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
地理環境
- 道路里至
- 興中州城
- 境內山川
- 鄉鎮
歷史文化
- 出土文獻
- 寺廟古蹟
興中州,元代散州。至元二年降興中府置州,後復為府,至元七年再降為州。隸屬大寧路,至正二年(1342)改屬懿州路。1明朝初年置營州後屯衛於興中城。永樂元年大寧都司營州衛內遷,興中城廢,地入蒙古兀良哈部。清朝初年,興中州廢墟...
《興中州達魯花赤也先公平治道塗碑記》,元代碑記 ,鄉曲後學林氏撰,收錄於哈達清格《塔子溝紀略》。該文記述了元統甲戌年(公元1334年)興中州達魯花赤也先公,組織百姓修治青巒嶺道路的事跡。作品原文 《興中州達魯花赤也先公平治道塗...
《大元懿州路興中州大通法寺常住地產碑記》,元代安思道所作碑記,原碑發現於遼寧省朝陽市。作品原文 創作背景 元朝至正年間,興中州大通法寺僧人為明確寺院地產,請當地文人安思道創作了這篇碑文,刻石立碑為憑。該文後收錄於《塔子溝...
其中,直轄刺史州(級別低於節度州)二:安德州(領安德縣)、黔州(領盛吉縣);直轄縣四:興中縣、營丘縣、象雷縣、閭山縣。金代沿襲遼代仍設興中府,隸屬北京路。元代撤府,降為興中州,隸屬大寧路。明初於興中故城置營州衛,...
《興中府某氏見山樓》,元代趙孟頫詩作,收錄於《松雪齋集》。 興中府(今遼寧朝陽)是元代興中州前身,境內有龍山(又名“和龍山”),即今鳳凰山。隋文帝曾詔命在營州(興中府前身)龍山立祠,遙祭北鎮山醫無閭。 [1]詩中描寫的即是興...
領興中州(至元七年興中府降為州)、義州、瑞州、高州、錦州、利州(至元五年和州併入利州)、惠州、川州、建州等九州,以及大定縣、龍山縣、富庶縣、和眾縣、金源縣、惠和縣、武平縣等七縣。 [1-2]...
孝行鄉,元代興中州下轄鄉 ,依託興中州城郭所設,故地位於今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歷史概況 孝行鄉是元代興中州(今遼寧朝陽)所轄鄉。孝行鄉所在的 興中州初屬大寧路,至正二年後改屬懿州路。明初廢。文獻記載 《大元一統志·遼陽...
“興中州,金興中府,領興中縣及洪寧縣,元因之。至元二年縣皆省,降府為興中州,尋復為興中府,七年復降為州。隸大寧路。又有永德縣,亦金興中府所屬,元省入興中州。金省二縣,惟存興中、營邱,尋又更營邱為洪寧縣。”
十六國時期慕容鮮卑始建龍城(朝陽城前身)為三燕都城,北魏至隋唐時期設營州,遼金時期置興中府 [1],元代設興中州,明洪武年間置營州衛,清末置朝陽府。1984年6月30日,朝陽升為省轄市。朝陽東連瀋陽都市圈,南臨渤海之濱,西接京津冀...
三座塔本遼代興中府、元代興中州。三座塔城原址現為遼寧省朝陽市老城區一帶。三座塔舊城始建於前燕慕容皝時期,稱龍城(現存 三燕龍城遺址,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魏設營州。隋為柳城郡。唐為營州柳城。遼修葺柳城設霸州...
朝陽城歷史上稱作龍城、柳城,始建於公元341年,是中國古代兩晉十六國時期前燕、後燕、北燕(統稱“三燕”)的都城。唐朝時是東北的軍事重鎮營州所在地。遼朝時是中京道興中府治所。元朝設興中州。明朝永樂初年被廢棄。清朝初年在舊址...
《通濟橋記》,元代碑記,建州儒學正安思道為紀念興中州達魯花赤阿拉那失里創建通濟橋而作。《通濟橋記》原碑於1957年從朝陽縣喇嘛廟(佑順寺)大門內屏牆中拆出。《通濟橋記》碑文今收錄於《朝陽縣交通志》、《朝陽縣文史資料 第...
遼興宗重熙十年,升霸州置興中府。黔州劃歸興中府管轄。金朝時期,黔州廢。改設黔城鎮,隸屬北京路興中府興中縣。元朝時期,黔城鎮廢。地屬興中州東境。文獻記載 《遼史·第三十九卷·志第九·地理志三·中京道》所載興中府轄下黔州...
南至興中州界獨山一百四十里。北至蒙古行營界蝦蟆山一百里。東到懿州二百二十里。西到武平縣一百五十里。南到興中州一百八十里。北到臨潢府一千五十里。東南到義州一百八十里。東北到鹹平府六百二十里。西南到金源縣三百里。西北到...
南至興中州界獨山一百四十里。北至蒙古行營界蝦蟆山一百里。東到懿州二百二十里。西到武平縣一百五十里。南到興中州一百八十里。北到臨潢府一千五十里。東南到義州一百八十里。東北到鹹平府六百二十里。西南到金源縣三百里。西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