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姓

穆姓

穆姓在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歷史上名人輩出,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穆姓在宋朝人編的《百家姓》中排 98位,在當今人口統計中排第230位。穆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2009年1月為止,穆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姓氏排名中未進入前二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九十八位,人口約五十五萬三千餘,占中國人口總數的0.035%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穆姓
  • 外文名:mu
  • 讀音:mù
  • 百家姓排位:第98位
  • 歷史名人:穆崇 穆觀 穆壽 穆修 穆桂英  
  • 源頭:多源
  • 筆畫:16
  • 讀音:mù(ㄇㄨˋ)
穆姓由來,姓氏淵源,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源流七,得姓始祖,各支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穆寂,穆修,穆修己,穆崇,穆寧,穆相,穆孔暉,穆占,穆鐵柱,穆成寬,穆祥雄,穆祥豪,穆振興,穆峰,穆青1,穆青2,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五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家譜文獻,字輩排行,

穆姓由來

我國的穆姓,是商湯的後裔,起源於殷商王室之姓子姓,這一點,有《姓纂》上的記載足資證明:“宋穆公之後支孫氏焉,漢楚元王友有穆生,或作穆,亦音繆。”換言之,穆姓是由“以王父字為氏”而來。實際上,穆姓人士雖不多見,但姓氏來源卻很悠久,是我國起源較早的一個姓,穆姓家族的先人可上追至商王的微子,微子啟是商王帝乙的兒子,他十分關心國事,但不為紂王所接受,微子無奈離開了紂王。周武王起兵攻滅商朝之後,讓微子官復原職。為延續殷商王室後裔,周王朝將微子封於宋(轄有山東、河南、江蘇和安徽交界的一些地方),從此微子的後裔開始在宋繁衍。傳至宋宣公,他沒有將統治權傳給自己的兒子與夷,而是傳給了弟弟“和”,就是宋穆公,宋穆公去世後,群臣根據他的遺願擁立了與夷(宋宣公之子)即宋殤公。宋穆公因此受到國人稱讚,死後諡號為“穆”,宋穆公的子孫以此為榮,就以“穆”為姓,這是穆姓的最早起源。宋國是殷商貴族的後裔,因此穆姓起源於殷商王室。 除了源自商湯的漢族後裔之外,還有南北朝時有北魏王朝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代族丘穆陵氏,關於1500年前代族改姓為穆的情形,唐代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中記述:“代人,本姓丘穆陵氏,代為部落大人,為北人八族之首,孝文遷洛陽改為穆氏。”所謂“北人八族之首”的代族,實際上就是北魏的前身,也屬於鮮卑族。 唐代的肅宗時期,“楊、穆、許、李”被目為4個大的世家,其中穆家的光輝,是由當時的御史穆寧所創,而由他的4個兒子發揚光大。據傳,穆寧最成功的地方,是他家法,他嚴撰家令,訓諭諸子,結果4個兒子都德性和粹,每一個都在朝廷上出人頭地,分別高官丞相、監察御史等,顯見穆氏家法的成功,成語“韓穆家風”便出於此。
穆姓
■數量排行
穆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三十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三。?
■穆姓字義 “穆”的本義
是嚴肅、壯美、淳和,常見於古代書籍中,如《詩·周頌·大雅》中的“於穆清廟”, 《詩·周頌·烝民》中的“穆如清風”等。由“穆”字組成的詞同樣具有嚴肅、壯美、淳和的意思,如“穆穆”意為端莊盛美的樣子,“穆若”意為和美的樣子,“穆靜”意為安靖,“穆遠”意為淳和深遠,“穆耀”意為祥和光明,“穆清”意為和睦清明……
■穆姓遺蹟
微子墓 墓地原來建有廟宇,已經不存在了,原來的墓冢也被夷平,1984年,當地重新堆起幕冢,在墓前立有一通《殷微子之墓》碑,碑刻於明朝萬曆四十年(1612年)十一月。 穆氏四合院 一座一宅三院的清代民居。 穆碩墓誌 全稱“唐故處士廣平穆君墓志銘並序”。洛陽出土,現存新安縣鐵門鎮千唐志齋博物館。 太和十九年十一月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造彌勒像記 造像龕在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側。造像記高100厘米,寬34厘米,是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氏(後改"尉"姓)為死去的兒子牛橛所造。造像碑座中間雕刻蓮花一朵,左右二力士抬手作托舉狀,形象生動逼真。碑文字型端莊整肅。
■尋根溯源
