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縣(隰州)

隰縣

隰州一般指本詞條

隰縣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位於臨汾市西北邊緣,晉西呂梁山南麓,屬典型的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縣政府駐龍泉鎮。東臨汾西,西連永和,南與蒲縣大寧接壤,北與石樓交口毗鄰,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52公里,總面積1415.3平方公里(2008年),總人口10.30萬(2009年),2009年,隰縣生產總值60281萬元。

隰縣文物古蹟三十餘處。以城西明代建築“小西天”最為著名。隰縣土特產金梨,以個大、汁多、營養豐富而聞名全省。隰縣屬於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山西省35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 2019年4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隰縣退出貧困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隰縣
  • 別名:隰州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臨汾市
  • 下轄地區:轄3鎮、5鄉共384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龍泉鎮
  • 電話區號:0357
  • 郵政區碼:041300
  • 地理位置:山西省西南部
  • 面積:1415.3平方公里(2008年)
  • 人口:10.30萬(2009年)
  • 方言晉語-呂梁片-隰州小片-隰縣話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小西天、七里腳石窟、大觀樓
  • 機場:臨汾喬李機場(在建)
  • 火車站:隰縣站(在建)
  • 車牌代碼:晉L
  • 特產:金梨
  • 行政代碼:141031
建制沿革,名稱由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人口,民族,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林業資源,經濟概況,綜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文體,衛生,社會保障,旅遊景點,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爾雅》曰:“下濕曰隰”。以州帶泉泊下濕,故以“隰”為名。據《太平寰宇記》載:以縣南有龍泉,地濕,因名隰。

歷史沿革

漢置蒲子縣。
北魏於今縣境置南吐京郡、北平昌縣,後廢。太和十二年(488)置汾州,孝昌年間廢,北周復置。保定初年於今縣境置大寧縣。大象元年(579)於今縣城北18千米長壽村置長壽縣,於縣置龍泉郡。
隋開皇年間大寧縣治徙今大寧縣境。四年(584)改汾州為西汾州。五年廢龍泉郡,改西汾州為隰州。十八年改長壽縣為隰川縣,徙治今縣城北1千米,屬隰州。大業三年(607)改隰州為龍泉郡,唐武德元年(618)復為隰州,天寶元年(742)改大寧郡,乾元元年(758)復為隰州,縣俱屬之。
金天會六年(1128)改南隰州,天德三年(1151)復為隰州。興定五年(1221)於今縣城南30千米午城鎮置仵城縣,屬隰州。元廢仵城縣。至正年間隰川縣廢入隰州,隸晉寧路。後復置隰川縣,明洪武二年(1369)廢。清雍正二年(1724)升直隸州。
民國初年(1912年)廢州,改置隰縣,屬河東道,道廢后直屬省。
1949年置分區,屬晉南區行署。後廢隰縣分區,縣屬臨汾專區。
1954年屬晉南專區。1958年與大寧縣合併為隰寧縣,後又與永和、蒲縣、石樓合併為呂梁縣。
1961年復置隰縣,屬晉南專區。
1967年屬晉南地區。
1970年屬臨汾地區。
2000年屬地級臨汾市。
2001年,撤銷北莊鄉,併入城關鎮,更名為龍泉鎮;撤銷水堤鄉,併入午城鎮;撤銷後嫣鄉,併入刁家峪鄉,更名為陽頭升鄉;撤銷馮家鄉,併入下李鄉;撤銷朱家鄉,併入城南鄉。區劃調整後,全縣轄3個鎮、5個鄉:龍泉鎮、午城鎮、黃土鎮、陽頭升鄉、寨子鄉、陡坡鄉、下李鄉、城南鄉。縣政府駐龍泉鎮。

行政區劃

截止2013年,隰縣轄3個鎮:龍泉鎮黃土鎮午城鎮,5個鄉:城南鄉陽頭升鄉寨子鄉下李鄉陡坡鄉,98個村委、4個居委會、384個自然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09年末,隰縣總人口為103014人,比2008年末增加607人。2009全年隰縣出生人口1310人,出生率為12.75‰;死亡人口703人,死亡率為6.8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91‰。

民族

隰縣民族以漢族為主,有回族、滿族、土家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隰縣位於臨汾市西北邊緣,呂梁山大背斜中軸部,地跨東經110°55′~111°15′,北緯36°30′~36°55′。東臨汾西,西連永和,南與蒲縣、大寧接壤,北與石樓、交口毗鄰,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52公里,總面積1415.3平方公里(2008年)。

地形

隰縣屬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境內垣面高闊殘缺,溝壑縱橫交錯,山巒連綿,丘陵起伏。隰縣主要有三川、七垣、八大溝,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海拔大部分在950米至1300米之間,最高處黃土鎮紫荊山1955米,最低處午城鎮上胡城村770米。

