此用好話欺騙我,希望絕口不要說‘和’字。”孝宗將邊防事宜全部交付張浚,而王之望、尹穡等人專主議和排擠張浚,胡銓當廷斥責他們。胡銓兼任權中書舍人、同修國史。張浚兒子張軾被賜金紫,胡銓收繳上奏,認為不應當這樣對待勛臣子弟。張浚與胡銓交情深厚,胡銓不顧忌這一點。
十一月,孝宗就戰和問題向朝臣徵求意見,與會的十四人中,力主和議的占一半,模稜兩可的占一半,反對議和的不過胡銓一人。朝廷任命他為宗正少卿,胡銓請求外任,沒被允許。
早先,金將蒲察徒穆、大周仁以泗州地投降,蕭琦率兵一百人投降,詔令都授予他們節度使。胡銓說:“接受投降自古以來都是件棘手的事情,六朝七次得到河南地區,但很快又都喪失;梁武帝時侯景將河南地區來投降,不久台城淪陷;本朝政和、宣和年間,郭藥師從燕雲來投,不久成為中國禍患。現在金朝三大將前來歸附,給予高官厚祿,優待他們的部隊,以維繫中原民心,是不錯的。但讓他們駐在都城附近,萬一他們包藏禍心,作為內應,將來會後悔莫及,希望不要任命他們掌管兵權,把他們的部眾遷移到湖、廣地區以杜絕後患。”
隆興二年(1164年),胡銓兼任國子監祭酒,不久任權兵部侍郎,兼中書舍人。八月,孝宗因災異避住偏殿減少膳食,詔令廷臣議論政事缺失和當前急務。胡銓認為救災是當務之急,同金講和是政事缺失,認為“今日之議若成,則有可吊者十;若不成,則有可賀者亦十。”並舉“十吊”之事,再次反對議和。

射陽拒敵

隆興北伐失敗後,金兵繼續向商、秦之地推進,兩淮局勢亦危急,楚州、昭關、滁等地先後失守,只有高郵守臣陳敏頑強地拒敵於射陽湖今江蘇東部)。形勢十分危急,胡銓受命以本職措置浙西、淮東海道。一面上表彈劾擁兵不救的大將李寶,敦促他迅速出師救援;另一方面又親自帶兵上前線抗金。時值嚴冬臘月,河水凍結,胡銓身先士卒,手持鐵錘下河擊冰。將士們深受鼓舞,一鼓作氣,奮勇作戰,終於擊退了金兵的入侵。許久後,提舉太平興國宮。

恩寵日隆

乾道(1165年-1173年)初年,胡銓帶集英殿修撰職出知漳州,又改知泉州。上朝奏事後,被留朝為工部侍郎。胡銓入宮輪對,說:“少康以一旅之師恢復夏禹基業,今陛下富有四海,不只一旅,而即位已經九年,恢復過去基業的效果還未顯著。”又說:“天下多水旱災害,左右不上報,這是為國謀畫者的過錯,應該讓有司迅速做好防災準備。”並請求致仕。
胡銓胡銓
乾道七年(1171年),胡銓任寶文閣待制,留侍經筵。他再次請求離職,得以敷文閣直學士外任宮觀官。辭行時,胡銓仍以歸還陵寢、恢復故疆力言,孝宗說:“這是朕的志向。”並問他回到哪裡,胡銓說:“回到廬陵,臣以前在嶺海曾經訓解經書,想寫成此書。”孝宗特賜其通天犀帶,以示寵榮。
胡銓歸去後,獻上所著《易》、《春秋》、《周禮》、《禮記解》,孝宗詔令有司收藏於秘書省。不久,復任原官,升龍圖閣學士、提舉太平興國宮,轉提舉玉隆萬壽宮,進升端明殿學士

歸家長逝

淳熙六年(1179年),孝宗召胡銓歸經筵,胡銓以疾病極力推辭。
淳熙七年(1180年),胡銓獲準以資政殿學士致仕。五月,胡銓病危,彌留之際,仍口授遺表,期望孝宗“捨己為人,安民和眾”,牢記家仇國恨,收復失地。他自己則願學習唐代名臣張巡“為厲鬼以殺賊,死亦不忘!”旋即辭世,享年七十八歲。孝宗聞訊後,特贈他為通議大夫
淳熙十三年(1186年),孝宗追賜胡銓諡號為“忠簡”。

人物評價

總評

胡銓的—生忠誠正直,始終不渝,正如他在《乾道三年九月宴罷》一詩中所寫:“久將忠義私心許,要使奸雄怯膽寒。”胡銓被流放二十三年,但始終堅持抗金、反對議和,為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愛國者。

歷代評價

王庭珪:痴兒不了公家事,男子要為天下奇。
陳剛中:①屈膝請和,知廟堂禦侮之無策;張膽論事,喜樞庭經遠之有人。身為南海之行,名若泰山之重。②誰能屈大丈夫之志,寧忍為小朝廷之謀。知無不言,願請尚方之劍;不遇故去,聊乘下澤之車。
胡銓雕像胡銓雕像
楊萬里:公居無事時,下心拱手,言恐傷人,獨論國事,勁氣正色,貫日襲月,奮以直前,不怵不惻,不疚不式,大節揭揭,細行斬斬,動容出辭,見者起敬,長身玉立,望之山如即之春。
周必大:①春秋尊王,外攘夷狄。幼學壯行,終始惟一。凜然英氣,尚父是匹。揭之徂征,可卻回紇。②編修官胡銓毅然上書,乞斬相(闕)北使,三綱五常賴以不墜,士大夫復翕然尊之。……是之謂三忠。
羅大經:人徒見忠簡以一編修官乞斬秦檜,甘心流竄,忠襄(楊邦乂)以金陵一倅唾罵兀朮,視死如歸,豈知其自為布衣時,所立已卓然矣。
脫脫:秦檜執國柄,其誤宋大計,固無以議為也。張九成之策,胡銓之疏,忠義凜然。
李紘:封事則胡忠簡驚人,詩盟則楊誠齋獨主。
蔡東藩:胡銓一疏,直足怵奸賊之膽,雖未邀聽信,反遭貶謫,而正氣自昭於天壤,南宋之不即亡,賴有此人,亦賴有此疏,讀此可以起懦而警頑,令人浮一大白。

