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現行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勢地貌,自然氣候,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水電資源,人口,總量,民族,交通,經濟,綜合,農業,工業,社會,基礎設施,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文化藝術,歷史人文,地區方言,風味小吃,節慶活動,旅遊,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屬
越國地;秦時屬閩中郡;漢武帝至三國時屬會稽郡、
建安郡;晉時屬晉安郡;南北朝時為梁所屬,隸屬南安郡;
陳光大二年(568年)起,仙遊地屬
莆田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改
豐州為泉州,現仙遊地隸屬泉州的莆田縣;隋大業三年(607年)起,屬建安郡南安縣,唐武德五年(622年)復屬莆田縣。
唐聖歷二年(699年),析莆田縣西部,以俞潭(今蓋尾仙潭)為界置清源縣,屬武榮州(今南安豐州)。景雲二年(711年)改武榮州為泉州,清源縣屬泉州。
天寶元年(742年),泉州改稱清源郡,因郡縣同名,
清源縣更名為仙遊縣,仙遊縣屬清源郡。
宋乾德二年(964年),清源郡改稱平海軍,仙遊縣屬平海軍。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四月,平海節度使陳洪進(今楓亭鎮人),將漳泉兩州及其所屬14縣(含仙遊縣)正式歸入宋廷版圖。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析仙遊縣的游洋鎮(今仙遊縣的游洋、石蒼、象溪一帶),莆田縣的百丈鎮、永福縣(今永泰縣)的陳山頭和福唐縣(今福清市)的 頭、百丈嶺、下廬嶺一帶山區置興化縣,縣治設在游洋(古邑)。同時,設太平軍(後改稱為興化軍)領莆田、仙遊、興化等三縣,軍治亦設在游洋。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改太平軍為興化軍,仙遊屬興化軍。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興化軍治從游洋遷入莆田城內。
景炎二年(1277年),改興化軍為興安州,仙遊縣屬興安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月,改興安州為興化路,仙遊縣屬興化路。
皇慶二年(1313年),興化縣治從游洋遷往莆田縣廣業里湘溪村(今新縣)。
明
洪武二年(1369年)興化路改為興化府,仙遊縣屬興化府。
清仍沿明制,仙遊縣屬興化府。
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政府宣布廢府、州,福建省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制。全省劃為東路、西路、南路、北路等四道,仙遊縣隸南路道。民國3年,南路道改稱廈門道,仙遊縣隸廈門道。
民國16年廢道,仙遊縣直屬福建省。
民國22年11月20日,發生“閩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史稱“福建人民政府”)。12月11日,人民政府第一次中委會決議,將福建劃為閩海、閩上、泉海、龍漳等四省和福州、廈門二特別市。同月13日,第十二次中委會改原劃四省名稱為閩海、延建、興泉、龍汀等四省。仙遊隸屬興泉省。次年1月,“閩變”失敗,還屬福建省。
民國23年7月,省以下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設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省政府的輔助機關。福建省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仙遊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專署駐今仙遊鯉城)。
民國24年10月,全省督察區縮編為7個,仙遊縣仍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同安縣)。
民國29年8月,在德化、永春、仙遊、永泰等四縣邊境設立鳳頂特種區。同年10月裁撤,歸還原縣管轄。
民國35年至38年,仙遊縣仍屬第四督察區(專署駐晉江)。
1949年8月25日,仙遊縣解放,隸屬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署駐泉州)。
1950年4月1日,第五專署改稱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16日,改為福建省人民政府晉江專員公署,仙遊縣屬其管轄。
1955年3月1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晉江專員公署改稱為福建省晉江專員公署,仙遊縣仍屬其管轄。
1967年6月30日,成立晉江專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取代專署行使對全區領導職權。1968年9月23日,成立福建省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仙遊為其屬縣。