穆姓來源有五:1、出自子姓,以諡號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 春秋時, 宋宣公之弟名和。繼承兄位, 在位九年, 死前將爵位傳給宣文公之子夷, 讓自己的兒子離開宋國到鄭國居住,為褒獎其品德, 死後諡號為“穆”,其支庶子孫遂有穆氏。 2、北魏時改丘穆陵氏為穆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北魏鮮卑大人、宜都王,姓穆名崇。 3、出自炎帝之後。《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穆,炎帝之後。”則此當系出姜姓。 4、出自姬姓。魯穆公之後,以謚為氏。 5、賜姓或其他民族改姓而來。如明時賜元人阿爾特穆爾姓穆名義,滿洲烏雅氏、穆爾察氏、穆佳氏改姓穆;宋時有猶太人定居河南開封一帶,改漢姓穆;其他如彝、納西、蒙古、保全、東鄉、回、台灣土著等少數民族有此姓。北方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 南北朝時, 北魏”代北八族”之首為丘穆陵氏, 隋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定居中原以後, 改為漢字單姓穆氏。
■得姓始祖
宋穆公。宋穆公是宋宣公的胞弟,宣公去世時舍太子與夷不立而欲立穆,宋穆公三讓而受之。為感兄恩,穆臨死時遺命,將君位還給宣公之子與夷而不傳己子公子馮,並讓公子馮出居鄭國。不久宋穆公薨,與夷繼位為宋殤公。殤公繼位不久即被華督所殺,公子馮乘機回國並爭到君位,即宋莊公。此後,宋國統治權皆由宋穆公的後人掌握。傳到宋文公時,宋國發生了以昭公之子為首的反對宋文公的叛亂,宋穆公與宋武公的宗族也被卷了進去。事後,昭公之子等人被族誅,穆公、武公的後裔被逐出宋國。被逐的宋穆公支孫一族為懷念宋穆公的豁達大度、兄弟友善,而以穆公諡號為姓,尊宋穆公為穆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宋國兄弟鬩於牆,穆姓因為政治鬥爭牽連而開始了流亡生涯,他們流亡的方向主要是宋國以南的楚國,以北的魯國及周都所在的中原地區,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穆姓人已播遷於今山東、河南、湖北等省一帶。秦漢之交時,在魯國有一位穆的學者,史稱穆生(宋穆公後裔),他曾在西漢屬國楚國任中大夫,一直活動於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帶,其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其後裔緩慢地向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等省播遷,有的尊穆生為其始祖。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穆公的後裔被迫南遷,其播遷方向為江南各省和湖南、四川一帶,但人口繁衍受到壓制,而作為丘穆林氏改穆姓的鮮卑人卻在今陝、甘、青、晉、豫興盛起來,穆崇和穆醜善為其傑出代表,時稱穆姓家族“勛著當世,位盡王公”。後形成穆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南郡。穆崇後裔發展到第五代,名載史冊者有十五人,可見其家族之顯赫。穆姓人經過北魏時期的輝煌以後,在北朝後期及隋唐時代都有進一步的發展,隨著仕宦周遷等原因,隋唐時有一支穆姓由洛陽徙居河內(亦屬河南),並昌盛為穆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河內郡。北宋時期,河內穆衍因仕宦遷河中(今山西永濟西蒲州鎮),死後葬於河中,子孫留居於此。元時,蒙古騎兵南下,有湘川一帶穆姓遷貴州。清時,滿人改穆姓者甚多,並在當朝顯貴。如今居北京之穆姓多為滿清後裔,而世居瀋陽的滿人改穆姓者,有向黑龍江、吉林等地遷徙者。當今中國之穆姓,分布地主要有北京,天津,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龍口、平度、昌樂,山西之太原,內蒙古之烏海,湖南之芷江,廣東之新會,雲南之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
■郡望堂號
穆姓在長期的繁衍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1、河南郡 ,治所在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2、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陽);3、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 堂號:穆姓以“明經”、“河南”等做為堂號。?
■宗族特徵
1、穆姓是一個來源較為複雜的姓氏,其中的一些相傳出自炎帝,另外一些尊奉宋穆公為祖先,還有一些自稱是魯穆公之後,更有一些標榜是北魏時期鮮卑大姓丘穆陵的後代。不過,無論出自何一系統的穆姓人,如今都是天下穆姓的一部分,都以河南為郡望。 2、家規嚴,子孫賢。唐肅宗時期,“楊、穆、許、李”被視為四大家族,其中穆家的光輝,是由侍御史穆寧發揚的,其四子光大的。據說,穆寧嚴撰家令,訓諭諸子,結果四子都德性高尚,居官均有美聲。穆寧和同時代的韓休都以家教嚴格出名,故留有成語形容那些有家教的人家稱“韓穆二門”。

