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邦乂(1085-1129)字希稷,吉水縣楊家莊(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黃橋鄉雲莊村)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以舍選登進士第。先後任歙州婺源縣尉,蘄州學教授。授宣教郎、建康府溧陽縣知縣。建炎三年(1129)九月,除通判建康軍提領沿江措置使司等職。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取建康,邦乂不降,血書“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完顏宗弼命人剖腹取心。著名歷史學家朱加雁曰:真古今第一人也。
基本介紹
- 本名:楊邦乂
- 字號:希稷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吉水縣楊家莊
- 出生時間:1085年
- 去世時間:1129年
- 諡號:忠襄
任職,被俘,後世評價,人物爭議,人物生平,相關史料,人物評價,後裔分布,軼事典故,
任職
楊邦乂任職十五年中,正值金兵入侵,中原多事之秋,徽、欽二帝被俘,而建康府兵又於建炎元年(1127)叛亂。面對人民流離失所,社會動盪不安的艱難形勢,時任溧陽知縣的他,在邑內“除苛政,重教化,均征搖”,並訓民為兵,加強民防,整肅治安,以至“在任三年,盜不入境”,邑人“惟恐其去,傾邑請留”。
被俘
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再次入侵,建康岌岌可危。留守杜充等人投降金帥兀朮,楊邦乂迎難而上,奮勇抗敵,但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被俘。金人勸其投降,楊邦乂嚴詞拒絕,並咬破手指。在衣服上書寫“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兀朮許他仍做溧陽知縣。他以頭碰柱.鮮血直流,並說:“豈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動者?幸速殺我”。兀朮派降金的戶部尚書李稅等多次勸降。十一月二十七日,楊邦乂見李稅等人在兀朮的宴會上,就當面痛斥:“天子以若捍城,敵至不能抗。更與其宴樂,尚有面目見我乎?”
楊邦乂望著他,大罵曰:"若女真圖中原,天寧久假汝?行磔汝萬段,安得污我!"兀朮大怒,竟命劊子手割其舌頭,開其胸膛,剜其心臟。楊邦乂在金陵(南京)慷慨就義,年僅四十四歲。後被追贈為朝奉大夫,謚忠襄。
後世評價
楊邦乂為國捐軀、從容就義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一直為後人敬仰。楊邦乂被譽為“廬陵五忠一節 ”。後人在其受難處聚寶山(雨花台)下土門岡。建楊忠襄公墓和祠。祠後毀於戰爭,民國年間曾重修墓道和立“楊忠襄公剖心處”碑,後牽至雨花台烈士陵園內,從陵園北大門進入後沿左側道路步行,位於梅花簇擁的梅崗,名為“楊邦乂剖心處”。
人物爭議
虞集記載岳飛裨將楊再興為楊邦乂之子。郾城之戰中身受數十處傷,殺死金兵數十人後犧牲。《鴻山楊氏家譜》記載為楊邦乂季子。為史學上長期爭論岳飛裨將楊再興到底是誰提供了重要依據。
人物生平
楊忠襄公,名邦乂,字唏稷,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入侵建康時任建康府通判,因留守杜充叛逃而被俘,後被金將完顏宗弼剖心殉職,時年44歲。高宗趙構念其忠貞報國,高風亮節,遂賜諡號“忠襄”,井為其造墓、建祠、立碑。
