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機

能源危機

能源危機是指因為能源供應短缺或是價格上漲而影響經濟。這通常涉及到石油、電力或其他自然資源的短缺。能源危機通常會造成經濟衰退。

從消費者的觀點,汽車或其它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石油產品價格的上漲降低了消費者的信心和增加了他們的開銷。市場經濟的能源價格是受供需關係的影響,而供需關係中的供或需改變都可以導致能源價格的突然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能源危機
  • 外文名:energy crisis
  • 定義:因能源短缺或價格上漲而影響經濟
  • 涉及範圍:石油、電力或其他自然資源
  • 導致後果:經濟衰退
  • 解決辦法:節能、研發新能源
經濟影響,歷史事件,世界,中國,能源戰爭,綜述,石油戰爭,石油,能源危機,世界能源危機,再生能源,緩解辦法,中國能源危機,

經濟影響

雖然一些能源危機是由於市場應對短缺的價格調節而產生,但在某些情況下,危機可能是市場的流通不暢通、缺乏自由市場而導致。一些經濟學家的觀點認為價格控制是1972年的能源危機的重要因素。

歷史事件

世界

1973年能源危機 - 原因:石油輸出的主要力量為阿拉伯國家,他們因不滿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而採取石油禁運。
1979年能源危機 - 原因:伊朗革命爆發。
1990年石油價格暴漲 - 原因:波斯灣戰爭
加州電力危機 - 原因: 電力管制政策失敗,加上供給小於需求。
英國石油抗議活動 - 原因:英國油稅已高居不下,而原油價格卻又上揚。
與2005石油價格上揚 - 原因:供需關係失調。

中國

我國能源危機是能源政策的危機
我國當前正逢能源高消耗期來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國有石油巨頭紛紛"走出去"開發國際市場,我國政府也積極開展能源外交。不過,在全國政協委員、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看來,我國的能源政策依然存在著很多不完善之處,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我國的能源危機是能源政策的危機。
王玉鎖表示,每遭遇停電、氣荒、油價高漲等能源危機時,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無不為之焦急,但是當我們坐下來冷靜地思考會發現,如果能源政策能有所改變、如果相關配套政策能真正促進現有能源政策落地,那么我們會減少很多危機。他列數現行能源政策的不合理之處,例如:"非公經濟三十六條"中已經明確鼓勵非公經濟進入能源相關領域,國家在堅持"立足國內,開拓海外"的原則下也鼓勵企業"走出去",由於沒有明確的配套政策出台,致使非公經濟既不能在國內進入更寬的能源業務領域,也不能與國外機構進行實質性的合作或投資,坐失了很多獲取國際能源的機會;國家為了改變能源結構,大力倡導發展包括煤基醇醚燃料等在內的新清潔替代能源,但是對於這些新清潔能源的準入及相關支持政策一直沒有出台,導致新清潔能源的推廣進程大大減緩。
"政策直接主導著產業的方向和進程,能源政策同樣影響著能源危機的緩解或加劇。"王玉鎖向全國政協提案組提交了《關於建立市場傳導機制,調整能源政策,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危機的建議》提案。提案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出台相關配套政策,加快非公經濟準入進程。發改委應牽頭抓緊制定這方面的配套政策,尤其是行業進入許可方面。在堅持平等準入、公平待遇的原則下,應加快非公經濟進入到能源領域的速度和擴大能源產品的經營範圍。在能源的國際化業務上,如石油、液化天然氣的進口和海外能源領域的投資等,國家應儘早出台政策支持非公經濟進入,讓企業用市場行為到國外獲取能源。第二,簡化報批操作程式,加快能源政策落地。在落實能源配套政策的操作上,要以創新方式簡化常規的流程。建議由發改委負責總協調,企業只需將各種申報資料提交給發改委下屬的能源主管機構,由其去協同相關部門,減少企業的協調部門和成本,從而加快政策的落地速度,提高企業運轉效率和國際競爭力。第三,推進新清潔能源產業化,加快行業標準與產品標準的出台。

