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安慶市位於長江下游北岸,是長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稱。安慶是長江下游的第一個城市,也是萬里長江安徽段的第一個城市,東與安徽省
池州市、
銅陵市隔江相望,南以長江與江西省
九江市相連,西界湖北省黃梅、蘄春、
英山三縣,北接安徽省
六安市、合肥市。安慶是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霍山縣位於安徽省西部、
大別山北麓,東與
舒城縣比鄰,南與
岳西縣相望,西與
金寨縣和湖北省
英山縣交界,北與
六安市接壤。霍山縣境內植被豐富,物種眾多,森林覆蓋率達75.01%,生物物種多達6500餘種,2010年被評為國家及生態縣。
歷史沿革編輯
安慶之名始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德慶軍為安慶軍”作軍號名稱出現,由“
同安郡”(隋代大業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慶軍”(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懷寧,今
潛山縣梅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寧宗皇帝潛邸,升
舒州為舊
安慶府”(治所今
潛山古
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
盛唐郡”,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今新安慶城之駐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雲坡原來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風水家郭璞曾經登盛唐山觀望長江,有“此地宜城”語,故安慶城別名“
宜城”。安慶城始建於南宋時期。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金人破光山(今河南潢川縣之地),而沿邊多警。知府
黃乾在
舒州舊址(今
潛山縣梅城)“建城安慶以備戰守”;後因戰亂,安慶府於南宋端平二年(1235)移治羅剎洲、楊槎洲;及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馬光祖為了阻止蒙古大軍從 安慶開發區(3張)水路進攻南宋國都臨安(今杭州市)廢
舒州府“利用原舒州府城牆磚石改築於宜城(盛唐灣宜城渡之陰)為新安慶府”(治址在今安慶市),並遷
懷寧縣治附郭。此地瀕臨
長江,易守難攻。從此以後,安慶府治穩定不移,“安慶”才作城鎮地名,並與行政區名稱(府、道、專區等)相一致,沿用至今。安慶建城以後直至清末,均為安慶府治和懷寧縣治,民國時期為專署駐地。由於安慶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並且安慶同時又是控制金陵的“西大門”。故明末以來的巡撫亦持節鎮守於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安慶同時又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會(皖省省治)所在之地。1949年4月,安慶解放。並與同年設立安慶市,由安慶專署領導,屬
皖南行署區,專署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懷寧(駐
石牌鎮)、
望江、
宿松、太湖(駐晉熙鎮)、岳西(駐衙前鎮)、
潛山(駐梅城鎮)、
桐城、
桐廬(由桐城縣析置,駐湯家溝)等8縣。1951年桐廬縣改名為湖東縣。1949年設安慶市,由安慶專署領導。1951年安慶市改由皖北行署直轄。1952年安慶市由省直轄。1960年安慶市委託安慶專署領導。1961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1949年設安慶專區,屬皖北行署區。安慶專署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
懷寧(原駐石牌鎮 現駐高河鎮)、望江、宿松、太湖(駐晉熙鎮)、
岳西(駐衙前鎮)、潛山(駐梅城鎮)、
桐城、
桐廬(由桐城縣析置,駐湯家溝)等8縣。1952年安慶專區屬安徽省領導。安慶市改由省直轄。原池州專區所屬
銅陵、
貴池(駐
池州鎮)、
青陽(駐蓉城鎮)、
至德(駐秋浦)、
東流等5縣劃入安慶專區。轄13縣。1958年撤銷銅陵縣,併入
銅官山市。原由省直轄的銅官山市改名為銅陵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轄1市、12縣。1959年東流、至德2縣合併為東至縣(駐堯度鎮)。轄1市、11縣。1961年安慶、銅陵2市改由省直轄。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將銅陵、貴池、青陽、東至4縣劃歸池州專區。轄1市、8縣。1970年安慶專區改稱安慶地區,地區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桐城、
