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門

弘光門

弘光門是十六國時期三燕龍城和龍宮正門,又名洪光門。前燕慕容皝始建,後燕慕容熙重修,焚毀於北燕滅亡時。北魏營州龍城,改造弘光門台基,復建此門作為龍城內城南門。

弘光門現存遺蹟龍城宮城南門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2004年入選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歷史文化,前燕始建,後燕擴建,奪門弒君,升門觀變,鸛雀斷折,闕下混戰,焚於兵火,北魏改建,考古遺址,地理信息,

歷史沿革

前燕時期:燕王慕容皝將都城從棘城遷到龍城,始建弘光門。城門坐北朝南,為三門道,門址和城牆全部為黃土夯築。
後燕時期:慕容熙在位時對弘光門進行了改擴建。其位置與原址重疊,也是三門道。在門道內設定有磚和木柱等。
北燕時期:馮跋通過政變建立北燕,仍都龍城,沿用弘光門,後改稱洪光門。馮跋在位期間,地震山崩,洪光門裝飾的鸛雀折斷。
北魏時期:熙平二年,重建龍城。弘光門形制發生較大變化,東西兩門道被堵死,只留中門通行。
唐朝時期:開元五年,於柳城築營州城。對原門墩南北兩端和城牆進行了增補,門墩用磚包裹,門道中砌有磚路。
遼朝時期:完葺柳城設定霸州,重熙十年升為興中府。遼代門址疊壓在唐代門址上,方向和格局都相似於唐代,但規模有所減小,門墩底部以大塊條石為基礎,門道用石板鋪就。遺址留有被燒焦的粗大立柱,表明該城門最終被大火燒毀獄朽察陵並徹底廢棄。

歷史文化

前燕始建

弘光門始建於前燕慕容皝時期,與和龍宮同時修建。據《晉書》和《十六國春秋》記載,公元341年1月,前燕王慕容皝派大臣陽裕、唐柱,在“柳城之北,龍山之西”築造新都,並改柳城為“龍城縣”。公元342年10月,慕容皝自大棘城遷都於龍城。後因見黑白二龍在城東龍山(今鳳凰山)頂戲翔,於是設壇祭祀,隨即將龍城新宮命名為“和龍宮”。並建龍翔佛寺于山上。
此外,《讀史方輿紀要》也有相似記載:“鹹康七年,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龍山之西,為福德之地,乃營制宮廟,改柳城為龍城。八年,遂遷都焉。尋號新宮曰和龍宮,宮門曰弘光門。”由記載可知,弘光門即是和龍宮的宮門。

後燕擴建

後燕時期,慕容熙曾重修擴建弘光門。《晉書·慕容熙載記》記載:“(慕容熙)擬鄴之鳳陽門,作弘光門,累級三層。”由記載可知,慕容熙模仿鄴城鳳陽門,重建了弘光門,城樓有三層。
慕容熙在位期間,荒淫無道,大興土木,除了擴建弘光門之外,還為其皇后苻訓英修建了“龍騰苑”、“承華殿”等大型工程,消耗了大量民力物力。慕容熙在位末期,民怨四起,君臣之間的矛盾也達到了頂峰。

奪門弒君

後燕末期,弘光門發生了由馮跋高雲等人主導的奪門政變。《讀史方輿紀要》記載:“義熙三年,馮跋等作亂,廢其主慕容熙,攻弘光門,推高雲為主。”
弘光門
後燕時期龍城
義熙三年(407年)慕容熙皇后苻氏(苻訓英)去世,慕容熙披髮跣足,出城北為其送葬。此時,因慕容熙暴虐而出逃在外的中衛將軍馮跋等人趁機發動政變,推舉高雲(慕容雲)為主。馮跋之弟馮乳陳等率眾攻破弘光門,禁衛皆逃散。叛軍遂入宮受甲,閉門拒守。在龍城婆戶循北郊送葬的慕容熙得知政變後,連夜趕回城下,卻未能攻克龍城北門。高雲遂於乙丑日在龍城即天王位。(高云為北燕首任君跨腳主,一說將其列為後燕末代君主。)反攻失敗的慕容熙退逃到龍騰苑,微服躲入林中,於丙寅日被抓獲,為高雲所弒。

