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孝片

黃孝片

黃孝片,是一種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北、大別山南麓的鄂東皖西贛北豫南等地區的方言。

黃孝片是典型的江右官話(語言學家趙元任曾經做調查時候這樣說過),如今黃孝片可分為三個小片,即黃州片(黃州、麻城、英山、羅田、浠水、團風、鄂州、黃石、蘄春、九江潯陽區濂溪區柴桑區安慶市區、 桐城等)和孝感片(孝南、安陸、應城、雲夢、黃陂、新洲、廣水、大悟、孝昌、紅安及陝西和河南的黃孝片區等)以及黃梅片(黃梅、武穴、懷寧、潛山、岳西、瑞昌等)和其中黃州片分布在大別山地區,孝感片分布在武漢周邊,黃梅片分布在贛語邊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孝片
  • 外文名:Jianghuai mandaren of Huangxiao 
  • 別稱:江右官話
  • 爭議:是否屬於江淮官話
  • 主要分布:鄂東,皖西,贛北,豫南等地區
  • 有關文獻:《湖北方言調查報告》
爭議,分布,聲調,格局,調值,語音特點,聲母,韻母,歷史,宋代,元末明初,江西移民,

爭議

黃孝片是否屬於江淮官話存在爭議。別稱江右官話。
黃梅、武穴及安慶市區、桐城以及銅陵市的樅陽縣是否屬於黃孝片,也存在爭議。

分布

黃片黃梅、蘄春、武穴安徽的安慶、潛山。懷寧,桐城等以及江西九江的潯陽區濂溪區柴桑區瑞昌市等區別較之黃岡其他地區小很多,且較好保留江淮主要特徵:1)聲調有六個: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入聲(部分地區的入聲為入聲韻短調)。2)鹹山攝三分。3)存在支微如魚現象:吹錘[tɕy]/[ʈʂhʯ]、水誰ɕy/ʂʯ。 4)麻韻三等保留:也夜野爺等讀[ia]。可以把黃片黃梅、蘄春、武穴獨立為黃梅小片(廣濟方言)。
從地理分布上看,黃孝片方言的主體位於長江以北、大別山南麓的湖北東部、 東北部以及與其毗鄰的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等相關地區。
從行政區劃來看,黃孝片方言所謂的“黃(黃岡)孝(孝感)”主要包括湖北省的黃陂新洲黃州紅安團風蘄春英山武穴麻城羅田浠水黃梅、龍感湖、孝南孝昌安陸大悟雲夢應城、黃石、廣水鄂城,河南省信陽的光山、羅山,新縣、商城南部,江西九江潯陽區濂溪區柴桑區瑞昌市彭澤縣局部,安徽省的安慶、潛山、桐城、懷寧和銅陵市樅陽縣局部。
黃孝片分布黃孝片分布
鄂西北的竹山、竹溪也有方言島,陝西省的柞水、鎮安、平利、白河、嵐皋等地。但是這兩地也有學者將其歸到江淮官話竹柞片。
這一地區大部分縣(市)在歷史上建制都較早,在南北朝起就有明確的建制記錄,隋代之後建制就比較穩定。宋、元以後這一地區分屬黃州德安蘄州等府的基本格局就已經形成。

聲調

格局

除武穴外,大多黃孝片方言聲調是六個: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入聲
其調類演化的基本規律為:
平聲分陰陽;
全濁上主要歸陽去;
去聲分陰陽;
清入聲與次濁入保留獨立舒聲調,全濁入聲併入陽去或陽平。
武穴和黃梅上鄉及蘄春部分地區的入聲不是一般黃孝的長調且帶有喉塞音韻尾,根據劉賾先生的實地考察發現武穴入聲不僅有入聲韻且分陰陽,故武穴有七個聲調。

調值

黃孝片部分方言點聲調調類調值
中古四聲
方言點
全清次清
全濁次濁
全清次清次濁
全濁
全濁次濁
全清次清
全清次清次濁
全濁
陰平
陽平
上聲
陽去
陰去
陰入
(陽入 )
黃州
34
313
42
44
35
24
(44)
麻城
313
42
55
33
35
24
(33)
羅田
21
42
45
33
25
213
(33)
廣濟
44
31
33
22
35
13
(22)
黃梅
32
45
23
44
213
43
(44)
黃陂
33
313
42
44
35
24
(313)
孝感
33
31
53
44
35
13
(31)
應城
44
11
53
33
35
13
(11)
安陸
33
31
53
55
35
13
(11)
應山
31
55
35
33
214
51
(55)
黃石
22
21
43
324
35
213
(21)

