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氏多

阿氏多

梵名 Ajita。又作呵逸多。為受佛敕永住此世濟度眾生之十六羅漢中第十五尊,與其眷屬一千五百阿羅漢共住於鷲峰山,為護持正法,饒益有情之聖者。其形像有不同之描繪,據唐代禪月大師貫休所畫,為雙手抱膝,開口仰視,齒牙畢露,脫掉數枚。西藏所傳為十六羅漢中之第二尊,住於優屍羅山。(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大明三藏法數卷四十五、羅漢圖贊集、E. Pander: Das Pantheon des Tschangtscha Hutuktu)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氏多
  • 別名:呵逸多
  • 主要成就:西藏所傳為十六羅漢中之第二尊,住於優屍羅山
  • 梵名: Ajita
簡介,佛經故事,

簡介

十八羅漢的最新唯一最好獨特最大第十五位,為梵語 Ajiata 的音譯,阿氏多因長相異常醜陋,被父母趕出家門,只好出門行乞,但人們都被他的容貌嚇著了,沒人願意施捨他。他只好藏入山林,靠山泉野果為生,但就連山中的鳥獸也怕他,,阿氏多孤苦伶仃地過著野人般的生活,佛陀知道後,就入山中度化他,阿氏多見到佛陀和比丘的身影就逃之夭夭。佛陀變成一位醜陋如鬼的人去接近阿氏多,阿氏多見到一個相貌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先是驚訝,接著便高興地說「我們都一樣醜,一樣寂寞,就做個好朋友把」佛陀說「好的。好朋友,我先敬你這缽中的飯吧 」阿氏多一聽,便把飯吃光,當他吃完後,卻見眼前的人變成了個俊秀的人。他奇怪的問為何他變成好看的人。佛陀指著遠處在坐禪的比丘說;「我剛才吃飯時,恭敬的看著那位比丘坐禪,這恭敬的心得到果報,我就變得端正了。」阿氏多十分高興的說;「要能這樣就好了,醜人太苦,我真想變的端正些。」便恭敬地瞧著比丘坐禪。這時,佛陀現了他的真面貌,光輝遍體,端莊慈祥。阿氏多不由自主地跪在佛陀面前,請求出家,佛陀高興的說;「好,我收你為弟子。」阿氏多在佛陀的身邊,勤修苦學,不久就成了阿羅漢果,又稱「長眉羅漢」。
阿氏多

佛經故事

在北方俱盧洲,
住著尊者巴沽拉,
九百阿羅漢伴隨著他,
尊者手捧貓鼬。
向尊者致敬!
巴沽拉尊者的標幟貓鼬的含義如下述:每個觸摸或看見過尊者貓鼬的信徒都將獲得五欲(色、香、味、觸、聲)的快樂;持守“六度”透悟萬物皆空之理;對所有眾生產生無限的慈悲心。巴沽拉尊者便具有如上的成就。
簡要來說,學識是從透悟佛法所具備的內外兩個必需條件中得來的。那些希望獲得豐富學識的人,如果信仰尊者和他的標幟物,並予以祈禱和崇拜,就會達到目的。
巴沽拉尊者的生平
在釋迦牟尼佛出生前的七十年,巴沽拉尊者出生在室羅伐悉底城一個婆羅門家庭,當時起名叫蓋保。長大以後,受到了婆羅門家族的傳統教育,成為一名學識淵博的學者。他的父親死後,蓋保成了一名流浪漢。
有一天,蓋保來到了距室羅伐悉底城六十四巴尺,藏語稱為洛瑪中(具慧)和格瓦頗章(淨善宮)的肖巴爾嘎札地方。在肖巴爾嘎札的頓日山,蓋保成了一名苦行僧人。吃的是山林中的樹葉和野果,穿的是樹皮。蓋保住在那兒一百七十五年,終日靜修,在如此漫長的時間內身體安恙,毫無病患。由於他只用樹皮作衣衫,人們就稱他“巴沽拉”(巴沽拉是一種樹的名稱)。
此後的一天,在洛瑪中的富摟那兄弟用最好的檀旃木建了一座房子,希望祈請釋迦牟尼前來,於是就奉獻了供品,燃燒了供香。釋迦牟尼佛知道了這一切,以奇妙的神變力從空中飛來。經過頓日山時,苦行僧巴沽拉看到了有一行人在西天飛行,他就知道是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弟子,心中充滿了無限的信仰。巴沽拉恐怕如果自己不往山下走的話就趕不上佛陀了,於是他就從他站的山頂上跳了下來。就在那一霎那,總是洞悉一切的佛陀,早已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事,就採取了應急的措施,以他的神變力救了巴沽拉聖者。然後,佛陀針對巴沽拉尊者的心智水平給聖者說法,使巴沽拉獲得了不還果,即巴沽拉不再受輪迴之苦。巴沽拉還祈求佛陀剃度他出家。
釋迦牟尼說:“過來!”巴沽拉根據佛陀言語之力成了一名比丘。此後,巴沽拉潛心鑽研佛陀的教法,獲得了阿羅漢果位。
釋迦牟尼評價巴沽拉說:“我的比丘巴沽拉,是以無限的信仰出離輪迴的第一人。”
尊者巴沽拉由於前世的善業,解脫了所有的身體病痛。有時,他還回憶追想前世生活的情景,並講給聚集在瑪法木聖湖畔的僧人。他告訴他們,他過去曾是一個專賣供香的小販,一次他奉獻給毗婆佛的弟子一些治病的藥物。巴沽拉回憶說,另有一次,他作為施主邀請一些僧人消夏休養,給他們每人供奉了含有藥物成份的阿如日果(一種像楊梅的水果)。由於上世所做的這些善業,使巴沽拉今世的身體十分強健。巴沽拉尊者說,無論如何微小的善業都會帶來很大的業果。尊者告訴僧眾說在無數的輪迴中,他一直是托生在善趣(成為人或神)。在此生皈依了釋迦牟尼佛,經過佛陀的說法,僅僅三天,他就獲得了阿羅漢果位。度過一百六十年之後,他自己將不患任何疾病。
以上內容巴沽拉尊者是以詩體的語言敘述的。
巴沾拉尊者的業績為後世的信徒樹立了這樣一個榜佯:說明一個有家有業的人採取放棄塵世生活成為一個無家的流浪僧人的方式是值得稱讚的。巴沽拉尊者告誡那些希望脫離輪迴之苦的人們,只有遵循釋迦牟尼佛指引的佛法之路才能得到解脫,這是唯一可行的道路。此外,還使我們認識到善惡業報的法則。
巴沽拉尊者完成了大濟眾生的任務之後,根據釋迦牟尼佛的旨意,沒有離開今世間,和九百個阿羅漢住在俱盧洲傑嘎山上的波載岩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