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介紹,人物簡介,往事略集,研究領域,創新領域,研究工作,取得成果,課題項目,培養新人,農業信息化,所獲榮譽,作品目錄,著作,論文,“學術腐敗”,聯名舉報,事件經過,舉報人訪談,對質疑的回應,調查組的結論,
個人介紹 石元春,
中國農業大學 教授,中國著名土壤學家。1949年畢業於
武昌文華中學 ,當年考入清華大學農學院,後合併為
北京農業大學 。1953年畢業於該校農學系,1956年土壤農業化學系研究生畢業。曾於1985年擔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1987—1995年任校長。現為
兩院院士 ,《
中國農學通報 》主編。
人物簡介 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並參加
中國科學院 新疆綜合考察隊四年。50年代末到文革在校講授土壤學和從事
北郊區 土壤普查 和
鹽漬土 動態研究。1973年開始,持續在
黃淮海平原 從事中低產地區旱澇
鹽鹼 綜合治理和農業發展的國家科技攻關課題研究達20年之久。1978—1990年先後是該項目的專家組組長和課題主持人。1992—1996年,主持和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大項目“
節水農業 的基礎性研究”。他長期從事
土壤地理 和
鹽漬土 發生與改良方面的工作。在
土壤形成 的地學條件、乾旱、半乾旱和半濕潤地區易溶鹽積聚規律和古
地球化學 過程、中國黃土高原
更新世 古土壤及其分類、地理和時空上的發展演替系列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在黃淮海平原研究中的重要學術成就是提出了“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水鹽運動理論”,揭示了黃淮海平原旱澇鹽鹼共存和交相為害的十分複雜的自然現象;提出了旱澇鹼必須實行綜合治理的實質是對區域
水鹽運動 的科學調節和管理,以及調節管理的樞紐和槓桿是
淺層地下水 的採補等一系列觀點,在黃淮海平原旱澇鹽鹼治理實踐上有重要指導意義和發揮了重要作用。80年代以來,他套用系統科學、遙感和
地理信息系統 技術,提出了對區域不鹽調節和旱澇鹽鹼綜合治理有重要實用意義的“PWS區域水鹽運動監測預報體系”。
石元春 他著有“黃淮海平原的水鹽運動和旱澇鹽鹼的綜合治理”、“
鹽漬土 的水鹽運動”、“區域水鹽運動監測預報”、“
節水農業 套用基礎研究進展”等學術著作7部,發表論文80餘篇。曾獲國家和部委獎十餘項,主持的黃淮海平原綜合治理項目,199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個人曾獲
陳嘉庚 農業科學獎和
王丹萍 科學獎。曾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和“五一”勞動獎章。第八和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往事略集 1931年2月,石元春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那是一個戰亂頻仍的年代,國家的災難、民族的屈辱和抗爭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立志要為國家富強做一翻事業。但使他最終選擇農學並作為終生奮鬥目標,卻出於另一種機緣。
上高中的時候,他和一幫男同學對當時美國西部電影“牛仔”很著迷。遼闊的牧場風光和縱馬馳騁的勇士讓年輕的心熱血沸騰。高考填志願的時候,他們不約而同的選擇了
清華大學 和北京大學的農學院(後來合併成為
北京農業大學 ,是我校的前身之一),憧憬著那種傳奇和浪漫的生活。
石元春 院士 大學的老師們孜孜不倦、腳踏實地的鑽研精神感染了石元春,少年時代立下的志向和老師的諄諄教誨,促使他更加堅定地紮根農業,報效國家,而年輕時代的激情卻幾乎伴隨了他的一生,並積澱成為他對農業科學、
農業教育 的深沉的熱愛。
1953年,他從農學系本科畢業,又回響組織號召轉讀了土壤
農業化學 研究生,師從中國著名
土壤地理 學家
李連捷 先生。因為轉行,他必須補修地質學、化學等課程,得以有機會接觸名師
袁復禮 、
王乃梁 的“
第四紀地質學 ”、“地貌學”等課程,獲益匪淺。專業知識的橫向拓展,使他在踏入研究工作開始便打開了更加寬闊的視野空間。
名師出高徒 。研究生實習期間,李連捷先生推薦他參加了中國科學院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綜合考察隊。在晉西野外考察時,有幸與著名的第四紀地質學家
劉東生 同行。他們身背裝滿黃土標本的地質包,一天登山爬坡幾十里進行艱苦的考察。劉先生言傳身教,一絲不苟。為了觀察描述一個地址剖面的性狀,他們甚至不畏艱險親自攀上一二十米高的峭壁。而他的一些想法也得到劉先生的充分肯定。石元春的這次考察成果《晉西黃土及其形成》,被兩位導師推薦成為“中國第四紀地址研究會成立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大會報告學術論文,開始在科學界嶄露頭角。
光陰似箭,歲月荏苒。石元春研究生畢業後,又跟隨
李連捷 先生參加了中國科學院新疆綜合考察隊,從
準葛爾 到
塔里木 ,從
阿爾泰 到天山,穿沙漠涉冰川,多學科野外綜合考察進行了4年,使他萌發了“地學綜合體”的科學思想。這種長時間鍛鍊、培養起來的
系統綜合 觀察問題、深入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幾乎影響了他的一生,反映在他以後的全部工作中。多年以來,他始終堅持在教學、科研和生產第一線,為發展中國土壤科學、建立一支自己國家的土壤科學隊伍和為
黃淮海地區 農業開發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由於他求實的科學態度,勤奮的進取精神和獨創性的成就,終於成為國內外著名的土壤學家。
