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漢朝時期:為柳城縣地。
隋朝時期:設營州總管府。
隋煬帝廢州,改設
柳城郡。戶七百五十一,下領一縣:柳城縣。
唐朝時期:設營州總管府於柳城縣,
後設都督府。營州成為唐朝控制東北地區的前沿重鎮。
開元七年(719年),於營州設定
平盧節度使,作為當地最高軍政長官。
開元八年(720年),又往就漁陽。
開元十一年(723年),又還柳城舊治。
天寶元年(742年),更名
柳城郡。戶九百九十七,口三千七百八十九。領一縣:柳城縣。
乾元二年(758年),復改營州。
上元二年(761年),被奚人占據。
地理環境
歷任官員
據《
新唐書》、《
舊唐書》以及出土史料記載的唐代營州歷任重要官員如下:
任職時期 | 官員姓名 | 所任官職 | 民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柳城郡太守、押兩蕃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 | |
| | | |
| | | |
| | | |
| | | |
| | | |
營州之亂
時代背景
南北朝以來營州地區就生活著多個民族,包括前期的
鮮卑,到後來的契丹和奚人。契丹在唐初就擁有了一定勢力。貞觀末年,唐朝在東北設定“
松漠都督府”(今內蒙古
赤峰、
通遼一帶),任命契丹首領“窟歌”為都督,並世襲官職。
窟歌死後,其子孫跟唐朝的關係逐漸惡化,一度聯合奚人“侵掠營州”。但是唐朝採取了息事寧人的態度,仍封窟歌的孫子“
李盡忠”為
武衛大將軍、松漠都督,任命李盡忠的姻親
孫萬榮為
歸誠州刺史。然而,唐朝的
懷柔政策並未得到其所期望的效忠。
契丹反叛
營州都督
趙文翽驕橫且剛愎自用,曾經幾次侵擾和侮辱契丹,視契丹酋長如奴僕,並在契丹出現災荒的時候也沒有及時賑給,這些行為也加重了李、孫的反叛心理。
文獻記載
《舊唐書·地理志二》所載
營州都督府及其所轄、寄治州縣:
營州。上都督府。隋
柳城郡。
武德元年,改為營州
總管府,領遼、燕二州,領柳城一縣。七年,改為
都督府,
管營、遼二州,貞觀二年,又督昌州。三年,又督師、 崇二州。六年,又督
順州。十年,又督
慎州。今督七州。
萬歲通天二年,為契丹李萬榮所陷。神龍元年,移府於幽州界置,仍領漁陽、
玉田二縣。開元四年,復移還柳城。八年,又往就漁陽。十一年,又還柳城舊治。天寶元年,改為柳城郡。乾元元年,復為營州。舊領縣一,戶一千三十一,口四千七百三十二。天寶,戶九百九十七,口三千七百八十九。在京師東北三千五百八十九里,至東都二千九百一十里。
柳城。漢縣,屬
遼西郡。
室韋、
靺鞨諸部,並在東北。遠者六千里,近者二千里。西北與奚接界,北與契丹接界。
燕州。隋遼西郡,寄治於營州。武德元年,改為燕州總管府,領遼西、瀘河、 懷遠三縣。其年,廢瀘河縣。六年,自營州南遷,寄治於
幽州城內。貞觀元年,廢都督府,仍省懷遠縣。開元二十五年,移治所於幽州北桃谷山。天寶元年,改為歸
德郡。乾元元年,復為燕州。舊領縣一,無實
土戶。所領戶出粟皆靺鞨別種,戶五 百。天寶,戶二千四十五,口一萬一千六百三。
兩京道里,與幽州同。
遼西。州所治縣也。
威州。武德二年,置遼州總管,自燕支城徙寄治營州城內。七年,廢總管府。 貞觀元年,改為威州,隸幽州
大都督。所領戶,契丹內稽部落。舊領縣一,戶七百二十九,口四千二百二十二。天寶,戶六百一十一,口一千八百六十九。兩京道里,與涿州同。
威化。後契丹陷營州乃南遷,寄治於
良鄉縣石窟堡,為威化縣,州治也。
慎州。武德初置,隸營州,領涑沫靺鞨烏素固部落。萬歲通天二年,移於淄、
青州安置。神龍初,復舊,隸幽州。天寶領縣一,戶二百五十,口九百八十四。
逢龍。契丹陷營州後南遷,寄治良鄉縣之故都
鄉城,為逢龍縣,州所治也。
玄州。
隋開皇初置,處契丹李去閭部落。萬歲通天二年,移於徐、宋州安置。 神龍元年,復舊。
今隸幽州。天寶領縣一,戶六百一十八,口一千三百三十三。