1970年7月,省革命委員會決定,
閩侯專區革委會機關遷入莆田縣。劃出晉江專區的莆田、仙遊兩縣,同原閩侯專區的福清、永泰、閩侯、閩清、長樂、平潭等六縣,成立莆田地區革命委員會(駐莆田荔城),仙遊縣屬其管轄。
1971年7月,改閩侯專區革命委員會為莆田地區革命委員會,仙遊縣屬其管轄。
1979年1月,
莆田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莆田地區行政公署,仙遊縣隸屬之。
1983年5月,撤銷莆田地區行政公署,析原莆田地區的福清、永泰、閩清、長樂、平潭等五縣歸福州市管轄;同年9月9日,劃出莆田、仙遊兩縣和城廂、涵江兩區成立莆田市人民政府(駐莆田荔城)。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8月25日,仙遊縣解放,舊行政區劃廢除。1949年9月初,鯉湖鄉、古邑鄉、潯陽鄉、榜頭鎮、城廂鎮、善化鎮、楓亭鎮、興安鄉、鳳頂鄉、仁德鄉、孝仁鄉、城南鄉、慈孝鄉、香南鄉、香北鄉、
木蘭鄉、蘭溪鄉等相繼成立鄉鎮人民政府。同月,全縣整編為9個區,鄉鎮人民政府改稱區公所。第一區(城關),第二區(賴店),第三區(楓亭),第四區(蓋尾),第五區(榜頭),第六區(大濟),第七區(度尾),第八區(社硎),第九區(香山)。共轄202個鄉(街)。
1950年2月,九區駐地遷麥斜,並增設第十區古邑(游洋)。
1950年8月,增設第十一區(龍華),第十二區(園莊)。全縣劃為12個區,262個鄉(街)。
1952年8月,增設第十三區(石馬),第十四區(石蒼),第十五區(西苑),全縣共設十五個區,轄740個鄉(街)。
1953年6月,第一區公所(城關區)成立區人民政府。楓亭街改稱楓亭鎮,隸屬第三區公所。
1955年9月,撤銷第一、第四、第十一區,全縣編為1個鎮(城關鎮)12個區,轄236個鄉(街),以駐地名稱為區名。
1956年6月至1958年春,整編為城關、楓亭、郊尾、榜頭、度尾、社硎、麥斜等7個區和城關鎮,下轄89個鄉(街)。
1958年4月,撤區並鄉,全縣編為25個鄉(鎮),下轄91個小鄉(鎮)。
1958年9月起,撤銷鄉(鎮),成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將小鄉改為生產大隊。全縣先後成立13個人民公社,轄240個生產大隊,並先後成立仙遊縣溪口林場、綜合農場、古洋農場、鐘山農場等為縣直國營農場。
1961年12月,將原13個人民公社,改編為18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轄318個生產大隊,4197個生產隊。
1964年6月,從城關人民公社劃出6個街,成立城關鎮,全縣編為18個人民公社,1個鎮,轄318個生產大隊(街),4801個生產隊(居民隊)。
1983年1月,城關鎮改為鯉城鎮,城關公社改為城東公社。
1984年11月,改公社為鄉(鎮)人民政府,改生產大隊為村(居)民委員會,改生產隊為村(居)民小組。1985年,全縣劃為5個鎮,14個鄉,轄318個村(居)民委員會,4822個村(居)民小組。
1991年5月,社硎鄉仙頭村分為仙頭、半嶺兩個村;賴店鄉潘硎村分為潘硎、林田兩個村。1992年底,楓亭鎮輝煌村分為輝煌、淪溪兩個村。
1992年11月,城東、大濟、龍華、賴店、蓋尾、游洋、鐘山等7個鄉改為鎮。全縣共有12個鎮,轄17個居民委員會,233個村民委員會,3971個村(居)民小組;7個鄉,轄71個村民委員會,851個村民小組。
2000年,仙遊縣轄13個鎮、6個鄉:鯉城鎮、榜頭鎮、楓亭鎮、郊尾鎮、
度尾鎮、
城東鎮、大濟鎮、龍華鎮、賴店鎮、蓋尾鎮、鐘山鎮、游洋鎮、園莊鎮、西苑鄉、
鳳山鄉、石蒼鄉、
社硎鄉、
書峰鄉、
象溪鄉。
2002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閩政文[2002]270號)批覆同意仙遊縣調整部分行政區劃:
撤銷鳳山鄉,併入
西苑鄉,調整後西苑鄉轄西苑、嶺峰、廣橋、前洋、西土乾、半嶺、仙山、仙東、仙西、鳳頂、
鳳山、前縣、前溪、柳園、
白岩、頂東湖16個村委會,鄉人民政府駐西苑村。
撤銷鯉城鎮,設立鯉城街道。轄原鯉城鎮的
木蘭、十字、
洪橋、城內、南橋、仙糖6個居委會,以及原城東鎮的壩壟、
龍泉、玉井、來洋、蜚山、東門、萬福、北寶峰、富洋9個村委會(其中壩壟、壟泉、東門、北寶峰4個村委會改為居委會)和大濟鎮的
金井、白塔2個村委會,辦事處駐洪橋居委會(原鯉城鎮政府駐地)。
城東鎮人民政府駐地從
東門村遷移到仙安村,更名為鯉南鎮,同時調整行政區域。調整後,鯉南鎮轄原鯉城鎮的柳坑居委會,原城東鎮的仙安、霞苑、下樓、涵井4個村委會,以及原龍華鎮的大坂、平原、象運、象林、象坂5個村委會和賴店鎮的西埔、溫泉、聖泉、
玉田、玉塔、橫塘、東山7個村委會。
郊尾鎮的芹林、蓋
南和新窯3個村委會劃歸蓋尾鎮管轄。
2008年12月31日,福建省政府《關於同意仙遊縣象溪鄉更名為菜溪鄉的批覆》(閩政文[2008]448號):經研究,同意仙遊縣象溪鄉更名為仙遊縣菜溪鄉。
現行區劃
鄉鎮 | 直轄 |
---|
| 木蘭社區、城內社區、十字社區、洪橋社區、南橋社區、仙糖社區、壩壟社區、龍泉社區、東門社區、北寶峰社區、玉井村、來洋村、蜚山村、萬福村、富洋村、金井村、白塔村 |
