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州(營州都督府)

營州(唐朝河北道行政區)

營州都督府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營州,上都督府。唐朝河北道行政區,治柳城(今遼寧朝陽)。前身為隋柳城郡武德元年(618年)改為營州總管府,武德七年改為都督府。轄區包括今遼西一帶。

唐朝時期的營州主要由朝廷委派的都督管理,是唐朝控制東北地區的前沿重鎮。安祿山就曾擔任過營州都督。開元七年,唐朝於營州置平盧節度使,統轄平盧軍、盧龍軍,以及渝關等十一處守捉,兼領安東都護府

唐代營州,曾走出過多位重要歷史人物,包括發起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平定安史之亂的李光弼、建立渤海國大祚榮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營州
  • 別名:柳城郡(742年-758年)、平盧軍(719年-761年)
  • 治所柳城(今遼寧朝陽)
  • 軍政長官:營州都督、平盧節度使
  • 歷史事件營州之亂
  • 上級政區河北道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歷任官員,營州之亂,時代背景,契丹反叛,文獻記載,

歷史沿革

漢朝時期:為柳城縣地。
十六國時期:慕容皝在漢柳城之北築龍城,並定都於此。前秦時,一度為昌黎郡治所。
北魏時期:設營州,治龍城縣
隋朝時期:設營州總管府。隋煬帝廢州,改設柳城郡。戶七百五十一,下領一縣:柳城縣。
唐朝時期:設營州總管府於柳城縣,後設都督府。營州成為唐朝控制東北地區的前沿重鎮。
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為契丹所占,即“營州之亂”。
聖歷二年(700年),僑治漁陽。
開元五年(717年),還治柳城
開元七年(719年),於營州設定平盧節度使,作為當地最高軍政長官。
開元八年(720年),又往就漁陽。
開元十一年(723年),又還柳城舊治。
天寶元年(742年),更名柳城郡。戶九百九十七,口三千七百八十九。領一縣:柳城縣。
乾元二年(758年),復改營州。
上元二年(761年),被奚人占據。
五代時期:契丹占據遼西耶律阿保機韓知古建城安置所俘的奚人及河北漢民,遂修葺柳城,設立霸州彰武軍。遼重熙十年升為興中府

地理環境

營州治所——柳城,即今遼寧省朝陽市老城區,位於遼西大凌河谷。2003年,朝陽市老城區發現了三燕龍城遺址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考古發掘表明,該城址從十六國時期一直沿用到現代。其中就疊壓著隋唐時期的營州柳城。
此外,在朝陽市區南郊,還發現了漢柳城遺址遼寧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印證了史書中慕容皝在漢柳城之北築龍城隋唐柳城前身)的記載。

歷任官員

據《新唐書》、《舊唐書》以及出土史料記載的唐代營州歷任重要官員如下:
唐代營州地區重要官員名錄
任職時期
官員姓名
所任官職
民族
武德元年(618)
楊林甫
隋柳城太守、唐檢校營州總管
武德元年-二年(618-619)
隋襄平太守、唐營州總管
武德三年-四年(620-621)
唐營州總管
武德中
喬寬
唐營州總管
貞觀初-四年(約627-630)
營州都督、檢校東夷校尉
貞觀十四年-永徽四年(640-653)
營州都督兼護東夷校尉
永徽六年-顯慶三年(655-658)
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
唐高宗時期
管某
營州都督
麟德
李懷州
營州都督
麟德中(664-665)
營州都督
乾封元年(666)
營州都督、安東都護
乾封中(666-668)
檢校營州都督
總章二年-上元元年(669-674)
韓相
營州都督
上元二年-調露元年(675-679)
營州都督
唐高宗時期
營州都督
約唐高宗時期
張定斌
檢校營州都督
約唐高宗、武則天時期
李道謙
營州都督
約唐高宗、武則天時期
孫朗
營州都督
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
營州都督
武周長安四年-神龍元年(704-705)
營州都督、安東都護
開元五年-七年(717-719)
營州都督
開元七年(719)
營州都督、平盧節度使
開元八年(720)
許欽澹
營州都督、平盧節度使
開元十年-十三年(722-725)
營州都督、安東大都護、平盧軍節度使
開元十八年-二十年(730-732)
營州都督、平盧節度使
開元二十一年(733)
營州都督
開元二十二年-二十六年(734-738)
烏知義
營州都督、平盧節度使
開元二十七年(739)
裴休子
平盧節度使
開元二十八年-二十九年(740-741)
平盧節度使
天寶元年-十四年(742-755)
柳城郡太守、押兩蕃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
粟特
天寶十四年-至德元年(755-756)
呂知誨
平盧節度使
天寶十五年-至德二年(756-757)
柳城郡太守、押兩蕃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平盧節度使
至德元年-至德二年(756-757)
徐歸道
平盧節度使(安祿山任命)
至德二年-乾元元年(757-758)
平盧節度使、營州刺史、安東都護
乾元二年-上元二年(759-761)
平盧節度使(上元二年自營州南遷青州