研究領域 創新領域 石元春從事
土壤地理 、
鹽漬土 發生和改良研究40多年,取得了系統的、創造性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黃淮海平原易溶鹽的古
地球化學 過程及近代地球化學分異,提出中國北部地區上
更新世 氣候轉為乾燥和出現易溶鹽積聚的觀點。提出黃土高原更新世
古土壤 地理分類以及在時間和空間上發展演替的系列。提出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水鹽運動的理論,認為旱澇鹽鹼共存和交相為害是在半濕潤季風氣候和
泛濫平原 地學條件下區域
水鹽運動 所表現出的一組自然現象,是一種獨立的自然景觀和
生態系統 ,並對其水鹽運動特徵、區域
水鹽均衡 以及在中國和全球的分布等進行了系統研究。據此提出綜合治理旱澇鹽鹼的實質是對區域水鹽運動的科學調節和管理;科學調節和管理區域水鹽運動的樞紐和槓桿是
淺層地下水 的採補等觀點,揭示了這種複雜的自然現象並為科學治理提出理論依據。研究建立了區域水鹽運動測報體系及模型,預報精度達到了季節性或短期實時預報要求。
研究工作 70年代初,中國北方連年乾旱,農業生產不景氣,遼闊富饒的黃淮海平原深受旱澇鹽漬之苦,產量低而不穩。1973年周恩來總理提出要一河北
黑龍港地區 為試點,圍繞地下水的開發和旱澇鹽鹼的綜合治理組織科學會戰。石元春毅然相約幾位教師到了河北省的一個低產窮縣----
曲周縣 “老鹼窩”的中心,
張莊 大隊安營紮寨,開始了黃淮海平原的旱澇鹽鹼綜合治理試點工作。
通過
土壤調查 製圖,水鹽動態長期定位觀察和向農民大量訪問調查,大膽提出從地下鹼水入手,以“淺井深溝為”主體,農林水並舉的綜合治理方案。這個方案與當時公認的傳統觀點和作法向背離而遭到來自各個方面的指責和非難。但是科學是無畏的,烈火能煉出真金。在他領導下科學集體力排眾議、定住壓力,十數年如一日堅持實驗。使三萬畝的大面積實驗區,土地一年比一年好,生態環境一年比一年改善,糧棉產量和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長(糧食畝產由二、三百斤增加到千斤以上,人均收入由三四十元增加到六七百元,以至千元以上),村裡的破土房改成排排新磚房,農民愁容換新顏。來自新疆等全國各地和20多個國家的科學家、農民、幹部、部長、總理等參觀了這塊曾經旱澇鹽鹼猖獗、田園荒蕪,民不聊生的土地上用科學和勞動之筆繪製的美好農田和農村的圖景。這一帶農村婦孺皆知“農大老師”、“石老師”。1988年教師節,
曲周 人民在北農大校園裡樹立了一座莊嚴的
漢白玉 石碑,上書“改土治鹼,造福曲周”。表達對科學知識分子的感激之情,這裡也凝結著石元春的汗水和功勞。
石元春 取得成果 石元春提出了黃土高原更新世古土壤地理、分類以及在時間和空間上發展演替的系列提出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水鹽運動理論,揭示了黃淮海平原旱澇鹽鹼共存和交相為害的自然現象提出旱澇鹽鹼實行綜合治理和治理的實質是對區域水鹽運動的科學調節和管理,以及調節管理的樞紐和槓桿是淺層地下水的採補等一系列觀點,並在河北曲周旱澇鹽鹼綜合治理實驗區的實踐中取得重要突破。90年代,他還研究提出提出了對區域綜合治理具有重要意義的“PWS”區域水鹽運動監測預報體系和農田水均衡模式化等研究成果。
石元春在國內外雜誌發表了論文40餘篇,出版專著4冊,提出了“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水鹽運動”的理論,和據此理論提出的“旱澇鹽鹼和
地下鹹水 必須實行綜合治理;綜合治理的實質是對區域水鹽運動的科學調節和管理,以及淺層地下水的開採回補是調節區域
水鹽運動 的樞紐和槓桿”的觀點。大量實踐證明了這種理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這種理論又在指導實踐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1985年石元春擔任組織委員會主席,主持召開了“國際
鹽漬土 改良學術討論會”,一些國際知名科學家給予了高度評價,在會議紀要和
國際土壤學會 會刊上寫道:“對中國科學家提出的半濕潤季風氣候區鹽漬土水鹽運動及其調節的有關理論以及採用灌溉、排水、農業、林業對區域水管理的綜合治理鹽漬土的辦法予以肯定,與會科學家認為,中國人民應為鹽漬土改良利用已取得成就而自豪。”這是對石元春所創建科學理論的充分肯定。由於學術上的造詣,石元春相繼擔任國際著名雜誌《農業水管理》(荷蘭發行)的兩屆國際編委、印度濱海農業研究協會雜誌的國際編委、國際土壤學會會員,並受邀在一些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論文。
課題項目 石元春永不滿足,在試驗區和理論上取得成就的同時,70年代末即開始領導和組織了黃淮海平原旱澇鹽鹼綜合治理區域的研究;黃淮海平原
農業發展戰略 的研究;黃淮海平原水
均衡分析 ;中國的耕地問題及對策的研究和主持編制了黃淮海平原農業圖集等,系統積累整理和分析研究了大量科學資料和成果,提出了許多重要理論觀點和建議。
他知識面廣,思想敏捷活躍,具有較強組織領導能力,在“六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綜合治理的研究中任項目專家組組長和“七五”項目的主持人。
1988年初,當國務院提出開發黃淮海平原的部署後,石元春認為這是多年科研成果在生產中發揮作用的大好時機,是廣大科學工作者盼望已久的。他立即組織一批專家教授和
北京農業大學 400餘師生投入這個新的戰役,1988年北京農業大學推廣了36項技術,增產糧食3.4億斤、棉花8100萬斤、油料5300萬斤,直接經濟效益3.48億元。
石元春十分關心
中國農業 發展,在農業多年徘徊,對農業前景,議論紛紜時,他提出了:“各國農業發展的速度和模式儘管有所不同,但是都要經歷從
