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氣候,建築布局,綜述,主要建築,佛像供置,銅鑄佛像,玻璃鋼像,石雕佛像,木刻佛像,泥塑佛像,軸裱畫像,歷史文化,綜述,歷史傳說,古文詩詞,文物遺存,著名高僧,佛事活動,交通,
歷史沿革
大同三年(536年)梁武帝賜名”山谷寺“。
唐會昌五年(845年),武宗李炎下令全國滅佛,拆毀寺宇,。三祖寺與覺寂塔在這一時期中同時遭毀,被夷為平地。
大中元年(847年),三祖寺與覺寂塔同時得到修復。
自度宗成淳元年(1265年)起到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三祖寺又遭毀敗。除覺寂塔外,余皆被焚。元朝一代,三祖寺雖有一些較小的恢復,但到元末又一次改朝換代的戰爭,再一次摧毀三祖寺。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住持僧普聚重興寺門,三祖寺香火漸有恢復。
憲宗成化(1465-1487年)間,推府潘鑒捐俸,命寺僧智俊、智儐等鼎新寺宇,使三祖寺面貌恢復如前。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氣候
三祖寺屬北亞熱帶季風侯區,年平均溫度16.4℃,年平均降水日為137天,平均日照總數為1936.7小時。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冬季受亞熱帶北緣季風氣候控制,氣溫較低,雨量較少;夏季受東南季風氣候影響,氣溫較高,雨量較多。
建築布局
綜述
三祖寺建築在鳳形山的南北走向上,從山門殿到覺寂塔,占地面積7.04平方公里。最南邊的建築為山門殿,由通天階往上為天王殿,再往北依次為大雄寶殿、千佛殿、祖師殿、覺寂塔。
主要建築
- 山門殿
山門殿在三祖山腳,由門廳、耳室和寮舍組合而成。門廳為山門殿的主體建築,樓閣式,磚木混凝土結構。正廳寬11米,進深7米,三門並立。正門名“般若門”,東門名“解脫”,西門名“精進門”。在正門楣上方,門前,有一對2.8米高的青灰色花崗石雕坐獅。門廳內東西兩側,有7.5米高的“金剛力士”塑像,俗稱“哼”、“哈”二將。 通天階是山門殿通向天王殿的石級通道,全程60級,寬2.5米,垂直高度15米,坡度為30度角。依山勢疊砌梯形台式花壇,占地面積300餘平方米,壇內種植著四季花卉。
- 天王殿
天王殿是供奉彌勒佛和四大天王及韋馱塑像的殿堂,為中國漢族地區佛教寺院的重殿之一。天王殿純磚無梁結構,攢尖6角,內穹無梁,亦稱“六角無梁殿”。頂高12米,檐高8米,東西跨度與南北進深均8米。殿門楣上,嵌有水泥磨砂“天王殿”黑底金字匾額一方。殿門東牆壁,嵌鑲國務院於1983年4月9日批准的“全國重點寺廟乾元禪寺”的大理石質匾額;殿門西牆壁,也嵌有懷邑弟子吳福余敬贈的“佛光普照”和“功德福田”的大理石質碑額。殿頂六條瓴脊,飾有六條游龍。天王殿內,居中的供壇上,供奉著銅鑄大肚彌勒佛像,四周分別供置6米高的四大天王塑像。與彌勒佛像向背而立的,是銅鑄韋馱像——釋迦牟尼的護法天神。
- 大雄寶殿
三祖寺的大雄寶殿,與天王殿同時建成。始為乾元閣,1944年,三祖寺方丈月海、監院宏超將塔前拜殿改建成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其殿基高出天王殿4米,是歇山式殿宇,磚木混凝土結構。殿脊高17米,檐高10米,東西跨度25米,南北進深17.5米。殿內8柱架枋,5枋架梁。四壁嵌枋桃梁,四楞桃梁撐角。嵌枋和挑樑上,遍繪龍鳳、獅麟等珍禽異獸及奇花異卉圖案。正門4扇,窗開8面,都有鏤格雕花。正門楣上,懸置木質黑底金字趙補初手書“大雄寶殿”匾額。 門前丹墀內,分東西對置一對高2米的青灰色花崗石質坐獅石雕。石獅之間,安置一隻鐵寶鼎。丹墀東西寬25米,南北深8米。南沿中段,建有4米寬的混凝結構的挑台,直抵天王殿後牆。丹墀的東、西、南3南邊沿的挑台的東西兩沿,用漢白玉砌圍欄。欄高1.2米,22柱,柱頭及欄板上,均飾有浮雕花卉圖案。 殿內正廳,供奉一尊漢白玉石釋迦牟尼佛像。釋迦像的在右,供奉其弟子迦葉和阿難的漢白玉石雕像。釋迦像的前面,供置一尊銅鑄釋迦太子像。在釋迦像的背後,是“海島仙山”的大型浮雕。正廳後側,分東西供置文殊塑像。大殿地面都用花崗石鋪成。