姓氏淵源

穆(mù)姓源出有:
穆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宣王的弟弟子和,屬於以諡號為氏。“穆”,是古代帝王諸侯逝世後的諡號,是“布德執義,中情見貌”的意思(賢良,和氣)。按周禮規定的宗廟制度,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系由子傳,因此“穆”還具有“血脈世系延傳”之意。春秋時期,宋國有國君宋宣公子力,他逝世後由其弟子和繼位,執政九年,臨死時遺詔傳位給宋宣王的兒子與夷,而讓自己的兒子離開宋國,到鄭國去做事。子和逝世後,與夷繼位,即宋烈日殤公。因為子和在做君主時賢良和氣,所以宋烈日殤公給叔叔子和加封諡號“穆”,史稱宋穆公。在宋穆公的支庶子孫中,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穆氏;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和氏,世代相傳。由於宋穆公是宋戴公之弟,故該支穆氏、和氏、戴氏同宗同源,史稱穆氏正宗。
穆氏族人大多尊奉宋穆公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藏族”,是漢語的稱謂,在藏語中稱為“博”,藏民族自稱為“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別有不同的稱謂,西藏阿里地區的藏族自稱為“兌巴”,西藏日喀則地區的藏族自稱為“藏巴”,西藏拉薩地區的藏族自稱為“衛巴”,四川西部地區的藏族自稱為“康巴”,而青海、雲南、川西北等地區的藏族則自稱為“安多娃”。藏語依其分布地區分為衛藏語、康藏語、安多藏語三個主要的方言體系。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漢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由於草原遼闊,水草肥美,生產多以牧業為主。在很古老的時代,藏族人民就有表示自己血緣關係的姓氏。據著名的藏族學者扎西奇寺智貢巴倉三世(甘肅夏河拉卜楞寺活佛世系)丹巴然吉在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撰著的《安多政教史》中記載,原始的藏族人民居住在今西藏雅魯藏布江南岸澤當一帶的雅隆地區,後分衍成為賽氏、穆氏、黨氏、東氏四個大的氏族部落,後又逐漸加上札氏和珠氏,總共形成了六個基本氏族部落。這就是藏族本民族在早期形成時的原始部落稱謂,也是藏族最早的姓氏,統稱古代藏族的“六大貴族姓氏”。
穆氏,是非常古老的藏民族姓氏、亦或氏族部落名稱之一,世代相傳。