| 學士社區、霞橋社區、蘭友社區、霞街社區、鋪頭社區、湄洲灣工業學院社區、濱海社區、上滸村、滄溪村、荷珠村、耕豐村、下社村、錦湖村、秀峰村、麟山村、溪北村、溪南村、東宅村、輝煌村、海濱村、和平村、建國村、斗北村、山頭村、海安村、九社村 |
| 赤荷社區、蓮墘社區、上墘社區、東橋社區、下明社區、望厝村、光埔村、泉山村、龍騰村、靈山村、南溪村、梧店村、後坑村、桃源村、芹山村、後南溪村、壩下村、紫澤村、溪東村、下昆村、上昆村、紫洋村、溪尾村、崑崙村、雲莊村、后庄村、象塘村、後堡村、官舍村、何麓村、嶺下村、東宮村、新鄭村、仙水村、後坂村、度頂村、象洋村、象山村、洋山村 |
| 郊尾社區、西山村、後面村、寶坑村、伍獅村、古店村、湖宅村、梅塘村、東湖村、三埔村、埕邊村、後沈村、長嶺村、長安村、沙溪村、陽穀村、染厝村、後溪村、阮莊村、塘邊村、新和村 |
| 度峰社區、潭邊社區、下洲社區、東峰村、礪山村、聖山村、中峰村、後埔村、湘溪村、洋坂村、中嶽村、帽山村、雲水村、劍山村、霞溪村、埔尾村、屏山村、雲居村、苦竹村 |
| 柳坑社區、湘泉社區、霞苑村、涵井村、仙安村、下樓村、大坂村、平原村、象運村、象林村、象坂村、西埔村、溫泉村、聖泉村、玉田村、玉塔村、橫塘村、東山村 |
| 坂頭村、張埔村、前埔村、象嶺村、溪埔村、錦田村、新周村、賴店村、樟林村、岐山村、土山村、羅峰村、龍興村、山尾村、玉山村、玉墩村、潘硎村、林田村、留仙村 |
| 南寶峰村、瑞溝村、蓮井村、瓊峰村、仙華村、蓋尾村、前連村、湖坂村、仙潭村、仙溪村、杉尾村、昌山村、儀店村、石馬村、東井宮村、聚仙村、後山村、嶺頭村、星莊村、後井村、東許村、斜尾村、芹林村、蓋南村、新窯村 |
| 建華村、東方村、龍西林村、燈塔村、愛和村、團結村、新峰村、貂峰村、紅星村、紅旗村、林內村、金溪村、金建村、金沙村、金山村、東岐村 |
| 鐘山村、南興村、西林村、新蓮村、東溪村、卓泉村、湖亭村、鳴和村、天珠村、朗橋村、麥斜村、梅洋村、香山村、南湖村、臨水村、汾山村 |
| 游洋村、梧椿村、金石村、天馬村、雙峰村、石里村、龍溪村、河星村、興山村、霞峰村、石山村、魯頭村、龍山村、沽山村、里洋村、五星村、橋光村 |
| 後蔡村、土樓村、大埔村、塔兜村、園莊村、楓林村、霞山村、宮兜村、洋尾村、雲峰村、東石村、高峰村、泗洋村、義路村、嶺北村、六戶村、東坪村、 |
| 大濟村、壠溪村、山岑村、蒲山村、蒲峰村、坑北村、汾陽村、尾坂村、烏石村、鐘峰村、龍坂村、文殊村、溪口村、古瀨村、北山村、溪車村、洋坑村、阮里村、東井村、後林村、三會村、西南村、虎壠村
|
| 仙山村、仙東村、仙西村、半嶺村、西苑村、前洋村、嶺峰村、西墘村、廣橋村、鳳頂村、鳳山村、前縣村、前溪村、柳園村、頂東湖村、白岩村 |
| 高陽村、霞湖村、老山村、田坑村、五湖村、石陽村、潭頭村、隔壁村、濟川村、石蒼村 |
| 社硎村、塘西村、湖洋村、白硎村、田樓村、田利村、上垾村、白洋村、仙頭村、沈樓村、修園村、卓林村、厝洋村、半嶺村 |
| 鯉嶺村、錦峰村、書峰村、四黃村、西坑村、蘭石村 |
| 象星村、黃洋村、園宅村、北象山村、溪邊村、菜溪村、石滿村、石峰村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仙遊縣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中部,位於東經118°27'—118°56',北緯25°11'—25°43'之間,縣域東西寬49公里,南北長63.4公里,瀕臨
湄洲灣、緊挨
秀嶼港,距省會福州130公里,距經濟特區廈門153公里,距
莆田市區44公里,與寶島台灣隔海相望。縣域總面積1835平方公里,占莆田市的44%。
地勢地貌
仙遊縣地處
戴雲山脈東坡,地勢總體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主體成向東南開口的馬蹄形。境內以丘陵為主,盆地、河谷錯雜其間。各地海拔差別很大,西北邊境的石谷解海拔1803.3米,是全縣最高峰,東南部楓亭海濱海拔僅5米,是全縣最低點。境內分成四個不同的地貌地帶。
山地:主要分布在縣西北部、東北部及東、西、南部邊境。西北部的鳳山、西苑、社硎鄉多為中山,海拔在800米以上。東北部的游洋、石蒼、象溪、鐘山鄉鎮多為低山,海拔在500--800米之間。東、西、南部邊境,由低中山逐漸降低為丘陵。
丘陵:主要分布於中部及南部盆地,谷地周圍,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山間盆地與河谷平原:主要分布於中部。多呈卵圓形。有度尾、大濟、鯉城、賴店、榜頭、蓋尾、郊尾等盆地。縣城以東的盆地統稱東鄉平原,縣城以西的盆地統西鄉平原。東西鄉平原總面積352.7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9.3%。
河谷平原:主要分布於木
蘭溪幹流上游及支流兩岸,以及楓慈谿、粗溪、九魯鯉湖溪、九溪沿岸等。
自然氣候
仙遊屬於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6℃,年平均降雨量1300-2300mm,年平均相對濕度76.4%。年平均無霜期318.4天。年均日照時數1832.7小時,年平均風速1.7m/s,冬季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
仙遊縣氣溫1月份最低,7月份最高,上半年氣溫逐月上升,下半年氣溫逐月下降。各地年平均氣溫在15.0--21.0℃之間,
木蘭溪沿岸平原和東南部沿海略高於20.0℃,北部和西北部山區低於18℃,境內氣溫年自東南向西北隨著地勢、海拔的升高而遞減,變化明顯。