能源戰爭

綜述

眾所周知,自從三次科技革命以來,能源成為了國家經濟的命脈.而地球上的能源是有限的.於是在各個大國之間引發了一些與石油有關或純粹是為了石油的戰爭.為了爭奪對世界資源與能源的控制權,導致了兩場世界大戰的爆發.一戰中31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了戰爭,傷亡人數達3100萬,其中死亡1000萬人,軍費支出與戰爭損失總計3877億美元.二戰中這個數字成倍增長.7年的戰爭中有60個國家參與,總傷亡人數達9000萬人,死亡了5000萬人,直接軍費支出1117億美元,物質損失3萬億美元.二戰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了爭奪資源與能源展開了40多年的冷戰.中東石油,南非的黃金和金剛石,薩伊的銅礦……石油戰爭永無寧日!刀光劍影,能源博弈將愈演愈烈……

石油戰爭

前言
中東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區,每一次的中東戰爭都會導致石油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3-1974第一次石油危機產生於第四次中東戰爭.為打擊以色列與西方國家,阿拉伯國家使出狠招:10月16日提高石油價格,第二天減少生產,並實施對西方國家的禁運,使油價從3.01美元每桶增加到11.651美元.隨著阿拉伯國家1100億美元的巨額收益,伴隨著的是西方國家(包括日本)的經濟衰退.保守估計,此次石油危機至少使全球經濟倒退2年.
第二次石油危機
1979-1980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則由兩伊戰爭引起的.兩大產油國的戰爭造成國際油價飆漲,再次使西方國家遭受打擊.以美國為例GDP增長率由1978年的5.6%下降到1980年的3.2%,直至1981年0.2%的負增長.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日本由第一次石油危機吸取經驗,進行了大規模的產業調整,增加了節能設備的利用,提升核電發電量,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保持了3.35%的增長率.一舉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日本的經驗值得我們深思啊……
1990年的海灣戰爭是一場徹徹底底的石油戰爭.當時美國總統老布希曾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權落到薩達姆手中,那么美國人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都會遭受大毀滅性的災難.於是聯合西方國家發動海灣戰爭.期間油價曾飆升至40美元每桶.不過由於國家能源機構的及時運作,再加上沙烏地阿拉伯的支持,很快便渡過了這次石油危機.
伊拉克戰爭名為反恐戰爭,實為石油戰爭.美國經濟當時已經放緩,急需大宗商品來刺激.聯合英國發動石油戰爭.結果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不僅造成恐怖組織的大量泛濫,也直接導致了08年的經濟問題,是一場全球的噩夢.
總結
總的來說,這幾次石油危機都具有共同的特徵,那就是都對處於上升循環末期,即將盛極而衰的全球經濟造成嚴重衝擊.歷史上的幾次石油價格大幅度攀升都是因為歐佩克供給驟減,使市場陷入供需失調的危機中.
由於石油的特殊性,因此石油可以作為武器.2006年的俄烏油氣之爭是這個最好的例子.04年烏克蘭發動顏色革命,妄圖從獨立國協內分離出去,在俄羅斯看來這是不可原諒的,便停止對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使烏克蘭在冬天極不好過,這也影響到了歐洲,歐盟就對俄羅斯的油氣依賴會變為政治風險進行了多場辯論.這場不見血的戰爭讓“某些政治家會感到脊背上冷汗直流”,讓西方感到了一個“油氣沙皇”的崛起……這場戰爭對於中國更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未來展望
預計到了2010,2015和2020年,中國石油淨進口率將達到55.4%,57.4%和59.7,超過了石油安全的極限.如果真的發動戰爭,美國與一些西方國家很有可能會以能源來打擊中國……

