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鄆州
- 建立時間:590年
- 改名時間:606年
- 故址:山東東平縣
歷史文獻記載
縣七十三。
《左傳》“公伐邾,取須名。”戰國時,其地屬魏。秦為薛郡地,在漢為東平國,屬兗州。後漢封皇子蒼是為憲王。宋及後魏,並為東平郡。周宣帝於此置魯州,尋廢。隋分兗州萬安縣置鄆州,大業三年罷州,為東平郡。隋亂陷賊,武德五年討平徐圓朗,於今鄆城縣置鄆州,為總管府。本理鄆城,貞觀八年,以下濕移理須昌。貞元三年,升為都督府。
州境:東西一百八十七里。南北二百六十四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南至東都九百六十五里。東北至齊州二百八十里。東南至兗州一百九十里。西南至曹州三百三十里。北渡河至博州一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絹十五匹。賦:綿,絹。
管縣十:東平,須昌,陽穀,壽張,盧,東阿,鄆城,鉅野,平陰,中都。
濟水,南自鄆城縣界流入,去縣西二里。
清水石橋,在縣西三里。隋仁壽元年造,石作華巧,與趙州石橋相埒,長四千五百尺。
東平思王宇墓,在縣東四十九里。漢東平思王宇,宣帝子,後薨,葬於此。
其冢松柏皆西靡,王奢侈,生葬所愛幸者,守冢者嘗聞號呼,數年後乃不復聞聲。
陽榖縣,上。東南至州七十五里。本漢須昌縣地,隋於此置陽榖縣,取東阿縣界陽榖亭為名也,屬濟州。天寶十三年,濟州為河所陷沒,以縣屬鄆州。
黃河,在縣北十二里。
故伏城,在縣東南二里。蓋伏生所居,因名之。
壽張縣,緊。東北至州四十五里。本漢壽良縣也,屬東郡。後漢光武以叔父名良改曰壽張,屬東平國。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濟州。十六年,割屬鄆州。武德四年屬壽州,五年廢壽州,屬鄆州。
梁山,在縣南三十五里。《漢書》曰“孝王北獵梁山”,是也。
壽州故城,在縣東南十五里。隋末百姓築以為堡,武德四年,於此置壽州。
呂母垞,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後漢東海呂母合眾於此。兗州人謂城實中曰垞。
音直加反。
盧縣,緊。東南至州一百里。本漢舊縣也,屬泰山郡,都尉理之,濟北王所都。後漢盧縣屬濟北國。宋屬濟北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濟州。大業三年復為濟北郡。武德四年,討平王世充,復為濟州。按濟州理碻磝城,碻,苦高反。磝,音敖。本秦東郡之茌平縣地,其城西臨黃河,晉末為河水所毀,移理河北博州界,事具博州。宋元嘉二十年,寧朔將軍王玄謨前鋒入河北,平碻磝,立戍守之。都督劉義恭,以沙城不堪守,召玄謨毀城而還。後更城之。後魏略得河南,置鎮守。泰常八年,於此置濟州。至天寶十三載,州為河所陷,廢。
碻磝津,在縣北一里。後魏於此置關,名濟州關,隋末廢。
劉公橋,架濟水,在縣東二十七里。宋武帝伐燕過此造橋,故俗呼為劉公橋,隋末廢,貞觀元年重造,長十二丈,闊一丈二尺。
東阿縣,緊。南至州五十里。本漢舊縣也。春秋時齊之柯地,《左傳》曰:“公會齊侯盟於柯。”注曰:“此柯今濟北東阿,齊之柯邑,猶祝阿也。”《漢志》東阿縣屬東郡,都尉理。晉屬濟北國。隋開皇三年屬濟州,天寶十三載濟州廢,縣屬鄆州。
榖城山,在縣東三十二里。黃石公出一編書與張良曰:“後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榖城山下,黃石即我也。”是其處焉。
東阿故城,在縣西二十里。漢東阿縣城也,晉太康後省。《魏志》程昱謂范令靳允曰:“曹使君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東阿,則田單之功可立。”謂此城也。《水經注》曰:“東阿大井巨若輪,深七八丈,每歲取此井水煮膠入貢,《本草》所謂阿膠也。”
陽榖亭,縣東南四十二里。《左傳》齊桓公會諸侯於陽榖,是也。
項羽墓,在縣東二十七里。初,羽為魯公,羽死後魯猶為楚守,漢王示以羽首,魯乃降。羽死,乃以公禮葬於此。
鄆城縣,緊。東北至州一百里。本漢壽良縣地。《左傳》曰:“晉人執季文子於苕丘,還待於鄆。”按古鄆城,即今縣是也。後漢及魏皆為壽張縣地。隋開皇四年改為萬安縣,十六年於此置鄆城縣。貞觀八年,移鄆州於須昌縣,鄆城依舊。
黎丘,在縣西四十五里。春秋時黎侯寓於衛,因以為名。黎之臣子諷其君歸國,作詩曰“胡為乎泥中?”蓋惡其卑濕也。
獲麟堆,在縣東十二里。《春秋》哀公十四年《經》曰:“西狩獲麟。”
平陰縣,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淝城縣地,屬泰山郡。古肥子國。
黃河,去縣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