樅陽、懷寧(駐石牌鎮)、望江、宿松、太湖、岳西、
潛山(駐梅城鎮)等8縣。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安慶地區轄8縣。1988年8月1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安慶地區,所屬的
桐城縣、
懷寧縣、
樅陽縣、
潛山縣、
太湖縣、
宿松縣、
望江縣、
岳西縣劃歸安慶市。1996年8月20日,撤銷桐城縣,設立
桐城市。屬安慶市代管。2005年5月13日,安慶市郊區更名為安慶市
宜秀區。
[2]2011年,宿松縣被確立為安徽省直接管理縣體制試點縣。
經濟 安慶市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輕紡食品、機械及汽車零部件、商貿流通四大支柱產業,以及農業、文化旅遊、建材器械、醫藥、船舶、航空、電子商務等新興環保、高科技、服務產業。國務院批覆的國家級《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中,明確定位:安慶,是全省三大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三大產業組團之一、六大交通樞紐之一、現代化
歷史文化名城,打造帶動皖西南、輻射皖贛鄂交界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全國重要的石化和輕紡產業基地。2013年,安慶市以GDP1500億元躋身安徽省前三甲,跨越千億元,創歷史新高。
第一產業
安慶市內種植業可分為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兩大類,糧食作物有水稻和旱糧作物如麥類、豆類等,經濟作物有油料、
棉花、茶葉、蠶桑、
麻類等。安慶地區土地總面積為20420.3平方公里(折合3063.02萬畝),其中可利用生產用地為2239.4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3%(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可利用水面),按農業人口平均,每人占有可利用土地4.08畝;非農用土地面積為823.5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7%。區內生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其中栽培農作物品種520多個,木本植物品種800多個,畜禽品種20多個,淡水魚類84種,還有數千種野生動植物。建國前,在封建社會制度的束縛下,大部分土地為地主階級占有,農民被剝削,受壓迫,進行帶有強制性的勞動。同時由於生產方式原始,耕作技術粗放,因而安慶地區的農業十分落後。安慶市中心城區對外交通規劃(2010-2030)1949年,全區農業總產值只有3.10億元(折新幣),糧食總產量僅54.3萬噸,平均畝產90.5公斤;油料總產1.76萬噸,平均畝產25.5公斤;棉花總產1660噸,平均畝產6公斤。廣大農民生活極為貧困,常年處於饑寒交迫之中。建國後,進行土地改革和生產關係的調整,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同時大力推廣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從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39年來,安慶地區農業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1950~1957年,糧棉油等種植業產量得到大幅度增長。這一階段,完成了土地改革,開展了農村互助合作運動,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957年,全區糧食總產113.65萬噸,比1949年增長109.3%;棉花總產24.74萬擔,增長645.5%;油料總產47.9萬擔,增長35.5%。1958~1978年,農業生產處於長期徘徊局面。這一階段由於“左”傾錯誤思想的指導,片面強調生產關係變革,隨意改變基本核算單位,推行
平均主義,從而導致農業生產多年徘徊不前。20年間,農業總產值平均年遞增速度只有1.7%。1979~1988年,農業進入全面發展的新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普遍推行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正確執行了“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的生產方針,合理調整農業內部生產結構,從而出現了農林牧副漁各業持續增長、農業經濟效益和農產品商品率顯著提高的新局面。1987年全區糧食總產213.1萬噸,比1978年增長16.2%,比1949年增長292%;1987年棉花總產4.41萬噸,比1978年增長80%,比1949年增長230%;1987年油料總產8.64萬噸,比1978年增長116%,比1949年增長400%;1987年出欄肥豬146.35萬頭,比1978年增長40%,比1949年增長960%;1987年全區農業總產值為16.17億元,比1978年增長51%,比1949年增長420%;1987年全區農村人均收入369元,比1978年增長338%,淨增284.8元。