考證“楊邦乂剖心處”史跡之來龍去脈,當從“宗澤之死冀敘起。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十二日,天氣陰晦,風雨交加,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宗澤,在連呼三聲“渡河”之後,齎志而終。開封城內居民和將士兵卒聞訊後,奔走相悼,失聲慟哭。太學生為之撰文祭莫,工商界因之罷市致衷。
宗澤的死,使宋軍士氣不振,給抗擊金軍南侵帶來了不利影響。果然,同年八月,金軍再次揮師南下,並分東西、兩路進軍,以宋高宗暫居的揚州為主要戰略目標,企圖一舉滅宋。各路宋軍雖奮起抵抗,但終因實力懸殊而敗北。金軍輕騎直驅揚州瓜洲渡,高宗移駕浙西,揚州失陷。經過一番擄掠,金軍大部後撤,少部留兵仍在江淮一帶襲擾。
此時,宋高宗趙構巳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朝廷內部,主戰派和主和派雖然爭執不下,但畏金軍如猛虎的高宗的基本方針卻是放棄江淮一線,退守長江,以謀求和議,偏安江南。
建炎三年(1129年)閏八月十五日,江淮宣撫使杜充,率行營兵10餘萬(一說5萬餘)鎮守建康,並以御前前軍統制王瓔為後援。當時,岳飛在杜充軍中作統制官,楊邦乂在建康府任通判。通判的職位相當於地方長官的副職,但名義上卻是中央政府派駐地方的官員。
正當南宋統治者在精心策劃,布置江防,以企圖固守東南之時,金太宗完顏晟亦在加速行動。金太宗一方面集中兵力於江、淮之間,積極做渡江南下的準備,一方面任命南宋降將劉豫為京東、京西、淮南等路的安撫使,以控制河南局勢。同時,在奪取了山東東部的登、萊、密州等地區已穩定了左翼後,即于山東東平、梁山一帶的梁山泊造船,準備取海道南下。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南宋江防尚未鞏固,金軍便在完顏宗弼的統帥下,又分東西兩路渡江南下。西路由黃州(今湖北黃岡)附近渡江人江西,東路由和州(今安徽和縣)渡江攻江浙。東路是主力軍,、由完顏宗弼親自率領。十月,攻陷壽春(今安徽壽縣);十一月初一,攻占廬州(今安徽合肥);初四,占和州。大軍壓境,形勢非常危急,但杜充採取“閉門不出,隔岸觀火”的態度,僅以6萬兵力列戍於江南岸。時任統制官的岳飛,“叩寢閣諫杜充”,說:“勃虜大敵,近在淮南,脾睨長江,包藏不淺。臥薪之勢,莫甚於此時。”岳飛雖痛哭流涕,堅請出師,但性酷而無謀”的杜充卻視市不見,聽而不聞,一味敷衍。
完顏宗弼率軍在蕪湖、採石礬一帶渡江,但遇到郭偉軍的狙擊,未能得懲。於是,轉移到和州南長江’西岸的馬家渡渡江。情況十分危急,杜充不得不急遣都統制陳淬、統制岳飛等17將3萬士兵(一說2萬)出擊迎戰,同時又命王瓔以所部13000人應援。十一月十八日,陳淬、岳飛等正與金軍激戰於馬家渡時,王瓔率軍先逃,致使“淬被擒”,淬軍不支而退。岳飛率軍“力戰一至日暮,因缺援乏食而。還軍鐘山(今南京紫金山).",次日天明又率軍復戰……“士心不附”的杜充帶少部殘軍北逃,並於次年二月降金。此是後話。
完顏宗弼率軍渡江後,首先圍攻建康,戶部尚書李稅、沿江都置使陳邦光等見大勢已去,加之膽小怕死,遂獻城出降。建康府從此淪陷於金軍之手。就在李稅、陳邦光“具降狀一,“率官屬迎拜”完顏宗弼至建康城外十里亭時i楊邦義卻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寫下。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10個大字,以明忠君愛國之志。