自然農業 ——資源農業——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勞動力向主要依靠現代物質技術要素的轉變,是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徵。比較農業研究告訴我們:土地資源的約束不是無法突破的‘瓶頸’,依靠科學技術和把中國廣大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是中國發展農業的現實選擇”。在國務院提出“科技興農”時,他提出“要十分重視改善科技成果轉化的運行機制”等重要意見,受到國務院領導同志的重視。
培養新人 石元春長期從事農業高等教育,感染薰陶著莘莘學子。他治學嚴謹,要求嚴格,但也能理解年輕人的一些想法和苦衷,常抽暇與他們交流思想,使之受益匪淺。他長期擔任
土壤地理 、
土壤調查 製圖、地貌學和
第四紀地質學 的教授。一些課程需要巨觀概念和時空思維、講授難度大,但他充分利用幻燈、錄像、加強課堂討論和野外實習,調動學生的主動思維,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效果好。
特別是到了野外,他的豐富實踐知識和經驗、生動有序的講述,深深感染薰陶一代學子。在課堂上,不拘泥於已有理論和知識,有分析評述,有自己豐富研究資料的補充,提出了地學綜體等分新觀念。研究生和大學生說,聽石老師的課內容豐富、講解清晰、富於啟發性。在我校研究生院開設的博士生學位課“生命科學進展”中,他是最受歡迎和期待的科學家之一。
農業信息化 石先生一直對科學孜孜以求,始終關注著農業科技的最前沿,尤其是在農業信息化方面。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信息化浪潮席捲全球,對各個學科領域都發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引起了石先生的極大關注。從中央到地方,從官員到學者,石先生抓住幾乎一切機會強調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認為農業信息化是解決“
三農問題 ”的重要途徑。
石先生近年來關注的另一個重要領域是生物質能源。早在20世紀90年代,石元春就開始思考著農業
科技革命 和
傳統農業 向現代農業的轉化。到2003年提出在中國發展生物質能源之時,石教授已經做了大量的調查和試驗研究工作。於2006年5月16日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農業的三個戰場”的文章,提到了為農業開闢第三戰場和在土地里種出一個
大慶油田 的大膽構想。這一問題引起社會轟動,人們都在關注這一嶄新課題。
所謂生物質能源就是以生物質為載體的能量,即通過植物光合作用把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在生物質中存儲的一種能量形式。
生物質能 是唯一可再生的資源,並可轉化成常規的固態、液態和氣態燃料,是解決未來
能源危機 最有潛力的途徑之一。石先生所設計要種出一個大慶油田的主要資源是農作物的秸稈、畜禽糞便、
有機垃圾 等農村廢棄物和
環境污染物 ,利用邊際性土地和水面種植
能源植物 ,不與農業爭糧、爭地,在理論技術方面已經成熟。然而,面對他呼籲的這個新事物,質疑的聲音還是超過了支持的聲音。但近年來
油價 的飆升,美國總統布希的多次演講,歐盟的一次一次的政策推進,以及日本提出來的如何擺脫石油的日程表,都顯示近年來國際上這方面的形勢發展得非常快,遠比我們國內快得多。他堅信這個認識是符合這個大形勢的,並希望在“十一五”期間能打下一個基礎,能夠推行到位。他對此充滿信心。
所獲榮譽 石元春1949年考入清華大學農學院, 1956年於
北京農業大學 土化系研究生畢業並留校任教。歷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委員、國務院資源環境委員會科學顧問、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 委員會委員等職。20世紀50年代主要從事黃河中游和新疆綜合考察。70至80年代進行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旱澇鹽鹼綜合治理和農業發展研究,1978年至1990年擔任該項目專家組組長和課題主持人。1978年獲全國科技大會獎。1980年獲農牧漁業部“農業技術改進”一等獎;1983年獲“
農業區劃 ”一等獎;1984年獲國家經委、國家科委、農業部、林業部頒發的“全國農業科技推廣獎”;1985、1986年獲四委一部頒發的“六五”國家科技攻關獎勵;1987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年獲國務院黃淮海平原農業開發一等獎。
此外。1979年受國務院通令嘉獎,除了全國農業、財貿、教育、衛生科技戰線先進集體勞動模範大會;1985年獲農牧漁業部頒發的部屬重點高等農業院校“優秀教師”證書。1988年得到國務院的表彰;受到當時的國務院總理
李鵬 邀請到北戴河座談。1991年當選為
中國科學院院士 (學部委員)。1994年當選為
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5年當選為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由於成效卓著,1988年,曲周縣農民將刻有“改土治鹼 造福曲周”的漢白玉石碑樹立在農大校園,以表達對石元春和他帶領的科研隊伍的感念。該項目曾獲199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等10多項國家和部委級獎勵。1993-1997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華北平原 節水農業 基礎研究”,曾獲“
陳嘉庚 農業科學獎”、“王丹萍科學獎”和“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出版專著7部,發表文章100餘篇。