另外,農民隨著收入增加、消費水平改善,消費質量也有顯著提高。農村在社會經濟技術和物質方面均具有一定基礎,為今後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10]截至2009年,安慶市建立市、縣兩級糧食儲備制度。實施水稻、棉花產業提升行動,糧食總產增長13.7%,棉花總產增長52.1%。畜牧漁業推廣生態、規模養殖,肉類和水產品總產量分別增長18.1%和18.9%。共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0個,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40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512個。農村
土地流轉加速,規模經營面積超過100萬畝,集約化水平全省領先。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服務,農民工資性收入占純收入比重提高到40%。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減少貧困人口54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建成沿江泵站14座,完成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41座,建成“
村村通”公路4533公里,解決71.6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農村沼氣發展到9.18萬戶。新農村示範村鎮建設紮實推進,村莊規劃整治取得實效。實施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血防造林和沿江濕地保護等生態建設工程,森林覆蓋率由34.5%提高到36%。
[11]
第二產業
早在東漢年間,境內已有
採礦、
冶煉、
磚瓦、陶瓷、
土紙和
絲棉織品的生產。唐、
宋時期,貴池、宿松等地的冶銅、鐵、鉛業較發達。
李白《
秋浦歌》中“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就是描繪貴池一帶冶煉工場的情景。南宋時,造紙業開始興盛,貴池的白麻紙在唐、宋兩代均為貢品。鑄錢場所則分布於貴池、懷寧和宿松,以江南永豐監和江北同安監最享聲譽。鐵、竹、木農具及生活用具製造的歷史也很久遠,潛山竹蓆和竹編在漢代就銷往國外。明、清時期,境內繅絲、紡織、釀酒、食品業發展迅速,到民國初年,機織土布已年產數十萬米。安慶工業起步於1861年,就囊括了中國近代工業中官辦、官督商辦和商辦3種典型形態。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湘軍首領
曾國藩在安慶南莊嶺一帶,創設
安慶內軍械所,雲集了諸如徐壽、華衡芳、李善蘭等中國一流的科學家,為中國最早的官辦“洋務”之一,開創了近代中國機械工業和造船工業。當年創辦的安慶軍械所是全國最早的近代機械工業,次年建造了我國第一台蒸氣汽機和第一台機動船。安徽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個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裡。安慶在安徽最早創辦郵政局(1875)、電報局(1875)、電廠(1907)和自來水廠(1910)。光緒三年(1877年),安徽首家以機器採煤的池州煤礦,為官督商辦企業,共經營14年。其後,又相繼出現20多家礦業公司。光緒三十至三十四年,為安慶近代工業發展高潮時期,源長織布公司、萬新煉蠟公司等11家商辦工業陸續開辦。20世紀20年代中期及抗日戰爭以後,安慶工業曾出現短暫的高漲,但很快又復歸衰落。安慶近代工業因政治、經濟環境動盪,資本投入重商重利、產業配置脫離本地資源優勢,以及近代工業的技術先進性未能充分顯現等緣故,故就整體而言,其消沉與興盛幾乎是相伴出現的。抗日戰爭以後的十幾年間,安慶民族工業趨於凋敗,經濟日漸衰落。1949年,工業總產值221.9萬元。建國以後,國家對私營工業實行委託加工、計畫訂貨和統購包銷,對個體手工業採取組織聯營、聯產聯銷等辦法,促使了區內工業的復甦。到第一個五年計畫末的1957年,全區工業總產值達1.16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2.1倍。1958年,區內工業管理體製作第一次大調整,興建了一批小化肥、小農機、小煤窯、小水泥、小鋼鐵等“五小”工業。由於“
大躍進”時期的政策失誤,到“二五”計畫末期,工業總產值卻降至9173萬元。後經貫徹中共中央關於“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到1965年,工業總產值又上升為1.34億元。“
