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方言

江淮方言

長江以北至淮河兩岸的方言。流經江蘇的長江、淮河(今為廢黃河故道,其南有蘇北灌溉總渠)兩條大河,把省境分為三塊,現在這三塊大地正好各有一個自己的方言,大體上說,長江以南是吳方言,長江以北至淮河兩岸是江淮方言,淮河以北約一百公里以外是北方方言。自然地理與方言地理大體上相符合不是偶然的,而是幾千年來歷史發展的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淮方言
  • 歷史源流:我國自古地分南
  • 商周兩代: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向東向南兩
  • 兩漢時期江蘇方言情況可以通過西
歷史源流,商周兩代,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宋代,使用地域,語音特點,

歷史源流

我國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間,氣候物產、語言風土,其特點也都居南北之中。語云:"桔逾淮而北為枳",應是地理環境使然。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云:"方言差別,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為巨異。或失在浮清,或滯於重滯。"揚雄《方言》記載顯示,早在漢代本省境內偏西地區,西接淮河南北是一個方言區。這個方言區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影響,逐步發展演變成為江淮方言區,橫亘江蘇中部、全省遂成為三個方言區。
江淮方言

商周兩代

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向東向南兩個方向發展,現今江蘇方言的分布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經過長期演變形成的。華夏族向南發展,從關中、中原出發首先到達江漢流域,《詩經》國風中《周南》有《漢廣》,《召南》有《江有記》,都是江漢地區的詩,可以稱?quot;楚風",說明殷周之際這裡已被視為諸侯國之列,語言文化已經華夏化了。周初周公旦曾率軍東證,戰勝東夷,但是南面今江蘇安徽境內的徐夷、淮夷仍很頑強,曾多次與周互有攻伐:戰爭使敵對雙方進行了語言文化的交流。到春秋時期,徐夷、淮夷才被吳國征服,今江蘇全境幾為吳國所有。這時吳國與中原諸國關係密切,與蠻夷各族共同接受華夏文化。東周以來楚國向東擴張,吳楚連年戰爭,雖然楚國失敗,但是由中原入楚的先進文化反倒因戰爭更多更快的傳入吳國,加速其華夏化的進程。這時吳國與中原內地的往來也頗為頻繁,公子季札訪問魯、齊、鄭、衛、晉諸國,表現了很高的華夏語言文化修養。晉國助吳攻楚,還派去戰車隊,教以戰法。齊國軍事家孫武訓練吳軍,齊景公還把小女兒嫁給吳王闔閭的長子。孔子有一位大弟子言偃(子游〕是吳人,曾在魯國任武城宰。此外,楚人伍子胥奔吳,過江時漁父唱歌示意,語言可通。還有文種、范蠡也是楚人,他們到越國做官,出謀劃策,語言上也沒問題。所有這些都表明吳越兩國已經放棄原來的蠻夷語言,成為與楚方言相近的華夏語的一個方言。戰國時期,楚國中心逐步東移,最後都城遷到壽春(今安徽壽縣〕,楚語對東方特別是江淮間的語言影響更大了。

兩漢時期

江蘇方言情況可以通過西漢揚雄《方言》的記載來了解。上文說過,當時省境偏西部西接淮河南北為江淮方言區,其他是吳方言區。這是因為《方言》記載辭彙的流行區域,總是江淮並舉,其中多次與楚國中心地區的郢相聯繫。表明楚是一個大方言區,並且隨著勢力向東擴張,楚語也向東發展,此後逐步擴大到長江下游以北地區,吳方言區則多吳越並舉,吳揚並舉。吳是包括江北的。揚州地域廣大,與江淮荊楚陳青徐都有並舉,可見當時在下江江東廣大地區已形成一種大體相近的華夏語方言區,即後來的吳方言,