由於科研和工作上的成就,石元春擔任了國內重要社會學術職務。主要有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教委科技委員會委員及農業組組長、
中國農學會 副會長、全國
農業區劃 委員會特約研究員、
國家發明獎 評審委員、
中國農業科學院 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等。1984年任北京農大研究生院副院長,1985年任北京農大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1987-1995年任北京農大校長。後來還任國家能源辦公室專家組成員,並多次受邀為國家領導人當面提供科技諮詢和授課。
作品目錄 著作 1 、石元春等《黃淮海平原旱澇鹽鹼綜合治理區劃》 (內部發行),1981;
3、 石元春《鹽鹼土改良-診斷、管理、改良》
農業出版社 1986;
4、 石元春、李韻珠陸錦文等《鹽漬土的水鹽運動》
北京農業大學 出版社1986;
5 、石元春、
賈大林 主編《黃淮海平原農業圖集》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 1989;
論文 1、 石元春《晉西黃土中古土壤層的研究》
北京農業大學 科學討論會宣讀論文, 1957;
2、 石元春《晉西地區的黃土及其形成過程》見《中國第四紀研究》,1958,1(1),252-253,
科學出版社 ;
3 、石元春、
林培 等中國科學院新疆綜合考察隊1959年土壤考察報告《新疆綜合考察報告,1956》科學出版社,1958,25-70;
4 、石元春《
塔里木盆地 北部鹽分的積聚規律和鹽漬土的利用改良問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自然條件論文集》Э.М. 穆爾扎也夫,
周立三 主編,科學出版社,1959,130-149;
5、 石元春《北京市
密雲縣 土壤志》1960,(內部刊物);
6、 石元春等《北京土壤口性的研究》土壤通報,1961(2);
7 、石元春等《正確認識土壤的矛盾運動,能動地利用改造土壤》《
哲學研究 》1961(1);
8 、石元春《京郊鹽漬土的水鹽動態》1962 (未刊稿);
9 、石元春《
大興縣 鹽漬土改良分區》全國
鹽鹼土 改良學術會議論文 1963;
10 、石元春等《運用淺井深溝體系,綜合治理旱澇鹼鹹》《華北農業大學教育革命通訊》1975年1月.;
11、石元春等《掌握水鹽運動規律、綜合治理旱澇鹼鹹》
中國農業科學 ,1976(3),37-41。
12 、石元春《曲周試驗區及其周圍的自然條件》、《華北農業大學農業科技參考資料》1977;
13、 石元春《
季風區 旱澇鹼鹹的發生規律及綜合治理《華北農業大學農業科技參考資料》1977;
14 、石元春《
鹹水灌溉 的
土壤水 鹽動態及灌溉技術問題《華北農業大學農業科技參考資料》1977;
15、 石元春《季風氣候影響下
鹽漬土 水鹽運動 的特點及其調節《華北農業大學農業科技參考資料》1977;
16 、元春《旱澇鹼鹹綜合治理單元的土壤鹽平衡》《華北農業大學農業科技參考資料》1977
17 、石元春等《 旱澇鹼鹹綜合治理的研究》 《土壤》1978(1);
18、 石元春《關於黃淮海平原的旱澇鹼鹹綜合治理問題》《科技情報專題資料》(64),河北省科技情報所,1979。
19、 石元春、李韻珠《 季風氣候下鹽漬土水鹽動態及其調控》《鹽漬土改良論文集》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79,198-221;
20、 石元春《搞好專題區劃,為綜合治理黃淮海平原旱澇鹽鹼提供科學依據《全國農業區劃會議論文集》1980;
22、 石元春、
辛德惠 、楊守春《
匈牙利 土壤鹽漬化的監測和預報》 《灌溉和排水》1981(3)
23 、石元春、辛德惠、楊守春《匈牙利鹽漬土水鹽運動方面的研究》《灌溉和排水》1981(3).
24 、石元春、辛德惠、楊守春《匈牙利鹽漬土改良方面的研究》《灌溉和排水》1981(3);
25 、石元春等《 黃淮海平原農業發展戰略研究》《黃淮海平原農業發展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1982;
26、 石元春《黃淮海平原的水均衡分析》
北京農業大學 學報,1982,8(1),13-20;
27、 石元春《季風氣候和黃淮海平原的水鹽運動》黃淮海平原旱澇研究綜合治理和農業發展研究報告(4),1982.
28 、石元春、俞和權、雷浣群《赴日、菲、印、泰四國
農業遙感 考察報告》《農業遙感資料》1982(1).
29、 劉 浩、石元春等《在農業發展中要重視物質投入》《
農業現代化研究 》1983(4);
30、 石元春、魯鐵相等《農業資源信息系統-一項信息革命中的新技術》《農業遙感資料》1983(2);
31、 Shi Yuan-chu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and salt movement and the regulation of salt-affected soils in semi-humid monsoon climate regions. In: 《Proc.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Reclamation of Salt-affected Soils,Jinan,China》,1985,191-210. (“半濕潤季風氣候區
鹽漬土 水鹽運動 特徵及其調節”)
32、 Shi Yuan-chun. China's salt-affected soils and their reclamation. Transaction of the XIII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il Science,1539-1540,1986.