石油

概況
石油的各種用途中,最主要的需求來自於煉油廠的商業用途∶提供取暖和交通運輸。石油需要經常和北半球的季節交替相適應,冬季由於需要大量的取暖用油,所以需求量就很大。事實上,僅美國就占了全球60%的石油消費,在北美如果某個冬季特別寒冷就會嚴重地影響到全球油價,導致國際油價上漲。
石油的供應大致上由一些擁有大量石油儲藏的國家所控制,包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沙烏地阿拉伯、挪威、科威特和委內瑞拉等國家
主要的產油國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簡稱OPEC)。OPEC控制了全球石油出口的大部分產量,對世界油價具有強大的槓桿作用。如果OPEC決定減少成員國的出口配額,油價就會由於供給減少而上漲,同樣OPEC也可以通過增加石油生產來降低油價。影響OPEC實行這些政策的動機源於成員國各自的利益。
不過OPEC的行動仍受到一定限制。如果OPEC把油價抬得過高,那么一些原本無利可圖生產規模也較小的資源如瀝青砂,將變得有利可圖而搶占石油的市場。除此之外,為了抬高油價而過分的限制產油國的石油出口也會對這些國家的石油生產商產生反作用。
油產國儲藏量
1985年OPEC產油國調整對儲藏量的估計。雖然那一段時間沒有發現大規模的新油田,那些國家大幅度的提高了儲藏量的估計。一部分專家認為,這些數據有刻意高估的嫌疑,所以有待考證。可能OPEC國家的真實儲藏量比其對外宣稱的要少。如果宣告較高的數量,油產國更容易得到外來投資、銀行貸款等。
可疑的石油儲藏量
年份\國家
杜拜
伊朗
伊拉克
科威特
沙烏地阿拉伯
委內瑞拉
1980年
2800
140
2800
3100
65 40
16335
1787
1981年
2900
140
5750
3000
6590
16500
1795
1982年
3060
127
5700
2970
6448
16460
2030
1982年
3060
127
5700
2970
6448
16460
2030
1983年
3051
144
5531
4100
6423
16240
2150
1984年
3040
144
5100
4300
6390
16600
2485
1985年
3050
144
4850
4450
9000
16900
2585
1986年
3100
140
4788
4411
8977
16880
2559
1987年
3100
135
4880
4710
9192
16657
2500
續表
1988年
9221
400
9285
10000
9192
16698
5630
1989年
9221
400
9285
10000
9192
16997
5808
1990年
9200
400
9300
10000
9500
25800
5900
1991年
9200
400
9300
10000
9400
25800
5900
1992年
9200
400
9300
10000
9400
25800
6270
2004年
9200
400
13200
11500
9900
25900
7800
從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按石油出產國的說法,年年新發現的石油礦床能夠幾乎完全代替所出產的石油∶儲藏量一直很穩定,沒有起伏。例如,如果沒有新的發現,沙烏地阿拉伯每年出產300億桶,儲藏量也應該跟著減少。(除非這些國家沒有把過去出產的石油從所宣稱的儲藏量扣掉)