文化大革命”的10年間,全區工業發展十分緩慢。起初3年,工業生產處於全面動亂與停頓狀態。直到1970年,工業管理體制進行第二次大調整,重新強調發展地、縣兩級的“五小”工業,故當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39億元,1975年上升到2.98億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區逐步推行經濟體制改革,對工業企業實行整頓和技術改造,擴建和新建一批輕工企業,同時大力發展鄉鎮企業。1987年,全區工業企業(包括鄉辦)共有2060個,職工13.3萬人。當年實現利潤總額8876萬元,其中獨立核算的全民、
集體所有制和鄉鎮企業分別為4700萬元、2749萬元和1427萬元。
[12]截至2012年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592.7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55.1億元,增長21.2%。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102.5億元,增長3.5%;集體企業6.4億元,增長16.1%;股份制企業292.9億元,增長25.0%;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26.2億元,增長30.5%。重工業增加值267.6億元,增長16.7%;輕工業增加值187.4億元,增長28.4%。安慶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98.67,比上年提高34.2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收入1726.3億元,增長40.9%;實現利稅165.9億元,增長22.4%,其中利潤80.4億元,增長31.8%。
第三產業
安慶地區商業歷史悠久。北宋時,舒州人“善商賈”。南宋後期,安慶為府、縣(懷寧)治所,城中“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為長江北岸商業重鎮。清初定為安徽省會,商業更為發達,除省、縣城外,一些重要集鎮也逐漸繁榮。如桐城縣樅陽鎮(今樅陽縣城關)為縣之首鎮,系6縣水口,“百貨攸集”;桐城縣青草塥,在豐水季節為
皖西、鄂東土特產的集散地;懷寧縣
石牌鎮為潛山、太湖、宿松的通道,常年“商賈雲集,貿易興旺”。乾隆、嘉慶年間,徽州人在安慶一帶經商甚多,時稱“
徽幫”或“
徽商”。安慶城較大的
錢莊、
當鋪、綢緞莊、布店、紙坊、茶葉店、南貨店皆為徽商開設,他們資金雄厚,經營行業廣泛,掌握著金融及大批物資,操縱了市場。區內
桐城、
潛山、太湖、
宿松、
望江、
貴池、
東流等縣,均有徽商開設的店鋪或與徽商有貿易往來。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簽訂,安慶成為對外
商埠。英、美、日、德等國商品源源不斷湧來,區內城鄉幾乎無貨不“洋”,國貨則遭排斥和淘汰。民國初期,安慶城有商店1100多家,被列為安徽四大市場之一;
池州城內有錢莊、布店、日雜商店800多家;宿松縣城關有商店500多家;岳西縣衙前有商店60餘家;至德、東流共有商戶2100多家;懷寧石牌鎮有大小商店800多家。抗日戰爭時,安慶及沿江集鎮為日軍侵占,隨即成立了“安慶物資統制委員會”,並開設“洋行”,用來控制經濟、壟斷市場。抗日戰爭勝利後,部分老店復業,商業稍有復興。但不久內戰發生,通貨日益膨脹,貨幣貶值,商業又陷入黯淡境地。到民國38年(1949年)3月,全區有私營商戶14577戶,從業人員22908人,年營業額為5837萬元(折新人民幣)。建國後,區內商業幾經曲折而逐步興旺起 安慶東部新城(8張)來。1950年專區成立菸酒專賣管理處及百貨、土產、糧食、花紗4個專業公司和供銷合作社,在廣大農村普遍建立了商業網點,逐漸形成了國營商業體系。1956年完成對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和小商販的合作化。1958年實行“
大躍進”,國營商業和
供銷社合併,合作商店升為國營,商業網點減少,集貿市場被取消,使全區商業遭受嚴重挫折。1961年恢復供銷社系統和合作商店,增加了網點。1962年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開放了一部分集貿市場。到“文化大革命”時,因全面限制商業經濟的發展,集貿市場再度關閉,商業戰線又遭破壞。1978年中共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搞活政策,區內逐漸建立起以國營商業為主導的“三多一少”(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方式,多渠道,少環節)的商品流通新體制。國營、新老集體、私營、個體、聯營各種類型商業都得到發展,促使了商品流通領域的興旺發達。到1987年底,全區商業批發站、公司、商店、貿易中心和新老集體、私營、個體等商業企業達6萬餘個,從業人員121691人(含鄉村32725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55862萬元,比1949年分別增長4.1、5.3和26.6倍。