氣溫日變化以日出前(5-6時)最低,午後(13-14時)最高。仙遊縣
氣溫日較差平均8.9℃,12月最大為9.8℃,6月最小為7.6℃。全縣各地無霜期在233-341天,長短差達108天。年平均霜期52.4天,最多90天,最少1天。歷年平均太陽輻射量為4622.6兆焦耳/平方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仙遊縣有鉻、鈮、鉭、鉛鋅、鎢、鋁、鐵、錳、
金沙、黃鐵礦等,但儲量較少,且多為品位低的小礦點,開採難度較大。其中鐵和錳儲量較多。
高嶺土:全縣地質遠景儲量2000萬噸,鐘山鎮遠景儲量1000~2000萬噸,其探明儲量387.87萬噸,量多質優、粒度細小、化學成份穩定,很有開採價值。1985年,仙遊縣高嶺土開發公司在土城埔辦廠投產。
陶土:分布於盆地及低平的水田底下,質優量多。榜頭、龍華、蓋尾、城東、大濟、石蒼等地儲量最多,是燒制磚瓦和陶瓷器的原料。
鉀長石與石英:有郊尾鎮東湖礦點,鉀長石儲量2.29萬噸,石英38.12萬噸。
泥煤:大濟鎮三會村儲量1萬噸,龍華鎮紅星村儲量6萬噸,燈塔村也有一定儲量。
石英閃長岩(俗稱“青頭石”)
:是仙遊縣最重要的非金屬礦產,分布地區很廣。木蘭溪沿岸、丘陵、平原等地區都有,其色青灰,中粒、顆粒均勻,堅硬美觀易加工,是很好的建築材料。
鉀長石花崗岩(俗稱“大麥石”):主要分布於後坂、何嶺、鐘山等地,其結晶粗大多晶洞,質較脆,質地比石英閃長岩差。以上兩種建築材料,全縣儲量有8億立方米以上。易開採的有1.2億立方米。
花崗斑岩:多成脈狀產出(也稱大麥石),也是建築材料。
葉蠟石(仙遊石):游洋鎮石級厝、頂張隆有質量較好的礦石。賴店新周、社硎卓林也有儲量。
動物資源
仙遊縣
野生動植物資源比較穩定。宋寶佑《仙溪志》記有植物71種,動物23種;明弘治《興化府志》記有植物301種,動物234種;清乾隆《仙遊縣誌》記有植物284種,動物82種。
仙遊縣現存的陸棲野生動物有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等脊椎和無脊動物總計1200多種,淡水魚類有65種,
海洋魚類多數是沿海岸性次級經濟魚類。
爬行類:主要有烏龜、平胸龜、眼斑水龜、海龜、玳瑁、鱉、壁虎、金環蛇、銀環蛇、蟒蛇(琴蛇)、
中國水蛇、竹葉青蛇、五步蛇、烙鐵頭蛇、火赤練蛇等3目、70多種。
鳥類:主要有鷹、
貓頭鷹、烏鴉、喜鵲、麻鵲、畫眉、雁、斑鳩、八哥、鷓鴣、雉雞、大山鵲、野雞、野鴨、啄木鳥、鴿、燕鴛鴦、
白胸苦惡鳥(田雞)等22目、65科、計300多種。
哺乳類:主要有虎、豹、野豬、山羊、狼、獐、狐狸、貂、貉、鹿、山貓、
靈貓、野兔、穿山甲、水獺、刺蝟、松鼠、
蝙蝠、野鼠、
黃鼬等11目、31種。
主要有軟體、節肢及擬軟體等無脊椎動物數百種。其中已鑑定的172種是:蟹、貝、藻等水生動物中,有軟體動物88種,節肢動物33種,擬軟體、環節動物13種。可供養殖且有經濟價值的有青蟹、鱘、
牡蠣、縊蟶、花蛤、泥蚶、扇貝等38種。
植物資源
仙遊縣南部屬閩東南
戴雲山東濕暖亞熱帶雨林小區,北部屬閩中東戴雲山--鷲峰常綠櫧類照葉林小區。由於仙遊縣地處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的交界處,境內地形複雜,北部為海拔500--1800米的中、低山區,南部大部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
台地,氣候、土壤、水流等自然條件明顯差異,因而植物區和植被類型具有過渡性的特點,原生植被殘存很少。而代之以次生闊葉林、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等。
據仙遊縣自然資源調查,仙遊縣主要植被有6個類型:
常綠闊葉林:由常綠闊葉樹組成的森林群落,主要分布在石蒼、
游洋、象溪、西苑、鳳山等鄉鎮的地勢較為蔭蔽,林地土壤較為良好的地帶,以天然更新混交次生林為主。植物種類以殼斗科樹占優勢,混交喬木次之,還有常見的草木植物。
常綠針葉林:主要由裸子植物林木組成的森林群落。按喬木層的不同種,可分為杉木林、馬尾
松林、油杉林、柳杉林、福建
柏林、黃山松林等。杉木林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區,馬尾松林分布最廣,面積最大。油杉林主要分布在楓亭、園莊、社硎、榜頭等鄉鎮。柳杉林主要分布在
溪口林場及鳳山、游洋等地。
針闊混交林:多為馬尾松與
相思樹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楓亭、園莊、郊尾、蓋尾、榜頭等地,一般呈小塊狀分布。
竹林:多為
毛竹林,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區的游洋、石蒼、象溪、社硎、鳳山、西苑、度尾等地。中南部多為麻竹林、青皮竹林,生長在溪流兩岸及房前屋後。
灌木叢林:因森林長期過伐及火燒退化而成,主要分布在溪流兩旁險峻陡坡上,常見有矮化的青岡林、
石櫟、石楠等灌木。
荒山草坡:在1000米海拔以上的山頂部,風大氣冷,土壤瘠薄,水濕條件差,只生長杜鵑花科、禾本科、沙草科等草木植物。還有低山丘陵的次生荒草坡,屬於森林毀壞後的過渡類型。
宋寶佑《仙溪志》記有植物71種;明弘治《興化府志》記有植物301種;清乾隆《仙遊縣誌》記有植物284種。
