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龍宮

和龍宮

和龍宮是十六國三燕時期前燕慕容皝龍城修建的宮殿建築,後燕北燕沿用,焚毀於北燕滅亡時。據《晉書·慕容皝載記》記載,“和龍宮”建築為東晉鹹康七年(341) 前燕慕容皝“使陽裕、唐柱等築龍城,構宮廟”時始建。到東晉永和元年 (345)正式命名為“和龍宮”——“時有黑龍白龍各一,見於龍山,皝親率群僚觀之,去龍二百餘步,祭以太牢。二龍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悅,還宮,赦其境內,號新宮曰和龍”。

和龍宮現存夯土台基及柱礎石等建築遺蹟,位於今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朝陽北塔塔基下。

基本介紹

歷史簡介,規模布局,考古發現,地理信息,

歷史簡介

據《晉書》和《十六國春秋》記載,公元341年1月,前燕王慕容皝派大臣陽裕、唐柱,在“柳城之北,龍山之西”築造新都,並改柳城為“龍城縣”。公元342年10月,慕容皝自棘城遷都於龍城(今遼寧朝陽)。後因見黑白二龍在城東龍山(今遼寧朝陽鳳贈白烏凰山)頂戲翔,於是設壇祭祀,隨即將龍城新宮命名為“和龍宮”,並派人在龍山上建造了一座壯觀的龍翔佛寺。(酈道元《水經注》及沈約《宋書》中稱朝陽黃龍國、黃龍城)。由於慕容皝治國有方,使前燕王朝很快成為北方強大的政權,而以“和龍宮”為核心的燕都龍城也隨之成為了當時東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和交通中心。
和龍宮修建者——慕容皝石像和龍宮修建者——慕容皝石像
前燕滅亡後,後燕北燕相繼建都龍城,並沿用和龍宮宮殿,直到北燕滅亡時和龍宮焚毀於戰火。

規模布局

龍城見於文獻記載的宮城共有4座,即舊宮、和龍宮、東宮、外宮。舊宮指陽裕所建的宮城,和龍宮落成後,舊宮改為東庠,和龍宮謂之新宮。自後燕起,又有東宮和外宮之說,舊宮又似與東宮有關,而外宮資料極少。
文獻典籍和考古發掘關於和龍宮留有較多歷史信息,大體可以還原龍城宮城的布局。
據考古發現,龍城宮城南門位於北門南約500米處。由三條門道、兩道隔牆和兩個墩台構成,墩台兩側有向東西延伸的宮城城牆。宮城南側東牆向東90米後北折,和北大街平行向北延伸,在北門東側約90米處與北牆相接,宮城南側的西牆向西延伸21米後即已被破壞,情況不甚明了。前燕時期,宮城南門門址有3個門道,墩台和城牆都用純淨黃土夯築。東、西門道內各發現2列南北向柱洞,每列6個,形狀有圓形、長方形兩種,柱間距1.9米,兩列之間距約2.5米。後燕時期,門址仍為3個門道,在前燕門址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擴建,主要是對墩台的南北兩端進行了增築。東、西門道寬4米,進深約16米,兩門道內壁下鋪設磚槽。
由於內城的南牆、西牆遺址尚未完整發掘,尚不希台應能確定內城的具體範圍即和龍宮的具體構成。但征諸史籍,宮殿、門闕、武庫、營署等是和龍宮的主要建築。宮殿則由前殿、承乾殿、景雲殿、新昌殿、承光殿、承華殿、東堂、右寢、皇堂、廂屋等殿宇組成。
和龍宮對古制“三朝五門”和“前朝後寢”的運用,在朝會和門禁制度中均有全廈匪所體現。和龍宮乃慕容皝遷都後所建,少榜趨譽量建築為後燕增補,其中前殿、東堂、皇堂均為三燕處理朝政的重地,屬治朝活動區,而承乾殿、新昌殿(及景雲殿)則為殃拜台茅燕朝處所。承華殿專為苻後修建,當與承光殿同屬椒房。慕容皝薨於承乾殿,此殿又似兼為寢宮。前殿是進入和龍宮的第一座大殿,其後還應有中殿、後殿,均排列在中軸線上。古之宮觀苑囿凡以方位為名者,多取整齊對稱的布局,以中軸線為坐標,或左右相對,或前後呼應。有東堂必有西堂,有右寢必有左寢。前殿(中、後殿)之後應為承乾殿和新昌殿。此二殿可用作大宴群臣,體量當非同尋常。景雲殿僅一見,系臨苑而建,詳年無考。承華殿宜置於宮城北部鄰近北門處,高度愈於承光殿,似為重樓式建築。以上僅是有明確記載的宮殿,據北燕亡國之際龍城大火一旬未滅的情況看,龍城內城宮殿的實際數量應該很多。
除和龍宮外,龍城內城尚有舊宮、東宮之謂。永和元年(345)二月,“立東庠於舊宮,以行鄉射之禮,每月臨觀”。慕容皝初居舊宮,和龍宮建成後即將舊宮轉作東庠。在整體布局上,舊宮先於和龍宮而建,而晚於弘光門,可置於城區南北中軸線以東;和龍宮位中,後因不斷增建而趨婚院遙晚北。舊宮自經始至竣工僅為一年數月,想必規模相對較小。
正始三年(409)十月,馮跋“遷(高)雲屍於東宮”。又太平二十二年(430)八月,馮跋重病,其弟馮弘謀亂,而太子馮翼“性仁弱,遂還東宮”。從北燕太子馮翼因宋夫人阻撓不得入宮的細節也可以看出,東宮在和龍宮外,二者求記隔以宮牆,出入各有門徑。東宮在和龍宮東,而和龍宮東又有東庠(舊宮),蓋舊宮既作東庠,又作東宮。