源流三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拓拔部丘穆陵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代北八族”之首為丘穆陵氏,即鮮卑拓拔部核心八部之一,為北魏王朝貴族之首。
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遷都於洛陽,定居中原以後,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改為漢姓穆氏,世代相傳。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稱赤穆特氏,滿語為Cuijuk Hala,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多冠漢姓為穆氏、崔氏、劉氏等。
⑵.墨爾奇特氏,亦稱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之一的滅里吉歹氏族,通古斯語為“Morcit”,源出巴爾虎蒙古,世居扎魯特、喀爾喀地區。明清之際因遭受葛爾丹部族的迫害,其首領率巴爾虎族人萬餘南下,遊牧於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到了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經滿清王朝庭議,全族移駐盛京(今遼寧瀋陽),其中一部分族人駐守在丹東鳳凰城岫巖等地。時候,他們自己獨豎一旗,自稱“蒙古九旗”。後取原姓氏的首字諧音漢字為穆氏、秦氏、孟氏等,世代相傳。

源流五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穆氏,主要來自穆斯林伊斯蘭教經名首音,如經名“穆薩”、“穆罕默德”、“穆罕麥”、“穆八剌沙”都可取“穆”。例如在元朝時期,回回世家穆古必立的後裔大多改為漢姓穆氏。此外,在清朝時期歸附的回回呢牙咱木,任職內務府,後也改漢姓為穆氏,遂為穆氏回族的又一支。
回族中的穆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地區和京津一帶。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郭佳氏,滿語為Gogiya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蘇完(今吉林雙陽雙陽河流域)、蓋州(今遼寧蓋州)、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郭氏。該氏族著名人物為郭佳·穆彰阿,鑲藍旗滿洲人,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進士,累官至侍郎、尚書,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拜文華殿大學士。鴉片戰爭爆發之際時期,郭佳·穆彰阿極力主降,反對抵抗,是投降派代表人物。郭佳·穆彰阿仕宦四十餘年,門生故吏遍布京師內外,時稱“穆黨”,清鹹豐皇帝即位後,郭佳·穆彰阿被革職。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穆氏。
(2).滿族穆察氏,亦稱譚木查氏,滿語為Muca Hala,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穆氏。
(3).滿族穆齊氏,亦稱穆濟氏,源出遼國時期的庫莫奚部族,在金國時期為女真梅知部,滿語為Muki Hala,世居鄂漠和索羅(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穆氏。
(4).滿族穆雅氏,滿語為Muya Hala,漢義“秸”,世居齊齊哈爾(今黑龍江齊齊哈爾),所冠漢姓即為穆氏。
(5).滿族穆顏氏,亦稱穆延氏,源出遼國時期五國部之一的抹拈部,以部為姓,滿語為Muyan Hala,世居渾春(今吉林琿春),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穆氏、孟氏、秦氏。
(6).滿族穆達齊氏,滿語為Mudaci Hala,世居瓦爾納哈(今新疆阿克蘇),所冠漢姓為穆氏。
(7).滿族穆爾察氏,亦稱穆爾扎氏、穆爾禪氏,滿語為Murca Hala,世居綏分(今綏分河上游地區)、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阿庫里(今烏蘇里江上游支流俄羅斯境內阿庫里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穆氏。
(8).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古孫氏族(吾古孫部、烏孫部),以部為氏,滿語為Usun Hala,漢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穆氏、烏氏、吳氏、蘇氏、關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9).滿族葉穆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業速布部落,滿語為Yemu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赫爾東(今吉林伊通西北一百三十里處)、尼馬察(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穆氏、葉氏等。

源流七

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鄂溫克族穆魯氏,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uru Hala,漢義“梁”。
清朝中葉以後,鄂溫克族、滿族穆魯氏多冠漢姓為穆氏。

得姓始祖

宋穆公(子和)、穆生、穆古必立、呢牙咱木、郭佳·穆彰阿

各支始祖

穆 贊:唐貞元年間,穆寧長子自河南洛陽來泉州任刺史,以德政著名,得民愛戴,遂建居於泉。厥後子孫或散居龍湖亭,或分派永寧衛、泉州城郊花園頭、永春、德化、延平、沙縣浯嶼、大營、後深坑等地。歷經滄桑,晉江穆氏僅有聚居深滬山頭一支八戶數十人。是為福建泉州穆氏始祖。