升門觀變

高雲在位五年後,寵臣離班又將高雲殺害,宮內大亂。《讀史方輿紀要》記載:“云為寵臣離班等所弒。馮跋升弘光門觀變,遂自立為天王,仍都龍城。”
離班弒君後,馮跋登上弘光門城樓,察看和龍宮里的變亂。馮跋見高雲已死,於是誅殺離班,即位稱天王。(馮跋為北燕第二任君主,一說將其列為北燕首位君主。)

鸛雀斷折

馮跋在位期間,地震山崩,致使弘光門城樓上裝飾的鸛雀折斷。又地震,將右寢宮震壞。北燕君臣憂慮此為上天示警,於是分遣使者巡行郡國,問百姓疾苦,對沒有生存能力的孤兒和年老者,賜以谷帛。

闕下混戰

北燕建立以來,軍事上一直受到北魏的壓迫。馮跋去世後,國勢日衰。馮跋的繼任者馮弘不願投降北魏,於是派人聯絡高句麗,希望能獲得庇護。《陵膠熱多資治通鑑》記載:“魏人數伐燕,燕日危蹙。”北燕大臣勸說燕王馮弘速派太子入質北魏,馮弘卻說:“若事急,且東依高麗(高句麗)以圖後舉。”
弘光門
北燕時期疆域
北魏大軍伐燕,攻克白狼城,兵鋒直指和龍(龍城),情勢危急。高句麗王派葛盧、孟光率軍數萬趕來龍城,駐紮於城外臨川(今大凌河一側),接應北燕王馮氏一族東逃。北燕尚書令郭生,因百姓不願跟隨高句麗東遷,於是便打開城門,欲引此時也已經抵達龍殼去只城外的北魏軍入城。然而,因臨川駐紮的高句麗軍虎視眈眈,北魏軍恐其中有詐,未敢貿然入內。郭生只得帶領叛軍,自行攻打燕王宮城(即和龍宮)。燕王馮弘則引高句麗軍自東門入城,共同平叛。燕王軍、叛軍、高句麗軍,三方混戰於闕下(即指宮門弘光門下)。北魏軍則觀望於城外。郭生遂戰死。

焚於兵火

據《資治通鑑》記載,高句麗軍隊入城後“大掠城中”,把龍城歷代積累的財富劫掠一空。同時北燕武庫的精良裝備也被高句麗軍換用——“脫弊裘,取燕武庫精仗”。高句麗軍使難民“方軌而進”,隊伍“前後八十餘里”,將龍城人口悉數遷往高句麗。最後,火燒龍城,“焚宮殿,火一旬(十日)不滅全巴笑”。這場十日未滅的大火焚毀了和龍宮以及弘光門,龍城也幾乎台己台成為廢墟。

北魏改建

北燕馮氏東逃高句麗後,北魏占據龍城。
太平真君五年,於龍城設營州
熙平二年(517年)修葺龍城。這次修葺中,原本三門道的弘光門台基被改建,左右兩門道被堵死,只保留中間門道,用作新城內城南門。

考古遺址

龍城宮城南門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北大街朝陽北塔東南150米處。
城門坐北朝南,東西長40米,南北寬30米,面積為1200平方米;現存部分由大型夯土城門墩台、石砌門道、南北向石子路面、磚路和東西向延伸的城牆構成。
考古發掘證實,此處為三燕時期始建的龍城宮城南門遺址所在,從發現到的遺蹟和出土遺物上判斷推,此城門址共歷五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分別為前燕始建,後燕的改擴建,延至北魏,再至唐代,最後到遼金、元的廢止,時間跨躍1000餘年。
龍城始建於公元341年,介於曹魏鄴城和北魏洛陽城之間,是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環,是研究中國古代都城發展演變的重要實物資料。

地理信息

弘光門遺蹟——龍城宮城南門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北大街西側。
朝陽城自前燕慕容皝建城以來,先後作為三燕龍城、北魏營州昌黎郡、隋朝柳城郡、唐朝營州柳城、遼朝霸州、金朝興中府、元朝興中州、明朝營州後屯衛、清代三座塔廳、民國朝陽縣,城址歷朝沿用,直至現代。現存三燕龍城遺址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升門觀變