能源危機

世界能源危機

一、能源危機迫在眉睫
世界經濟的現代化,得益於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氣、煤炭與核裂變能的廣泛的投入套用。因而它是建築在化石能源基礎之上的一種經濟。然而,這一經濟的資源載體將在21世紀上半葉迅速地接近枯竭。石油儲量的綜合估算,可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極限,大約為1180~1510億噸,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年開採量33.2億噸計算,石油儲量大約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天然氣儲備估計在131800~152900兆立方米。年開採量維持在2300兆立方米,將在57~65年內枯竭。煤的儲量約為5600億噸。1995年煤炭開採量為33億噸,可以供應169年。鈾的年開採量為每年6萬噸,根據1993年世界能源委員會的估計可維持到21世紀30年代中期。核聚變到2050年還沒有實現的希望。化石能源與原料鏈條的中斷,必將導致世界經濟危機和衝突的加劇,最終葬送現代市場經濟。事實上,中東及海灣地區與非洲的戰爭都是由化石能源的重新配置與分配而引發。這種軍事衝突,今後還將更猛烈、更頻繁;在國內,也可能出現由於能源基地工人下崗而引發的許多新的矛盾和衝突。總之,能源危機遲早會爆發;它的爆發將具有爆炸性!
二、克服能源危機的出路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用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全面取代生化資源,進行一場新的工業革命,不僅是出於生存的原因;與之相連的是世界經濟可獲得持續的發展。在這種世界經濟中,高科技術和生態可以承載的區域性經濟形式將得以發展。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如下方面:以太陽能的利用為主的可再生能源潛力極大,據天文物理學家的計算表明,太陽系還能存在45億年,每年太陽提供的能量是世界人口商品消費量的1.5萬倍。光伏電力的套用 如在德國每平方米每年的平均日照量為1100千瓦時。電力的總需求量約為5000千瓦時,光伏技術的年平均功率約為太陽輻射量的10%。依*光伏設備生產5000億千瓦時的電力,需要5000平方公里的光伏轉化模板面積。明智的做法是用相關設備安裝在建築物的表面,在德國,這一做法意味著只需不到10%的建築物頂部。光熱利用 在中歐和北歐等缺少陽光的地區,已經出現了一些完全依賴陽光供暖的建築物(套用比較理想的熱與熱交換系統)。生物質燃料能源 全球農用面積約為1000平方公里。約有4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為森林覆蓋,荒漠地區的面積約為4900萬平方公里。光合作用的年產量(包括自然生長的植物和糧食生產)大約是2200億噸乾壞料,這相當於每年80億噸生化資料所提供的能量,只需不到1200平方公里的可耕地和林地面積(不計沼氣的能力)。氫能源利用自然界大量存在的水,由電解水產生氫或由太陽能光催化水分解氫。小水電與潮汐發電 也可提供可觀的電力。風力發電丹麥是風力發電大國,現有6300座風力發電機,提供13%的電力需求。總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潛力很大,完全可滿足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的需求。
能量守衡定律:能量既不會產生,也不會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
植物吸收太陽的能量成長起來,動物吃掉植物補充能量,同時動物的排泄物也是植物的肥料,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動物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所以植物和動物是互相補助的關係,二者相互依靠才能生存。 所以因為有太陽的能量,才會有植物和動物,地球上所有的能源都來自於太陽

再生能源

一、遠水能解近渴?
利用再生能源產生電力由於成本昂貴與過度分散不便使用。僅有不足化石原料產生電力的10%用於現代人類生產與生活中,在今後的半個世紀內能否全面地取代化石能源還是一個未知數。最理想的估算,也只能取代約50%的常規能源。如要達到100%的取代,還需100年的研發努力。真是遠水不解近渴?這就更決定了應付能源危機的極度急迫性。
二、可替代的能源
很多學者認為世界能源危機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價格過於便宜,以致於使世界對其產生了過度的依賴性而迅速消耗殆盡,他們主張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增加研究經費用於對能源/燃料替代用品的研究,主要的替代能源有∶燃料電池、甲醇、生物能、太陽能、潮汐能和風能等多種新能源。但是迄今為止只有水利發電和核能有明顯的功效。(參看未來能源開發)。
與此同時,一些組織例如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原本悲觀的預計世界的石油在20世紀末會用畢,並未變成現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新技術的發展使石油的開採變得更有效率。
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石油危機的爆發,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影響,國際輿論開始關注起世界“能源危機”問題。許多人甚至預言:世界石油資源將要枯竭,能源危機將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作出重大努力去利用和開發各種能源資源,那么人類在不久的未來將會面臨能源短缺的嚴重問題。
世界能源危機是人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資源將會在一代人的時間內枯竭。它的蘊藏量不是無限的,容易開採和利用的儲量已經不多,剩餘儲量的開發難度越來越大,到一定限度就會失去繼續開採的價值。在世界能源消費以石油為主導的條件下,如果能源消費結構不改變,就會發生能源危機。煤炭資源雖比石油多,但也不是取之不盡的。代替石油的其他能源資源,除了煤炭之外,能夠大規模利用的還很少。太陽能雖然用之不竭,但代價太高,並且在一代人的時間裡不可能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其他新能源也如是。因此,人類必須估計到,非再生礦物能源資源枯竭可能帶來的危機,從而將注意力轉移到新的能源結構上,儘早探索、研究開發利用新能源。否則,就可能因為向大自然索取過多而造成嚴重的後果,以至使人類自身的生存受到威脅。