遷徙分布

穆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六位,人口約五十五萬三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34%左右。
穆姓的遷徙始於春秋時期。公元前609年,宋國發生內亂,一些穆姓家族被迫逃出宋國,四處流亡,穆姓自此開始向全國遷徙繁衍。後來在楚國、魯國都有了穆姓家族的人口。例如,漢高祖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有一個同窗好友姓穆,史稱穆生,一直在楚國內任中大夫,深受劉交的器重,這說明秦末漢初時期,穆姓已從中原遷至華東地區。當然,也有不少穆生後裔在中原地區繁衍下來,民國時的《許昌縣誌》記載,漢朝穆生的後裔散居在許昌各鄉。北魏時期穆姓家族又開始了一個遷徙高峰。北魏的穆姓得姓於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由原來的丘穆陵氏改為穆姓,但北魏時期穆姓的遷徙卻不能只從孝文帝改革時算起。因為丘穆陵氏在北魏是一個大姓,該族人一直跟隨北魏皇族東征西討,因此家族中身居高位的人數不勝數,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時,丘穆陵氏家族的人已在許多地方做官了,因此丘穆陵氏改為穆姓後,穆姓也隨之遍及北魏所轄境內。唐朝的肅宗時期,“楊、穆、許、李”被目為四個大的世家,其中穆家的光輝,是由當時的侍御史穆寧所創,而由他的四個兒子發揚光大。宋朝之後,穆姓的遷徙範圍更加廣泛。
當今中國穆氏族人廣泛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湖南、廣東、雲南、四川、安徽等地。

歷史名人

穆為民,男,漢族, 1961年11月生,河南葉縣人,198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8月參加工作,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政治經濟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現任河南省南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市政府黨組書記,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
穆棣,1947年2月25日出生於人傑地靈的無錫,祖籍無錫市,國家一級美術師滄浪書社社員、中國書協會員、無錫市博物館客座研究員、無錫市書協副主席,現任職於無錫市書畫院。

穆寂

唐朝詩人。

穆修

(979~1032),宋代散文家。字伯長。鄆州(今屬山東)人。他熱心於古文,因他研究成績卓著,很得當時得大文學家歐陽修,讚賞。著有《穆參軍文集》。

穆修己

著名唐朝詩畫家。 唐玄宗執政時期,會內殿牡丹開。唐玄宗問穆修己曰:“今京邑盛傳牡丹詩,誰為首出?”穆修己對曰:“中書舍人李正封詩曰:‘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可為首出。” 唐玄宗感慨不已,嗟賞

穆崇

著名南北朝時北魏大臣。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流寓獨孤部時,他曾往來送過給養,北魏明元帝時官至太尉;穆壽,北魏太武帝時官至侍中、中書監

穆寧

河內人,著名唐朝大臣。 安史之亂時,穆寧任河北採訪使,肅宗時官至秘書監穆寧個性剛直,奉公守法。他中明經科後調任鹽山尉時,安祿山謀反時,他聯合各州縣併力捍禦。穆寧家教很嚴,讓兒子從小熟讀禮法,要求兒女一言一行不可失禮。他和韓休兩人都以家教嚴格出名,所以有成語形容有家教得人家稱“韓穆二門”。

穆相

字伯寅,三元人。著名明朝沂水令穆相, 字伯寅,三元人。正德進士,授沂水令。外書“六事”、內書“四知”以自勉,政績著聞,升監蔡御史。抗言直諫,人稱“真御史”。

穆孔暉

(1479~1539) 明代官員,理學家,心學學者。字伯潛,號玄庵。山東堂邑(今聊城市東昌府區)人。弘治十八年(1505)考中進士,歷任翰林院檢討、南京禮部主事、翰林院侍講學士、南京太常寺卿等官。穆孔暉是繼承和傳播王守仁心學最早的山東學者。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是研究考據學的著作,重要的有《讀易錄》、《尚書困學》、《大學千慮》、《玄庵晚稿》,另外還有研究史學的著作,如《前漢通紀》、《讀史通編》等。穆孔暉對稍晚興起的山東王學學派學者有一定的影響。

