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崇(895年-954年),又名劉旻,太原沙陀人,五代十國時期北漢開國君主,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
劉崇早年嗜賭無賴,後入伍為軍卒,因劉知遠的緣故,累升為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後漢建立後,官至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鎮守河東地區。
乾祐四年(951年),郭威滅亡後漢,建立後周。劉崇隨即也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仍沿用後漢乾祐年號,但治下僅有十二州之地。他為興復後漢基業,向遼國乞援,約為父子之國,稱遼帝為叔,自稱侄皇帝;遼國則冊封他為大漢神武皇帝。劉崇在遼國的援助下,與後周進行了不少戰爭,但仍勝少敗多。
乾祐七年(954年),劉崇趁郭威去世,聯合遼國南攻後周,結果在高平之戰中被柴榮擊敗。他歷經艱辛,逃回太原,卻又被柴榮圍困為城中兩個多月。北漢至此元氣大傷,再無力南下。劉崇因此憂憤成疾,不久去世,終年六十歲,廟號世祖。
基本介紹
- 本名:劉旻
- 別稱:劉崇
- 所處時代:五代十國
- 民族族群:沙陀人
- 出生地:太原
- 出生時間:895年
- 去世時間:954年
- 主要成就:建立北漢政權
- 在位時間:951年-954年
- 年號:乾祐
- 尊號:神武皇帝
- 廟號:世祖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鎮守河東,建立北漢,兵敗高平,憂憤而死,為政舉措,軼事典故,悔殺李驤,無奈天子,封贈黃騮,人物評價,家族成員,父母,兄弟,兒子,史籍記載,卒年爭議,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鎮守河東
天福十二年(947年),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史稱後漢高祖。劉崇被拜為特進、檢校太尉、太原尹。是年五月,劉知遠率軍南下,奪取汴梁(治今河南開封)。劉崇留守太原,擔任北京留守,不久又加授河東節度使、同平章事。
乾祐元年(948年),劉知遠病逝,其子劉承祐繼位,史稱後漢隱帝。劉崇加授檢校太師,併兼任侍中,次年又改兼中書令。當時,劉承祐年少繼位,大權旁落,朝政都掌握在宰相楊邠、樞密使郭威等顧命大臣手中。劉崇與郭威素有舊怨,因而心懷不安,遂聽從節度判官鄭珙的建議,以防禦契丹的名義,選募勇士,招納亡命,修繕兵甲,充實府庫,大肆擴充兵力,以為自保之計。他還停止對朝廷上供財賦,對朝廷詔令也大都拒不奉行。
乾祐三年(950年),劉承祐逼反郭威,結果在郭威叛亂中被亂兵所殺。郭威完全控制了後漢朝政,但因未得到朝中大臣的擁戴,不敢立即稱帝,便讓宰相馮道去迎徐州節度使劉贇入京,表示要立其為皇帝。而劉贇正是劉崇的兒子。劉崇本欲舉兵南下,聞訊喜而罷兵。是年十二月,郭威在澶州軍變中被擁立為帝,建立後周,史稱後周太祖。劉贇則被降為湘陰公。劉崇派遣牙將李鋋入京,想將劉贇接到太原。但劉贇此時已經遇害。
建立北漢
乾祐五年(952年),劉崇又遣軍攻打府州(治今陝西府谷)。府州防禦使折德扆不僅擊退漢軍,還趁勢奪取北漢治下的岢嵐軍(治今山西岢嵐)。劉崇自此改以防守為主,再也不敢大舉入侵後周。當時,北漢既要供養軍隊,又要對契丹進貢,國內賦稅很重,以致民不聊生,百姓多逃入後周境內。
兵敗高平
主詞條:高平之戰
乾祐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逝,養子柴榮即位,史稱後周世宗。劉崇決定趁機南征,並遣使向遼國借兵。遼將楊袞統領騎軍一萬、部族軍五六萬,號稱十萬,入援北漢。劉旻又起兵三萬,以張元徽為前鋒,會同遼軍南攻潞州(治今山西長治)。張元徽在太平驛(在今山西襄垣西)擊敗三千潞州守軍,進圍潞州。而柴榮聽聞北漢入寇,力排眾議,決意親征。
是年三月,柴榮率軍北上,與漢軍對陣於澤州(治今山西晉城)的高平城(治今山西高平)。劉崇將兵馬列為三陣,以張元徽為東偏、楊袞為西偏,自己居於中軍。他輕視周軍兵少,不聽楊袞不可輕敵的告誡,搶先發動進攻。當時正刮南風,風向對漢軍不利,王得中認為此時不可出戰。劉崇叱退王得中,命張元徽逆風而上,猛攻周軍右翼。周將樊愛能、何徽引兵潰逃,所部士卒紛紛投降漢軍,高呼萬歲,聲震川谷。柴榮大驚,親自率親兵臨陣督戰。皇帝臨陣,周軍都捨命向前。