[13]截至2009年,安慶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14.5億元增加到243億元,年均增長16.2%。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達748億元和372億元,淨增453億元和146億元。進出口總額由1.6億美元增加到5.2億美元,年均增長26.7%。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78.9億元,是前五年3.34倍。
高等教育
安慶市區 |
---|
院校名稱 | 建校時間 | 學校屬性 | 學校類型 | 主管部門 | 辦學層次 |
| 1897年 | 公立本科 | 綜合類 | 安徽省教育廳 | 本科(本-碩) |
| 2003年 | 公立專科 | 理工類 | 安徽省教育廳 | 大專 |
| 1958年 | 公立專科 | 醫藥類 | 安徽省教育廳 | 大專 |
| 1958年 | 公立專科 | 藝術類 | 安徽省教育廳 | 大專 |
| 1979年 | 高職 | 文理類 | 安慶市教育局 | 大專 |
| 1979年 | 高職 | 工科類 | 安慶市教育局 | 大專 |
| 2012年 | 高職 | 工科類 | 安慶市教育局 | 大專 |
| 1979年 | 中專 | 理工類 | 海軍裝備部 | 中專[14] |
基礎教育
文化
安慶地區歷史悠久。安慶建府之時,正是國家處於社會大動盪、人口大流動之際。
中原文化的南移,吳、楚文化的交融,刺激著地域文化的發展。到了明清,境內的文學藝術逐步繁榮,並一度呈現出鼎盛局面。
方言
安慶市所轄各縣,從行政區劃,地理位置和方言分區上看,它既是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的交界地,又處於幾個大方言區的邊緣。西部的宿松,岳西和太湖這三縣跟湖北省的黃梅縣、英山縣接壤,與湖北省最具特色的“楚語”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地區南面的望江與宿松一部分,跟江西的彭澤縣隔江相望,而江南東至縣的大部分更處在江西省地域的環繞中,這一帶“贛語”的特徵是顯而易見的。北面、東面和東南面的岳西、
潛山、桐城、貴池和安慶市,或毗連霍山、舒城或坐落沿江兩岸,這一大部分區域均處在江淮次方言的強大影響之下。因此,區內方言既含有“
楚語”、“
贛語”、“
江淮方言”的某些特徵,同時又摻雜各種方言而匯成地區獨有的地方色彩。
飲食
安慶的飲食屬於徽菜系,烹調方法上擅長燒、燉、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如老雞湯泡沙米、劍毫鱔魚、石塘甲魚等。著名風味小吃有
江毛水餃、迎江寺素
鍋貼、韋家巷
湯圓、蔣大順
粉蒸肉、肖家橋
油酥餅等。安慶地區處於
大別山、
天柱山,除了飲食,安慶人更喜歡品茶,比如安慶比較有名的茶葉品牌
天柱劍豪等。
宗教
中華禪宗聖地:和中國內地其他地方一樣,安慶市主流的宗教派門有佛教、道教、
伊斯蘭教、
天主教和基督教。東漢初年,佛教傳入中國。至唐宋年間,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中華禪宗開山鼻祖
二祖慧可受
達摩心法隻身南下
司空山,開宗立派,三祖
僧璨完成了禪宗的理論體系。至今安慶境內仍留有二祖禪堂、
三祖寺和
迎江寺等諸多的佛教活動場所。宗教團體有安慶市佛教協會,安慶市伊斯蘭教協會,安慶市天主教愛國會,安慶市基督教三自愛國會等。
戲曲
黃梅戲: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的美譽,是中國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之一,中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的發源地和傳承地。清乾隆年間,發源於皖鄂交界處的
採茶調傳至安慶地區,後與本地方言相結合,經
嚴鳳英等老一輩藝術家的繼承與發揚,逐漸成為蜚聲海內外的劇種——黃梅戲。成長於安慶地區、興盛於安慶地區。其中《
天仙配》、《
女駙馬》等著名曲目膾炙人口,深受海內外廣大戲曲愛好者的喜愛。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徽劇:徽劇的形成,融匯著西部的
秦腔和東南的
弋陽腔、
崑腔。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四大徽班”相繼進京,使徽劇紮根京城,進而風靡全國,並最終演化成京劇。潛山人
程長庚,是促進這種演化的主要人物,人稱“京劇鼻祖”。
報刊
安慶歷史上先後出現過的報紙百種以上。辛亥革命時期,出現過
新文化運動“總司令”
陳獨秀主編的《
安徽俗話報》等十幾種民主報刊和《黎明周報》、《
新建設》等多種革命進步報刊。在他創辦的《
安徽俗話報》上,猛烈抨擊著舊思想、舊禮教、舊文學,大聲疾呼地倡導科學與民主,為境內新文化的興起,立下了功績。
書法
皖派:幾乎與徽班進京的同時,懷寧
鄧石如也步入京都。他以書法和篆刻的傑出成就。其作品被人推為“神品”、“千數百年無此作”,並獨辟了篆刻藝術中的“皖派”。
文化節