完顏宗弼人城後,楊邦乂被陳邦光等人強行裹脅到完顏宗弼處,完顏宗弼令其下跪,楊邦乂以前胸所書之血字示之,昂然不屑一顧。完顏宗弼見威逼無效,只好令其先回府安歇。第二天,完顏宗弼又派人前去遊說勸降,並“許以舊官”。楊邦乂聽後,用頭顱猛然撞擊石柱礎,頓時頭破血流,他大聲吼口II著對勸降者說:“世豈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動者?速殺我l”勸降者見狀,灰溜溜地悄然離去。完顏宗弼仍然不死心,在第三天舉行的招待李稅、陳邦光等降將的宴會上,命人將楊邦乂帶來。樂聲中,楊邦乂昂首橫眉而立,其大義凜然的氣概,逼使得李、陳等降將頭都不敢抬。“天子以若捍城’’,楊邦乂想想不解恨,不禁手指著李、陳等叛徒,大聲喝斥,“敵至不能抗,更與共宴樂,尚有面目見我?”一個被稱作劉團練的人,在一張紙上寫下“死、活”二字對楊邦乂說。“你要是沒有其他的話說,一心想死,就寫一個‘死’字下去吧。”楊邦乂聽說後,環顧四周,見一個官吏頭上簪著筆,便一把奪過,飽蘸濃墨,奮筆疾書一。死一字。所有在場的人都為楊邦義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所震嚇,連完顏宗弼等人都“相顧失色”。
第四天,完顏宗弼又傳見楊邦乂。楊邦乂不勝氣憤,相距老遠就指著他大罵起來:“若女真圖中原,天寧久假汝?行磔汝萬段,安得汗哉”完顏宗弼再也忍不住了,令人亂棍齊下……楊邦義被害後,又被完顏宗弼剖腹取心,以泄其忿。
楊邦乂英勇殉職時,年僅44歲。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金軍由溧水南下,進陷臨安。宋高宗避到定海,金軍跟蹤追到定海。宋高宗無奈,只好逃往海上,飄泊於溫州、台州(今浙江臨海)沿海一帶達三四個月之久.金軍無法人海窮追,只好“望海興嘆”。
其時,岳飛率軍轉戰於建康、廣德、溧陽、宜興、常州等地,不斷地給金軍以沉重打擊。直至建炎四年(1130年),“兀朮趨建康,飛設伏牛首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營擾之,金兵驚,自相攻擊’’而大破完顏宗弼,迫退金軍,收復建康。敵兵退去,宋高宗聞知楊邦義壯烈殉難的事跡,即下詔書,“賜田三頃,官為斂葬一,賜諡號膏忠襄”,並下令造墓、建祠、立碑。同時,又。官其四子”。紹興七年(1137年),樞密院又一次進言,稱頌楊邦義“忠節顯著’’,宋高宗回答:“顏真卿異代忠臣。朕昨已冠其子孫,邦乂為朕死節,不可不厚褒祿,以為忠義之勸。”遂“加贈徽猷閣待制,增賜田三頃”。
楊邦乂祠初建於紹興元年(1131年),至明代附祀文信國公,稱。二忠桐”。至清代“甲申之變”,李忠肅公盡節“二忠祠”內,遂改稱“三忠桐”。“宋忠臣廬陵楊忠襄公剖心處”地處雨花台東崗“江南第二泉’後山,呈半圓扇狀,東西進深23米,南北寬18米。周圍青松翠柏成林,綠竹幽篁環合,環境極為幽靜。“剖心處”現存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三忠祠碑”、中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宋楊忠襄公剖心碑”、公元1975年“楊邦乂剖心處遷移記”碑和公元1976年“楊邦乂剖心處”保護標誌碑計四通。另有石獅兩樽。
考證“楊邦乂剖心處”史跡之來龍去脈,當從“宗澤之死冀敘起。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十二日,天氣陰晦,風雨交加,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宗澤,在連呼三聲“渡河”之後,齎志而終。開封城內居民和將士兵卒聞訊後,奔走相悼,失聲慟哭。太學生為之撰文祭莫,工商界因之罷市致衷。
