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簡介
譯製片在中國走過了漫長曲折的路程。從最初的
默片到配幻燈小字幕和“
譯意風”在現場講劇情,再到真正的譯製片出現,觀眾逐漸習慣外國明星嘴裡講著流利的
中國話,而如今又似乎越來越流行看“原聲片”,中國的譯製片在這個過程中寫就了它興衰更替的歷史,也拋出了一個問題:人們還需要它嗎?
誕生
1948年1月8日,大上海大戲院公映了由20多個華僑譯配的義大利影片《
一舞難忘》。這是第一部在中國公映的“外國人說中國話”的電影。1948年9月,
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前身“
東北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立翻版組,開創了我國電影譯製事業的先河。1949年5月,一部反映
前蘇聯近衛軍戰士馬索特
洛夫英勇事跡的影片《
普通一兵》譯製完成,標誌著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譯製片的出現。
袁乃晨回憶當時的情形,“一開始也不叫譯製片,就找了個俄文翻譯來翻譯文本,等到配音時才發現不對,怎么人家一句我們卻要三句,以為是翻譯錯了,找來翻譯一看,沒翻譯錯啊,那時才知道原來配音不能光意思對,還要注意字、詞、句的轉換。第二次配音,這回一行一行是對上了,可這嘴型又對不上了,才知道這譯製工作還要考慮蘇聯他們的口音和語氣,他們的嘴型的起合,第三次配音時就注意哪裡發出這段詞的閉合音。還要作出修改,就比如說烏拉是萬歲的意思,可我們衝鋒不喊萬歲啊,就改成沖啊。不知從何時期開始叫做譯製片”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片中東北味十足的配音雖有些滑稽可笑,但卻與蘇聯紅軍戰士的工農身份很符合,讓觀眾感到親切。該片的譯製導演
袁乃晨被稱為“中國譯製片之父”,片中的幾位配音演員也因此走上譯製片的道路,成為新中國電影譯製事業的奠基人。
從譯製片《普通一兵》誕生到1965年,17年間我國譯製的外國電影達到了775部。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前蘇聯革命題材的譯製片,而這些影片中,許多都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的。
發展
就在《
普通一兵》譯製的那年冬天,
上海電影製片廠派出翻譯片組到東北學習經驗,隊長就是後來的
上海電影譯製廠廠長
陳敘一,其被稱為“中國譯製片的奠基人” 1950年2月開始準備譯製蘇聯影片,1950年3月,上影廠翻譯片組譯製的第一部作品《
小英雄》完成(後譯為《
團的兒子》)。並決定在六一節放映給全國的孩子。只有四個專業的配音演員,三女一男,也是第一個由女生來配音男角色,配音導演又抽來
高博等三名臨時配音演員入組。同年6月,在上海梵皇渡路(今
萬航渡路)618號,一間十五、六平方米的舊汽車棚改成的放映間,加上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改裝的錄音棚,誕生了中國日後最負盛名的譯製片基地--上海電影譯製片廠,譯製片開始有了“南腔北調”的差別。如果說《
普通一兵》、《小英雄》這兩部對蘇聯影片的譯製工作僅僅是實驗性質,那么從那時之後,在上海、東北的譯製工作就邁入了“快車道”。
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上影廠翻譯片組製作出了《
鄉村女教師》 、《
列寧在1918》等一大批上乘之作,成為深受觀眾喜愛的經典。“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至今仍是常被援引的名言。
繁華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對外國文化的渴求和一批愛崗敬業、有著極高專業素養的配音導演和演員的努力,造就了中國譯製片最輝煌的時期。 《
虎口脫險》中
尚華和
於鼎堪稱珠聯璧合的配音,將法式幽默表現得淋漓盡致;《
魂斷藍橋》中
劉廣寧、
喬榛的完美演繹讓這部在歐美原本非常普通的影片成為中國影迷心中的愛情經典;《
茜茜公主》中
丁建華和
施融恰到好處的表現讓這個王子與公主的完美童話成為許多影迷的最愛;《
葉塞尼亞》中
李梓的一句“喂,當兵的……”讓美麗潑辣的吉普塞女郎呼之欲出;《
佐羅》中男主角富有磁性的聲音讓無數人迷上了
童自榮;《
簡·愛》讓
邱岳峰所演繹的
羅切斯特成為一座不可逾越的豐碑;《
追捕》中冷峻剛毅的杜丘警長讓
畢克成為
高倉健所有中文“代言人”的不二人選;群星薈萃的《
尼羅河上的慘案》更是一演再演,成為配音教學的經典教材。
那一串串耳熟能詳、精彩絕倫的對白,那一部部膾炙人口、百看不厭的影片,那些或輕柔嬌媚、或陽剛灑脫的聲音,作為經典永遠地留在了一代人的記憶中和中國電影發展的史冊上。
問題
然而,隨著全球化浪潮的到來,外語學習的普及和流行,老一代配音藝術家的淡出,以及市場化環境下譯製作品質量的下降,譯製片似乎漸漸被納入了“懷舊”的範疇。
“活著,還是不活?”這句《