穆占

(公元?~1683年),滿洲正黃旗人。著名清朝將軍。清順治年間,他跟從都統卓洛等駐防雲南、湖廣等省討吳三桂。吳三桂死後,他又跟從貝子彰泰規征取雲、貴地區,圍攻昆明。直逼吳三桂之孫吳世璠自殺後,雲南始平穆占班師還朝後,因功被清朝廷授予蒙古正黃旗都統議政大臣

穆鐵柱

(1949——2008),1949年出生於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中國國家隊前主力中鋒。在20年的籃球運動生涯中,獲得了無數的榮譽,同時在那個時代也被譽為了“亞洲第一籃球中鋒”,在當時成為了籃壇的“巨無霸”,更曾是中國籃球界的神話。在世界籃球場上的大個頭群里,他也稱得上是名“巨人”。 2008年9月14日上午10點45分,因心臟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
穆鐵柱穆鐵柱

穆成寬

(1908—1987)中國游泳運動員高級教練員。天津市天穆村人。1939年在天津舉行萬國游泳比賽獲440碼自由式冠軍,1941年打破400米自由式全國紀錄。1933年至1943年期間曾多次獲得天津市游泳比賽男子成年組100米,200米,400米自由式和100米、200米仰泳冠軍。1952年任天津市游泳隊教練,後任華北區游泳教練,1956年,在天津創建了中國第1所游泳學校,先後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優秀運動員和教練員,其中包括他的兒女侄輩,穆祥英、穆祥雄穆祥豪、穆祥傑等國家棟樑,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穆成寬穆成寬

穆祥雄

“中國蛙王”男 1935年生,天津人,回族。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游泳運動員。運動健將。自幼在其父穆成寬指導下進行練習游泳。1952年在第一屆全國游泳比賽中獲男子100米、200米蛙泳金牌。1953年入選國家游泳隊,後赴匈牙利學習。在1954、1955年的國際比賽中取得過第二名、第三名。1958年10月,在中蘇游泳友誼賽上,獲100米、200米蛙泳冠軍。同年12月20日,在北京體育館游泳館以1分1l秒4的成績打破男子100米蛙泳世界紀錄。

穆祥豪

游泳教練員。天津市人。生於1935年。童年隨父學游泳,七歲時參加市公開游泳賽,獲第一名。1952年代表華北隊在第一屆全國游泳比賽中,獲1500米自由式冠軍、400米自由式亞軍、4×200米自由式接力(隊員之一)冠軍。

穆振興

筆名: 穆靜、霍青、嚴凌;原籍遼寧海城人。1934年生於黑龍江省克山縣。中共黨員。1962年畢業於河北北京師範學院函授部中文系(該學院與石家莊師範學院合併)。1948年參加解放軍,歷任軍隊醫訓隊學員、第六兵站醫院護士,雞公山療養院統計員、青年幹事,軍醫大學預科學校教師,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部文化幹事,總後勤部政治部宣傳部創作室專業作家,客座教授。1961年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報告文學《永存的微笑》(合作)、《羅瑞卿大將》、《傅連暲傳略》《紫薇之光》、《龍騰東海》、《軍旗輝耀軍威壯》,短篇小說集《雪山下有一頂帳篷》、《紅梅迎春》、《水晶蓮》,散文詩寫集《偷密電碼的姑娘》、《海棠賦》、《我和白牡丹》等。長篇報告文學《羅瑞卿大將》獲中宣部優秀圖書獎、全國第三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滿族文學獎、河南省優秀圖書獎、冰心文學紀念獎,教育片撰稿《緊急出動》(已錄製播出)獲八一製片廠優秀文學劇本獎,長篇傳記文學《傅連璋傳略》獲全國第一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軍旗輝耀軍威壯》獲冰心文學獎,《雪山下有一頂帳篷》獲滿族文學獎、總後勤部軍事文學。
穆振興穆振興