- 千佛殿
- 祖師殿
三祖寺5大重殿之一。此殿為樓閣式建築,硬山重檐,上下2層。上層為藏經閣,內藏有《大藏經》等及其它典籍千餘卷(冊)。在上層樓檐正中下方,懸置木質黑底金字趙朴初手書“藏經閣”匾額。下層是祖師殿,為3間通間,中有4柱架樓。在殿門及窗欞上,都鏤有雕花圖案。在兩層樓檐正面的嵌梁、撐解和內枋上,繪有“唐僧取經”的彩色浮雕。殿門前有廊,殿廊兩端,分置鐘鼓。正門楣上,懸置五方木質黑底金字“祖師殿”匾額。正廳中央的供壇上,供奉銅鑄達摩、慧可、僧璨三祖師像;正廳東後側,供奉一尊銅鑄寶志禪師肩扛錫杖的立身像。正廳供壇的後面,有樓梯通向藏經閣。
- 覺寂塔
俗稱三祖塔,在千佛殿北側。此塔原於唐玄宗天寶四載(公元745年)舒州別駕李常捐建,代宗李豫於大曆七年(公元772年)賜名“覺寂塔”。覺寂塔是樓閣式建築,磚木結構,5層7級;8方4門,出入相制。塔體通高30餘米,外壁鏤有磚質佛像近千尊。每層外廊都砌有80百米高的磚欄環圍。塔底層南竇,原龕置一尊李常塑的僧璨舍利像。於“文化大革命”中被毀,重新供置塑制的三祖僧璨像。
佛像供置
銅鑄佛像
釋迦太子像:立姿,高50厘米。現供置於大雄寶殿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前的供壇中央。
彌勒菩薩像:坐姿,像高1.2米(含蓮台像座20厘米),重240公斤,供置於天王殿中。
僧璨像:銅像結跏跌坐姿式,像高1.8米,重300公斤,供置於祖師殿達摩銅像右側。
寶志像:銅像立姿,肩扛一錫杖。像高2米,重400公斤,供置於祖師殿東後側。
玻璃鋼像
石雕佛像
玉石釋迦牟尼佛像:玉像結跏趺坐姿式,高40厘米。1988年3月18日,緬甸仰光妙明法師(緬籍華裔比丘尼)來三祖寺禮謁三祖。回國後,敬贈給三祖寺一尊玉石釋迦牟尼佛像。同年4月28日,時三祖寺監院僧宏行前往河南洛陽白馬寺,親迎佛像回寺。今供奉於法堂大廳內。
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石像結跏跌坐姿式。雕像高5.5米(含蓮座1.5米),寬4米,厚2.5米;蓮台寬6米,厚4米,整個雕像及蓮台計重10噸。現供奉於大雄寶殿正廳。
漢白玉迦葉尊者像:雕像立身合十姿式,高2.5米(含蓮座70厘米),重0.5噸。石像供置於大雄寶殿漢白玉釋迦牟尼像的左前方。
漢白玉阿難尊者像:石像立身合十姿式,高2.5米(含蓮座70厘米),重0.5噸,供置於大雄寶殿釋迦牟尼像的右前方。
木刻佛像
釋迦牟尼佛像:佛像結跏趺坐姿式,高1.2米(含蓮座20厘米),全身裝金,供置於藏經閣。
藥師佛像:佛像結跏趺坐姿式,高1.2米(含蓮座20厘米),全身裝金,今供置於藏經閣釋迦牟尼佛像左側。
阿彌陀佛像:佛像結跏趺坐姿式,高1.2米(含蓮座20厘米),全身裝金,今供置於藏經閣釋迦牟尼佛像右側。
普賢菩薩像:像高1.5米,坐象閱經式。其坐騎白象。系用混凝土塑成,長1.8米,高1米,供奉於大雄寶殿西後側。
寶志像:像高1.5米,結跏趺坐姿式,原供置於祖師殿正廳達摩像的左側,今供置於藏經閣。
僧璨像:像高1.5米,結跏趺坐姿式,原供置於祖師殿正廳達摩像右側,今供置於藏經閣。
泥塑佛像
金剛力士像:塑像共兩尊,高均7.4米(含立台40厘米)。像身系鋼筋扎架,用麻筋、桐油捶合粘土塑成。直立身姿,微向前傾,俗稱“哼”、“哈”二將,供置於山門殿內東西兩側。
四天王像:塑像共4尊,高均4.5米,半坐姿式,身體微頃。他們依次為: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古代印度大陸的神話說,須彌山腰有一座犍陀羅山,山有4峰,各有一天王居住,各護人世間的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等四大洲之一洲,供奉於天王殿內。
十八羅漢像:塑像高均1.5米。十八羅漢分別是:賓度羅跋羅惰闍、迦諾迦伐蹉、迦諾迦跋厘惰闍、蘇頻陀、諾詎羅、跋陀羅、迦理迦、伐闍羅弗多羅、戍博迦、半托迦、羅怙羅、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茶半托迦、難提密多羅、玄奘。以上十八羅漢塑供置於大雄寶殿的東西兩側。
