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姓至今已經幾千年,直到現在隰姓還有很多人,主要分布在河北保定易縣西山北鄉林泉村、武莊村。有隰氏胡同,隰氏家族的人大部分都在這裡。
在周朝的時候,姜太公的第十六代孫齊莊公呂光的兒子被封到隰的地方為大夫,其子孫就以封地“隰”為姓,稱作隰氏。這就是隰氏的由來。名人很少啊,隨會。即士會,字季,春秋時晉國上卿。其先為帝堯裔孫劉累,劉累之裔在周為唐杜氏。周宣王時,大夫杜伯無罪見殺,其子隰叔亡晉。隰叔有曾孫名士會,因食邑在隨、范(今河南范縣東南20里),故又稱隨會、范會、隨季。晉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為晉所拒,羈留秦國。後歸晉,仍將上軍。邲(今河南滎陽北)戰役中,因預有戒備,得以不敗。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屢攻赤狄,論功升中軍元帥,兼任太傅,執掌國政。其後有隋姓,隋代時大都隨慣例改為隋姓,為後世隋姓人之主體,故後世隋姓大多尊隨會為隋姓始祖。 可能是改成隋姓了。
姓氏起源,歷史名人,隰朋,隰斯彌,
姓氏起源
隰(xí)姓源出有:
單一淵源:隰姓,中國罕見姓氏,據廖用賢《尚友錄·隰姓》記載:“隰,姜姓。齊莊公子廖封於隰陰為大夫,故以為氏焉。”也就是說,齊莊公的兒子公子廖被封在隰陰做大夫,於是以隰為氏。
歷史名人
隰朋
隰朋(公元前?~前644年),姜姓,出身於齊國公族。著名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朋氏鼻祖。隰朋自幼接受了優良的教育,從而知書達理,聰敏大方,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辦事周到細緻,所以特別擅長待人接物。
在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載了晉國叔向對當時政治勢利的分析:“齊桓,衛姬之子也,有寵於僖公,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有莒、衛以為外主,有國、高以為內主。從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國,不亦宜乎?”由此看來,隰朋很早就是公子小白的私黨一族。姜小白成功登上君位成為齊桓公後,勵精圖治、選賢任能,隰朋更是他身邊的得力幹將,是其統治集團的重要成員,被後世史書稱譽為“桓管五傑之一”。在史籍《管子·小匡》中記載,齊桓公繼位後,不計一箭之仇,起用管仲為相。管仲在為齊桓公分析朝堂上各位大夫的特長和優點時,是這樣評價隰朋的,“升降揖讓,進退閒習,辯辭之剛柔,臣不如隰朋,請立為大行。”意思是說,舉動講規範、進退合禮節、言辭剛柔相濟,我不如隰朋,請任命他為大行,負責外交。由此看出,管仲對隰朋的外交才能有著極高的讚譽。“大行”即外交大臣,這是非常重要的職位。當時周室衰微,天下紛亂,齊國欲稱霸就必須擔當起“尊王攘夷”的重任,贏得周王朝的信賴並在各諸侯國中樹立起自己的威信。因此,齊國的對外政策、外交活動的成功與否對霸業的取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後來的事實證明,隰朋十分勝任“大行”之職,成為春秋時期重要的外交大臣。隰朋對齊國外交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齊桓公也十分尊重他的意見,曾對管仲、隰朋二人言道:“孤之聞二子之言也,耳加聰而視加明,於孤不敢獨聽之,薦之先祖。”隰朋在齊國的外交方面還做了大量實際的工作,貢獻巨大,多次見於《春秋左傳》的記載,其中最令人稱道的是平晉之亂。齊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葵丘之會後不久,晉獻公病逝,晉國發生內亂,隰朋統率諸侯聯軍平定了晉國之亂,與秦穆公之軍共納晉公子姬夷吾於國,是為晉惠公。第二年農曆4月,隰朋作為諸侯聯軍的統帥,又與周王室的代表周公忌父及大夫王子黨共同為晉惠公舉行了確立典禮。
隰朋還代表齊國主持了晉國與戎狄之間的談判,以抵禦威脅中原的外來侵迫。在史籍《左傳·僖公十二年》中這樣記載,“王以戎難故,討王子帶。秋,王子帶奔齊。冬,齊侯使管夷吾平戎於王,使隰朋平戎於晉。”意思是說,周平王因為戎人的禍難緣故,攻打王子帶。這年秋天,王子帶逃奔齊國。冬天,齊桓公派管仲讓戎人與周王講和,派隰朋讓戎人與晉國講和。隰朋又會合諸侯築城於緣陵,把備受荊楚淮夷侵迫的杞國遷至那裡安置。這些都充分顯示了齊國的實力,鞏固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對隰朋最了解,因而對他的評價也最全面公允的莫過於管仲。據史籍《管子·戒篇》中記載,管仲病重,齊桓公前去探視,詢問萬一其病不治,誰是接受相職的最佳人選。管仲答道:“隰朋可以,隰朋的為人,眼光遠大而能虛心下問。其志也,愧不若黃帝,而哀莫若己者。以善勝人,不一定能服人;以善陶冶人,沒有不服之人。對於國政該不管的不管,對於家事不必知的不知,舉重而若輕。這隻有隰朋能夠做到。且隰朋的為人,在家不忘公務,在公門不忘家事;侍君無二心,也不忘自身;用齊國的貨幣救濟過路的難民,受惠者卻不知道是他做的。隰朋是大仁大德之人。我認為能根據變化的形勢與百姓共榮辱,然後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的,還是隰朋啊。”但是管仲又接著感嘆說:“天之生(隰)朋,以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預言了隰朋也將不久於人世,隨己而亡,不能久理齊政,所以哀嘆不已。果然,在管仲去世十個月後,隰朋也相繼去世了。齊桓公大慟!
