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州(上古十二州之一)

營州(上古十二州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堯舜時代,天下分為十二州,其記載見於《尚書·舜典》:“肇有十二州,封十有二山。”營州即是十二州之一。在《爾雅》中,營州則名列“九州”之一。營州的地理位置在今遼寧及其周邊地區。

上古東北地理區劃中,古營州範圍包含今遼東、遼西地區,“自秦漢以上皆為中原地”。據《明一統志》記載,營州屬古冀青二州地。舜分冀州為幽州,即廣寧(遼寧北鎮)以西,分青州為營州,即廣寧以東(含今遼東)。另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古營州曾包含大寧衛地區(含今遼西),夏商時屬冀州地,周朝時為幽州地。

營州地區自古與中原同步發展,是華夏的一部分。唐朝時期因在遼西柳城(今遼寧朝陽)設立東夷都護府以及營州都督府,此後史籍里的營州多局限於柳城一帶。古營州地域則多稱呼為遼東、遼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營州
  • 位置:今遼寧及其周邊地區
  • 來源出處:《舜典》、《爾雅》等
  • 定義:上古十二州之一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文獻記載,明一統志,讀史方輿紀要,

歷史沿革

尚書·舜典》分十二州,營州即是其中之一,範圍包括今遼寧及其周邊地區。
舊石器時代:營口金牛山猿人化石與周口店北京猿人同屬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遼西紅山文化仰韶文化有共同的“之”字陶紋。遼東半島原始文化亦與龍山文化類似。
夏朝時期:《禹貢》九州里的冀州、青州,即包括了《舜典》十二州當中的營州。
商朝時期:《詩經·商頌》“相土(王)烈烈,海(渤海)外有截”指的就是營州地區。喀左曾出土商代渦紋銅罍,銘文“父丁孤竹,亞微”,知是孤竹國君亞微為父丁所鑄。孤竹國位於遼寧西部,從興城北票,即包括喀左。
周朝初期:孤竹國王子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死”。周朝封召公燕國,燕國的部分國土即在古營州境內,喀左出土燕侯盂,銘文“匽侯作饋盂”。燕國從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三世紀,統治營州地區達八個世紀。燕國在遼河大凌河兩岸,今遼陽錦州朝陽等地區發展農業,把農耕文明推進到了東北地區。
戰國時代:燕為北方大國,戰國燕為七雄之一,《史記·匈奴傳》記載,燕國名將秦開打敗東胡,修築燕長城,設上谷、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東胡,保護中原先進文化。可見,從舜帝時起,夏、商、周、春秋、戰國,營州地區屬於華夏的侯國、州郡,是華夏北方地區的一部分。
秦朝時期:秦統一華夏後,於燕故地設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廣陽六郡,秦長城東至遼東。西漢設遼西、遼東兩郡,人口六十二萬。
西漢時期:漢武帝用兵衛滿朝鮮荀彘率遼東兵從遼陽出發渡鴨綠水攻占衛滿朝鮮。漢分其地,置玄菟、樂浪、臨屯真番四郡,玄菟郡乃今吉林的一部分,並設定東夷校尉府。《漢書·地理志》記遼寧郡平郭縣(蓋縣熊岳)“有鐵官、鹽官”並在遼陽鞍山營口、大連、撫順、清原、喀左、凌源出土漢代鐵器。並出土漢代半刃錢、五銖錢
東漢時期:東漢初,北方、西北的匈奴、鮮卑烏桓和東部高句麗等少數民族進犯中原,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任祭彤為遼東太守,坐鎮三十年,大敗鮮卑。
東漢末趙苞任遼西太守,於柳城(朝陽)“棄母全城”大敗鮮卑封鄃侯。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公孫度任遼東太守,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分遼東為遼西、中遼二郡,設太守,公孫度“王遼東”。公孫度死,子恭封永寧鄉侯,子康嗣位斬袁尚,封襄平侯,相繼為遼東太守。三國魏文帝拜康子淵為大司馬,公孫氏在遼東統治了三代,公元238年滅。時為魏明帝景初二年。
營州地處東北,秦末兩漢中原避難人口東來。當時的遼西、右北平及玄菟一部分,屬營州地區,人口百萬。難民帶來了中原文化,發展了營州地區的經濟,開闢了遼寧到山東的海上交通。
魏晉南北朝時期:營州地區遷入了鮮卑等民族,慕容廆慕容皝父子在遼西建立前燕,定都龍城(今遼寧朝陽),後燕北燕北齊相繼占據營州地區。遼東地區則被高句麗占據。
唐朝時期:營州地域的契丹民族崛起,遼東的高句麗則被唐朝消滅。因唐朝在遼西柳城(今遼寧朝陽)設立東夷都護府及營州都督府,此後史籍里的營州多局限於柳城一帶。古營州地域則多稱呼為遼東、遼西。