軸裱畫像
皆大歡喜:畫面150x80厘米,裱幅200x100厘米。畫像今供於法堂正廳後壁。
笑看人間:畫面150x80厘米,裱幅200x100厘米。畫像今供於法堂正廳後壁。
觀自在菩薩:畫面180x60厘米,裱幅200x60厘米。畫像兩邊,有一副新制的篆書軸聯:“無我無人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款識為:“釋子賀根敬獻”。畫像今供於藏經閣。
歷史文化
綜述
春秋時,三祖寺曾是大夫皖伯的封地,封地之內,山名皖山,水稱皖水,今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劉徹南巡,在鳳形山東側台地上設壇祭拜,封天柱山為“南嶽”。嗣後,漢宣帝劉洵、南朝宋孝武帝劉駿、明成祖朱棣等,均遣使列式,到這裡來詔祭南嶽天柱山。
三祖寺也曾以它歷史上的輝煌招來了歷代達官顯貴、墨客騷人。僅北宋一朝,就有林逋、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李公麟、陸宰等游寺題詩。至於唐代的李翱、李德修、呂渭,宋代的李師中、周邦彥、徐俯和范成大,明代的劉基等,他們雖然沒有留下直接吟詠三祖寺的詩篇,但在山谷流泉的崖壁上,卻留下了真跡。
歷史傳說
寶志開山
公元505年,梁武帝的國師寶志和尚與江南雲遊方士白鶴道人都奏請梁武帝,將鳳形山賜之於己,建觀造剎,傳經布道。武帝知道他們都有很高的法術,命他們各顯靈通,以物為記,得者而居。寶志和尚是建康(今南京)道林寺的高僧,手持錫杖,以錫杖卓地為記。白鶴道人手持拂塵,以鶴止處為記。說畢,白鶴道人將手中拂塵拋向空中,頓時化為一隻白鶴。寶志見狀,將手中錫杖擲向空中,頓時化為一條銀色巨龍,尾隨白鶴而去。白鶴飛到鳳形山上空,正要斂翅落地,忽見身後巨龍飛來,嚇得掉頭向東飛去,落在白鹿崗上,寶志收起錫杖,卓土處便湧出一股甘泉,這就是位於寺後的卓錫泉,又名“卓錫井”。寶志便在鳳形山開山建寺,梁武帝賜名為“山谷寺”。白鶴道人在白鹿崗上建起白鶴觀,宋徽宗賜名“真源萬壽宮”。
卓錫井和白鶴泉仍存,前者在三祖寺圓通門斜對面的天柱山敬老院內,後者在三祖寺東側白鶴崗下真源宮舊址處,都是天柱山的著名景點。
三祖駐錫
南朝齊梁之交,達摩法師從印度渡海將禪法帶到中國,被譽為中國禪宗始祖。達摩與梁武帝應對時話不投機,不歡而散,於是一葦渡江,來到北魏少室山五乳石洞面壁9年,參禪打坐,伺機傳法。後遇慧可誠意求法,立雪斷臂,達摩遂將“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禪法、衣缽傳之,慧可因此被尊為禪宗二祖。
僧璨到二祖慧可處請求開示佛法的典故。慧可說:“把你的罪對我說,我為你懺悔。”來者沉思片刻說:“我還說不出我的罪究竟在什麼地方?”慧可說:“我已為你懺悔過,你最好皈依佛法,出家僧住。”居士說:“今日見到和尚,已知自己是一個僧人了,但不知何為佛法。”慧可說:“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汝知之乎?”居士領悟地說:“今日始知人的罪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在於其心,佛法也是如此。”慧可聞言,十分喜悅,深器來者,即為剃度,高興地說:“是吾寶也,宜名僧璨。”
這一年的3月18日,僧璨受足具戒。後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僧璨隨二祖慧可南遁隱居,往來於司空山和天柱山之間長達15年之久,後接衣缽,是為禪宗三祖。隋開皇十年(590年)僧璨正式駐錫山谷寺,公開弘揚禪法。
始創禪宗
僧璨對禪宗的漢化改造發展,有幾個明顯的表現。其一,變面向達官顯貴為面向下層民眾。佛教初入中國,信仰接觸者多為貴族,僧璨改變靠上層弘法的方略,變為在村夫野老中隨緣化眾;其二,變在都市城廓建寺院為在深山僻壤布道場;其三,變居住無常的“頭陀行”為公開設壇傳法;其四,變“不立文字”為著經傳教。禪法初傳,有“不立文字”之說,主張靜坐安心漸悟。僧璨在公開弘法的同時,精心著述《信心銘》,以詩體寫成,146句,四字一句,584字,從歷史與現實,祖師與信徒、教義與修持的結合上,闡明義理,大開方便,應機施教。有學者稱《信心銘》是禪宗第一部經典,與《六祖壇經》並稱最中國化的佛門典籍,為禪宗以文字總結其修習經驗開創了理論先河。