營州之亂

時代背景

南北朝以來營州地區就生活著多個民族,包括前期的鮮卑,到後來的契丹和奚人。契丹在唐初就擁有了一定勢力。貞觀末年,唐朝在東北設定“松漠都督府”(今內蒙古赤峰通遼一帶),任命契丹首領“窟歌”為都督,並世襲官職。
營州(營州都督府)
唐朝東北地區營州
窟歌死後,其子孫跟唐朝的關係逐漸惡化,一度聯合奚人“侵掠營州”。但是唐朝採取了息事寧人的態度,仍封窟歌的孫子“李盡忠”為武衛大將軍、松漠都督,任命李盡忠的姻親孫萬榮歸誠州刺史。然而,唐朝的懷柔政策並未得到其所期望的效忠。
此外,唐朝滅亡高句麗後,粟末靺鞨部徙居營州。其部落酋長乞乞仲象之子大祚榮,就在這一時期的營州出生並長大成人。

契丹反叛

營州都督趙文翽驕橫且剛愎自用,曾經幾次侵擾和侮辱契丹,視契丹酋長如奴僕,並在契丹出現災荒的時候也沒有及時賑給,這些行為也加重了李、孫的反叛心理。
武周萬歲通天元年五月(公元696丙申年),李盡忠孫萬榮等人,舉兵殺趙文翽,據營州作亂。武則天怒其反叛,下詔改萬榮為萬斬、盡忠為盡滅。這就是營州之亂
營州之亂後,大祚榮父子東遷避難,遂創建渤海國

