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發展理論

職業生涯發展理論

職業生涯發展理論是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建立在社會實踐指導以及經濟產業分析活動之上的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職業生涯發展理論
  • 外文名: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職業生涯發展理論的體系
同其他領域的理論相比,生涯發展理論更多地呈現出各自為政的特點,學者們基本是從某個局部提出理論,鮮有獨立、系統的生涯發展理論。所以,如果不對生涯發展的各種理論作系統歸納,初始接觸生涯規劃和職業發展的人比較容易產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傾向,不利於達到學習了解生涯發展理論的目的。
以下是幾種常用的系統化歸納方法:
(一)從生涯發展影響因素的角度歸納
任何影響生涯發展的因素都可歸為內因或外因。內因是生涯發展主體產生的因素,通常包括興趣、能力性格、思想等;外因是生涯發展環境產生的因素,包括家庭環境、教育程度、社會狀況等。從生涯發展影響因素的角度歸納就是以內因和外因為基本分界,按照研究側重點,將各種生涯發展理論劃分為偏重主體因素的、偏重環境因素的,綜合主體因素和環境因素的。以“個體取向——社會取向——綜合取向”這一脈絡來安排各種理論在理論體系中的位置。其中個體取向理論認為,個體在生涯發展中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個體在一i5理、體質、智力等因素會對其選擇產生根本性的作用,環境因素只能起到次要和間接的作用,主要有特質因素論、人格類型論心理動力論、素質匹配論、職業錨理論等;社會取向論認為,雖然對生涯發展起直接作用的是個體特質,但主控生涯發展的關鍵卻是個人選擇和個人發展的社會環境,主要由社會學習論和經濟論構成;綜合取向理論則認為,無論是個體因素還是社會因素,都不應簡單地將任何一種歸結為生涯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兩者應是互相作用的,主要有認知決策論、生命周期論。
(二)從規劃生涯發展所需的活動角度歸納
任何一個有意而做的行為都必須先對行為本身已經行為的對象、環境等有一定的認識,然後基於這種認識,決策選擇是否要進行該行為以及行為的方式,在這個過程里,認識和決策就是這個行為所需的活動。如果將生涯發展理解為一個行為的集合體,那其中的內容就可以分為認識和決策兩大部類。側重生涯發展認識的理論被稱為匹配理論,強調對個人、職業以及環境因素的認知,諸如羅伊的人格類型論、鮑丁的心理動論、還有鼎鼎大名的霍蘭德個人和職業類型化理論等,都可歸為此類;而側重生涯發展決策的理論則被稱作決策理論,偏向對決策歷程和決策障礙的研究。另外,如果以長跨度、寬領域、多主體的視野來觀察行為,會發現很多情況下,行為會因發生時間、發生地點、主體的角色地位等原因而具有大量共性,或者說,人會因某些相同的外在因素而使認識和決策產生某種規律。在生涯發展理論里,對認識和決策規律的理論,叫做發展理論,該類理論有很明顯的整合特質,綜合了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學科的有關原理,以發展的觀念來探討生涯的階段、生涯發展的選擇,以及發展的成熟度等在生涯發展的歷程里具有共通性的問題。這樣,此種歸納方法就形成了“匹配+決策——發展”的理論體系,其中“匹配”和“決策”又合稱結構取向理論,“發展”又被稱為過程取向理論。
(三)從個體與職業的關係角度歸納
如前所述,職業是生涯的重點,個體的生涯的徹底發展,離不開職業這一平台。我們在選擇職業時,一般都會從兩個方面做準備工作:一是認識個體,也就是認識自我;二是認識職業。這形成兩個基本的思考模式:一是什麼樣的職業適合我;二是我該怎樣適應職業。因此這種歸納法認為,不同的生涯發展理論採取了不同的思考模式,產生了不同的研究重心,因此將生涯發展理論分為前職業生涯理論,以及整合的生涯理論。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不能望文生義地認為,前職業生涯理論就是研究從事職業前的理論,後職業生涯理論就是研究從事職業後的理論,整合的職業生涯理論就是貫穿從事職業前後的理論。
應該說,這幾個部類的理論大多都貫穿了從事職業前後,他們的區別在於研究思路的不同。前職業生涯理論以個體特徵基本決定其所適應的職業為假設,分析什麼樣的個體適應什麼樣的職業。後職業生涯理論以個體可以並且應當適應職業為假設,探討什麼樣的個人該怎樣適應什麼樣的職業。而整合的生涯理論則兼有前後兩者的思路,強調個體與職業的互動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