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字形
五筆98:BJXO
五行:金
倉頡:NLAVF
規範漢字編號:6189筆順編號:5225115545544444
詳細字義
◎隰
〈名〉
(1) (形聲。阜:
土山,與土地有關。本義:低濕之地)
(2) {同本義}[swamps]
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周禮·大司徒》
下濕曰隰。——《爾雅·釋地》。李註:“謂土地
窊下常阻洳,名為隰也。又,可食者曰原,陂者曰阪,下者曰隰。”
山有榛,隰有苓。——《詩·邶風·簡兮》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詩·山有扶蘇》
牧
隰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註:“隰皋,水厓下濕。”
上平曰原,下平曰隰。——《公羊傳·昭公元年》
(3) 又如:隰草(低濕地方所生長的草);隰皋(水邊低洼,生長牧草的地方)
(4) 新開墾的田地 [newly cultivated farm]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詩·周頌·載芟》
漢語字典
[①]隰[xí]
(1)低濕的地方。
(2)新墾的田地。
(5)姓。春秋時齊有大夫
隰朋。見《左傳·僖公九年》。
[②]隰[xiè]
同“濕4”。
人名用字。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字部】隰 ·康熙筆畫:
22 ·部外筆畫:14
〔古文〕𨻿《唐韻》似入切《集韻》《韻會》《正韻》席入切,𠀤音習。《爾雅·釋地》下濕曰隰。《說文》阪下濕也。《釋名》隰,蟄也。蟄,濕意也。《書·禹貢》原隰底績。《詩·邶風》山有榛,隰有苓。《公羊傳·昭元年》下平曰隰。
又《詩·周頌》徂隰徂畛。《箋》隰謂新發田也。《疏》隰,指地形而言,則是未嘗墾發,故知謂新發田也。
又《左傳·桓三年》逐翼侯於汾隰。《注》汾隰,汾水邊也。《後漢·西羌傳》昔晉侯敗北戎於汾、隰。《注》二水名。○按汾隰,當從左傳注。
又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隰郕。《注》在懷縣西南。《前漢·地理志》西河郡隰成。
又《左傳·文十六年》先君蚡冒,所以服陘隰也。《注》陘隰,地名。
又《廣韻》州名。左傳曰:重耳居蒲,卽隰川州,故蒲城是也。漢為蒲子縣後,魏齊周之閒為沁州。隋為隰州,以州前有泉下濕,蓋取下濕之義名之也。
又姓。《左傳·僖九年》齊隰朋帥師會秦師,納晉惠公。
又《集韻》悉協切,音燮。人名。春秋傳有公子隰。○按春秋襄八年,鄭人侵蔡,獲蔡公子燮。燮,榖梁傳作溼。釋文,溼,本又作隰,又音燮,是隰直與燮通用,不特音同也。 《玉篇》同𨻸。《集韻》或作𨻽濕。
音韻參考
[上古音]:緝部邪母,zi?p
[廣 韻]:似入切,入26緝,xí,深開三入侵A邪
[粵 語]:zaap6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字形對比。
源於
山西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