全縣植物品種總計有171科,共2876種。其中,藻菌類11科,43屬,計畫性92種苔蘚類4科,5屬,計28種;蕨類15科,23屬,125種;裸子植物類7科,8屬,計81種;孢子植物134科,250屬,計2350種。列為國際性國家級保護的珍貴植物有26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銀杏(分布社硎、
菜溪等地)、水松(分布仙遊山、麥斜、五湖等地)、福建柏、胡桃、格木、杜仲、金錢松、楠木、鐵刀木、
雲南石梓、紅豆杉、山臘梅、
青梅、巴戟、荔枝、小勾兒茶、
異形玉葉金花等17種;屬國家三級保護的有油杉(分布梧椿、潭邊等地)、天竺桂、木莢紅豆樹、
黃杞、厚朴、鬧陽花、
龍眼等8種。
水電資源
仙遊縣溪流蜿蜒曲折、短小、湍急,落差大,易漲易退,屬山地性溪流。歷史上,境內通航小木船,從會仙(
鯉城)至俞潭(今蓋尾仙潭),水程30公里。水力資源蘊藏量為26萬千瓦,可供開發利用的有200多處,全部開發利用後,裝機容量可達17.43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6.52億千瓦時。絕大多數溪流發源於境內,合流或分流出境,分屬
木蘭溪、
大樟溪、楓慈谿、晉江東溪、滄溪等五條溪,其中,主要屬木蘭溪水系。
仙遊縣地表水資源總量約18.55億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集雨面積產水量101.85萬立方米,人均水量2027.8立方米,畝均水量5260.9萬立方米,低於中國、福建省平均水平。
地表水資源在空間分布上的總體情況由北部山區向東南部遞減。每平方公里集雨面積產水量,以北部鳳山、西苑、社硎、象溪、石蒼、游洋、鐘山等最多,南部蓋尾、郊尾、楓亭、園莊等最少,中部大濟、城關、龍華、賴店、榜頭等略少。人均與畝均水資源,以鳳山、西苑最多,榜頭、郊尾最少。
仙遊縣水力資源主要分布在木蘭溪、
延壽溪、九溪、粗溪等溪流,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的1條,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條,流域雨量充沛,溪床坡降較大,水流湍急,利於發電。據勘測,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6萬千瓦,其中木蘭溪11.72萬千瓦,延壽溪1.08千瓦,九溪7.1萬千瓦,粗溪3.9萬千瓦,楓慈谿0.8萬千瓦。可供開發的水力發電站近200處,總裝機容量17.43萬千瓦,其中木蘭溪7.81萬千瓦,延壽溪0.65萬千瓦,九溪5.61萬千瓦,粗溪2.58萬千 瓦,楓慈谿0.1萬千瓦,其他溪流0.669萬千瓦。
人口
總量
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仙遊土地上就有人類居住,園莊鄉
土樓村溪尾山留有先民活動的遺址、遺物。先民們以磨製的石器、上釉的陶器作為日常生活、生產用具,從事農耕漁獵以及手工紡織業、制陶業等。
據宋《
仙溪志》載,唐聖歷二年(公元699年)建縣時,仙遊人煙稀疏。五代十國時,北方人民避亂南遷,其時主客未滿千戶。北宋末年,北方人民再次避亂南遷,大批入境。明代,人口趨於下降,在其後的150餘年間,徘徊在1--1.5萬口之間。到清代,經歷了“乾嘉盛世”之後,人口增加,同時人口統計由僅
計成丁口數改為男女老少均計在內,故人口統計數驟增,至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全縣人口達49320戶總計306798人。
民國初期至民國31年(1942年),人口相對穩定在30~34萬人之間。民國32~37年,因抗日戰爭和內戰,農村經濟衰落,居民外出謀生漸多,全縣保持在29萬人左右。
1949年,全縣有79901戶,333898人。1953年全縣第一次人口普查,82317戶,362961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94724戶,489683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58584戶,768790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96024戶,875999人。至1992年底,全縣計有218364戶,914756人。1949年至1992年的43年間,全縣人口增加580858人,年均增13508人。
據《莆田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仙遊縣人口數達824707,占莆田市的29.68%。
2013年末,仙遊縣常住總人口84.0萬人,出生率12.0‰,死亡率6.3‰,自然增長率5.7‰,城鎮化水平37.1%。
截至2018年末,仙遊縣常住人口86.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2.2萬人,占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8.9%,比2017年末提高2.9個百分點。出生率為12.8‰;死亡率為6.0‰;自然增長率為6.8‰。2018年末全縣戶籍人口117.17萬人,比2017年末增加1.17萬人。
民族
交通