考古發現

和龍宮基址位於今朝陽北塔塔基下,包括北塔廣場一帶。屬於三燕龍城遺址的一部分。
據《朝陽北塔:考古發掘與維修工程報告》的記錄,維修朝陽北塔時在塔基下發掘出了三燕時期宮殿基址,結合歷史文獻記載,確認為三燕“和龍宮”宮殿遺蹟。
該次考古工作中,共發掘出了宮殿夯土台基、主體建築遺蹟、三燕早期及晚期迴廊建築遺蹟等多處三燕“和龍宮”建築殘跡,並出土了四神紋覆斗式柱礎石等三燕時期文物若干。
2003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朝陽市北大街改造,對老城區進行了大面積發掘。此次發掘中發現了龍城宮城南門遺址(即和龍宮正門弘光門)。考古發掘表明這座門址坐北朝南,始建於前燕,徹底廢棄於元代,共經歷了前燕、後燕、北燕、北魏、唐、遼和金元6個時期的建築和改建,歷時1000餘年,這在我國城市考古中是極為罕見的發現。該遺址2004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地理信息

坐標點說明:和龍宮坐標點選取為今朝陽北塔,和龍宮宮殿基址即在今朝陽北塔塔基下。朝陽北塔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85年前後),是北魏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即馮太后)在三燕龍城宮殿(即和龍宮)舊址上,為了給其祖父北燕王馮弘祈求冥福並弘揚佛法而修建。
北塔廣場
除和龍宮外,龍城內城尚有舊宮、東宮之謂。永和元年(345)二月,“立東庠於舊宮,以行鄉射之禮,每月臨觀”。慕容皝初居舊宮,和龍宮建成後即將舊宮轉作東庠。在整體布局上,舊宮先於和龍宮而建,而晚於弘光門,可置於城區南北中軸線以東;和龍宮位中,後因不斷增建而趨北。舊宮自經始至竣工僅為一年數月,想必規模相對較小。
正始三年(409)十月,馮跋“遷(高)雲屍於東宮”。又太平二十二年(430)八月,馮跋重病,其弟馮弘謀亂,而太子馮翼“性仁弱,遂還東宮”。從北燕太子馮翼因宋夫人阻撓不得入宮的細節也可以看出,東宮在和龍宮外,二者隔以宮牆,出入各有門徑。東宮在和龍宮東,而和龍宮東又有東庠(舊宮),蓋舊宮既作東庠,又作東宮。

考古發現

和龍宮基址位於今朝陽北塔塔基下,包括北塔廣場一帶。屬於三燕龍城遺址的一部分。
據《朝陽北塔:考古發掘與維修工程報告》的記錄,維修朝陽北塔時在塔基下發掘出了三燕時期宮殿基址,結合歷史文獻記載,確認為三燕“和龍宮”宮殿遺蹟。
該次考古工作中,共發掘出了宮殿夯土台基、主體建築遺蹟、三燕早期及晚期迴廊建築遺蹟等多處三燕“和龍宮”建築殘跡,並出土了四神紋覆斗式柱礎石等三燕時期文物若干。
2003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朝陽市北大街改造,對老城區進行了大面積發掘。此次發掘中發現了龍城宮城南門遺址(即和龍宮正門弘光門)。考古發掘表明這座門址坐北朝南,始建於前燕,徹底廢棄於元代,共經歷了前燕、後燕、北燕、北魏、唐、遼和金元6個時期的建築和改建,歷時1000餘年,這在我國城市考古中是極為罕見的發現。該遺址2004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地理信息

坐標點說明:和龍宮坐標點選取為今朝陽北塔,和龍宮宮殿基址即在今朝陽北塔塔基下。朝陽北塔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85年前後),是北魏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即馮太后)在三燕龍城宮殿(即和龍宮)舊址上,為了給其祖父北燕王馮弘祈求冥福並弘揚佛法而修建。
北塔廣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