中國黃梅戲藝術節:是針對我國著名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而開展的一個文化藝術節,1992年10月6日誕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是中國第一個黃梅戲藝術節,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交流展示的重要藝術節之一,是安徽省安慶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標誌性的文化形象。從開始舉辦第一屆到2012年為止,一共舉辦了六屆文化藝術節。黃梅戲藝術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已成為安徽省五大節慶活動之一、全國文化節慶的知名品牌。
場館
電視
截至2012年,安慶地區建了9家市縣廣播電視台,完成了11家國有文藝院團、16家電影公司電影院的轉企改制,建成廣電大樓、報業大樓、安慶圖書城等一批重大文化設施。
交通安慶地處皖、鄂、贛三省交界處,距上海568公里、南京323公里,
九江224公里,
黃石273公里、武漢357公里。安慶是長江下游重要的港口城市,具有便捷聯繫周邊、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優勢。安慶市現已初步形成公路、鐵路、水路、民航等運輸方式齊全、廣泛聯繫周邊的綜合運輸網路,是安徽省以及
華東地區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之一,也是皖、鄂、贛三省交界地區重要的
交通樞紐城市。
[15]公路
鐵路
港口
| 安慶港:安慶市地處長江中下游,八百里皖江的源頭,臨江近海。安慶港是長江幹線上兼有沿海和內陸雙重優勢對外開放的重要港口,也是安徽省境內長江北岸唯一深水良港,被稱為 “皖西南咽喉”。安慶港歷史悠久,素有“千年古渡百年港”和“八省通津”之美譽。早在南宋安慶建城前,便有盛唐灣古渡口。1902年安慶被闢為“通商口岸”。1986年安慶港被國務院批准為一類外貿口岸,1996年對外國籍船舶開放,2004年被國家公布為全國主要港口。安慶港現有四大港區,即安慶本港區、宿松港區、華陽港區和樅陽港區,大小泊位220餘個,其中主要生產用泊位180多個,5000噸級泊位10個,貨櫃專用泊位3個,錨地4處。碼頭前沿最大起重能力40噸,港口年設計綜合通過能力3000萬噸。2007年港口貨物吞吐量近3000萬噸,貨櫃吞吐量近萬箱。 |
航空
| 安慶天柱山機場:位於安慶市大龍山,於1993年10月正式通航,機場等級為4C級,可供波音737及以下機型起降,是安慶市人民政府在軍用機場的基礎上投資興建的軍民兩用機場,是安徽省比較早的機場之一。先期已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廈門、重慶、武漢、海口等航線。新的機場又在擴建之中,新機場選址在安慶宜秀區三橋鎮。 [17] |
旅遊
天柱山
| 天柱山:位於安慶市 潛山縣境內的天柱山是安徽之源,國家5A級旅遊區、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森林公園、中國最早五嶽之 南嶽(古南嶽),是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黃山、九華山、天柱山)。天柱山主景區面積82.46平方公里,分8個景區和3個外圍景點,有45峰、17嶺、18崖、22洞、86怪石、18瀑、17泉。主要景點有 煉丹湖、 飛來峰、 天柱峰、 薛家崗古文化遺址、 龍潭河、 三祖禪寺、 石牛古洞、 神秘谷、 大天門等。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被批為國家級森林公園,2010年獲“AAAAA”旅遊區稱號。 [18] |
五千年文博園 位於安徽省
安慶市太湖縣境內,處於安徽省安慶市
滬渝高速太湖縣收費站高速路口西側。規劃占地5000畝,景區先後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2年成為網民最關注的“中國十大文化旅遊景區”,入選“長三角100個不得不去的地方”。
“一夢千年”景區
五千年文博園一期“一夢千年”景區:以古典徽派建築與蘇州園林相結合,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碑廊石刻,文化名景盡含其中,園內建有五千年文化長廊、五千年根雕文化園、老子天下第一、黃梅戲藝術街、盤龍、文化古棧道、四大名著文化園、中華孝道園、華夏愛情文化園等百座人文景點。
“十里畫廊”景區
五千年文博園二期“十里畫廊”景區:將華夏千年的往事融入到總長兩千米、舉世無雙的四幅立體圖畫之中,分別由“三百六十行”文化園、“清明上河圖”文化園、“煙雨江南”文化園和“創意石界”文化園等景點組成。五千年文博園,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鮮明的文化特色;五千年文博園,還將繼往開來,不斷推陳出新,讓所有的遊客在五千年文博園這片厚重的土地上,都能真正採擷到旅遊帶來的快樂,文化帶來的洗禮,歷史帶來的震撼!讓國內外遊客通過人文旅遊來更多地觸摸與感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讓中華文化影響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