氣候

隰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5℃,年平均降水量450~550毫米,年平均日照2740.9小時,無霜期平均150~160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08年,隰縣共有土地2120900.7畝,其中農用地1107883.3畝,含耕地385074.2畝(基本農田206734.5畝)、林地511422.4畝、園地94845.8畝、牧草地116540.9畝;建設用地38419.6畝;未利用地943324.3畝。

礦產資源

截至2008年,隰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花崗岩、大理石、石膏、白雲石、矽石、高嶺土膨潤土高鋁粘土石灰岩石英岩等。其中煤分布較廣,在紫荊山斷層東西兩側150平方米範圍內,埋藏有2號主焦煤;花崗岩面積約20餘平方公里,儲量約3億立方米,主要色澤有紫紅色、黃、白色、芝麻黑等;大理石面積約3平方公里,儲量為1億立方;白雲石面積約10平方公里,儲量約9000萬立方;石灰岩面積約40平方公里,儲量8500立方米,主要用於煅鍊石灰、水泥和建築材料;石英岩面積約8平方公里,儲量大約3000萬立方;石膏面積約1平方公里,儲量約170立方。

生物資源

截止2008年,隰縣境內已發現陸棲動物66種。其中,鳥類32種,哺乳動物16種,爬行動物5種,兩棲類2種,節肢動物10種,環節動物1種。大型動物有金錢豹、梅花鹿、狼、野豬、黃羊等。在野生動物中,屬於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有褐馬雞、梅花鹿;二類保護動物有金錢豹、鷹等;三類保護動物有燕、貓頭鷹、蛇等八種。
隰縣邊緣為森林草原地帶,中部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地帶。天然林主要樹種有:油松、白皮松、側柏等;人工林主要樹種有:油松、刺槐、楊樹等;灌木林主要樹種有:山桃、山杏、沙棘、刺梅等;經濟林有:蘋果、梨、核桃、葡萄等,有禾本科114種,豆科90種,薔薇科35種,菊科47種,其他植物145種,共474種。藥用植物分布較廣,有甘草、枸杞、桔梗、柴胡、生地、遠志、茵陳等。

林業資源

截止2008年,隰縣林地面積80.03萬畝,其中天然林面積27.23萬畝,人工林面積31.7萬畝,灌木林9.5萬畝,未成林造林地11.6萬畝,四旁植樹1600萬株,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33.2%。

經濟概況

綜合

2009年,隰縣生產總值60281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8年增長2.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401萬元,增長0.4%;第二產業增加值10461萬元,比2008年下降24.1%;第三產業增加值39419萬元,比2008年增長13.2%。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7.3%,比2008年增加4.0%;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17.4%,下降18.6%;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65.3%,比2008年上升14.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853元,按2009年末人民幣匯率計算為857美元。

第一產業

2009年,隰縣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1725公頃,比2008年增加285公頃,增長1.3%。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0721公頃,比2008年增加321公頃;油料種植面積339公頃,減少21公頃;蔬菜種植面積267公頃,減少3公頃。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14722公頃,增加202公頃;穀子種植面積1947公頃,增加147公頃;薯類(折糧)種植面積1095公頃,減少85公頃。
2009年,隰縣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47495噸,比2008年增加5926噸,增產14.3%。其中:玉米38684噸,比2008年增產13.5%;穀子3033噸,比2008年增產28.4%;薯類2908噸,比2008年增產1.8%。
2009年,隰縣大牲畜存欄3316頭,比2008年增長2.8%;生豬存欄13333頭,比2008年增長6.3%;羊存欄32971隻,比2008年下降26.7%。肉類總產量2017噸,比2008年下降14.1%。其中,豬肉產量1388噸,比2008年下降14.9%;牛肉產量99噸,比2008年下降61.5%;羊肉產量411噸,比2008年增長6.8%;禽蛋產量1242噸,比2008年增長5.5%;奶類產量343噸,比2008年增長32.9%。
2009年,隰縣完成造林合格面積7607公頃,比2008年下降56.9%。其中,防護林6134公頃,經濟林1293公頃。2009年末林木綠化率35.5,比2008年同比上漲2.58%。

第二產業

2009年,隰縣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4523萬元,比2008年下降55.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15萬元,比2008年下降54.4%,其中股份制企業下降48.6%。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比2008年下降27.0%,重工業比2008年下降55.2%。
2009年,隰縣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增加值比2008年下降53.0%;飲料製造業比2008年下降27.0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比2008年下降95.2%,規模以上企業原煤產量111850噸,軟飲料產量1177噸,水泥熟料690立方米。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6254萬元,比2008年下降48.7%;實現利稅482萬元,比2008年下降81.3%;實現利潤-329萬元,比2008年下降136.7%。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虧損329萬元。
2009年,隰縣全年隰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5938萬元,比2008年增長48.5%。