語音特點

聲母

古全濁聲母部分送氣 黃孝片方言中古全濁聲母均已經清化。今讀塞音塞擦音的古全濁聲母的基本演變規律是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黃孝片方言全濁聲母部分字仄聲送氣,如"笛、奪、毒、獨、糴、滌、鼻、弼、陛、半、雜、鑿、昨、賊、造、族、輯、截"等字。
影母疑母分合 黃孝片方言在開口呼合口呼里,影、疑二母合併,開口呼多讀ŋ 聲母,合口呼多讀零聲母;在齊齒呼撮口呼里,二者大多不合併,影母讀零聲母,疑母讀[ŋ]聲母。
泥來母洪混細分 泥、來母洪音相混,而細音不混。其中泥、來母洪音多讀為[l] ,而細音前來母為[l],泥母為[n] 。武穴黃梅地區則是嚴格區分,不混。
見系二等文白異讀 黃孝片方言中見系假開二等、蟹開二等、效開二等、鹹開二等、山開二等以 及江開二等等一系列二等韻的讀音存在著文白異讀的情況,這類字包括"家、夾、 嫁、架、掐、瞎、下、鴉、椏、鴨、押、壓、牙、崖、啞、夾、角、皆、階、街、 解、介、界、戒、疥、屆、教、窖、覺、奸、間、揀、更"等。見系開口二等的文白異讀現象在黃孝片方言中普遍存在。白讀音聲母為舌根音,而文讀音聲母為舌面塞擦音或零聲母

韻母

舌尖後圓唇元音[ʯ]
黃孝片方言中有一套以舌尖後圓唇元音,傳統上的都認為這是黃孝片方言最為顯著的特徵。如詹伯慧就認為,“湖北鄂東一帶的‘楚語’……最突出的特點是 有一系列圓唇舌尖後元音[ʯ] 及以[ʯ ]起頭的[ʯ ]類韻”。
[ʯ] 韻系的分布
黃孝片是漢語方言ʯ 音分布最連續、最廣泛的區域,主要包括黃州、團風、羅田、蘄春、英山、武穴、浠水、麻城、紅安、孝感、孝昌、安陸、大悟、雲夢、廣水、黃陂、新洲、鄂州(東北部)、江西九江等市(縣區)。黃孝片西部應城和東部黃梅兩地的部分地區沒有[ʯ]音。
在黃孝片諸方言中,今屬ʯ 韻系的字主要分布於除通攝外的知、章組合口;果、 遇、梗、曾、通等攝見系合口;除通攝外的日母合口及果攝、鹹攝、深攝日母開口;遇攝合口三等泥組。
支微入魚
支微入魚現象是指止攝合口三等字讀如遇攝合口三等字。 汪化雲曾指出在鄂東方言有"慰、蔚、緯、錘、槌、水、錐、唯、吹、墜、 為、炊、睡、餵"等這類“支微入魚”的字。
[ʯ]韻系入聲文白異讀
“曲”、“菊”等入聲字在黃孝片很多方言中都存在文白異讀,白讀音[iəu] 反映了這些入聲字脫落塞音尾。
假攝開口三等
黃孝片方言中假攝開口三等照組賒、蛇、舌等字, 白讀為a:賒sha、蛇sha、舍~ 不得sha等;而文讀音讀e。武穴黃梅等地則是老派保留完整的麻三白讀,比其它點層次整齊。
蟹攝見系開口二等
黃孝片方言蟹攝開口二等與一等基本合流,大多讀[ai ]一類音。 例字有“該、鞋、解、佳、涯、埃、崖”等。
黃孝片方言中[i]韻母非常多,來源非常複雜。
遇攝合口三等在黃孝片方言中,存在精組,泥來母遇攝合口三等字讀如 i 的現象。 例字有"聚、蛆、趨、取、去、趣、 娶、需、須、胥、徐、絮、序、緒、敘、旅、慮、濾"等字。
止攝合口三等黃孝片方言中止攝合口三等端組、泥組、精組的韻母今讀為 i 的常用字包括"累、壘、類、淚、嘴、醉、翠、雖、隨、髓、穗、遂、隧"等。
蟹攝合口一三等黃孝片方言中蟹攝合口讀[i]主要分布幫組、端組、泥組和精組。包括有"輩、 背、焙、坯、陪、培、賠、裴、胚、配、佩、煤、梅、枚、媒、玫、每、妹、昧、 堆、對、兌、推、腿、蛻、餒、內、雷、擂、蕾、儡、最、罪、催、崔、摧、碎、 脆、畦、歲、碎"等字。
蟹攝開口一等黃孝片方言中蟹攝開口一等字的今讀為[i],包括“倍、貝、沛”等字。 而“蔽、幣、弊、斃、避、閉、臂、批、披、砒、坯、譬、眯、謎、 迷、靡、糜、彌”等字的韻母都讀為ei。
鹹山攝讀音
山攝端、精、莊組聲母一、二等韻開合口韻母的主元音分立,其中開口的韻母為[an],而合口的韻母東部是[on],西部是an,包括“短、斷、段、緞、鍛、團、暖、鸞、卵、亂、鑽、纂、竄、蒜、閂、拴”等字。
鹹、山攝知章組開口三等的韻母[en],與鹹、山攝開口 一、二、三等[an]的讀音形成對立。
如:展[ʦen] 戰[ʦen] 扇[sen] 蟬[tsʰen]
搬[pen]/[pon]班[pan] 官[kuon]關[kuan] (僅存在於武穴黃梅九江瑞昌等地)
山攝開口一等見系字讀合口呼,與見系合口一 二等合流。
如: 乾[kuan] 柑[kuan] 汗[xuan] 旱[xuan]
山、臻等攝合口三等讀為齊齒呼,這類字聲母均為精組。 全[ʨian] 選 [ɕian] 俊[ʨin] 迅[ɕin]
山、臻攝端系合口字今讀洪音時失去合口介音,讀為開口呼。 頓[tən] 村[tsʰən]
通攝入聲流攝有舌根鼻音
主要是除武穴黃梅和九江除外的地區,韻尾部分通攝入聲和流攝字的韻尾為後鼻尾ŋ,這些字主要包括暮、 墓、募、慕、木、沐、目、牧、穆、母、拇、牛等。
談覃韻母對立
武穴,瑞昌包括蘄春黃梅和九江部分地區中古談韻和覃韻至今仍然保持對立。