宗澤的死,使宋軍士氣不振,給抗擊金軍南侵帶來了不利影響。果然,同年八月,金軍再次揮師南下,並分東西、兩路進軍,以宋高宗暫居的揚州為主要戰略目標,企圖一舉滅宋。各路宋軍雖奮起抵抗,但終因實力懸殊而敗北。金軍輕騎直驅揚州瓜洲渡,高宗移駕浙西,揚州失陷。經過一番擄掠,金軍大部後撤,少部留兵仍在江淮一帶襲擾。
此時,宋高宗趙構巳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朝廷內部,主戰派和主和派雖然爭執不下,但畏金軍如猛虎的高宗的基本方針卻是放棄江淮一線,退守長江,以謀求和議,偏安江南。
建炎三年(1129年)閏八月十五日,江淮宣撫使杜充,率行營兵10餘萬(一說5萬餘)鎮守建康,並以御前前軍統制王瓔為後援。當時,岳飛在杜充軍中作統制官,楊邦乂在建康府任通判。通判的職位相當於地方長官的副職,但名義上卻是中央政府派駐地方的官員。
正當南宋統治者在精心策劃,布置江防,以企圖固守東南之時,金太宗完顏晟亦在加速行動。金太宗一方面集中兵力於江、淮之間,積極做渡江南下的準備,一方面任命南宋降將劉豫為京東、京西、淮南等路的安撫使,以控制河南局勢。同時,在奪取了山東東部的登、萊、密州等地區已穩定了左翼後,即于山東東平、梁山一帶的梁山泊造船,準備取海道南下。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南宋江防尚未鞏固,金軍便在完顏宗弼的統帥下,又分東西兩路渡江南下。西路由黃州(今湖北黃岡)附近渡江人江西,東路由和州(今安徽和縣)渡江攻江浙。東路是主力軍,、由完顏宗弼親自率領。十月,攻陷壽春(今安徽壽縣);十一月初一,攻占廬州(今安徽合肥);初四,占和州。大軍壓境,形勢非常危急,但杜充採取“閉門不出,隔岸觀火”的態度,僅以6萬兵力列戍於江南岸。時任統制官的岳飛,“叩寢閣諫杜充”,說:“勃虜大敵,近在淮南,脾睨長江,包藏不淺。臥薪之勢,莫甚於此時。”岳飛雖痛哭流涕,堅請出師,但性酷而無謀”的杜充卻視市不見,聽而不聞,一味敷衍。
完顏宗弼率軍在蕪湖、採石礬一帶渡江,但遇到郭偉軍的狙擊,未能得懲。於是,轉移到和州南長江’西岸的馬家渡渡江。情況十分危急,杜充不得不急遣都統制陳淬、統制岳飛等17將3萬士兵(一說2萬)出擊迎戰,同時又命王瓔以所部13000人應援。十一月十八日,陳淬、岳飛等正與金軍激戰於馬家渡時,王瓔率軍先逃,致使“淬被擒”,淬軍不支而退。岳飛率軍“力戰一至日暮,因缺援乏食而。還軍鐘山(今南京紫金山).",次日天明又率軍復戰……“士心不附”的杜充帶少部殘軍北逃,並於次年二月降金。此是後話。
完顏宗弼率軍渡江後,首先圍攻建康,戶部尚書李稅、沿江都置使陳邦光等見大勢已去,加之膽小怕死,遂獻城出降。建康府從此淪陷於金軍之手。就在李稅、陳邦光“具降狀一,“率官屬迎拜”完顏宗弼至建康城外十里亭時i楊邦義卻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寫下。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10個大字,以明忠君愛國之志。
完顏宗弼人城後,楊邦乂被陳邦光等人強行裹脅到完顏宗弼處,完顏宗弼令其下跪,楊邦乂以前胸所書之血字示之,昂然不屑一顧。完顏宗弼見威逼無效,只好令其先回府安歇。第二天,完顏宗弼又派人前去遊說勸降,並“許以舊官”。楊邦乂聽後,用頭顱猛然撞擊石柱礎,頓時頭破血流,他大聲吼口II著對勸降者說:“世豈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動者?速殺我l”勸降者見狀,灰溜溜地悄然離去。完顏宗弼仍然不死心,在第三天舉行的招待李稅、陳邦光等降將的宴會上,命人將楊邦乂帶來。