緩解辦法

根據國家有關資料顯示,中國石油儲備量僅占全球的2%,專家預計全球現有石油儲備量僅可維持100年左右的消耗,而中國如果按現有消耗量,不到50年國內原油資源將消耗殆盡。因此,開發新能源成為應對能源危機的不二選擇,而能以液態方式替代化石能源的,又非生物能源莫屬,生物能源在國內已有一定發展,但是原料、技術仍然是產業發展的瓶頸,並未普及套用,亟需進一步發展壯大。
對此,國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對生物能源產業給予扶持,同時號召企業參與到相關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之中,藉助市場經濟的力量來幫助生物能源產業做大做強。作為一家專業從事新型能源及相關產業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綜合型企業,很多新能源企業積極回響國家號召,在黨和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和科技發展方針的指導下,不斷深化企業內部體制改革,調整產業發展方向和布局,拓展研究領域,加強科技產業轉化工作,在生物能源、再生能源利用領域深耕細作,終於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開發出的新一代生物能源產品——新型醇基燃氣。它是名副其實的綠色環保新能源,具有廉價、清潔、安全、原料資源豐富等特點,大大緩解民用燃料供應的緊張局勢,為緩解我國的能源危機做出卓越的貢獻。

中國能源危機

中國能源更需外部“輸血”
改革開放加速了中國工業化進程,能源需求激增,中國能源更多依靠外部“輸血”。中國一次性能源結構中,煤炭的消費量達68.8%,石油天然氣為23.1%,總體上看我們還處在煤炭時代。
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淨進口國,成為一名晚了近百年的世界石油消費國俱樂部里的“新生”力量。中國海關總署2013年1月10日發布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約為2.71億噸,同比增長6.8%。有專家預判,2013年中國原油進口量將達到2.85億噸左右,中國原油進口依存度可能突破60%。
此外,2009年起,中國從一個煤炭淨出口國變成煤炭淨進口國。2012年,中國累計進口煤炭2.9億噸,進口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居世界第一,超第二名的日本近億噸。天然氣也開始大量進口。
很多人認為應該大力發展核電,理由就是“中國石油對進口依賴度太高”。實際上,只能讓中國更依賴另一種必需進口的戰略物資——鈾。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2010年中國鈾產量僅為827噸,而2011年中國鈾消耗量卻達到4400噸。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將不可避免地更加依賴鈾進口。
張有生向記者表示,中國能源需求已發生重大的變化:由過去的單一品種、主要化石能源依靠進口,轉變為多品種的無機物全面依靠進口;由過去的重點是穩定供應,到受價格波動、氣候環境等影響,安全趨勢將更加嚴峻;由過去供需雙方的利益,演變為多方利益;由過去對抗的能源格局,逐步演變為合作、協同保障,能源內涵進一步擴大。
應對能源危機7步走
面對嚴峻的能源危機,中國將如何應對?要對能源進行戰略性的規劃和布局,以確保我國的能源保障能力。對此,張有生提出了7點意見:
一、積極把握髮展節奏,形成高效的能源生產體系。這是我國能源戰略的優先選擇。不能一邊拚命進口,一邊大肆浪費,這是不可持續的。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需求擴張還沒有對油價上升做出足夠的反映,其中有多種原因,比如說國內依靠不斷增加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拉動的經濟高速增長,也拉高了石油需求。因此,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
二、合理利用能源,積極引導消費,控制消費總量;中國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偏低;能源效率較低而能耗較高;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這些現狀都影響能源安全,並制約中國能源工業的發展。
這些問題是由國際能源競爭格局、中國的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也與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合理、能源開發利用方式粗放、相關體制機制改革滯後密切相關。需要大力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不斷完善政策體系,方能實現能源與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特別是石油的合理消費應該是我國的長期能源戰略和政策目標,需採取多種措施節約能源。從經濟學上講,無論是可循環資源還是不可循環資源,都是稀缺的,發展節約資源的循環經濟就是可以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除此之外,要充分重視價格對需求的調節作用,石油輸出國採取補貼,美國放任自由發展,低稅收,而歐洲和日本則採取高稅收的態度來抑制過度消費。而我國既要補貼,壓低油價,又想搞節約,又想搞安全,這是兩難選擇。要積極倡導適合我國國情的,有價值的、有社會文化內容的,又是方便舒適的生活和消費方式。
