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倫(曾用名李貴林),1925年3月15日出生於河北樂亭,微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48年李季倫從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生物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50年調入北京農業大學工作,歷任講師、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年前往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生化系進修;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任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92年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季倫主要從事微生物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研究工作涉及生物固氮的生物化學和遺傳學以及與農業生產有關部門的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研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季倫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省樂亭縣
- 出生日期:1925年3月15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國立中央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首次研究了根瘤菌自生固氮的機制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代表作品:《微生物學》、《微生物生理學》、《生命科學進展》
- 曾用名:李貴林
人物經歷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 學術論著
出版日期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
1999 | 《沈其益教授九十華誕紀念文集》 | 李季倫主編 | |
1993.12 | 《微生物生理學》 | 李季倫等編 | 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 |
1991.08 | 《生命科學進展》 | 李季倫等主編 | 教育科學出版社 |
1965.08 | 《微生物學第2版》 | 俞大紱,李季倫 | 科學出版社 |
1963.12 | 《發明記錄赤黴素的生物合成和套用》 | 俞大紱,李季倫等 | |
1961.03 | 《真菌概論》 | (美)亞歷克索鮑羅斯著;李季倫等譯 | 科學出版社 |
《耐鹽高效大豆根瘤菌株的構建》 | 楊蘇聲,李季倫 | ||
《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 | 李季倫,朱彤霞等 | ||
《莫能菌素套用技術》 | 鄭應華,李季倫 | ||
《串珠鐮刀菌素及其毒理》 | 章紅,李季倫 | ||
《北京郊區固氮螺菌的研究》 | 楊潔彬,曹增良,李季倫 | ||
《玉米赤霉烯酮生物合成條件的研究》 | 王濱,張篪,李季倫 | ||
《花生根瘤菌自生固氮的研究》 | 李季倫,吳柏和,曹增良 | ||
《根瘤菌數值分類》 | 陳文新,祁幼林,李季倫,俞大紱 | ||
《紅豆草根瘤菌的耐鹽和共生性狀改造》 | 朱曉玉,楊蘇聲,李季倫 | ||
《串珠鐮刀菌素的提純及毒理研究》 | 李季倫,史艇,章紅 | ||
《根瘤菌的聚類分析初探》 | 牛天貴,陳文新,李季倫,俞大紱 |
- 承擔項目
起止日期 | 項目名稱 | 主持人 | 經費來源 | 經費 |
---|---|---|---|---|
1987-1990 | 赤黴素高產菌株的選育 | 李季倫、顏方貴、王益民 | 農業部,國家重點科技項目 | 5.7萬 |
1988-1990 | 固氮酶放氫機制 | 李季倫、吳柏和、張振水、何路紅、閆大來、劉宏生 | 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 | 2.5萬 |
1987-1990 | 玉米赤烯酮高產菌種的選育及其發酵工藝的研究 | 李季倫 | 中國科學院 | 10萬 |
1987-1991 | 飼料添加劑-莫能菌素的研究 | 鄭應華、李季倫、周前、吳宏宇 | 商業部 | 10萬 |
1987-1990 | 農用生理性物質及微生物製劑的開發和工藝改進-阿弗米丁的研製 | 李季倫、宋淵、李彤、 | 中國科學院,“七五“攻關 | 8萬 |
1988-1990 | 高效聯合固氮體系遺傳工程 | 李季倫、吳柏和、張耀平、何路紅、閆大來、劉宏生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10萬 |
1989-1990 | 玉米聯合固氮能力的開發利用 | 張耀平、李季倫、何路紅、吳柏和 | 科技部“863” | 60萬 |
1993-1995 | 巴氏梭菌固氮 | 李季倫、吳柏和、張振水 | 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 | 2.5萬 |
1990-1993 | 微生物及其產物在石油工業上的套用 | 李季倫、田傑生 | 國家科委“八五“攻關 | 15萬 |
1991-1995 | 阿弗米丁的開發 | 李季倫、宋淵、李彤、唐慧 | 農業部“八五“攻關 | 16萬 |
1993-1994 | 阿弗米丁的中試 | 李季倫、宋淵、李彤、唐慧 | 邯鄲市斯大達醫藥保健研究所-橫向 | 10萬 |
1991-1995 | 玉米聯合固氮的研究 | 何路紅、李季倫、閆大來 | 科技部“863” | 75萬 |
1990-1992 | 串珠鐮刀菌素的快速檢測和解毒方法 | 章紅、李季倫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2.5萬 |
1992-1993 | 蝦青素的研究 | 李季倫、王秋旗 | 河南靈寶-橫向 | 6萬 |
1991-1995 | 馬杜黴素的研究 | 李季倫、鄭應華、文瑩 | 農業部“八五“攻關 | 10萬 |
1991-1995 | 馬杜黴素的研究 | 李季倫、鄭應華、文瑩 | 橫向 | 20萬 |
