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動力論

心理動力論

美國心理學家鮑亭、納奇曼、施加等人以弗洛伊德的個性心理分析理論為基礎,吸取了特性—因素論和心理諮詢理論的一些概念和技術,對職業團體進行了大量研究,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提出了一種強凋個人內在動力和需要等動機因素在個人職業選擇中的重要性的職業選擇與職業指導理論,被稱為“心理動力論”。職業指導的重點應是“自我功能”的增強。若心理問題獲得解決,則包括職業選擇在內的日常生活問題將可順利解決而不需要再加以指導。其代表理論有:羅伊的需要論、鮑亭的心理動力論、雪恩的職業理淪和職業錨理論、克萊斯職業適應動力過程模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理動力論
  • 理論基礎:弗洛伊德個性心理分析理論
一、基本觀點,二、八項基本要素,三、心理動力論與個人職業,四、綜合評價,

一、基本觀點

鮑丁等人依據傳統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探討職業發展的過程,把工作視為一種升華作用,而影響個體職業選擇的動力則源於個人早期經驗所形成的適應體系、需要等人格結構。它們通過影響個人的能力、興趣及態度的發展,從而影響其以後的職業選擇與行為有效性。個人生命的前6年決定其未來的需要模式,而這種需要模式的發展受制於家庭環境,成年後的職業選擇取決於早期形成的需要。如果缺少職業信息,職業期望可能因此受到挫折,在工作中會表現出一種嬰兒期衝動的升華。若個人有自由選擇的機會,則必將選擇能以自我喜歡的方式尋求滿足其需要而又可免於焦慮的職業。
心理動力論者認為,社會上所有職業都能歸人代表心理分析需要的、分屬以下範圍的職業群:養育的、操作的、感覺的、探究的、流動的、抑制的、顯示的、有節奏的運動等,並認為這一理論除了對那些由於文化水平和經濟因素而無法自由選擇的人之外,可以適用於其他所有的人。

二、八項基本要素

1963年,鮑丁和同事納奇曼、塞格爾提出了心理動力論的8項基本要素,其內容隱含了“需求”與“發展”這兩個要素:
一是人類的發展是連續的過程,嬰兒期最簡單和最早的心理生理髮展歷程與成人階段最複雜的智力和生理髮展是息息相關的;二是需求滿足的本能,就複雜的成人行為與簡單的嬰兒行為而言,並沒有兩樣;三是每個人的需求類型在人生的前6年就已經決定,只有少部分可能在人生的後期得到修正;四是人所尋求的職業由其需求決定,而其需求在其6歲前就已經發展完成;五是心理動力論適用於所有不同年齡的人,以及不同類型和教育程度的工作,唯有兩項例外:受到外界文化或經濟困難限制的人,或受到這些外在因素刺激的人;在工作上得不到滿足的人;六是工作是一種嬰兒期衝動得到升華作用的表征,工作就是將嬰兒期的衝動升華成社會能接受的行為;七是缺乏對職業的了解可能使個人選擇的工作無法實現其心理預期。因情緒(或神經系統)而使就業機會的信息受到干擾阻隔,這種現象屬於心理機制範疇.是該理論關注的一個部分;八是每一種工作都可列入不同的職業群,而各個職業群都代表著不同心理需求的滿足類型。
根據上述8個基本要素,可以發現心理動力論一方面強調人類的職業選擇具有潛藏的心理動機,這些動機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需求的滿足,職業的各種活動都是為了滿足需求與避免焦慮;另一方面則強調職業研究的發展特性,主張職業選擇必須追溯到個體的兒童期,甚至懷孕階段對人格成長的影響。鮑丁通過分析會計員、作家、心理學家、物理學家、工程師等職業,提出一個“需要一滿足”模式。這個模式可以清楚地分辨不同職業所能滿足的需要、涉及的心理機制及其操作與表現方式。例如此理論假設,一個人在6歲以前,主要的內在滿足來自於咬、嚼、吞、咽等口腔的攻擊活動,如果一個人一直固著於這種口腔滿足,並且未隨年齡增長而發生改變,那么這種固著現象會表現於其人格上,他所從事的職業可能與切割、磨、鑽等活動有關。

三、心理動力論與個人職業

可見,心理動力論者關於個人職業選擇及職業分屬的看法有兩點:第一,職業選擇是個人綜合快樂原則與現實原則的結果。個人在人格與衝動的引導下,通過升華作用,選擇可以滿足其需要與衝動的職業。職業指導的重點應著重“自我功能”的增若心理問題獲得解決,則包括職業選擇在內的日常生活問題將可順利完成而不需再加指導。第二,社會上所有職業都能歸入代表心理分析需要的、分屬以下範圍的職業群:養育的、操作的、感覺的、探究的、流動的、抑制的、顯示的、有節奏的運動等,並認為這一理論除了那些由於文化水平和經濟因素而無法自由選擇的人之外,可以適用於其他所有的人。
以鮑丁、納奇曼和施加為代表的心理動力理論家們在對職業團體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心理動力理論的結構。該結構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內容:成人的生理和智力活動與其個人早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過程有關;複雜的成人活動中包含著與嬰兒簡單活動相同的本能滿足;人一生的最初六年,決定了他未來的職業需求模式,即職業選擇取決於人生最初六年中所形成的需要;家庭壓力對個體需要的發展影響極大;成人在工作中會顯示出一種嬰兒期衝動的升華;如果缺乏職業信息,職業期望可能遭到挫敗。
心理動力論還認為,個人在職業生涯中產生職業問題可能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依賴性強,缺乏對自己未來發展的責任感和自信心,缺乏職業決策能力;二是信息的匱乏,即缺少職業決策所依據的現實根據;三是在職業的選擇過程中,由於自身的猶豫不決或環境的干擾而引起的心理焦慮及衝突。遇到此類問題時,無論是臨近畢業的大學生還是已就業人員,他們的首要任務在於查明自身個體職業問題的範圍,然後根據現實信息和自身條件作出新的嘗試性的決策,或改變與此職業問題相關的某些行為。

四、綜合評價

心理動力理論吸收了精神分析學派、特質因素論以及來訪者中心療法的優勢,提倡從探究“過去”生活經驗與動機中發現個體的職業需求點,為只關注“如今”與“未來”的職業生涯觀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該理論對個體的需要給予了特別關注,同時還十分注重加強個體自身對職業的自我探索。此外,該理論提倡深入分析職業資料,以期從中窺視個體的心理動力,掌握個體需求獲得滿足的程度、如何獲得滿足等,從而為個體的職業決策提供詳細完備的信息。
雖然心理動力論對於個人內在的動力因素(如需要、心理機制等)特別重視,可以彌補“特質因素論”忽略個人深層心理需要的缺陷,但該理論過於強調內在因素,對於可能影響職業選擇的外在因素略而不談.甚至假定“個人有自由選擇職業機會”。此外,該理論在分析具體職業與需要滿足的方式上,多偏向低層次需要的滿足,幾乎沒有涉及高層次需要,這些問題構成了該理論的缺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