文獻記載

《舊唐書·地理志二》所載營州都督府及其所轄、寄治州縣:
營州。上都督府。隋柳城郡武德元年,改為營州總管府,領遼、燕二州,領柳城一縣。七年,改為都督府管營、遼二州,貞觀二年,又督昌州。三年,又督師、 崇二州。六年,又督順州。十年,又督慎州。今督七州。萬歲通天二年,為契丹李萬榮所陷。神龍元年,移府於幽州界置,仍領漁陽、玉田二縣。開元四年,復移還柳城。八年,又往就漁陽。十一年,又還柳城舊治。天寶元年,改為柳城郡。乾元元年,復為營州。舊領縣一,戶一千三十一,口四千七百三十二。天寶,戶九百九十七,口三千七百八十九。在京師東北三千五百八十九里,至東都二千九百一十里。
柳城。漢縣,屬遼西郡室韋靺鞨諸部,並在東北。遠者六千里,近者二千里。西北與奚接界,北與契丹接界。
燕州。隋遼西郡,寄治於營州。武德元年,改為燕州總管府,領遼西、瀘河、 懷遠三縣。其年,廢瀘河縣。六年,自營州南遷,寄治於幽州城內。貞觀元年,廢都督府,仍省懷遠縣。開元二十五年,移治所於幽州北桃谷山。天寶元年,改為歸 德郡。乾元元年,復為燕州。舊領縣一,無實土戶。所領戶出粟皆靺鞨別種,戶五 百。天寶,戶二千四十五,口一萬一千六百三。兩京道里,與幽州同。
遼西。州所治縣也。
威州。武德二年,置遼州總管,自燕支城徙寄治營州城內。七年,廢總管府。 貞觀元年,改為威州,隸幽州大都督。所領戶,契丹內稽部落。舊領縣一,戶七百二十九,口四千二百二十二。天寶,戶六百一十一,口一千八百六十九。兩京道里,與涿州同。
威化。後契丹陷營州乃南遷,寄治於良鄉縣石窟堡,為威化縣,州治也。
慎州。武德初置,隸營州,領涑沫靺鞨烏素固部落。萬歲通天二年,移於淄、青州安置。神龍初,復舊,隸幽州。天寶領縣一,戶二百五十,口九百八十四。
逢龍。契丹陷營州後南遷,寄治良鄉縣之故都鄉城,為逢龍縣,州所治也。
玄州隋開皇初置,處契丹李去閭部落。萬歲通天二年,移於徐、宋州安置。 神龍元年,復舊。今隸幽州。天寶領縣一,戶六百一十八,口一千三百三十三。
靜蕃。州治所,范陽縣之魯泊村。
崇州。武德五年,分饒樂郡都督府置崇州、鮮州,處奚可汗部落,隸營州都督。 舊領縣一,戶一百四十,口五百五十四。天寶,戶二百,口七百一十六。
昌黎。貞觀二年,置北黎州,寄治營州東北廢楊師鎮。八年,改為崇州,置昌黎縣。契丹陷營州,徙治於潞縣之古潞城,為縣。
夷賓州。乾封中,於營州界內置,處靺鞨愁思嶺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 二年,遷於徐州。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領縣一,戶一百三十,口六百四十八。
來蘇。自徐州還寄於良鄉縣之古廣陽城,為縣。
師州。貞觀三年置,領契丹室韋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於青州 安置。神龍初,改隸幽州都督。舊領縣一,戶一百三十八,口五百六十八。天寶, 戶三百一十四,口三千二百一十五。
陽師。初,貞觀置州於營州東北廢陽師鎮,故號師州。神龍中,自青州還寄治 於良鄉縣之故東閭城,為州治,縣在焉。
鮮州。武德五年,分饒樂郡都督府奚部落置,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於青州安置。神龍初,改隸幽州。天寶領縣一,戶一百七,口三百六十七。
賓從。初置營州界,自青州還寄治潞縣之古潞城。
帶州。貞觀十九年,於營州界內置,處契丹乙失革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於青州安置。神龍初,放還,隸幽州都督。天寶領縣一,戶五百六十九, 口一千九百九十。
孤竹。舊治營州界。州陷契丹後,寄治於昌平縣之清水店,為州治。
黎州。載初二年,析慎州置,處浮渝靺鞨烏素固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 元年,遷於宋州管治。神龍初還,改隸幽州都督。天寶領縣一,戶五百六十九,口 一千九百九十一。
新黎。自宋州遷寄治於良鄉縣之故都鄉城。
沃州。載國中,析昌州置,處契丹松漠部落,隸營州。州陷契丹,乃遷於幽州, 隸幽州都督。天寶領縣一,戶一百五十九,口六百一十九。
濱海。沃州本寄治營州城內,州陷契丹,乃遷於薊縣東南回城,為治所。
昌州。貞觀二年置,領契丹松漠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二年,遷於青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舊領縣一,戶一百三十二,口四百八十七。天寶,戶二 百八十一,口一千八十八。
龍山。貞觀二年,置州於營州東北廢靜蕃戍。七年,移治於三合鎮。營州陷契丹,乃遷於安次縣古常道城,為州治。
歸義州。總章中置,處海外新羅,隸幽州都督。舊領縣一,戶一百九十五,口六百二十四。
歸義。在良鄉縣之古廣陽城,州所治也。
瑞州。貞觀十年,置於營州界,隸營州都督,處突厥烏突汗達幹部落。鹹亨中,改為瑞州。萬歲通天二年,遷於宋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舊領縣一,戶六十,口三百六十五。天寶,戶一百九十五,口六百二十四。
來遠。舊縣在營州界。州陷契丹,移治於良鄉縣之故廣陽城。
信州。萬歲通天元年置,處契丹失活部落,隸營州都督。二年,遷於青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天寶領縣一,戶四百一十四,口一千六百。
黃龍。州所治,寄治范陽縣。
青山州景雲元年,析玄州置,隸幽州都督。領縣一,戶六百二十二,口三千二百一十五。
青山。寄治於范陽縣界水門村。
凜州。天寶初置於范陽縣界,處降胡。領縣一,戶六百四十八,口二千一百八十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