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動力理論

心理動力理論

所謂心理動力,顧名思義主要是指心理活動的內在力量或內在驅力。心理學家波林在概括現代心理學對心理動力問題的研究現狀時說:心理動力學的領域非常廣闊,沒有權威和領袖,各個學派都從自己的理論出發闡述了自己的心理動力學觀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理動力理論
  • 外文名: psychodynamic theories
  • 代表:弗洛伊德、馬克思
  • 心理動力:心理活動的內在力量或內在驅力
  • 學派:精神分析派、人本主義等
簡介,學說,馬克思心理動力說,

簡介

所謂心理動力,顧名思義主要是指心理活動的內在力量或內在驅力。心理學家波林在概括現代心理學對心理動力問題的研究現狀時說:心理動力學的領域非常廣闊,沒有權威和領袖,各個學派都從自己的理論出發闡述了自己的心理動力學觀點。

學說

1.精神分析派的心理動力說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他的精神分析理論也被稱為心理動力的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心理活動的動力源泉是生理上的“力比多”。力比多即性力。這裡的性並不是指生殖意義上的“性”,而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所以弗洛伊德也把它稱為“欲力”、“心力”等,並認為它是一種與性本能有聯繫的潛在能量。後來弗洛伊德又把“力比多”擴展為一種機體生存、尋求快樂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欲望。
榮格是瑞士心理學家,是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的得意門生。他不同意弗洛伊德“力必多”的理論。榮格認為“原型”是人類心理活動的動力。原型就是人生中的“典型情境”,是心靈的“原始模型”,是人先天和後天的積澱。所以,榮格的心理動力說帶有神秘色彩,晚年榮格從事中國的禪學研究,用自省和禪悟來化解自己的心理問題。
阿德勒是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阿德勒認為:自卑與超越是人行為的原始決定力量。
2.人本主義的心理動力說
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的創始人,在馬斯洛看來,需要是心理活動的動力。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五種需要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一般來說,低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才會出現高一層次的需要。相應地,獲得滿足的需要就不再起激勵的作用。同時,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為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消失,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馬斯洛指出,無休止的需要是人的特性,但並非所有的需要都會得到滿足,只有極少數會達到完全滿足的狀態。一種欲望滿足後,另一個欲望會迅速出現,當這個欲望滿足了,還會有一個欲望站到突出位置上來,主導人的心理狀態。人總是在希望著什麼,這是人一生的心理動力。
3.行為主義的心理動力說
行為主義認為心理活動的動力不是什麼“力比多”,也不是什麼需要,而是外界的刺激或強化。行為主義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什麼意識或行為,而應該研究人外顯的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這些反應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隱藏在身體內部,強度有大有小。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斯金納提出了“操作反射”的概念,把運用“強化物”來增加或削弱某種行為的過程叫做強化。用人們喜歡得到的“事”或“物”來增強人的行為叫正強化,用人們不喜歡或討厭的“事”或“物”來削弱人的行為為負強化。斯金納認為人心理活動的動力就是外界的刺激與強化的結果,尤其是社會性的行為更是在外界刺激、強化下而習得建立起來的。
班杜拉也是一個行為主義者,但班杜拉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一個“社會行為主義者”。班杜拉認為心理活動的動力不僅僅是強化,而且還包括模仿。模仿主要有:直接模仿、綜合模仿、象徵模仿和抽象模仿等。班杜拉認為心理活動的動力主要是模仿後的自我強化和外部強化。

馬克思心理動力說

馬克思心理動力的基本理論,回答了心理動力的本質問題,同時具有較強的科學實證性。心理動力是有機體在內外條件的刺激下,對某種或某些事物感到缺乏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心理緊張狀態。馬克思從人類歷史活動和發展的視角揭示了人類心理活動的動力本質,就是人的需要。馬克思說:“需要是人類心理結構中最根本的東西,是人類個體和整個人類發展的原動力。”
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是豐富的,但需要的內部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的“需要體系”。“需要體系”是馬克思最早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之一,馬克思認為人的內在需要不僅內涵豐富,而且是由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組成的一個系統。生理性需要屬於低級需要,由此而派生的需要則屬於高級需要,它們共同主導著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是人們心理和行為的內在動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