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午城鎮設有午城、王家莊、川口、龍化、寺坡、上司徒、習禮、下司徒、西曹村、水堤、桑梓、陽德、衛家峪13個行政村。37個自然村,總人口12686。午城是縣內古鎮之一,1958年10月1日成立午城人民公社,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將人民公社改為鄉鎮。2001年合併水堤鄉,駐地午城。
午城鎮屬
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地勢呈北高南低,全鎮主要有兩川三垣,從地貌上看,兩川是:東川、城川。三垣是:陽德垣、習禮垣、龍化垣、東川河與城川河於午城交匯於昕水河。海拔在950米到1100米之間,屬溫帶半乾旱氣候區,四季分明,恆溫為8.7℃—10℃,積溫達3400℃,無霜期達175天以上。
位於午城鎮午城村的城隍廟、娘娘廟在當地頗負盛名。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午城娘娘廟在河西半山腰建成,廟內塑有聖母娘娘、華池、伯王法師泥像,歷經1500餘年,於1999年又進行了修繕。城隍廟重建於1993年,內塑有城隍爺、伍子胥、華佗諸神。廟宇金碧輝煌。
地理位置
午城鎮位於隰縣、蒲縣、大寧交界,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素有“千年古鎮、紅色名鎮、三城重鎮”之稱,是隰縣的南大門,209國道穿境而過,區位優勢明顯,交通發達。全鎮面積141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37個自然村、12686口人。
自然環境
午城鎮屬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地勢呈北高南低,全鎮主要有兩川四垣,從地貌上看,兩川是:東川、城川。四垣是:陽德垣、習禮垣、龍化垣、王家莊垣、東川河與城川河於午城交匯匯於昕水河。海拔在950米到1100米之間,屬溫帶半乾旱氣候區,四季分明,恆溫為8.7℃—10℃,積溫達3400℃,無霜期達175天以上。
午城鎮柳樹溝可見到第四紀馬蘭黃土覆蓋午城組(Q)的典型剖面,在土壤學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稱為“午城黃土”。
歷史沿革
午城是縣內古鎮之一,在南北朝為仵城郡地,轄蒲子縣。五代末為仵城鎮,金末一度為仵城縣,明清為仵城裡,民國為編村。1953年改為鄉,1958年10月1日成立午城人民公社,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將人民公社改為鄉鎮,2001年合併水堤鄉,駐地午城。
在這塊古老而神奇的熱土上發生過抗戰史上著名的午城戰鬥,午城是隰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的誕生地,是抗日戰爭中午城戰鬥的發生地,是烈士徐登甲的故鄉。
主要物產
午城鎮的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穀子、高粱、小麥、豆類、馬鈴薯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梨果、西瓜、甜瓜、油料、藥材和蔬菜等,素有“梨果之鄉”的美譽。
特色產業
午城是歷史悠久、全省著名的午城白酒產地。鎮辦酒廠所產的“晉香春”、“三春夜”、“冬花白酒”、“玉屏酒”、“新三春”、“午城梁液”、“黃河牌”系列白酒產品曾多次獲得國家、省、市優質產品獎。
旅遊資源
廟宇佛像是中華文化之一,至今源遠流長。位於午城鎮午城村的城隍廟、娘娘廟在當地頗負盛名,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午城娘娘廟在河西半山腰建成,廟內塑有聖母娘娘、華池、伯王法師泥像,歷經1500餘年,於1999年又進行了修繕,每年三月十九日方圓十里民眾連綿不斷上廟進香。城隍廟重建於1993年,內塑有城隍爺、伍子胥、華佗諸神,廟宇金碧輝煌,每逢大年初一、十五,人們便前去燒香祭拜,祈求平安
特色種植
一是桑梓村的“南瓜嫁接西瓜”瓜菜大棚150座;二是寺坡、下司徒等村地膜覆蓋馬鈴薯套種玉米3000畝,三是午城村優質紅提葡萄300畝。
發展戰略
緊緊圍繞“強農、壯企、興商,打造三城名鎮”的奮鬥目標,按照“四垣梨果全覆蓋、兩川高效農業區、坡面雜果上規模、推進建設小城鎮”產業格局的要求,依靠“黨建統鎮、流通活鎮、經濟強鎮、文化立鎮、和諧興鎮”,將午城鎮打造成綠色企業的先行區、高效農業的示範區、商貿流通的帶動區。
人口數據
午城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5760 |
男 | 3026 |
女 | 2734 |
家庭戶戶數 | 1363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5760 |