樂聲中,楊邦乂昂首橫眉而立,其大義凜然的氣概,逼使得李、陳等降將頭都不敢抬。“天子以若捍城’’,楊邦乂想想不解恨,不禁手指著李、陳等叛徒,大聲喝斥,“敵至不能抗,更與共宴樂,尚有面目見我?”一個被稱作劉團練的人,在一張紙上寫下“死、活”二字對楊邦乂說。“你要是沒有其他的話說,一心想死,就寫一個‘死’字下去吧。”楊邦乂聽說後,環顧四周,見一個官吏頭上簪著筆,便一把奪過,飽蘸濃墨,奮筆疾書一。死一字。所有在場的人都為楊邦義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所震嚇,連完顏宗弼等人都“相顧失色”。
第四天,完顏宗弼又傳見楊邦乂。楊邦乂不勝氣憤,相距老遠就指著他大罵起來:“若女真圖中原,天寧久假汝?行磔汝萬段,安得汗哉”完顏宗弼再也忍不住了,令人亂棍齊下……楊邦義被害後,又被完顏宗弼剖腹取心,以泄其忿。
楊邦乂英勇殉職時,年僅44歲。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金軍由溧水南下,進陷臨安。宋高宗避到定海,金軍跟蹤追到定海。宋高宗無奈,只好逃往海上,飄泊於溫州、台州(今浙江臨海)沿海一帶達三四個月之久.金軍無法人海窮追,只好“望海興嘆”。
其時,岳飛率軍轉戰於建康、廣德、溧陽、宜興、常州等地,不斷地給金軍以沉重打擊。直至建炎四年(1130年),“兀朮趨建康,飛設伏牛首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營擾之,金兵驚,自相攻擊’’而大破完顏宗弼,迫退金軍,收復建康。敵兵退去,宋高宗聞知楊邦義壯烈殉難的事跡,即下詔書,“賜田三頃,官為斂葬一,賜諡號膏忠襄”,並下令造墓、建祠、立碑。同時,又。官其四子”。紹興七年(1137年),樞密院又一次進言,稱頌楊邦義“忠節顯著’’,宋高宗回答:“顏真卿異代忠臣。朕昨已冠其子孫,邦乂為朕死節,不可不厚褒祿,以為忠義之勸。”遂“加贈徽猷閣待制,增賜田三頃”。
楊邦乂祠初建於紹興元年(1131年),至明代附祀文信國公,稱。二忠桐”。至清代“甲申之變”,李忠肅公盡節“二忠祠”內,遂改稱“三忠桐”。“宋忠臣廬陵楊忠襄公剖心處”地處雨花台東崗“江南第二泉’後山,呈半圓扇狀,東西進深23米,南北寬18米。周圍青松翠柏成林,綠竹幽篁環合,環境極為幽靜。“剖心處”現存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三忠祠碑”、中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宋楊忠襄公剖心碑”、公元1975年“楊邦乂剖心處遷移記”碑和公元1976年“楊邦乂剖心處”保護標誌碑計四通。另有石獅兩樽。
相關史料
《宋史·楊邦乂傳》
《楊邦乂家世考述》 節自《廬陵史事考述》 楊巴金
《宋故謚忠襄楊公行狀》、《廬陵楊氏族譜原序》 楊萬里(宋)
《湴塘忠節楊氏總譜》 、《楊氏忠節總譜》
《泰和楊氏譜序》 四庫全書《東里續集》卷十三 (明)楊士奇撰
《新溪楊氏顯承續錄》清光緒二十九年鱣瑞堂木活字本
人物評價
明代洪武元年(1368)二月十五日,朱元璋登城晚眺,問及金陵前代忠臣軼事。隨臣劉基恭言相告,尤以南宋名吏楊邦乂的事跡最為壯烈。太祖聽後感觸良久,油然詠出《褒忠詩》:“天地正氣,古今一人。生而抗節,死不易心。”
後裔分布
軼事典故
少年求學,博通古今,而操守嚴謹,非禮勿視。同學想試試他是不是真的正人君子,假說請他到朋友家去玩,將他騙進妓院。楊邦乂開始沒有發現,喝了幾杯酒後,妓女出來了。楊邦乂大吃一驚,連忙逃走,還將當時穿的衣服都燒了,痛哭流涕地責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