仙遊縣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中部,瀕臨湄洲灣,北承省會城市福州(距離130公里),南接泉州、廈門(距離153公里)。福廈鐵路、福廈高速公路、324國道、省道秀里線、省道201線貫穿境內,莆永高速仙遊段2012年11月份通車,沈海複線高速仙遊段2013年底通車,湄渝高速仙遊段2014年內動工,設有7個高速公路互通口,交通、區位優勢日益凸顯。2014年,擁有海岸線8公里,已建立500噸級和300噸級的碼頭各一座,正在規劃建設楓亭3000噸級乾散貨碼頭1座。農村村道硬化率達100%。
經濟
綜合
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1.58億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92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201.63億元,增長8.9%;第三產業增加值191.02億元,增長8.3%。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9.0%,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6.4%。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7691元,比上年增長8.2%。
農業
2018年,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35.13億元,比上年增長5.3%。糧食種植面積20.13萬畝,比上年增加0.28萬畝,其中稻穀面積16.28萬畝,減少0.30萬畝;油料種植面積3.37萬畝,與上年持平;蔬菜種植面積6.65萬畝,增加0.22萬畝。
2018年,糧食產量8.38萬噸,比上年增加0.25萬噸,增長3.0%。其中,稻穀產量7.22萬噸,增加0.05萬噸,增長0.7%。
2018年主要農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 產量(萬噸)
| 比上年增長(%)
|
糧食
| 8.38
| 3.0
|
春收
| 0.19
| 56.6
|
夏收
| 2.84
| -1.6
|
秋收
| 5.23
| 4.9
|
油料
| 0.76
| 6.2
|
其中:花生
| 0.74
| 6.2
|
油菜籽
| 0.03
| 4.9
|
茶葉
| 0.27
| 8.0
|
水果
| 9.44
| -10.1
|
蔬菜
| 10.52
| 7.6
|
食用菌
| 2.73
| -17.9
|
2018年,肉蛋奶總產量3.80萬噸,增長1.2%。肉類總產量2.85萬噸,下降0.5%。其中,豬肉產量1.85萬噸,下降12.4%;禽肉產量0.96萬噸,增長31.3%;羊肉產量0.03萬噸,增長26.6%。年末生豬存欄12.9萬頭,下降12.2%;生豬出欄23.36萬頭,下降8.9%。牛奶產量0.08萬噸,增長7.2%。
2018年,水產品產量1.47萬噸,比上年增長4.3%。其中,淡水產品產量0.96萬噸,增長12.7%;海洋捕撈0.02萬噸,下降5.3%;海水養殖0.49萬噸,下降8.7%。
2018年,新增、恢復有效灌溉面積1900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300畝。
工業
2018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66.22億元,比上年增長8.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3%。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下降27.3%,集體企業增長3.4%,股份制企業增長8.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下降0.4%,其他經濟類型企業下降23.7%。分門類看,採礦業增長3.0%,製造業增長8.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6%。工業產品銷售率98.0%,比上年增長0.6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的29個行業大類中有10個行業增加值增速在兩位數。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比上年增長23倍,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106.2%,通用設備製造業比上年增長28.3%,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26.1%,專用設備製造業比上年增長24.6%,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比上年增長17.4%,農副食品加工業比上年增長16.9%,金屬製品業比上年增長16.6%,造紙和紙製品業比上年增長12.7%,紡織業比上年增長10.7%,
規模以上工業中工藝美術、鞋服紡織、金屬製品、化工新材料四大主導產業比上年增長4.7%,其中,工藝美術產業增長4.5%;鞋服紡織產業增長3.3%;金屬製品產業增長22.6%;化工新材料產業下降0.7%。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8.3億元,比上年增長706.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0%。