穆峰

著名行銷策劃專家,實戰派行銷策劃人,北京網唇互動品牌行銷機構總經理,品牌中國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贏道顧問機構高級品牌顧問,北京互通科技集團品牌顧問,曾任光茂朝志行銷策劃工作室策劃總監、零下一度行銷策劃機構總策劃、蜥蜴團隊策劃經理、品牌中國策劃總監等職,“酷品牌”理論、“Feava IMC”創始人,著有《別跟我說你懂行銷:中國式行銷的江湖規則》(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穆青1

(1921-2003),男,原名穆亞才,祖籍河南開封杞縣,為了生計,舉家隨祖父遷到安徽蚌埠。我國當代著名的新聞記者,曾任新華社社長。曾擔任學校進步團體“文學藝術同盟”主席,出版文藝刊物《群鷗》,用穆肅的筆名發表文章。“七七”事變爆發後,16歲的穆青到山西臨汾,進了八路軍學兵隊學習,後留師部宣傳做宣傳工作。從事新聞工作50多年,他勤學苦練,不懈進取,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寫了多篇在我國新聞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聞佳作,為我國新聞隊伍建設付出了辛勤勞動。主要作品:《人們在談說著趙占魁》、《趙占魁同志》《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為了周總理的囑託——記農民科學家吳吉昌》《歷史的審判》等等。

穆青2

(1898~1930),男,字樹珊,曾化名呂維新,四川合江福寶鎮騎龍村三社(槐樹)人。曾用名:呂維新、袁雨蒼、顏嗣良。出生地:四川省合江縣福寶鎮騎龍村三社(槐樹)人。主要成就:旅歐少共執行委員會秘書長、中共四川省委早期領導人、四川省委臨時省委書記兼軍委書記、組織部長、中共廣東省委代理書記、組織部長、中共廣東區委組織部長、中共湖北省委組織部長、中國共產黨革命烈士。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回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河內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外書六事;
內署四千。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沂水令穆相,字伯寅,三元人。正德進士,授沂水令。外書“六事”、內書“四知”以自勉,政績著聞,升監蔡御史。抗言直諫,人稱“真御史”。聯中“六事”,指考察地方官政績的注項內容:一曰田野辟,二曰戶口增,三曰賦役平,四曰盜賊息,五曰軍民和,六曰詞訟簡,(見《金史.百官志一》)。“四知”為後漢楊震拒賄的典故。《後漢.楊震傳》:“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五王世襲;
四子成名。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北魏代人穆崇,道武帝拓跋珪流寓獨孤部時,他曾往來送過給養,從此受到器重。北魏建立後,他又參與統一北方的戰爭,官至太尉,封宜都王。兒子穆觀、孫子穆壽、曾孫穆平國、玄孫穆能,世襲宜都王。穆觀字闥拔,明元帝時官至太尉;穆壽,太武帝時官至侍中、中書監。下聯典指唐代河內穆寧,安史之亂時,任河北採訪使,肅宗時官至秘書監。曾撰寫家令訓子,為人稱道,四個兒子穆贊、穆質、穆員、穆賞都成名。穆贊字相明,憲宗時官至宣歙觀察使;穆質,憲宗時歷給事中開州刺史;穆員,字與直,工文辭,曾任東都留守杜亞幕僚;穆賞,官監察御史。他們兄弟都有令名而平和純樸,當時有人以美味比喻他們:穆贊如酪,穆質如酥,穆員如醍醐,穆賞如乳腐。
汝南世澤;
訓子家聲。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穆寧,撰家令種訓諸子。
遠征六省;
勇冠一時。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將領穆占(?-1683),滿洲正黃旗人。順治間,從都統卓洛等駐防雲南、湖廣等省討吳三桂。三桂死,他從貝子彰泰規取雲、貴、圍昆明。三桂孫世璠自殺,雲南始平。師還,授蒙古正黃旗都統議政大臣。下聯典指後魏尚書穆頭,以侍御郎從太武征赫連昌,勇冠一時,拜司監。從太武田崞山,有虎突出,搏而獲之。後從征白龍等,以功進爵建安公拜尚書。
文傳琬琰;
家繼球琅。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穆修能文,繼承柳開,力尊韓、柳。下聯典指唐·穆寧。