隰斯彌
春秋末年,齊國田氏勢力漸大,田常(諡號田成子)為齊相時,暗中圖謀以田氏取代公室。《韓非子?說林上》講述了發生在這一背景下的一件事情:齊臣隰斯彌有次拜見田常,兩人一同登上田氏家中的高台,舉目四望,但見三面暢通無障,向南望時,卻見隰斯彌家的樹遮蔽了視線,田常變得一言不發。隰斯彌回家後讓人砍伐那些樹木。斧子剛砍了幾下,隰斯彌又急忙制止,不讓砍伐了。管家人問他為什麼剮定的主意卻又變化了,隰斯彌回答說:“有句古諺道:‘察見淵魚者不祥。’田常正在籌劃著名篡國大事,這是他不想讓人知道的,我如果表示出能察知人之隱微,那我的處境就太危險啦。不伐樹,我沒有任何罪過;而察知人的隱秘之事,那卻是不得了的。”隰斯彌最終沒有伐樹。田常在高台上望見南邊隰斯彌家的樹遮蔽了視線,抑或擋住了陽光,變得一言不發,顯然有不快之意,隰斯彌回家立即讓人砍伐樹木,他不願為此事得罪國家的權貴人物。然而,田常的怨樹之意並未公開流露,僅限於心中所想,屬於一種隱情,隰斯彌如果伐掉樹木,雖然能討得田常一時之好,但卻顯得自己過分聰明了。田常正陰謀篡國,心有重大隱秘,最忌恨那些能察人隱秘的聰明之人,隰斯彌不想成為田常最忌恨的人物,那就只有對田常的一切隱情都佯裝不見,假作一個痴鈍之人。察見淵魚者不祥,說的是能察知別人內心深處隱秘活動的人,必然是處於危險的境地。事實上,別人的一種思想活動只所以會隱而為秘,必定是這一思想意念與社會的道德觀念或外在的行為規範相牴觸,如果有誰察知了其本人不願公開的思想活動,就等於認定了其人對社會要求的抗逆,把自己無意識地放置在了與其人對立的境地,就必然遭到其人的忌恨和報復。隰斯彌是深知這一道理的,他回家砍樹,反映了他察人隱情的聰明;他砍而又止,則表現了他洞悉人情的世故。看來他是一個膽小軟弱的人物,他要通過掩飾聰明、示人愚鈍來顯示自己對別人隱秘活動的無所知覺,藉以脫離危險的境地。隰斯彌砍樹又止,外在地反映了一個軟弱之人明哲保身的處世原則,這是一種不含進取目的和政治抱負、只求避禍保身的假痴不癲之計。像後來“難得糊塗”的處世方式一樣,這類察別人隱秘而故示不見的行為模式,一方面避免了人世的許多無味之爭,另一方面又引導人們軟弱處世、不求進取和縱惡養奸。相比之下,它給社會帶來的消極作用更大些。事實上,任何人都有隱秘之事和隱秘之情,但這種事和情可以根據是否對社會造成危害區分為性質完全不同的兩部分。如果一個人的隱秘之處不對社會造成危害,即屬於他個人的“隱私”,那社會就應對其予以諒解和保護,不是其他人可以佯作不見,而是其他人不得過問。如果一個人的隱秘之事注定要給社會帶來危害,那知情人就不能佯作不見,而應該予以揭發和制止,藉以向社會負責。現代人在社會生活中引入“隱私”和‘“監督”兩個概念,用“隱私權”來保護人的前一種隱秘活動,用“監督權”來鼓勵人們揭發和制止後一種隱秘活動,這比古人察見“淵魚”就自認倒霉,於是假作痴鈍、佯示無知、自認聰明地裝糊塗要高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