高雲在位五年後,寵臣離班又將高雲殺害,宮內大亂。《讀史方輿紀要》記載:“云為寵臣離班等所弒。馮跋升弘光門觀變,遂自立為天王,仍都龍城。”
離班弒君後,馮跋登上弘光門城樓,察看和龍宮里的變亂。馮跋見高雲已死,於是誅殺離班,即位稱天王。(馮跋為北燕第二任君主,一說將其列為北燕首位君主。)

鸛雀斷折

馮跋在位期間,地震山崩,致使弘光門城樓上裝飾的鸛雀折斷。又地震,將右寢宮震壞。北燕君臣憂慮此為上天示警,於是分遣使者巡行郡國,問百姓疾苦,對沒有生存能力的孤兒和年老者,賜以谷帛。

闕下混戰

北燕建立以來,軍事上一直受到北魏的壓迫。馮跋去世後,國勢日衰。馮跋的繼任者馮弘不願投降北魏,於是派人聯絡高句麗,希望能獲得庇護。《資治通鑑》記載:“魏人數伐燕,燕日危蹙。”北燕大臣勸說燕王馮弘速派太子入質北魏,馮弘卻說:“若事急,且東依高麗(高句麗)以圖後舉。”
弘光門
北燕時期疆域
北魏大軍伐燕,攻克白狼城,兵鋒直指和龍(龍城),情勢危急。高句麗王派葛盧、孟光率軍數萬趕來龍城,駐紮於城外臨川(今大凌河一側),接應北燕王馮氏一族東逃。北燕尚書令郭生,因百姓不願跟隨高句麗東遷,於是便打開城門,欲引此時也已經抵達龍城外的北魏軍入城。然而,因臨川駐紮的高句麗軍虎視眈眈,北魏軍恐其中有詐,未敢貿然入內。郭生只得帶領叛軍,自行攻打燕王宮城(即和龍宮)。燕王馮弘則引高句麗軍自東門入城,共同平叛。燕王軍、叛軍、高句麗軍,三方混戰於闕下(即指宮門弘光門下)。北魏軍則觀望於城外。郭生遂戰死。

焚於兵火

據《資治通鑑》記載,高句麗軍隊入城後“大掠城中”,把龍城歷代積累的財富劫掠一空。同時北燕武庫的精良裝備也被高句麗軍換用——“脫弊裘,取燕武庫精仗”。高句麗軍使難民“方軌而進”,隊伍“前後八十餘里”,將龍城人口悉數遷往高句麗。最後,火燒龍城,“焚宮殿,火一旬(十日)不滅”。這場十日未滅的大火焚毀了和龍宮以及弘光門,龍城也幾乎成為廢墟。

北魏改建

北燕馮氏東逃高句麗後,北魏占據龍城。
太平真君五年,於龍城設營州
熙平二年(517年)修葺龍城。這次修葺中,原本三門道的弘光門台基被改建,左右兩門道被堵死,只保留中間門道,用作新城內城南門。

考古遺址

龍城宮城南門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北大街朝陽北塔東南150米處。
城門坐北朝南,東西長40米,南北寬30米,面積為1200平方米;現存部分由大型夯土城門墩台、石砌門道、南北向石子路面、磚路和東西向延伸的城牆構成。
考古發掘證實,此處為三燕時期始建的龍城宮城南門遺址所在,從發現到的遺蹟和出土遺物上判斷推,此城門址共歷五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分別為前燕始建,後燕的改擴建,延至北魏,再至唐代,最後到遼金、元的廢止,時間跨躍1000餘年。
龍城始建於公元341年,介於曹魏鄴城和北魏洛陽城之間,是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環,是研究中國古代都城發展演變的重要實物資料。
2019年,由龍城宮城南門遺址龍騰苑遺址等遺址構成的三燕龍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信息

弘光門遺蹟——龍城宮城南門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北大街西側。
朝陽城自前燕慕容皝建城以來,先後作為三燕龍城、北魏營州昌黎郡、隋朝柳城郡、唐朝營州柳城、遼朝霸州、金朝興中府、元朝興中州、明朝營州後屯衛、清代三座塔廳、民國朝陽縣,城址歷朝沿用,直至現代。現存三燕龍城遺址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