33、 石元春 《中國鹽漬土改良》《中國百科年鑑》1986;
34 、石元春、熊順貴、
謝經榮 《 中國的耕地問題和對策》《中國耕地問題論文集》,
北京農業大學 農業資源 、環境和遙感研究所編,1987;
35 、Shi Yuan-chun,Xie Jing-rong. Remote sensing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salt-affected soils. In:《Proc.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lonetz Soils,Yugoslavia》,104-110, 1988;
36 、石元春、李韻珠、
鹽漬土 改良和利用《中國農業科技工作四十年(1949-1989)》,農業部科技委員會編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9;
37 、石元春《中國黃淮海平原的綜合治理和農業開發(俄文),參加中蘇科技周的科學報告》1989;
38 、石元春《
中國黃土 中古土壤的發生學研究》第四紀研究,1989(2);
40、 石元春《 中國北方旱區土壤》《中國北方旱區農業現代化》
氣象出版社 1989
42 、Li Baoguo,Shi Yuanchun,Modeling for Predicting Seasonal Systematic Dynamics of Regional Water and Salt. In:《Transactions of 14th ISSS》,VI,108-113,1990. (“區域水鹽動態的季節性預報模型”)
43 、石元春《區域水鹽運動監測預報體系》《 土壤肥料》 1992年第五期;
44、 Li Yunzhu、Shi Yuanchun、Li Baoguo & Lu Jinwen,Monitorring and Prognosis of Regional Water and Salt,Geoderma,Vol.60,213-233,1993
45 、Shi Yuanchun, Comprehensive Harness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Huang Huai Hai Plain in China. In:《Integrated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Bei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ess,1994,47-55;
47、 石元春《挑戰和適應性思考――面向21世紀的中國農科高等教育》《當代科學技術發展與教學改革》 1995,5月 147-157
48 、Shi Yuanchun On the Exploitation and Sustained Utilization of Regional Resources,Taking the Development Program to Take the Huanghuahuai Plain as an Example.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995 Vol.9 No.3
49 、
李衛東 、
李保國 、石元春,《區域土壤剖面的隨機模擬及其在土壤水轉化研究中的套用》《
中國農業大學 學報》1996,I(5),46,62;
50 、
潘學標 、
韓湘玲 、石元春,《一個可用於栽培管理的棉花生長發育模擬模型-COTGROW》,《
中國農業科學 》1996,29(2):94
51、 潘學標、韓湘玲、石元春,《COTGROW:棉花生長發育模擬模型》《
棉花學報 》1996,8(4):180-188;
52 、石元春《中國糧食的增產潛力及展望》《科技日報》1996,10月21日,4版;
53 、石元春《現代農業和農業科技產業》《中外產業科技》1997,(5),11-12;
54、 石元春《警鐘長鳴 - 談中國的糧食問題》《 地理知識》1997,(1),9-11;
55 、石元春《迎接新的農業科技革命》《
中國科學報 》1997,5月2日;
56、 Li Weidong , Li Baoguo,Shi Yuanchun. Application of the Markov chain theory to describ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extural layers. Soil Science,1997 ,162(9),672-683.
57 、
段建南 、
李保國 、石元春、
朱德海 、嚴泰來《確定人類活動與土壤變化之關係的建模研究,見“邁向21世紀的土壤與植物營養科學”》,
中國農業出版社 ,266-270;
58 、石元春《中國基礎研究和發展高技術的進軍號》《世界科技》,19卷5期,1997,10月.11-13;
59 、
劉建利 ,石元春、羅遠培《作物生長對土壤水分變動的雙重效應》,《生態農業研究》5(1),18-21
60、 石元春 《展望未來 美景無限》 《科技日報》 1997,11月29日
61、 石元春 《前進的步伐 改革的深化 》《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 1997,4期
62 、石元春 《科學攀登 任重道遠》 《科技日報》19
63 、石元春《新的農業科技革命與中國農業的發展》《求是》1998,(3),30-33。
65 、Shi Yuanchun,High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中國農業Agriculture in China,1949-2030》,Editors: T. C. Tso,Francis Tuan,Miklos Faust. IDEALS,INC.,1998,398-414.
66 、
李保國 、
李衛東 、石元春,《沖積平原上區域土壤質地層次的某些分布特徵》《
土壤學報 》,1998,35(4):433-439
67、
段建南 、李保國、石元春、嚴泰來、朱德海《套用於土壤變化的坡面侵蝕過程模擬》《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學報》1998.4(1),47-53(J.of Soil Erosion and Soil Water Conservation)
68、 Duan Jiannan、Li Baoguo、Shiyuanchun、Zhu Dehai & Yan Tailai,A Modeling Approach to Evaluating Soil Chang Caused by Man,Z.Cao ED.Soil,Human and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71-79,1998
69 、石元春 《農業呼喚信息技術》《
中國科學報 》 1998,7月20日
70、 石元春《農學基礎研究思考》《
科技日報 》 1998,8月4日
71、 石元春 《基礎研究與國家目標》 《中國科學報》 1998,9月9日
72、 石元春 《匯涓涓細流 涌澎拜波濤 》《中國科學報》 1998,9月11日
73 、石元春 《知識經濟初識》 《知識經濟-大連跨世紀的戰略思考》 大連計畫委員會 1998,10月
75 、《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勢在必行》,《中國科技報》,1999.1.4
76、 石元春,《
農業新科技 革命的挑戰》,《人民日報》(海外版)1999.3.17;
77、 Xuyong,Li Baoguo,Lu Huayou,Duan Jiannan,Shi Yuanchun,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Carbonate Deposition Processes in a Loess-paleosol Sequenc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9
78、 Li Xuyong,Li Baoguo,Guo Zhengtang Zhao Chengyi Shi Yuanchun,A Soil Morphological Index for Paleosol Research,1999,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80 、
段建南 、李保國、石元春等,《乾旱地區土壤碳酸鈣澱積過程模擬》《土壤學報》36(3)318-326,1999
81 、石元春 熱愛科學 獻身科學,《新世紀的囑託-院士寄語青年》,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
82、 Li Weidong、Li Baoguo、Shi Yuanchun,Markov Chain Somulation of Soil Textural Layers,Geoderma,92(Nos 1-2),37-53,1999
82、 Li Weidong、Li Baoguo、Shi Yuanchun,Markov Chain Somulation of Soil Textural Layers,Geoderma,92(Nos 1-2),37-53,1999
83、 Li Weidong、Li Baoguo、Shi Yuanchun,Markov Chain Somulation of Soil Textural Layers,Geophysical Research Abstracts I(2)(279),1999
84、 Li Xuyong、Li Baoguo、Lu Huayi、Duan Jiannaan & Shi Yuanchun,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Carbonate Deposition Processes in a Loess-paleosol Sequence,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4(supp):211-217,1999
85、 Li Xuyong、Li Baoguo、Guo zhengtang,Zhao Chengyi and Shi Yuanchun A Soil Morphological Index for Paleosol Research.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4(supp.):218-222
86、
白由路 、
李保國 、石元春《基於GIS的黃淮海平原土壤鹽分分布與管理研究》,《
資源科學 》21(4):66-70,1999
87、 石元春《高技術與中國農業,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1999.9;
88 、石元春 《開拓中的蹊徑:生物性節水》,《
科技導報 》,1999,10期
89 、石元春 《高技術與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與學科發展》,
東南大學出版社 ,1999.10
90 、石元春 《素質教育的環境工程》,《素質教育的較量》
王克 主編,廣東高教出版社,1999.12;
91 、石元春 《關於生物工程產業》,中國工程科學,第二卷第7期,2000
92、石元春《挑戰和適應性調整思考》《我的教育觀》,汪永詮主編,
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0.7. 199-210
93、 Duan Jiannan,Shi yuanchun,Li baoguo yantailai and zhu dehai,Modeling of Slope Erosion Process for Soil Change In Laflen,Tian and Huang(eds.)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CRC press,Boca Raton FL,usa.PP 529-538.
