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中州

興中州

興中州,元代散州至元二年降興中府置州,後復為府,至元七年再降為州。隸屬大寧路至正二年(1342)改屬懿州路。

明朝初年置營州後屯衛於興中城。永樂元年大寧都司營州衛內遷,興中城廢,地入蒙古兀良哈部。清朝初年,興中州廢墟重建城鋪“三座塔”,乾隆年間設朝陽縣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出土文獻,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漢朝時期,為柳城縣地。
十六國時期,慕容皝在漢柳城之北築龍城,並定都於此。曾長期作為昌黎郡治所。
北魏時期,設營州,治龍城縣
隋朝時期,設營州。隋煬帝廢州,改設柳城郡
唐朝時期,設營州都督府於柳城縣。唐末五代被奚人占據。
遼朝時期,修葺柳城,設立霸州彰武軍。重熙十年,升為興中府
金朝時期,沿襲遼代,仍為興中府。
元朝時期,至元二年降興中府置興中州,後復為府,至元七年再降為州。隸屬大寧路至正二年(1342)改屬懿州路。
明朝時期,洪武年間置營州後屯衛於興中城。永樂元年大寧都司營州衛內遷,興中城廢,地入蒙古兀良哈部。
清朝時期,興中城廢墟陸續遷來蒙漢人民,重建城鋪“三座塔”。清廷設“三座塔廳”,後設朝陽縣,隸屬承德府

地理環境

興中州,西南至大都一千二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二百里,西北至本路三百里,東至義州界喀喇山九十里,西至金源縣界青山嶺八十里,南至瑞州界油霧嶺一百六十里,北至武平縣界匣口一百三十里,東到義州一百八十里,西到金源縣一百里,南到瑞州三百里,北到武平縣一百八十里,東南到錦州一百八十里,東北到川州一百八十里,西南到建州八十里,西北到惠和縣一百八十里。
興中州城址即今朝陽市老城區,位於遼西大凌河谷。2003年,老城區發現三燕龍城遺址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考古發掘表明,該城址從十六國時期一直沿用到現代,其中就疊壓著元朝時期的興中州城。此外,在市區南郊,還發現了漢柳城遺址(遼寧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印證了史書中慕容皝柳城之北築龍城的記載。
元一統志》中提及的興中州境內山川:
大凌河:大凌河自建州界流經興中州東南,下流入義州境。
小凌河:小凌河在興中州南一百五十里,源出玉泉井溢而成川,流入錦州界。
和龍山:和龍山在興中州東,南北長六十里,東西廣三十里,一峰特聳,號曰天柱孤峰。
柏山:興中州南三十里,綿亘柏山。
青巒嶺:青巒嶺在興中州西八十里,有金岩寺。
競秀山:競秀山在興中州南三十里。
金山:金山在興中州北三十里。

出土文獻

《大元懿州路興中州大通法寺常住地產碑記》,鄉曲晚進東岩樵隱安思道撰。
《興中州達魯花赤也先公平治道塗碑記 》,鄉曲後學林□撰。

著名人物

荊乾臣元曲作家,家住元朝大寧路興中州。 雖生長豪族,但能折節讀書。少年時遊學於燕地(今河北、北京一帶)。元代鐘嗣成錄鬼簿》記其官職為“參軍”,元代王惲《狄澗先生大全集》卷二十三有 《送荊書記乾臣北還詩並序》,作“乾臣參議”,並記錄了他在至元年間曾隨忻都等東征日本事(詳見孫楷第元曲家考略》)。荊乾臣代表作有《醉春風》、《醉花陰北》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