魏晉南北朝時期

全國處於分裂狀態,戰爭頻仍,加之北方遊牧民族南侵,中原士民為避亂紛紛南遷,江蘇省境首當其衝,江淮和江南地區受到中原漢語的衝擊,尤以長江兩岸為重,江淮間是主要戰場,作為戰爭手段,軍事家往往採取遷民或屯墾的措施。江南鎮江一帶地區則是南來難民的主要停留地區。聚居甚眾。所有這些情況都是最能引起語言變化的因素。

宋代

一些著名的白話文學作品,如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施耐庵的《水滸傳》,都是以江淮方言為基礎寫成的。曹雪芹的《紅樓夢》儘管是用流暢的北京話寫的,但書中也有不少辭彙受江淮方言和吳方言的影響。尤其是現代戲劇黃梅戲的唱腔和風格,都是江淮方言的特別代表,更是以安徽安慶方言為主,表演出濃重的中國地方特色。
明代
江淮方言初步成型,同時進一步向官話靠攏。一些原來的吳語區由於人口的流動變成了江淮方言區(如揚州),朱元璋定都南京進而確立南京方言為通用語使江淮方言的影響進一步擴大。

使用地域

主要使用地區: 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湖北省、江西省部分地區。
江蘇省: 連雲港市:市區、東海縣(西北部除外)、灌雲縣灌南縣,約304萬。 鹽城市:市區、射陽縣濱海縣響水縣阜寧縣建湖縣、大豐市、東台市,約606.5萬。 宿遷市:沭陽縣泗洪縣(西北部除外)、泗陽縣,約343萬。 淮安市:市區、漣水縣洪澤縣金湖縣盱眙縣,約520萬。 揚州市:市區、寶應縣、江都區、高郵市、儀征市,約453.5萬。 南京市:市區、溧水縣,約530萬。 鎮江市:市區、句容市、揚中市、丹陽市,約187萬。 南通市:市區(比較特殊)、如皋市、如東縣(多種方言並存)、海安縣,約430萬。 泰州市:市區、興化姜堰泰興,約438.5萬。 (總計3812.5萬)
紅色:江淮官話南京片,綠色:吳語宣吳片紅色:江淮官話南京片,綠色:吳語宣吳片
安徽省: 蚌埠市:懷遠縣淮上區梅橋鄉,約134.5萬 六安市:市區、壽縣金寨縣(西北部除外)、霍山縣舒城縣,約499萬。 合肥市:市區、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廬江縣、巢湖市(代管),約630.5萬。 滁州市:市區、來安縣全椒縣定遠縣、明光市、天長市,約433萬。 安慶市:市區、樅陽縣、桐城市,約231.5萬。 馬鞍山市:市區、和縣含山縣、當塗縣,約270萬。 蕪湖市:市區、繁昌縣南陵縣無為縣,約311萬。 銅陵市:市區、銅陵縣,約75萬。 池州市:市區、青陽縣,約91萬。宣城市:市區, 廣德縣郎溪縣,寧國市,涇縣(縣城),旌德(縣城)。 (總計2807.0萬)
江西省九江市:市區、九江(北部)縣,約142萬。 以上總計6761.5萬。
註:江淮官話黃孝片由於存在較大爭議,未列入分布表內。以上人口數據中,江蘇、江西九江均以2003年為準,安徽有部分為2001年數據。
江淮方言因位於江淮腹部,且保留入聲而被劃入江淮方言,但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江淮方言,有專家撰文,泰如話可能源於客家話

語音特點

江淮官話的主要特點是,聲母濁音清化,古全濁聲母塞音塞擦音洪巢片黃孝片平聲讀送氣清音,仄聲讀不送氣清音;通泰片不論平仄一律讀送氣清音。除通泰片及鹽城地區外大部分地區n、l不分,疑母[ng]、影母[0]混同;舒聲韻母系統較華北官話更接近早期官話的代表——《中原音韻》音系,區別其他官話的主要特點即是保留入聲韻[ʔ],複合元音和鼻音韻尾韻母有顯著單化。洪巢片一般有5個聲調陰平陽平、陰上、去聲、入聲。黃孝片和通泰片聲調有6~7個,入聲去聲分陰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