94、 石元春 《土壤學的數位化和信息化革命》,《
土壤學報 》,37(3)289――295,2000
95 、石元春《農業和農業科技展望,2000上海科技論壇綜合報告會演講集》,
上海科壇 ,2000.12.68-77
96、 《中國農業發展的高技術戰略》《
光明日報 》,2001.2.19;
97 、Weidong Li,Baoguo Li,and yuanchun shi,Diederik Jacques and Jan Feyen,Effect of spatial variation of textural layers on regional field water balance,Water Resources Research,Vol.37,No.5,Pages 1209-1220,May2001
98 、
李敘勇 、
李保國 、石元春,《土壤發育指數及其在
黃土古土壤 序列中的套用》土壤學報:38(1),153-159,2001;
99、 石元春,《發展中國農業科技產業》人民日報,11版,2001.6.11;
100 、石元春,《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及其發展趨勢,群言》,2001.7;
101 、石元春,《農業和農業科技展望,農業發展與金融》2001.10.57-61
102、 石元春,《新興農業科技產業》科技日報,2001.12.17;
103 、石元春,走出治沙退耕中的誤區,科技日報,2002.2.25;
104、《考慮水分脅迫滯後影響的作物生長模型》(
劉曉英 1 羅遠培2 石元春1) 2002-9-11
105、石元春:《現代農業是技術高度密集產業》 2002-9-4
106 、石元春:《農業節水中的盲區與亮點》 2002-6-18
107、石元春:《走出治沙與退耕中的誤區》 2002-3-4
對聯
上聯是:志在天地得失寸心大家風範;
下聯是:惠及蒹葭桃李滿園名師功勳。
橫批“高山景行”
這是
中國農業大學 的同學專門為兩院院士石元春先生撰寫的一副對聯。上下聯分別概括了石先生的志行、事功,而橫批“高山景行”則脫胎於《
詩經·小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同學們對前輩科學家的崇敬之情。
“學術腐敗” 聯名舉報 2011年8月14日,一篇《中國學術腐敗第一貪――揭露、控告原北京農業大學校長、“三院院士”石元春的學術腐敗》的舉報貼首次出現在某網路論壇上,署名“農大人”。公開資料顯示,石元春現年80歲,中國著名土壤學家,曾擔任
北京農業大學 (現
中國農業大學 )校長,為
中國工程院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舉報材料指出,“石元春在部委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推薦書》(以下簡稱《推薦書》)上所填的”學術成就與貢獻“弄虛作假,與事實不符”。
材料中提到,“‘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水鹽運動理’是前人的成果並非石元春的發明創造。”“旱澇鹽鹼綜合治理實踐主要是田園教授的成果並非石元春所為。”“石元春‘打破鹹水禁區’的成果也是剽竊來的……他主持工作不過掛名而已。”“PWS區域
水鹽運動 測報體系主要是雷浣群教授的成果而並非石元春所做。”
2011年9月11日,以
學術打假 著稱的
新語絲 網站刊登了該舉報材料,後經
方舟子 微博轉發,此事影響擴大。
2011年9月11日,
新語絲 網站已掛出實名公開舉報信《中國學術腐敗第一貪——揭露、控告原北京農業大學校長、“三院院士”石元春的學術腐敗》。而據資料顯示,被舉報人石元春,以及舉報人李季倫、陶益壽、林培等都年過八旬,其中,李季倫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
資深院士 ,陶益壽、林培、祖康祺是
中國農業大學 土壤專家。另外兩名舉報人分別為曾任京農公司副總經理的楊智泉、中國農業大學
助理研究員 田向榮 。
舉報信指出,石元春“離任校長後要做農業企業家,竊取他人科研成果,騙取深圳市委信任,投資數千萬元,分別在深圳和北京成立綠鵬公司,自任董事長。結局是肥了自己,虧了國家,最後不得不廉價拍賣。時至今日他又以
生物質能源 權威自居,到處忽悠領導和民眾,我們這些知情人和受害者實在難以容忍這樣一個巨貪在中國教育界和科技界興風作浪,有義務剝去他的偽裝,顯露其真實面目。”
同時,舉報信還列出了石元春的“四宗罪”:“學術成就與貢獻弄虛作假,把前人理論說成是自己的新理論,剽竊他人成果等”;“黃淮海平原鹽鹼消退是地下水自然下降的結果,而石利慾薰心,竟然不顧客觀事實,貪天功為己有”;“石元春以權謀私巧取豪奪”;“石元春獲獎另有內情”。
舉報信列舉對石元春道德學風的評論指出,石元春是“水分太多的虛假院士”,“會弄權術、會鑽我們社會空子、弄虛作假的、永遠餵不飽的、私慾太大的‘包工頭’”。