社會
基礎設施
供水:全縣水資源平均總量19.2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擁有量1810立方米。水能蘊藏量26萬千瓦,已開發水電總裝機容量13.6萬千瓦。福建省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金鐘水利樞紐工程,總庫容1.06億立方米,年平均供水量1.8億噸;現有小(二)型以上水庫126座(含發電水庫),總庫容量近3億立方米。自來水廠12家,設計日供水能力9.5萬噸,現日供水6.4萬噸,其中縣自來水公司日供水能力達2萬噸;仙遊經濟開發區日供水能力達2.8萬噸。在建的仙遊第二水廠近期日供水5萬噸,遠期日供水10萬噸。建立飲用水源地保護區10個,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
供電: 福建省第一座抽水蓄能電站——仙遊抽水蓄能電站,總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現有水電站106座,總裝機容量13.6萬千瓦;現有11萬伏變電站4座、3.5萬伏變電站6座,日最高負荷190.6兆瓦,可完全滿足企業用電需求,確保不拉閘、不限電。
供氣:西氣東輸三線工程(
吉安一福州段)總投資134億元,計畫2014年6月全線投產。投產後,年輸送天然氣150億立方米,全線2015年建成投產,途經仙遊。
教育事業
仙遊縣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美譽。歷史上曾孕育了4名宰相、5名
狀元、13名
尚書、28名侍郎、近700名進士,出現“科甲冠八閩”的盛況。
| | | | 仙遊縣私立第一中學 |
仙遊縣第三中學 | 仙遊縣第二華僑中學 | | | |
| | 仙遊縣城東中學 | 仙遊縣芹林中學 | |
| | | | |
仙遊縣游洋第二中學 | 仙遊縣游洋中學 | 仙遊石蒼中學 | 仙遊縣書峰中學 | 仙遊縣社硎中學 |
仙遊縣承璜中學 | 仙遊龍華第二中學 | | | |
| 仙遊縣度尾第二中學 | | 仙遊縣西苑中學 | 湄洲灣職業技術學校 |
| 仙遊私立第一中學南方校區 |
醫療衛生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文化藝術
歷史人文
仙遊是中國“戲劇之鄉”,
莆仙戲是全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
鯉聲劇團六度晉京獻演,其中:莆仙戲《團圓之後》是中國近代十大悲劇之一,參加國慶10周年演出,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春草闖堂》是中國近代十大喜劇之一,參加國慶30周年獻禮演出,2010年被文化部列入“全國優秀保留劇目”;《白兔記》一舉囊獲福建省第24屆戲劇會演五項大獎,並在2011年第五屆巴黎中國戲曲節上,獲得最佳傳統劇目獎。
仙遊是全國“工藝美術之鄉”、“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紅木集散地之一,古典家具高端產品占國內市場份額六成以上。全縣現有工藝美術企業3350多家,2011年產值突破160億元;擁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1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14人。仙遊工藝產業園是福建省首批6個省級創意產業重點園區和十大文化產業重點園區之一。
仙遊是全國“國畫之鄉”,由李霞、
李耕、
黃羲所開創的仙遊畫派,以古典人物畫飲譽海內外,其中有“北齊南李”之稱的李耕,曾為人民大會堂國賓廳繪製巨屏《松青鶴白東方紅》,其作品《達摩》、《春夜宴桃李園》分別被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收藏。仙遊是全國重要的油畫基地,共有2萬多名油畫師、畫家,在全國各大城市開辦畫廊700多個,其中油畫出口企業10多家、大型畫室150多個,年產值達20多億元。
地區方言
仙遊話屬於閩方言莆仙方言區。早期的莆仙話應屬於閩南方言區,該方言區是經過東晉和唐末兩次中原人民南遷而逐步形成的。
北宋末年以後,從北方遷入莆仙地區人口增多,在木蘭溪流域形成了具有顯著特點的社會生活方式。隨著福州成為閩中首府,莆仙方言又和福州話為代表的閩東方言連片,受到閩東方言的不少影響,逐漸形成了兼有閩東、閩南兩個方言區特點的莆仙方言。就文白異讀的對應說,它近於閩南;就聲韻母的連音變化說,則近於閩東。莆仙方言也有和這兩個區都不相同的一些特點。
仙遊話屬於莆仙方言區的仙遊片。和莆田話相比,它更加接近閩南方言,這顯然是因地理位置相近造成的。
仙遊話以城關話為代表,城關話和附近的榜頭、賴店、龍華、大濟、度尾等地的口音比較接近。與城關口音有明顯差異的有南北兩片。南片的楓亭、園莊兩鄉鎮因和惠安縣連界,帶有更多的閩南腔;其中園莊鄉的義路、嶺北、六戶及龍華鎮的金山、金溪的松柏洋的村民講閩南話;北片的大漳溪上游的游洋、石蒼、鳳山等地,因與永泰縣連界,帶有閩東永泰腔,其中游洋五星、石蒼的老山、鳳山的白岩村民也會講永泰話。南北的邊界村落也有兼通仙遊話和閩東話(或閩南話)的,城關口音在全縣有較大的權威性。莆田話在縣內亦可通行。