地理環境

營州地域有遼河大凌河小凌河鴨綠江等水系,以及努魯兒虎山、松嶺、黑山和醫巫閭山等山脈。東有長白山,西臨燕山山脈,南傍渤海、黃海,北方是草原

文獻記載

明一統志

大明一統志·遼東志卷一》記載:
禹貢冀青二州之域,天文箕尾分野,東逾鴨綠而控朝鮮,西接山海而抵大寧,南跨溟渤而連青冀,北越遼水而亘沙漠。
分冀東北為幽州,即今廣寧以西之地。青東北為營州,即今廣寧以東之地。
商周肅慎氏地,箕子避地朝鮮,武王即其地封之,是為朝鮮界。
戰國屬燕,秦滅燕以幽州為遼西郡,營州為遼東郡
漢初因之,武帝拓朝鮮地,並割遼東屬邑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以太守鎮之,是為真番界。昭帝罷真番,築遼東玄菟城王莽烏桓據遼西。明帝末烏桓鮮卑迭相侵據。漢末公孫度取之,分遼東為遼西、中遼郡。
三國魏滅公孫氏,置東夷校尉,居襄平而分遼東、昌黎等五郡隸平州。
晉改遼東郡為國,仍隸平州。尋為慕容廆所據。後魏仍為遼東郡。
隋初又為高句麗所據。
唐高宗平高麗,復其地,置蓋、遼二州,又置都督府九,又置安東都護以統之。
開元初,封為渤海國,尋為渤海大氏所據,大氏始保挹婁東牟山,武后萬歲通天中為契丹盡忠所逼,有乞乞仲象者,武后封震國公,傳子祚榮僭稱震王,併吞海北地方五千里,中宗封渤海郡王。十有二世至彝震僭號改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為海東盛國
五代時並於契丹,其主阿保機修遼東故城以居,名曰東平郡,鑄鐵鳳以鎮之,因號鐵鳳城,尋升為南京,復立中台省,號大遼,又改為東京,又析遼西為中京大定府
金初因之,後置遼陽府,以會寧為上京,改遼上京為北京。
元為東京路,尋改遼陽路,建行中書省,並統高麗
本朝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衛,八年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十年革所屬州縣置衛,永樂七年復置安樂、自在二州,今領衛二十五、州二。

讀史方輿紀要

讀史方輿紀要·卷十八·廢大寧衛》記載:
古營州地。夏商時冀州地。周為幽州地。春秋時亦為山戎地。戰國時屬燕。服虔曰:古東胡地也。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其後,燕將秦開襲破之。
秦屬遼西郡。兩漢因之。漢末為奚所據。三國魏為昌黎郡地。《通典》:建安中,魏公操北征,始復舊境。晉初因之。建興中,鮮卑慕容廆有其地。《燕錄》:慕容廆,昌黎鮮卑也。曾祖莫護跋,魏初自塞外入遼西,從討公孫淵有功,拜率義王,始建國於棘城之北。父涉歸進拜鮮卑單于,遷邑遼東之北。晉太康中,廆嗣立。元康四年,徙於徒河之青山,又移居大棘城。建武初,拜昌黎公。太和中,屬於苻堅,尋又為後燕所有。隆安初,慕容寶保據於此。其後馮跋據之。
元嘉十三年,後魏取其地,亦置昌黎、建德等郡,兼置營州治焉。後屬於高齊,為建德、冀陽二郡地。齊亡,其疏屬高保寧據此。
開皇三年,取其地,廢郡,仍曰營州。大業初,改州為遼西郡。
唐初為韓庫莫奚所據。貞觀十九年,征高麗,駐蹕於此。諸奚臣附部帥蘇支從征,奚長可度帥眾內附,因復置營州,並置饒樂都督府府即今衛治也,以饒樂水為名。開元二十三年,改為奉誠都督府。天寶後,府廢。鹹通中,契丹始大,奚族皆臣屬焉。
遼主隆緒統和二十五年,始城其地,實以漢戶,曰中京大定府。金貞元初,改曰北京路。元至元七年,改曰大寧路。十五年,改曰武平路,後仍為大寧路。
明洪武十三年,收復。二十年,建大寧衛,又置北平行都司。二十七年,置驛傳,自大寧東路,至廣寧四百八十五里,置十驛。鄭曉曰:行都司置於惠州。似誤。永樂初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