第三產業

2009年,隰縣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016萬元,比2008年增長22.0%。分地域看,縣消費品零售額34486萬元,比2008年增長22.3%;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3530萬元,比2008年增長21.4%。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42641萬元,比2008年增長21.2%;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3177萬元,比2008年增長45.3%;其他行業零售額2198萬元,比2008年增長10.0%。2009年,隰縣全年完成郵政電信業務量1656萬元,比2008年增長41.5%。
2009年,隰縣接待海內外旅遊者3.00萬人次,比2008年下降20.2%。實現旅遊收入22.0萬元,比2008年下降18.6%。
2009年,隰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5588萬元,比2009年初增加15722萬元,比2008年增長17.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0636萬元,比2008年增長10.3%;人均存款7829元,比2008年增長9.2%。各項貸款餘額43332萬元,比2009年初增加9199萬元,比2008年增長27.0%。全年累計現金收入371348萬元,現金支出373877萬元。

交通運輸

209國道縱貫隰縣南北,境內長52公里;省道汾(西)永(和)線橫穿東西,境內長60公里,臨(汾)大(寧)線與209國道相接,境內長3.6公里。縣鄉公路115公里,鄉村公路480公里。
2009年,隰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8986萬元,比2008年增長7.2%。2009年末,隰縣公路通車裡程703公里,比2008年增加13公里。其中,國道48公里,省道67公里,縣道144公里,鄉道226公里,村道218公里。

社會事業

教育

2009年,隰縣高考達二本分數線以上共48人,達線率為10.3%,比2008年同比增長92%,居全市山區縣第四。中考達600分以上共87人,優秀率達6.4%,在全市山區縣排名第二。2009年內成功舉辦了第十九屆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有6名學生刷新6個項目的縣級紀錄,3名國中生達三級運動員水平。積極參加了臨汾市第三屆中國小藝術節活動,並有28名學生獲獎。2009全年上級到位農村中國小公用經費776.7萬元,免費全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教科書35480人次,資助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2348人次,共27萬元。2009年內共規劃改造10所校舍,改造面積7690平米,總投資768萬元。同時合理調整學校布局,一是撤併農村較小規模學校,二是調整了縣城學校布局。2009年末,隰縣共有普通中學9所(農村2所),其中高級中學1所,初級中學8所;共有國小78所;幼稚園26所。2009全年普通中學共招生2174人,其中高中415人;在校中學生6535人,其中高中1137人;畢業中學生2131人,其中高中326人。隰縣國小招生1579人,在校小學生11426人,畢業小學生1175人。

文體

截至2009年,隰縣有文化館1座,公共圖書館1座,廣播電視台1座。隰縣有線電視用戶10000戶,覆蓋率為45.0%。民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舉辦了2009年春節、元宵廣場文化活動、組織舉辦了“隰州杯”四地市圍棋邀請賽,隰縣3名選手分獲友情組第一名和成年組並列第六名的好成績。組織參加了全市舉辦的 “千村百鎮”農民籃球賽,舉辦了首屆 “金融杯”羽毛球公開賽,有70名選手參賽。通過農村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和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2009到年底隰縣共有文化活動場地70餘塊,占地91000平方米,人均0.91平米。2009年末,隰縣人均公共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3平方米,比2008年提高0.35平方米,增長36.8%。

衛生

截至2009年,隰縣有衛生機構131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檢驗機構1個。隰縣醫院和衛生院床位335張,衛生技術人員523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師188人,註冊護士141人,藥劑人員13人,檢驗人員27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155人。隰縣8個鄉(鎮)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71957名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4.2%。

社會保障

截至2009年末,隰縣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1155人,比2008年末增加4453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8001人,增加9976人(其中城鎮職工9406人,城鎮居民8595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3467人,與2008年持平;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502人,比2008年增加120 人。2009全年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7868萬元,總支出6308萬元。2009年末隰縣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212人。3236名城鎮居民和5208名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旅遊景點

玉泉寺
玉泉寺,建築面積不大,布局合理,分上下兩院,大小房屋二十餘間,大雄寶殿居其之上,雄偉壯觀。玉泉水從上寺之後的石崖根經寺中徑直而流下,石崖根有石刻佛像清晰可見,玉泉水的神秘就在於此。
小西天
小西天原名千佛庵,位於山西省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創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距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三面環山,庵前臨河,古木參天,清流涓涓,鳳凰山土崖如削,小西天聳立山頂。
紫荊山風景區
紫荊山位於呂梁山脈南麓,海拔1530米,北起石口黃崖山,山峰挺峙,中貫玉林山建有玉泉寺,紫荊山物產豐富,草茂林密。

著名人物

隰縣有馬逢和、錢以塏、李婷齡、李呈祥、曹瑛、孟佩傑來虎平解紹亮、馮廷記、宿全保等著名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