祖康祺 教授揭露:“石元春說:‘
曲周 試區連續自動測試分析,可以一分鐘出14個數據,可以為黃淮海平原50個縣服務也吃不飽。’其實1982年耗資105萬從匈牙利引進的設備,至今15年連一個縣、一個鄉也未能服務。石只要個人能出名,不管國家損失。”
祖康祺曾任“七五”黃淮海攻關項目辦公室主任,他說:“‘七五’黃淮海課題主持人
辛德惠 因病住院,石元春靠主持單位
北京農業大學 校長的權力,奪取了課題主持人的身份,但石元春從未承擔實施工作,從未到過攻關研究現場。”
事件經過 京農公司原副總經理楊智泉告訴記者,舉報材料主要來自兩方:
田向榮 、自己一方,老先生們一方。“老先生反映
學術腐敗 ,我和田向榮反映經濟腐敗。”
李季倫 指出,早在1995年,
中科院 上海、南京等研究所的舉報信就已經到了中科院的院士生物醫學部。
祖康祺 說,他們此前曾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石元春問題,均未奏效。
祖康祺告訴記者,“按理說有5個院士彈劾,學部就應當取消石元春的院士資格,但是並沒有這么做。”祖康祺說,他甚至當著石元春的面指出“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綜合治理項目(‘七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石元春評上特等獎的問題,石啞口無言。
祖康祺 介紹,“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綜合治理項目”於1986年立項,由國家科委、國家計委、農業部等多個部委論證,原由
中國農業大學 辛德惠 教授負責,祖康祺、中科院李松華研究員、中國農科院史孝石教授協助起草了項目報告,石元春當時並不是項目負責人。
“立項階段,石元春只是論證會專家組19個成員之一。後來趁辛生病住院,石元春就給農業部寫報告,自己做主持人。”祖康祺說。
“實施階段的4年中,涉及到了5個部委、7個省市、34個縣,他沒有去過一個縣。中期檢查,他也一次沒有參加,只是在驗收時去過,呆了一個晚上。後期總結形成了4個主件、4個附屬檔案,100萬字,都是我主持下,和一些研究人員一起完成的,他沒寫一個字,沒有改一個字。”
祖康祺 說,在上述項目中,石元春只緊抓一個權力,“就是評國家特等獎的時候要他來定”。
“他最近出了一本《
決勝生物質 》,書里光引用國內外圖表268幅,還有50多幅沒有出處,每一幅評論幾句就出了那么厚……動不動就是‘生物質之父’。這引起了能源界很大意見。”實名舉報事件於是發生。
截至記者發稿時,
中國農業大學 和石元春方面還未對舉報事件作出正式回應。
舉報人訪談 1.提問:求得媒體支持是好的,但是用其炒作就略顯卑鄙了吧?搜狐微博@
方舟子 :如果媒體炒作有助於更多人了解真相,有助於問題的解決,應該歡迎這樣的炒作。不要一看到媒體曝光就以為是在為自己打廣告做虛假宣傳。
2.提問:政府官員那么多貪污的你怎么不舉報啊,說白了你還是欺軟怕硬,想出名啊 搜狐微博@方舟子:如果你有官員貪污的證據,請向檢察機關舉報。我沒有義務、權利和能力替你舉報。你不欺軟怕硬,就自己舉報去。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嘲笑別人。
3.提問:方舟子是不是積極過分了?學術上的事情,應當內部解決吧? 搜狐微博@
方舟子 :這不是學術爭論,而是
學術造假 的問題。在中國現在的情況下,學術造假的問題學術界內部未必能解決,往往是解決不了,所以才要有輿論監督。
4.提問:這裡面有沒有個人恩怨在裡頭?搜狐微博@方舟子:這裡面也許有個人恩怨在裡頭。但是這不重要。我們更關心的是舉報是否屬實。如果舉報屬實,管他舉報人是什麼動機?如果不屬實,才需要追究出於什麼動機誣告。
5.提問:學術剽竊有什麼標準碼?有些人寫論文也會引用他人的文章和觀點,這個度是什麼?搜狐微博@方舟子:剽竊是指用到了別人的獨創成果卻沒有做恰當的說明,讓人誤以為是他的。如果做了恰當的說明,例如註明了出處,就屬於正常的引用。
6.提問:方老師如果這件事是其他幾位舉報人捏造的,會不會影響到您的聲譽,考慮過嗎?搜狐微博@
方舟子 :我只是提供一個發表的平台,引起公眾對這一事件的關注。我不能保證裡面涉及到的每一點都能成立。我歡迎被舉報人做出反駁,我一定也給他發表。
7.提問:舉報人為什麼會找您?是想利用您的輿論影響力嗎搜狐微博@方舟子:我辦的
新語絲 網站已從事揭露
學術造假 有十一年了,在中國學術界有一定的影響,很多人要舉報學術造假首先想到的是向我們投稿。
8.提問:方老師您和其他幾位舉報人是否認識?能否確保證據屬實搜狐微博@方舟子:我不認識他們。從舉報內容看,有一定的可靠性。我不能保證舉報的內容都能成立,所以我歡迎被舉報人來反駁。我不是判官,我只是提供一個發表的平台。
9.提問:你們覺得這在當今中國是個例嗎?搜狐微博@