三、堅定地推進能源領域改革,加快構建有利於能源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改善能源發展環境,推進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首先是加快能源法制建設。中國高度重視並繼續積極推進能源法律制度建設,目前正在研究論證制定能源法以及石油儲備、海洋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核電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法規,修改完善《煤炭法》、《電力法》等現行法律法規,推進石油天然氣、原子能等領域的立法工作。
其次是完善市場體制機制。中國積極推進能源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凡是列入國家能源規劃的項目,除法律法規明確禁止的以外,均向民間資本開放。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能源資源勘探開發、石油和天然氣管網建設、電力建設,鼓勵民間資本發展煤炭加工轉化和煉油產業,繼續支持民間資本全面進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
再次,加強能源行業管理。重視能源發展的戰略謀劃和巨觀調控,綜合運用規劃、政策、標準等手段實施行業管理。
四、布局合理,積極做好原油等資源儲備。一些措施可能要提前有所布局,我們要從石油運輸通道,包括伊朗提到的荷姆茲海峽封鎖問題。這些因素都應該通盤考慮。我們還應該堅持能源進口的多元化方向。一方面要考慮經濟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慮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五、健全及時靈活的應急回響機制。以避免因遭受意外災害而帶來的能源供應中斷現象,提高我國能源應急反應能力。
六、協同保障,形成國際能源外援的多元化的供應體系。多樣化的能源供應體系是非常重要的,我國化石能源增加有限,要實現煤、水、石油、頁岩氣等多種能源並舉的套用體系。在能源合作上,我們應當樹立互利合作、多元發展、協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觀,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準確把握合作機遇,加強與周邊國家開展能源合作,在開放的格局中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同時,大力發展新的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要有長期的發展戰略去使它逐步地從弱小,逐漸地能夠起到實質性的替代作用。掌握最先進的核、水、電技術,推進能源多元清潔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七、增加我國在世界能源治理的話語權,參加並影響世界能源主體,引導世界能源市場。2012年年初,世界未來能源峰會上溫家寶總理提出,“各國應考慮在G20的框架下,建立全球能源市場的新機制。”這被外界看作是在全球能源大變局之下中國高層的應對思路,在堅持立足國內的同時,為了滿足國內能源的供應缺口,中國仍將堅持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海外油氣資源的合作開發。完善國際合作體制機制,深入參與全球能源治理。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溝通合作,共同應對國際貨幣體系,過度投機、壟斷經營等因素對能源市場的影響,維護國際能源市場及價格穩定。
金融危機促進了全球資源格局重組,使我們有機會擠入原本被西方國家壟斷集團把握的賣方陣營,獲得優質資源,並在下一個經濟周期贏得主動權。譬如,歐債危機仍在深化,不少重債國雖然本地油氣資源有限,但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的國有石油公司在南美、北非和中亞地區擁有較為豐富的資源儲備和產量,還具備較為先進的深海勘探開採技術和下游深加工能力。在危機背景下,原先只肯賣高價的可以打折。作為擁有大量外匯儲備的中國,應當在這個時候有所作為。
我國正處於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上,應積極創優爭先,充分利用我國的制度優勢和後發優勢,各部門要全面進展。在歷史的長河中,現代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能源要求的矛盾將越來越突出,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能源結構的調整,我國的能源產業將釋放更多正能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