家庭戶男 | 3026 |
家庭戶女 | 2734 |
0-14歲(總) | 1781 |
0-14歲男 | 964 |
0-14歲女 | 817 |
15-64歲(總) | 3661 |
15-64歲男 | 1899 |
15-64歲女 | 1762 |
65歲及以上(總) | 318 |
65歲及以上男 | 163 |
65歲及以上女 | 155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5570 |
行政區劃
午城鎮轄有午城、王家莊、川口、龍化、寺坡、上司徒、習禮、下司徒、西曹村、水堤、桑梓、陽德、衛家峪13個行政村。37個自然村,總人口12686。
午城鎮下轄村
經濟發展
近年來,鎮黨委、鎮政府按照縣上的“645”發展戰略,提出了“651”經濟發展規劃,即培育梨果、瓜菜、種草養畜、種桑養蠶、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植業六大主導產業,在鎮幹部中開展“五個一”工程。加快抓住長慶油田在午城勘探的機遇,建設的步伐,構築調產最小值鎮、機制活鎮、項目強鎮的支撐體系,著力構建和諧午城。經過全鎮幹部及民眾的共同努力,2005年全鎮生產總值完成402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95元,與“九五”期末相比,分別增長19.3%、15.1%,經濟社會實現了較快發展,廣大民眾得到了較多實惠。①桑梓村的南瓜嫁接西瓜示範園已初具規模,目前已建成10座育苗大棚,100座簡易大棚,該村人均純入增加1000餘元;②依託整村扶貧推進工程,水堤村的種桑養蠶暗業迅速發展狀大;③龍化垣、陽德垣、習禮垣的果樹已高接換優2000餘畝,老果園改造工程明年將全部結束。④全體鎮幹部以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狠抓所包村委的各項工作,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與此同時,午城鎮的小城鎮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縱貫三垣的公路景幹線多次修拓寬,有望實現通油路,正在緊張施工當中的網通工程將覆蓋全鎮7個村委800餘戶用戶。基礎設施的改善,傳統產業的提升,有力地促進了午城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更快發展。
午城鎮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893萬元,人均純收入2010元。其中:農業收入967萬元,林業收入170萬元,牧業收入665萬元,工業收入117萬元,建築業收入333萬元,運輸業收入266萬元,商飲業收入160萬元,服務業收入45萬元,其它收入170萬元。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該鎮初步形成了“塬面果樹、坡面草、沿川瓜菜”的產業格局。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穀子、高粱、小麥、豆類、馬鈴薯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梨果、烤菸、
西瓜、甜瓜、
油料、藥材和蔬菜等。素有“梨果之鄉”的美譽。梨果面積達15000畝。2007年全鎮經濟總收入2893萬元,人均純收入2010元。
歷史人物
午城這個歷史古鎮,以盛產三春液酒馳名省內外,著名人物更是數不勝數。徐登甲,隰縣午城鎮午城村人,生於1918年。1936年畢業於山西省原第九中學,同年考入太原雲山中學,當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毅然棄學回鄉參加犧盟會,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黨支部書記,隰縣縣委組織部部長,中共吾綏分局警衛連指導員,地委委員兼宣傳部部長;抗日英雄李萬年,又名李福壽,1916年生於一個拳師之家,自幼學武,武功蓋世,膽略過人。16歲就會三節鞭,並能飛檐走壁。這身過人的功夫為解放隰縣,保護民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年僅二十九歲就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解放後國家民政局將他追為革命烈士,並頒發烈士證書,世人將永遠銘記這位英雄;楊章喜,被授為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勞模,參加過北京勞模會,毛澤東親自接見過。
黨政機構
全鎮黨員總數為395名,鎮幹部32名,村幹部4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