崇州。武德五年,分饒樂郡都督府置崇州、
鮮州,處奚可汗部落,隸營州都督。 舊領縣一,戶一百四十,口五百五十四。天寶,戶二百,口七百一十六。
昌黎。貞觀二年,置北
黎州,寄治營州東北廢楊師鎮。八年,改為崇州,置
昌黎縣。契丹陷營州,徙治於
潞縣之古潞城,為縣。
夷賓州。乾封中,於營州界內置,處靺鞨愁思嶺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 二年,遷於徐州。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領縣一,戶一百三十,口六百四十八。
來蘇。自徐州還寄於良鄉縣之古廣陽城,為縣。
師州。貞觀三年置,領契丹室韋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於青州 安置。神龍初,改隸幽州都督。舊領縣一,戶一百三十八,口五百六十八。天寶, 戶三百一十四,口三千二百一十五。
陽師。初,貞觀置州於營州東北廢陽師鎮,故號師州。神龍中,自青州還寄治 於良鄉縣之故東閭城,為
州治,縣在焉。
鮮州。武德五年,分饒樂郡都督府奚部落置,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於青州安置。神龍初,改隸幽州。天寶領縣一,戶一百七,口三百六十七。
賓從。初置營州界,自青州還寄治潞縣之古潞城。
帶州。貞觀十九年,於營州界內置,處契丹
乙失革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於青州安置。神龍初,放還,隸幽州都督。天寶領縣一,戶五百六十九, 口一千九百九十。
孤竹。舊治營州界。州陷契丹後,寄治於
昌平縣之清水店,為州治。
黎州。載初二年,析慎州置,處浮渝靺鞨烏素固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 元年,遷於宋州管治。神龍初還,改隸幽州都督。天寶領縣一,戶五百六十九,口 一千九百九十一。
新黎。自宋州遷寄治於良鄉縣之故都鄉城。
沃州。載國中,析昌州置,處契丹松漠部落,隸營州。州陷契丹,乃遷於幽州, 隸幽州都督。天寶領縣一,戶一百五十九,口六百一十九。
濱海。沃州本寄治營州城內,州陷契丹,乃遷於薊縣東南回城,為治所。
昌州。貞觀二年置,領契丹松漠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二年,遷於青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舊領縣一,戶一百三十二,口四百八十七。天寶,戶二 百八十一,口一千八十八。
龍山。貞觀二年,置州於營州東北廢靜蕃戍。七年,移治於三合鎮。營州陷契丹,乃遷於
安次縣古常道城,為州治。
歸義州。總章中置,處海外
新羅,隸幽州都督。舊領縣一,戶一百九十五,口六百二十四。
歸義。在良鄉縣之古廣陽城,州所治也。
瑞州。貞觀十年,置於營州界,隸營州都督,處
突厥烏突汗達幹部落。鹹亨中,改為瑞州。萬歲通天二年,遷於宋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舊領縣一,戶六十,口三百六十五。天寶,戶一百九十五,口六百二十四。
來遠。舊縣在營州界。州陷契丹,移治於良鄉縣之故廣陽城。
信州。萬歲通天元年置,處契丹失活部落,隸營州都督。二年,遷於青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天寶領縣一,戶四百一十四,口一千六百。
黃龍。州所治,寄治范陽縣。
青山州。
景雲元年,析玄州置,隸幽州都督。領縣一,戶六百二十二,口三千二百一十五。
青山。寄治於范陽縣界水門村。
凜州。天寶初置於
范陽縣界,處降胡。領縣一,戶六百四十八,口二千一百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