劉崇得知柴榮出陣,命張元徽乘勝進兵,結果張元徽馬失前蹄,被周軍斬殺。漢軍士氣頓挫。此時,南風更加強盛,周軍順風迎擊,大敗漢軍。劉崇親自揮旗收兵,但也制止不住潰勢,直到傍晚才收集萬餘潰兵,臨河澗布防。而楊袞因劉崇不聽自己的告誡,始終按兵不定,坐視漢軍潰敗。不久,周將劉詞率後軍趕到,乘勝追擊,再次擊敗劉崇,繳獲其輜重、器甲、車駕等物。劉崇歷盡艱辛方才逃回太原。
憂憤而死
柴榮在潞州修整一番,斬殺樊愛能、何徽等敗軍之將,而後率軍進圍太原。他圍攻兩個月,卻始終未能攻破太原。當時,周將符彥卿、史彥超駐軍忻口(在今山西忻州),防禦遼國,但卻被遼軍擊敗。柴榮遂於是年六月撤軍離去。北漢至此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南下。劉崇憂憤成疾,從此一病不起。
乾祐七年(954年)十一月,劉崇病重,命劉承鈞監國。不久,劉崇病逝,劉承鈞即位。
乾祐九年(956年)四月,劉崇被葬於交城北山(在今山西交城),廟號世祖。
為政舉措
劉崇稱帝後,以節度判官鄭珙為中書侍郎,觀察判官趙華為戶部侍郎,並居宰相,又任命次子劉承鈞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節度副使李存瑰為代州防禦使,裨將張元徽為馬步軍都指揮使,陳光裕為宣徽使。他治下僅有并州、汾州、忻州、代州、嵐州、憲州、隆州、蔚州、沁州、遼州、麟州、石州十二州之地,因而沒有修建宗廟,每月發給宰相的的俸祿只有一百緡,節度使只有三十緡。
劉崇在位期間,向遼國稱臣,與遼國結為父子之國,以換取遼國的兵力支持。他即位後的第一年,便先後派遣通事舍人李𧦬、宰相鄭珙、翰林學士衛融、樞密直學士王得中出使遼國,或送重金行賄,或報謝遼國冊立北漢皇帝,或慶賀遼帝即位,但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請遼國出軍援助。
軼事典故
悔殺李驤
太原少尹李驤對劉崇道道:“郭威舉兵造反,已經不能再為漢臣了,他肯定不會立劉氏後人為帝。您應起兵南下太行,控制孟津以觀望形勢,如果郭威真立劉贇為帝,您罷兵回鎮就是。”劉崇非但不聽,反而大罵道:“你這個腐儒,是想要離間我父子之間的關係嗎?”他命將李驤拉出斬首。李驤臨刑長嘆道:“我為一個傻子出謀劃策,死也活該。我妻子有病,我死了她也活不下去,讓她和我一起死吧。”劉崇便將李驤的妻子一併處死,並將李驤的事上報朝廷,以表明心跡。
但沒過多久,郭威果然廢黜劉贇,代漢稱帝。劉崇這才悔不當初,為李驤設立廟祠,加以祭祀。
無奈天子
劉崇稱帝後,曾對張元徽道:“我不忍高祖社稷淪喪,於道義而言又不能屈服於郭威,這才不得已而稱帝一方,只希望能與你們勉力共復家國之仇。但我算是什麼天子,你們又算是什麼節度使?”他因此不改元,不設宗廟,只用家人之禮祭祀。
封贈黃騮
劉崇兵敗高平後,騎著契丹所贈的黃騮馬逃回太原。他封黃騮馬為自在將軍,並為它建造了一個用金銀裝飾的馬舍,還讓這匹馬享有三品官員的俸祿。
人物評價
薛居正:劉崇以亡國之餘,竊偽王之號,多見其不知量也。今元惡雖斃,遣孽尚存,勢蹙民殘,不亡何待!
歐陽修:或謂:劉旻嘗致書於周,求其子贇不得而後自立,然則旻之志不以忘漢為仇,而以失子為仇也。曰:漢嘗詔立贇為嗣,則贇為漢之國君,不獨為旻子也。旻之大義,宜不為周屈,其立雖未必是,而義當不屈於周,此其可以異乎九國矣。終旻之世,猶稱乾祐,至承鈞立,然後改元,則旻之志豈不可哀也哉!
王夫之:① 若夫高平之戰,則治亂之樞機,豈但劉、郭之興亡乎?郭氏奪人之國,失之而非其固有;劉氏興報讎之師,得之而非其不義。② 劉知遠之自立也,在契丹橫行之日,中土無君而為之主,以拒悍夷,於華夏不為無功。劉崇父子量力自守,苟延血食,志既可矜;郭氏既奪其國,而又欲殄滅其宗祀,則天理之絕已盡;撫心自問,不可以遽加之兵,固矣。
吳任臣:世謂世祖常致書於周,求立子贇而不得,後方稱帝。推其志,是不以喪君為讎,而以殺子為讎也。要之,贇得立,則漢祀未斬,贇故不獨為世祖子矣,懼劉氏之餒而保一隅以圖存,其志洵有足悲者。高平之戰,僅以身免,所不亡者天耳。然則歷四君而卜年三十,嗚呼,夫豈盡人力也哉!
秦篤輝:旻庸人,重瞳亦不足重矣,然旻實能以謙柔守國。嘗謂其臣曰:“吾之帝一方,豈得已也。我是何天子,爾亦是何節度使?”故只稱乾佑,不改元,不立宗廟,其志亦可哀矣。
家族成員
父母
母親:安氏,後漢建立後追尊為章懿皇后。
兄弟
劉知遠,後漢高祖皇帝。
慕容彥超,劉崇同母異父的兄弟。
兒子
- 兒子
劉旻有十個兒子,史籍中有記載的有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