文學成就

胡銓雖顛沛流離,半生嶺海,但志苦心勞,好學不厭。對經史百家之學均有所得,而且通曉繪畫藝術。
胡銓像胡銓像
胡銓推崇韓愈歐陽修,主張以文“傳道”。他的文章,內容豐富,馳騁古今,多長篇大論。他的代表作如《上高宗封事》,決然表示“不與檜等共戴天”,“願斬三人頭竿之藁街”,並主張“羈留虜使,責以無禮,徐興問罪之師”,“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耳,寧能處小朝廷求活耶?”文章一出,群臣振奮,奸佞失色。
其他文章,如《應詔言事狀》、 《應詔集議狀》、 《上孝宗封事》、《與王中丞相書》,也都痛快淋漓。題跋如《跋陳了翁帖》,也寫得激昂慷慨。楊萬里曾為他的集作序,說道:“先生之文,肖其為人。其議論閎以挺,其敘記古以則,其代言典而嚴,其書事約而悉。”是中肯之評。
胡銓的詩,頗具風采,一如其文。如《次雷州和朱□秀才韻時欲渡海》,雖再遭貶斥,意氣不衰。其詞亦多激憤之語,如《好事近》直斥“豺狼當轍”。秦檜的私黨張棣迎合意旨,以此詞為據,向朝廷檢舉他“謗訕怨望”,以致被遠謫海南島《四朝名臣言行錄》)。

個人作品

胡銓作品散失不少,原有今傳本有《胡澹庵先生文集》32卷,《補遺》1卷,有道光十三年刊本。其詞集《澹庵詞》1卷另行,有《四印齋所刻詞》本。清王鵬運《南宋四名臣詞集》錄胡銓《澹庵長短句》一卷。

親屬成員

胡銓的曾祖父胡璉,為胡公霸的曾孫。祖父胡愷,父親胡載,生母曾氏。從曾祖到父親,胡氏三代不仕,而以耕讀為業。胡載曾經參加過科舉考試,但一試不中就棄而歸農。
胡銓有兄弟多人。兄胡鑄,自幼讀書力學,師從名儒蕭楚。曾與胡銓一起在鄉里洞岩築精舍,自號蓬山居士。鑄子胡浦,字幾道,居家以孝友聞名鄉里。南宋乾道九年以叔父胡銓的恩蔭授迪功郎,監潭州衡山縣戶部贍軍酒庫,病故於任所。胡銓的堂弟胡鍔,字廉夫;從弟胡鎬,字從周,紹興十五年進士及第,歷任新淦縣尉、靖州判官贛縣縣丞、大理寺主簿等,後出任荊湖南路參議官。
胡銓有5個兒子:胡泳胡澥、胡浹、胡薦、胡沖。胡沖早夭。胡浹、胡薦官承務郎。長子胡泳,字季水,小字蘇郎。6歲時隨父親貶謫新州,記憶力過人,能背誦《春秋》,詩人陳元忠目之為春秋生。後胡銓被流放到瓊州,他又隨父渡海到貶所,為被貶放瓊州的名臣李光所看重,把孫女許配給他為妻。胡銓在海島聚徒授業,胡泳也受到薰陶。奸臣秦檜死後,胡銓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全家返回內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胡泳回到廬陵故里。孝宗隆興初因奏薦為右承務郎,後調淮西江東總領。次子胡澥,號伯圖,以父蔭人官,為承務郎,監南嶽廟,轉任奉議郎,為沿海制置司幹辦公事。詩人楊萬里稱他修潔博習,能世其家。
墓聯為胡銓二十五世孫胡仁題撰並手書.墓聯為胡銓二十五世孫胡仁題撰並手書.
胡銓的孫子有10餘人。胡槻,胡泳長子、胡銓長孫,宋寧宗嘉定十二年以右文殿修撰經略安撫使知靜江,在任4年,有政績。胡榘為胡泳次子,宋理宗時官至煥章閣學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以龍圖閣直學士致仕。其他孫子有胡代、胡桯、胡杋、胡楛、胡梃、胡機、胡校、胡價、胡構、胡樺、胡檖、胡椅等人。

史書記載

《資政殿學士贈通奉大夫胡忠簡公銓神道碑》
《宋故資政殿學士朝議大夫致仕廬陵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五百戶食實封一百戶賜紫金魚袋贈通議大夫胡公行狀》
宋史·卷三百七十四·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後世紀念

南宋名臣周必大曾在廬陵建三忠堂,撰文祭祀歐陽修諡文忠)、楊邦乂謚忠襄)、胡銓(謚忠簡)。
為紀念胡銓,後人曾在集賢書院內置其神主,與李泌韓愈周敦頤朱熹等人合祀一堂。後人把他與歐陽修楊邦乂周必大同譽為“廬陵四忠”,並修有胡忠簡公祠、“五公祠”等。
2000年,江西省新聞媒體選評江西千年之中最傑出的十位歷史名人,胡銓被評為“脖子最硬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