禪宗作為佛教的一個支派,自達摩西土東來,二祖慧可斷臂求法,傳至三祖僧璨,方使之中國化,暢行於世,成為漢傳佛教中最具中國特色的宗派之一。
古文詩詞
宋代張同之:飛錫梁朝寺,傳衣祖塔丘;石龕擎古木,山谷臥青牛。半夜朝風起,長年澗水流;禪林誰第一,此地冠南州。
白居易《題天柱峰》:太微星斗拱瓊台,聖祖琳宮鎮九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玉光白橘相爭秀,金翠佳蓮蕊斗開。時訪左慈高隱處,紫清仙鶴認巢來。
文物遺存
“三祖山摩崖石刻”現存11幅,主要集中在達摩崖壁,其中有宋黃庭堅、明御史大夫李元陽題刻四幅。“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現存三百餘幅,其中最早的一為唐文學家李翱題刻,一為唐三州刺史李德修題刻;宋朝題刻有一百幅,以王安石、李師中、蘇東坡、黃庭堅等刻記最為著名,內容直接涉及三祖寺的有六幅。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這全長500餘米的河谷中及其兩面崖壁上,刻滿了自唐代以來1200餘年間的摩崖石刻300多方,能辨認的有280多方。石刻詩、文、題、記齊全,行、楷、隸、篆、草俱備。這是考證1200多年間有關歷史的天然檔案館,又是直接瞻仰、欣賞歷代名家文采、書法的博物館。
著名高僧
禪宗四祖道信,俗稱司馬,河南沁陽人。隋文帝開皇十二年(592年),來皖公山禮謁僧璨,求其解脫法門。僧璨收其為徒,在身邊服勞九載。仁壽元年(601年),道信承傳了僧璨衣缽在山谷寺駐錫,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離開山谷寺,時間長達廿五年。
佛事活動
正月初一,數萬計的社會青年擁到三祖寺“出行”,拜佛年,圖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平安,萬事亨通;
九月初九,金秋重陽,一些老人結伴登山禮佛,吟詩唱和;
三祖寺佛事活動的開展,均按禪林規制舉行,並同時開展漢地佛教寺院共同開展的佛事活動,以及對外交流活動。在三祖寺的佛事活動中,尤以阿彌陀佛的聖誕日紀念活動——“彌陀七”最為隆重,規模最大。佛教徙的“三皈依”、居士的“五戒”也都在“彌陀七”這場佛事活動中舉行。
1990年,全國政協副主席、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臨視察,對寺宇建設十分滿意,並囑咐宏行法師:“在你手上要把《三祖寺志》修起來。”宏行法師為不辜負朴老的關注,經過五年的努力,十八萬字的《三祖寺志》書稿得以完成,朴老得知這一喜訊,立即揮毫題寫《中國禪宗三祖寺志》的書名。趙朴初會長轉贈給三祖寺一套漢譯縮印本《大藏經》,珍藏在藏經閣內。從此,三祖寺有了一套完整的佛教經典而傳延後世。
2000年歐洲統一佛教協會會長、法國佛教朝聖團團長志明法師率領法國、德國、挪威、比利時、荷蘭等九個國家佛教人士一行八十四人,來三祖寺觀光、朝聖、禮佛。2003年五月台灣佛教界一行五百多人,前來尋根覓祖,禮佛敬香。三祖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香火旺盛。
交通
火車
合九鐵路在寺東7公里處;天柱山火車站距潛山縣城僅2公里,北至合肥165公里,南至九江143公里;
火車車次:1427、1428、5087、5088、K706\K707、K708\K705、K8434\K8435。
公交
谷口汽車站在三祖山前,東距潛山縣城僅9公里,西至岳西縣城44公里;318國道北至合肥199公里,西至黃梅縣100公里,至武漢375公里,東南至安慶56公里;
天柱山旅遊公路自谷口起站,繞三祖山,傍塔院後門直達佛光寺,全程僅16公里;
安慶三祖寺公交站,途徑三祖寺公交站的有潛山3路、潛山縣3路等2條公交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