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學寺(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三學寺)

三學寺(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三學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學寺位於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燕都街道狼山東麓。寺院始建於遼代,原址位於興中府(遼寧朝陽)城西。金朝大定七年,遷建於遼代祥巒院廢址處,即今狼山東麓,同時成立千人寺邑供養僧徒,今存三學寺碑(遼寧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記其事。

三學寺是遼、金兩代的佛教學院,是專門培養經律論三學法師的佛教機構(“經律論者,戒定慧之法耳”),非當時一般寺廟可比。三學寺幾度興廢,2002年,經住持仁超法師申報並籌資,在金代遺址處逐步修復該寺院。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寺院規模,地理信息,

歷史沿革

三學寺之得名,源於佛教的戒學(根據大小乘的不同,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定學(禪定,擯除雜念專心致志觀悟四諦)和慧學(有厭、無欲、見真),其淵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有資料稱“三學”之說為玄奘所創。寺內現存的金代三學寺碑(遼寧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記載:“三學者其來遠矣,爰自於唐肇起之也。”此“三學”概括了全部佛教教義,可以理解為是學習佛教的人必須遵守的基本規矩。
遼朝時期,始建三學寺於興中府城西。興中府選擇德行清高的僧人為主持,並舉薦全境內佛學優秀者為三宗法師。受舉薦者,必先經官府指派的官員從三藏經書中出題進行考試,錄取前三名,分別任命為三宗法師。三宗法師負責向僧眾講授經律論,進而啟迪戒定慧三學(“經律論者,戒定慧之法耳”)。
金滅遼期間,興中府西的三學寺毀於戰火。
金朝時期,因寺廟焚毀,三學法師與僧徒不得不寄居於私院傳法。大定五年(1165年),高思廉出任興中府尹,出遊狼山,見有遼祥巒院廢址,乃與三學法師商議,將三學寺遷建於狼山。遂將僧徒安頓於此,並建千人寺邑供養。今存三學寺碑記其事。
金代以後,三學寺幾度興廢,上世紀末僅餘寺院基址和三學寺碑一座。
2002年,經住持仁超法師申報並籌資,開始寺院修復工程。歷時8年,至2009年基本完成了整個寺院的修復,並被朝陽市民族宗教委員會批准為合法的佛教活動場所。
2009年4月26日,三學寺隆重舉行了大雄寶殿揭匾暨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亦稱“三如來”、“橫三世佛”)開光慶典法會。

寺院規模

修復後的三學寺雖然與金大定五年所建的三學寺不甚統一,但基本上是仿遼金建築的總格局,椽檐等為仿木結構,斗拱皆彩繪。
大雄寶殿高18.34米,面展30.5米,進深18.5米,總建築面積564平方米,坐北朝南並偏西5°,坐落在金代三學寺遺址的後側上方。整個金代三學寺基址以大廳的形式被合理地罩護起來,暫時覆蓋於地下,待將來條件成熟,可將金代三學寺遺址重新展現於地表,把整個大廳變為金代佛教文化展廳。大廳的頂部,就是今大雄寶殿前平台。出於長遠考慮,新修的整個大雄寶殿的地面高出三學寺原地表3米餘。這就形成了上下兩殿,上為釋迦牟尼佛的大雄寶殿,下為地藏王菩薩的地藏殿。
沿踏步蹬階而上,就步入了大殿前平台,平台與踏步的邊緣用56根漢白玉雕柱和54塊漢白玉雕板以鉚榫結構建成護欄,規整潔淨,把三學寺建築襯托得更加肅穆莊嚴。

地理信息

三學寺位於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燕都街道狼山東麓。
三學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