方舟子 :這不是個例。大學校長、院士造假的,我主持的新語絲網站揭露過很多,光是2009年我們就揭露過十個校長、副校長造假。我本人也自己調查、揭露過一些校長、院士造假。
10.提問:話說你舉報的這些人是不是都跟你有仇啊 搜狐微博@方舟子:11年來
新語絲 網站曝光了一千多起造假案件,你說我會和這么多人有仇嗎?我和被舉報的人沒有一個有個人恩怨,基本上都不認識。
11.提問:方老師能說下,新語絲的贏利模式嗎?有遇到過資金問題么?搜狐微博@
方舟子 :新語絲不盈利,是在美國
紐約州 正式註冊的非盈利性機構。網站上有幾個廣告,廣告收入用來支付伺服器、網路等費用。所有的工作人員包括我都是不領工資的義工,不存在資金問題。
12.提問:那些被你舉報的人是不是都成了你的仇人,比如
于建嶸 ? 搜狐微博@方舟子:這個當然,仇恨有深有淺而已,有的人因此恨死我了,也真有採取手段要置我死地的,比如
肖傳國 。這本來就是得罪人的事,我有這種心理準備。
13.提問:是不是萬惡的職稱制度導致今天論文造假成災? 搜狐微博@方舟子:職稱制度世界各國都有,其他國家並沒有因此造假成災。中國學術造假成災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例如與權力緊密結合的學術體制,不合理的評估機制,以及對造假缺乏監督和處罰。
對質疑的回應 2011年9月20日,這一事件又有了新進展,石元春在中科院主管的《
科學時報 》上發表題為《事實與真相》的文章,約八千字從12個方面,一一回應實名舉報信,為自己正名。 石元春表示,他要為維護自己的人格與尊嚴,維護“院士”的光榮稱號和國內學術界的一方淨土,給社會公眾一個交待,用事實與真相以正視聽。
石元春稱,“舉報信”中大量使用了極具侮辱性的語言,誹謗他的名譽,進行人身攻擊,這不能不激起他的極大憤慨。
稱全是歪曲和捏造
在回應文章中,石元春稱,所謂12條指控沒一條能站住腳,全部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歪曲與捏造。
石元春稱,自己擔任校長的八年間,學校正處於一系列重大改革和發展時期,在進行改革和推動工作過程中,難免會有某些工作失當和不周之處,進而在感情上傷害到一些同志。
“對此,我表示歉意。”他說,但舉報信中對其學術道德方面的所有指控,都是沒有事實依據的。
他說,在其任職校長期間,各高校都在抓科研成果轉化與開發,農大當時也有增產菌、
阿維菌素 等。在開發阿維菌素項目上,
李季倫 教授對學校做法不滿,1995年曾就此向科學院等投訴過他,科學院也曾派人調查。
“如今李先生又拿出20年前的事,還無中生有地弄出個什麼綠鵬公司開發阿維菌素和10億美元訂單等本不存在的事來。”石元春說,李先生(李季倫)是著名的微生物學家,但對黃淮海項目和旱澇鹽鹼綜合治理的研究根本不了解。
石元春稱,自己從校長崗位下來後,有機會思考農業及農業科技發展問題,寫過不少這方面文章。近年來十分關注生物質能源和
能源農業 ,積極寫文著書,為國家建言獻策,這不應是
學術腐敗 。
“發展生物質產業是利國利民,李先生認為是禍國殃民,這是學術觀點不同。學術上鼓勵百家爭鳴,不應是個人指責。”石元春稱。
6舉報者中兩人不認識
石元春稱,“舉報信”的主要內容均涉及黃淮海項目,除錯誤百出外,就是一項實證材料也沒有,只有些“某某人說”(且不說其真實性)。
關於舉報人楊智泉和
田向榮 ,石元春稱,根本不認識這兩個人,他們與旱澇鹽鹼綜合治理和黃淮海項目毫無關係。舉報信中稱,楊智泉曾任京農公司副總經理;田向榮是
中國農業大學 助理研究員 。
石元春稱,另外兩位是自己的同學,都比他年長4歲,為保護他們的健康,他不想談其簽名緣由。
“想不到40多年後,個別人為泄私憤,捏造出這篇網文,借用網路技術,極短時間在全球範圍內將我醜化到了極致,想把我搞臭,讓我身敗名裂。”石元春說。
他還說,近年來,中國學術圈裡出現了一些學風和
學術道德 問題,激起了學術界和社會公眾的強烈不滿。
他對少數科技人員存在的
學術不端行為 深惡痛絕,應當及時揭露和嚴厲處置。但也要注意少數人利用網路捏造事實,進行人身攻擊,注意在打擊學術不端行為中減少和避免傷及無辜。
石元春說,自己作為一個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培養成長起來的科學工作者,在農業科教戰線上拼搏了半個多世紀,長期風餐露宿和在農村蹲點,至今一刻也未敢懈怠。現已
耄耋之年 ,竟遭此不白之冤。請求上級科教部門對提供的事實和材料進行調查,還其清白。
調查組的結論 時隔數月,由科技部等5家單位組成的調查組對“舉報”一事作出正式答覆。調查報告指出:舉報中所謂“石元春
學術腐敗 第一貪”沒有任何依據;網路炒作的“院士告院士學術腐敗”的說法不成立,這是一次違背事實的炒作。
事情總算有了結論,對其中的波折,當事人不願多談。只是不少熟悉石元春的人常常關心他的身體,畢竟是80多歲的人了,他總是報之一笑:“我沒事。”
“我還是我。”風波過後,石元春說自己的內心平靜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