風味小吃
仙遊蓼花和麻筒:基本原料是糯米、蔗糖、純鹼、麥芽糖。製作方法是:先把糯米浸水24小時,然後淘淨、涼乾、粉碎,再加熱水製成一個個小軟粿,小軟粿用水燉過,加入少量純鹼,再放在金屬桶中用木棍猛攪直到起泡不收縮為止,接著把小軟粿切成長四公分、厚四公厘的冬瓜條樣的白粿條,白粿條油炸之後就成為蓼花胚了。蓼花胚沾滿蓼花米就是成品蓼花了。如讓蓼花胚沾滿炒芝麻,那就成為麻筒了。
壩下“餛飩”(俗稱扁食)
:以精豬肉切碎為餡,拌以蝦仁、蔥米、味素、五香、胡椒、精鹽等。餡皮多用精粉打成,因而薄而透明。湯多用肉骨湯,且拌以蒜、油芝麻、蔥等香味佐料。
蓋尾“蚮餅”(即“海蠣餅”):原料是地瓜粉、豆腐渣,拌以蔥、芫葵、五香、胡椒、味素等。油炸時先放人凹瓢,中夾心生蚮。炸熟後,可以沾著蒜泥醬醋食用。
度尾“草粿”,又稱“清明龜”:每當清明季節麥田裡盛長一種花黃、葉黃且葉面有絨毛的黃花曲草,採回洗淨、曬乾、磨成粉,加上糯米粉,蒸成龜背形的草粿,是度尾、大濟一帶特有的曲粿。
龍泉“松糕”(即發糕):用純白米磨成漿,讓其發酵、再加糖、芝麻。蒸熟後,發糕鬆軟,可以配花生湯吃發糕食用。
城內“赤餅”:用麵粉拌成漿團,再在平鍋燙成麵皮,然後用幾張麵皮裹卷
花生粉、芝麻、白糖等,就做成一個“赤餅”。
二保“小嘜”:餡為糯米,拌以糖、鹽、花生、蝦仁、香菇、筍服等,外包豆漿皮,蒸熟即食。
楓亭“蟶熗”:用無浸水的鮮蟶為料,拌以純地瓜粉,放在熱湯中做成“蟶熗”,以湯不糊為佳,加上醋、酒即食。
游洋“白粿”:用冬米蒸成飯,再放進
石臼中舂打,然後放在案板上壓平,切成塊狀(過年時做成圓糕狀),食用時可以炒成甜白粿、鹹白粿、炸白粿等。
嶺頭坪“鍋邊”:用米磨成漿,加上硼砂等原料,放在平鍋(一般用鐵皮盤)中蒸熟,越薄越好,食用時切成條狀,可以製成湯鍋邊和炒鍋邊,質優價廉。
西門兜“燜蒸糕”:用麵粉拌成漿,讓其發酵,再用提壺澆在架上炭火的平鍋上,燜熟時,加上糖、芝麻等,對摺讓其夾心即食。
度壠“蕪糕”:把一些薄荷草(俗名溪蕪菇)放在鋪糯米粉的蒸籠底部,蒸煮後即食,是仙遊獨特的糕點。
鯉城“仙草”:用游洋、度尾等地出產的仙草,清水蒸之,加上曲粉,冷卻後就凝凍成黑色的仙草,性清涼能敗火,切成小豆腐大小,加些糖,再放些冷開水,是夏令解暑冷食。
靈陂“桌球凍”:採用薛藶樹上結的“鴨腰”果。掏出仔肉,用紗布裹住,然後用力在清水中搓洗,其汁溶於水,加上硼砂、
明礬,經過四至五小時的凝凍後即成,性清涼能敗火,是夏令消暑佳品。
楓亭糕:用純糯米粉為料,拌上白砂糖粉末,再加上花生仁、芝麻等,乾蒸熟後,切成四方塊食用。
下徐“仁丹糕”:以糯米粉為原料,拌以白糖、精鹽、酸汁,蒸熟後壓平切成方形小粒,趁熱撒上白砂糖讓其附著即食。
半路街“碟蒸粿”,俗稱“塌頭粿”:以糯米漿為原料,拌上糖油、硼砂,裝在碟子裡,放到竹籠里蒸熟。冷卻後即食,吃時用竹籤挑起。
節慶活動
仙遊民間的
端午節,從五月初一至初五皆為節日。民間有“初一糕、初二桃(或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賽龍舟)”的民謠。意味著“五日節”生活豐富多彩,活動形式多樣,具有淳樸的地方風情。
仙遊端午節有“送節”和“送粽子”的習俗。初五之前,出嫁的女兒生育後,須給娘家“送節”。由女兒親送一些米粉、麵條和肉類。娘家以小兒服裝、紅肚兜、紙扇和雞蛋十二粒回贈;鯉城及山區人們,用上等白米,添加蟶乾、蝦肉、香菇等佐料,製作粽子,作為禮物,饋贈親朋戚友,以示情誼。
民間初一食糕點,初二食桃子或粽子,初三食海螺,初四在窗戶上插
艾葉。這個節日,農家均要蒸果糕,供祀神靈,初五日天未亮,庶民用麥稈點燃把屋裡的蚊子引送田野,寓為夏天免受蚊蟲騷擾。與此同時,家家戶戶清掃室內外環境衛生或點燃蚊香,噴灑雄黃酒水,清毒驅邪,以示消災,祈保家人平安。
初五中午庶民以炒米粉或麵條當午飯。飯後大人小孩均要洗澡,換除冬服,穿上新夏裝。洗澡水須用午時正的井水,加上金銀花、鐵芒箕、番石榴葉、蘭草、豆稈等的“午時草”燒開水(俗稱午時水),燒水時亦把雞(鴨)蛋放入共煮。全家老幼均食一雙蛋,把畫上虎圖案的蛋,裝在香囊袋裡掛在孩童的脖子上,並在孩子的鼻子上和耳朵抹上雄黃,寓為迎祥納福,消災避禍,來日好經風雨,少生病。初五下午在鯉城的虎嘯潭、會仙、大坂口、榜頭的溪東、龍騰、紫澤、大濟、杉尾等木蘭溪溪流及楓亭的霞橋
太平港,舉行“扒龍船”競賽活動,場面非常。
還有楓亭的蘭友、學士兩個
社區組織龍鼓隊,敲鑼打鼓走街串巷進行游唱《十二月景》的龍船詩,以慰
屈原遊魂,祈求福壽安康。
而仙遊端午時最與眾不同的習俗就是把鴨蛋用午時草煮得黃黃的。盛在一起後,有興趣時孩子或有童趣的大人便會把起兩個鴨蛋對碰,先碰碎者為輸。
旅遊
城南虎嘯山有烈士紀念碑,城區古蹟有文廟、天地壇、
雁塔、東門“樂善好施”坊,明代抗倭戰場虎嘯潭、九戰尾、十八戰。
楓亭有宋端明殿學士、書法家蔡襄墓,宋代
荔枝樹、會元寺,明末所立
戚繼光紀念碑。鐘山
九鯉湖景區素以水勝名天下,飛瀑九祭,佳景各異。
鳳冠山危岩突兀,八峰環拱,有
九座寺(太平院)、龍潭、
無塵塔諸景。
所獲榮譽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9年5月18日,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020中國縣域網購百強榜排名15。
2020年5月,入選2019年全國縣域網路零售TOP100,排名第68。
2020年6月29日,入選省級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