王子復仇記》的經典對白,是2006年4月中國譯製片問題討論會的主題,也是人們近來關於譯製片討論的核心,正反雙方都有一籮筐理由和論據。關於中國的譯製片,這是一部未完待續的歷史,未來究竟怎樣,或許不僅僅取決於譯製片工作者的勤勉努力,更將取決於我們--大眾的選擇。
分類
原聲本國語言字幕
這是最基本的譯製片,也是為了能最快得讓觀眾看到國外電影,但是,因為電影是靠畫面和語言來表現的一種藝術,因此,聽不懂外語的觀眾一邊看畫面一邊看字幕會極大的破壞掉電影本身的完整性,這只是一種最快速最基本的選擇。但對於無法體會外語文化的人來說,看了這種譯製片實際上並不等於真正看懂了電影,只是了解而已。
原聲本國語言解說
這種譯製片可能基本上沒有人看過,這是在一邊放原片時一邊有人在解說,解說包括故事基本發展內容,並且解說人還要擔任片中人物對白的表演。著名旅美華裔演員
盧燕就曾經在上海做過這樣的譯意風小姐。因此這個要求很高,存在時間也很短,目前已經淘汰。
原聲本國語言配音
這種譯製片多用於紀錄片,因為紀錄片多為科教性質的,基本無故事性和人物,因此只需要將原聲減弱並加上配音就可以了,著名主持人
趙忠祥解說的《
動物世界》、《
人與自然》等科普節目就屬於這種範圍。
無原聲音軌本國語言配音
這就是最終的譯製片了,通過本國本地語言來代替別國語言,但是要符合演員表演,嘴型相同,年齡性別在聲音上做到相同,這就是最難得了。這就是我國的配音演員基本都是演員出身的原因,不過近年來,也開始專門培養配音演員了。
作品
簡介
曾經有這樣一些電影畫面:瘦弱單薄的簡·愛終於靠在了失明的羅切斯特先生肩頭;面對一屋子嫌疑犯,客輪上的
波洛探長終於說出:兇手是你,傑吉小姐!指揮家在水氣蒸騰的浴室里一邊繞圈一邊哼著“鴛鴦茶,鴛鴦品”;敢死隊里的烏合之眾叫著“頭兒”;甜美的茜茜公主清新活潑而又高貴典雅……
那時,誰沒有花一毛錢看過電影,或者至少,沒有抱著“匣子”在百無聊賴的午後聽過錄音剪輯?那些單調的歲月因為那些帶點歐式腔調的中國話而生動起來。這些電影有著典雅的氣質、輕鬆幽默或跌宕起伏的情節、精彩的台詞,今天轉頭再看的時候,就像品嘗陳年的老酒,或者翻開泛黃的相冊,遙遠的記憶在一瞬間變得無比清晰。
簡·愛
《
簡·愛》是不能不提的經典。它在國外有很多個版本,引進到國內並由
邱岳峰和李梓配音的這一版並不是最好的。但它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卻無可替代:“你哭了?”“沒有。”“眼淚順著睫毛落下來了。”
“還沒有結婚?這可不太好,簡,你長得不美,這你就不能太挑剔。可也怪,怎么沒人向你求婚?”……“喔……那么早晚有個傻瓜會找到你。”“但願這樣。有個傻瓜早已找過我了。我回家了,
愛德華。讓我留下吧。”
邱岳峰的聲音是低沉沙啞的,許多圈內人士都認為他的聲音條件並不好。然而,他在同行和觀眾眼中已經被奉為神明--他就是外表瀟灑、內心痛苦、性格多變的羅切斯特,而他也可以是靈活幽默地與警察周旋的小偷(《
警察與小偷》)、一步步走向失敗的夢想者(《
白夜》)、良心未泯的殺手(《
凡爾杜先生》)、死在紅軍愛人槍口下的白軍中尉(《
第四十一》)、帥氣的美猴王(《
大鬧天宮》),還有《
大獨裁者》、《
巴黎聖母院》、《
孤星血淚》中身份不同的各個角色。
“他配的任何一個角色都能讓你服氣,就認為他配小偷就是小偷,他配紳士就是紳士。”跟
邱岳峰對過戲的同事
趙慎之這么說。
陳丹青曾寫道:“當我在美國看到《
簡·愛》和《
凡爾杜先生》,那原版的真聲聽來竟像是假的,我無助地想念邱岳峰,在一句句英文台詞中發生‘重聽’”。
尼羅河上的慘案
《
尼羅河上的慘案》被譽為明星雲集、班底強勁的劇目之一。哪怕是一個只有幾句話的小角色,也會有專人“代言”。
蘇秀配音的黃色小說家奧特
波恩太太,
劉廣寧配音的殺人犯傑吉,
童自榮配的激進青年……而滔滔不絕用大段的台詞分析案情的
畢克(
波洛探長)更是讓人印象深刻。機敏鎮定的探長,聲音渾厚得令人安心,語氣又虛虛實實,
張弛有度,將撲朔迷離的殺人案情條分縷析,語言有聲有色,觀眾跟隨著他透過層層迷霧,抽絲剝繭地弄清了真相。
說起畢克,不能不提的另一部片子是《
追捕》。這部20世紀70年代在日本並未產生太大轟動的影片在我國卻能風靡一時,畢克功不可沒。
高倉健的
硬漢形象因為有了
畢克的演繹而更加入木三分,以至於80年代高倉健訪問中國時,還特意與畢克會面;1999年出品的《
鐵道員》,高倉健還曾打算請畢克配音,只是因為畢克的身體欠佳而作罷。
虎口脫險
如果說
邱岳峰的符號是羅切斯特,
畢克的代表作是波洛和杜丘的話,那么《
虎口脫險》則成就了
尚華和
於鼎。恐怕看過《
虎口脫險》的人沒有不被吵吵鬧鬧的指揮家和油漆匠逗得哈哈大笑的。略帶
神經質的樂隊指揮出場的那場戲語速飛快,配這部戲的時候,尚華的血壓一度升高到180,晚上睡覺都在回憶指揮的面部表情,想像他的情緒。而於鼎則是慢功出細活,他的聲音條件並不出眾,也算不上伶牙俐齒,配過的配角不計其數,但主角卻屈指可數。尚華跟他配戲的時候就一遍一遍地陪著,等到他慢慢把台詞捋順,才投入情緒。
尚華說,一次錄戲,
於鼎說完,音效師就用力拍一下桌子。反覆排練,於鼎自己卻總也不滿意,直到音效師忍無可忍地說:“我手都拍腫了!”
製作單位
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片分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片分廠成立於1955年,現名為“