1993-1995 | 馬杜黴素的研究 | 李季倫、鄭應華、文瑩 | 橫向 | 3萬 |
1996-2000 | 高效低毒獸用抗生素----生物技術開發微生物農藥 | 李季倫 | “九五”國家攻關 | 195萬 |
2001-2004 | 伊維菌素(Ivermectin)基因工程菌的構建 | 文瑩、李季倫 | 科技部“863 | 30萬 |
1998-2001 | 可完全生物降解塑膠PHA | 李季倫、田傑生 | “863”科技部 | 10萬 |
2000-2002 | 巴西固氮螺菌中flbD基因及其相鄰基因的克隆、測序和功能分析 | 李季倫 | 博士點國家教委 | 6萬 |
2003-2005 | 固氮酶催化N2和H+還原機制 | 李季倫 | 自然科學基金 | 25萬 |
2002-2004 | 趨磁細菌高密度培養及其固氮酶特性 | 李季倫 | 自然科學基金 | 20萬 |
2000-2002 | 固氮酶活性中心催化N2和H+還原位點的分析 | 王友紹李季倫 | 自然科學基金 | 15萬 |
2000-2002 | 用酵母雙雜合系統克隆固氮螺菌中的固氮負調空基因 | 趙銀鎖 | 自然科學基金 | 12萬 |
2002-2004 | 生物化工原料與新材料(發酵法生產1,3-丙二醇) | 李季倫 | “十五”攻關 | 15萬 |
2002-2007 | 聯合(內生)固氮基因調控與氮素貢獻及其在農業中的套用研究 | 李季倫 | "973"“科技部 | 95萬 |
2000-2002 | 巴西固氮螺菌NifA活性調節機制 | 李季倫 | 國際合作項目 | 24萬 |
2003-2008 | 農業微生物殺蟲防病功能基因的發掘和分子機理研究(子課題名稱重要農用抗生素的基因簇資源發倔及組合生物合成 | 李季倫 | “973”科技部 | 80萬 |
2004-2005 | 農用抗生素的基因工程菌的構建 | 李季倫 | “863”科技部 | 20萬 |
2004-2005 | 新型高效固氮菌劑的研究 | 張耀平李季倫 | “863”科技部 | 30萬 |
2001-2005 | 高產細菌鈉米磁性顆粒基因工程大腸桿菌的構建 | 李穎、田傑生、李季倫 | “863”科技部 | 63萬 |
2006-2008 | 菌磁小體生物合成相關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李季倫 | 自然科學基金 | 25萬 |
2006-2009 | 工業發酵製備細菌納米磁小體工藝技術特殊設備 | 姜偉、李季倫、李穎、王珍芳 | “863”科技部 | 80萬 |
2004-2005 | 磁細菌最佳化培養及納米磁小體套用基礎研究 | 李穎,李季倫,姜偉 | “863”科技部 | 40萬 |
參考資料來源: |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
1980年03月 | 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 | 北京科學技術獎成果二等獎 |
1980年12月 | 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 |
1991年07月 | 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分類地位的確定及其DNA轉化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1996年12月 | 馬杜黴素研究 | 農業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
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 講授課程
- 指導學生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授予單位 |
---|---|---|
1985年9月 | 部屬重點高等農業院校優秀教師(1983—1984年度)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牧漁業部 |
1986年5月 | 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 北京市總工會 |
1986年 |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 北京市總工會 |
1989年4月 | 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1988年度) | 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 |
1990年4月 | 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工作者 | 國家計委、國家教委、中科院、農業部 |
1990年5月 | 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人事部 |
1991年10月 |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1995年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科學院 |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
1983年—1995年 | 清華大學兼職教授 |
1985年—1991年 | 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
1985年—1988年 | 《微生物學報》第四屆編委會副主編 |
1988年—2006年 | 《微生物學報》第五、六、七、八屆編委會主編 |
1991年—1995年 | 中國微生物學會名譽理事 |
1991年— |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主編(中、英文版,2002年至今) |
1992年—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
1994年—1996年 | 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 |
2006年—2021年 | 《微生物學報》第九、十、十一屆編委會顧問 |
中國微生物學會名譽理事長 | |
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 |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