歷史

黃孝片方言所屬的黃岡、孝感等地區歷代皆是人口遷移的重鎮。

宋代

宋代黃孝地區的移民已經不僅僅只來自北方,還有來自南方的移民。 北宋時期湖北東北部山區是南方移民的一個重要分布區。淳熙十一年江東流民累累不斷前往黃州“請耕閒田”(《誠齋集》卷125《吳燠墓志銘》)。據宣統《黃安鄉土志氏族錄》,清代當地的家族中有6 族系在南宋時自今江西境內的南昌、 九江、吉安等地遷入。張國雄所列宋代遷入的26 個氏族中,蘄春有6族,黃岡3族,廣濟3族,麻城2族,紅安、黃梅各1 族,共占被統計的宋代氏族的62%。 顯然,在宋代鄂東北人口中,江西移民占相當比重。這應該是江西移民對鄂東及鄂東南江北地區成系統影響的發端。

元末明初

宋金對峙時期,鄂東、鄂北及鄂東南江北部分為宋金分界線的南側,人口消耗就極大。而元滅南宋時,自襄陽而東,鄂北至鄂東地區也飽受戰爭摧殘。元末的農民戰爭對人口 亦有極大的消耗。在這種背景下,元末明初洪武大移民給黃孝地區帶來的影響是深遠而巨大的,為前幾次移民所不能比擬。
黃州府  在元代及洪武年間遷入黃州府(治今黃岡市)的氏族中,江西移民是最重要的部分。其中饒州、南昌和九江移民數量相當。在明初洪武移民以前,歷代也有零星的移民,這些移民相對於明初新移民來說,已經成為新土著。扣除元末及洪武年 間由本區遷入的土著,元末及洪武年間從外地遷入的移民大約占全部人口的62%左右,是一個“人口重建式的移民區“。江西移民是這些移民來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尤以來自饒州、南昌等贛北地區的移民數量最多。
德安府  德安府地處鄂北,歷次戰爭使這一地區人口消耗極大。《明史·地理志》記載洪武初年德安府降為州,從屬於黃州或武昌府,而德安轄區僅有雲夢縣未被省廢, 直到洪武十三年德安府才復為府,其所轄各縣才復置。由此可見,“洪武初年,德安府的大部分州縣已不存在,其原因就在於人口過於稀少”。這一地區“幾乎是一個無人區,偌大一個地區,土著人口不足兩萬”。  德安府在明初接收的移民主要來自兩個方向,其一是來自東部毗鄰的黃州府 麻城、黃岡等地;另一項大宗移民則來自江西饒州、南昌等地。“來自江西及附近 黃州府的移民大批遷入,才使得在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版圖上,每平方公里約有5人,外來的人口占到總人口的80%”。 德安府接收移民的層次也是比較複雜的。“由於麻城縣的所謂土著中有一大批是宋代從江西遷來的老移民,他們的人口比老土著還要多,相對於洪武移民來說, 他們也是土著居民,我們稱其為新土著。當洪武年間麻城人向德安府遷移時,就會有一大批這樣的人口夾雜其中,可以說他們就是遷往德安府的麻城人的主體部分”。可以看到,德安府接收的移民其實應該分為三個層次,一個是黃州府的老土著,一個是宋代遷往黃州府的新土著,還有一批則是從江西直接遷入的居 民。至於這三類移民的人數,據考察來自麻城的移民應該比“江西移民稍多”。可見,德安府明初接收來自黃州府的移民與江西移民勢均力敵,或者黃州府移民的勢力略大於江西移民。

江西移民

黃州府接收的江西移民與土著居民已呈五五開,而德安府接收的江西移民甚至達到八成,可以看成是典型的人口重建式移民。明初時期洪武大移民對黃孝地區人口構成的影響是決定性的,而黃岡南部及鄂東南的江北部分還存在清代江西移民,故直接影響到該地區方言的性質與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