五言通用聯

求書逾萬卷;
拒敵屆七宿。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司農卿穆子容,少好學,無所不覽,求於下書,所在寫錄,得萬餘卷。武定中官汲郡太守,終司農卿。下聯典指宋代湖北提刑穆璌,為衡陽縣尉時,元將兀良哈入寇,璌提兵相拒七晝夜,城賴以完。仕至湖北提刑。
國色朝酣酒;
天香夜染衣。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唐代詩畫家穆修己,於唐玄宗時,會內殿牡丹開。帝問修己曰:“今京邑盛傳牡丹詩,誰為首出?”修己對曰:“中書舍人李正封詩曰:‘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可為首出。”帝嗟賞
呈祥光舜化;
表慶感堯聰。
——穆寂撰穆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穆寂《冬至日禪風應候》詩句聯。

七言通用聯

守道具財機之哲;
秉禮有知人之明。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漢代中大夫穆生的事典。
撰修家訓揚倫禮;
著作古文挽頹風。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鹽山尉穆寧,嘗撰家訓諸子。先是韓休家訓子侄至嚴,貞元間,言家法者稱韓、穆二門。下聯典指宋代潁州文學參軍穆修鄆州人。字伯長。時學者從事聲律,修獨以古稱。

家譜文獻

福建泉州溫陵穆氏族譜,(清)吳啟芳纂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福建省泉州市晉邑滬江山頭穆朝宗處。
貴州遵義穆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貴州省博物館
四川巴南穆氏族譜,(現代)穆禮成編修,1997年膠印本一冊。原稿現被收藏在重慶市巴南區魚洞街道

字輩排行

江蘇南通穆氏字輩:“清世天雲大顯祖兆經邦緯國廣照順緒喜聖之言維忠孝史”。
江蘇連雲港穆氏字輩:“忠厚傳家遠 詩書繼世長”。
河南永城、安徽蕭縣穆穆氏字輩:善運桂景思克昌 祖成子基本尊武豐 大道傳家孝敬欽從。
遼寧海城穆氏字輩:“孟國世玉常 俊成德振家 天錫文志廣 忠正永安康”。
遼寧旅順穆氏字輩:“國安日(義)方傳道永”。
雲南昌寧穆氏字輩:“元發雲其 淵世國文 紹煥朝廷 相儒新堯 應榮明澤 時經春曉 復為州邦 敏俊英豪”
雲南騰衝穆氏字輩:“大自立成加春茂正永昌”。
雲南綏江、重慶銅梁穆氏字輩:“永思子文朝顯正和人興財發萬榮光宗”。
福建泉州穆氏字輩:“孟國邦士成弘元再世振家傳孝賢惟念子孫光祖德謙恭篤敬永綿延”。
天津回族穆氏字輩:“應思景從國朝興文成祥瑞懷德生孝友為本倫長續詩禮傳家祖訓良”。
山西孝義穆氏字輩:“士生連允繼先”。
陝西西安穆氏字輩:“正……兆仕則治國”。
北京穆氏一支字輩:“德宏志甫希啟剋星”。
穆氏一支字輩:“成宏光振德慶禮堯春希”。
穆氏一支字輩:“祥瑞懷德盛”。
穆氏一支字輩:“宏大耀遠顯庭昌發子孝父安光宗繼先”。
河北臨西縣穆氏一支字輩:“克...零清學連春慶召廣....”。
寧夏吳忠市漢族穆氏字輩:文登軍
山東菏澤單縣穆氏一支字輩:“秀迎(曾祖祖父輩) 有(父輩)亮(本人輩分)學文廣,進德繼遠長,X理世昌泰,光明照中華”
山東菏澤牡丹區穆氏一支字輩:“天宗緒化遠,立業協清蒼”。
mù ㄇㄨˋ
1. 溫和;~清(a.清平;b.指上天)。~如清風。
2. 恭敬:嚴肅:肅~。靜~。
3. 古同“默”,沉默。
4. 古代宗廟次序,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
5. 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