長春電影集團譯製片製作有限責任公司”。
長影是我國譯製片的誕生地,前身東北電影公司翻版組,譯製了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
普通一兵》,之後又誕生了上千部優秀譯製電影和一批批優秀的藝術家。
歷年獲獎作品如下:
《
舞台生涯》(美國) 1979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舞台生涯》(美國)1979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
媽媽的生日》(日本) 1981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
金牌》 (
菲律賓) 1983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浪花之戀》(日本) 1984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弗蘭西絲》(美國) 1985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上海電影譯製廠
上海電影譯製廠成立於1957年4月1日,由近十家電影廠改組成為一個聯合企業性質的公司。後經過多次改制,組建成了上海電影(集團)公司,是我國最好的的譯製外國影視片的專業基地。它的前身是1949年11月16日成立的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翻譯片組。初創期的翻譯片組,設在
江西路福州路的
漢彌爾登大樓的一間辦公室內。基本成員只有組長
陳敘一和翻譯
陳涓、
楊范;譯製導演
周彥、
寇嘉弼;演員
姚念貽、
張同凝、
陳松筠、
邱岳峰以及錄音師、放映員十餘人。
歷年獲獎作品如下:
《安重根擊斃伊騰博文》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啊!野麥嶺》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
黑鬱金香》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85年優秀譯製片獎
《謎中之謎》獲1988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追尋鐵證》獲1991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
失落的世界》獲第四屆中國電影華表獎1997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
諾丁山》獲第六屆中國電影華表獎1999優秀譯製片獎
《
愛有天意》獲第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3年度外國影片優秀譯製獎
《
翻譯風波》獲第十一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4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
驚濤大冒險》獲第十二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5-2006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
功夫熊貓》獲第十三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7-2008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八一電影製片廠
八一電影製片廠目前是我國唯一譯製電影製作的事業單位。1954年,八一廠為配合部隊作戰、訓練以及科研需要,開始譯製以前蘇聯為主的
軍事教育片、紀錄片和科研片,到目前共譯製了140餘部。
八一廠譯製片獲獎的有:
《U—571》獲2000年度“華表獎”外國影片優秀譯製獎。
《
珍珠港》2002年獲第八屆“華表獎”優秀譯製片獎。同年獲第二十二屆“金雞獎” 最佳外國影片譯製獎,這是中國譯製片史上首次一部影片同時獲得兩項國內大獎。
北京電影製片廠譯製片部門
從1973年開始創作譯製影片,成為中國譯製片製作四大廠之一,曾譯製了很多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經典影片,給中國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譯製中心
由於近水樓台先得月的關係,中影譯製中心近年來得到中影公司分配的大量外國大片的譯製任務。
其他
電影頻道為紀念中國電影譯製片65周年,於2014年12月31日晚22:00播出講述中國電影譯製之路的專題片《永恆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