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析
基本釋義
1.獨生的竹。
2.古代的一種管樂器。因用孤竹製成,故名。
3.古代樂曲名。
4.商周時國名。國都在今河北唐山灤南。
5.《莊子・讓王》:"昔周之興,有士二人,處於孤竹,曰
伯夷、
叔齊。"後遂用"孤竹"借指伯夷、叔齊。
6.竹的一種。
7.
複姓。見《通志.氏族二》。
引證詳解
(1).獨生的竹。
《周禮·春官·大司樂》:“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冬日至,於地上圜丘奏之。” 鄭玄 註:“孤竹,竹特生者。” 賈公彥 疏:“孤竹,竹特生者,謂若 嶧陽 孤桐。”
漢 班固 《東京賦》:“爾乃孤竹之管,雲和之瑟,雷鼓鼝鼝,六變既畢,冠華秉翟,列舞八佾。”
漢 劉楨 《贈從弟》詩之二:“鳳凰集南嶽,徘徊孤竹根。”
唐 楊炯 《盂蘭盆賦》:“孤竹之管,雲和之瑟,麒麟在郊,鳳凰蔽日。”
(2).古代的一種管樂器。因用孤竹製成,故名。
晉
葛洪《抱朴子·博喻》:“ 嶧陽 孤桐,不能無弦而激哀響; 大夏 孤竹,不能莫吹而吐清聲。”
晉 張協 《七命》之二:“吹孤竹,拊雲和,淵客唱《淮南》之曲,榜人奏《采菱》之歌。”
北周
庾信《變宮調》之二:“孤竹調陽管,空桑節雅弦。”
宋 張先 《菩薩蠻》詞之一:“佳人學得 平陽 曲,纖纖玉筍橫孤竹。一弄入雲聲,海門江月清。”
(3).古代樂曲名。
北周
庾信《為晉陽公進玉律秤尺斗升表》:“奏黃鐘而歌大呂,變孤竹而舞《雲門》。”
《資治通鑑·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百官皆以為然,乃行之” 元 胡三省 註:“空桑、孤竹之韻足以禮神,《雲門》、《大夏》之容無虧觀德。”
(4). 商 周 時國名。在今 河北省 盧龍縣 。
《國語·齊語》:“遂北伐 山戎 ,刜 令支 、斬 孤竹 而南歸。” 韋昭 註:“二國, 山戎 之與也。 令支 ,今為縣,屬 遼西 , 孤竹 之城存焉。”
南朝 梁 任昉 《百辟勸進今上箋》:“ 山戎 孤竹 ,束馬景從。”
唐 張說 《吊國殤文》:“北伐兮東胡,邈 遼陽 兮 孤竹 。”
明 唐寅 《出塞》詩之一:“摐金出 孤竹 ,飛旗掩二 榆 。”
(5).《莊子·讓王》:“昔 周 之興,有士二人,處於 孤竹 ,曰 伯夷 、 叔齊 。”後遂用“ 孤竹 ”借指 伯夷 、 叔齊 。
晉
葛洪《抱朴子·博喻》:“ 孤竹 不以絕粒易 鹿台 之富, 子廉 不以困匱貿銅山之豐。”
南朝 宋 范曄 《逸民傳論》:“ 武 盡美矣,終全 孤竹 之絜。”
唐 李德裕 《贈右衛將軍李安制》:“往者, 產 祿 擅朝, 充躬 交亂,每念王室,殆於阽危,不憚芳蘭之焚,竟全 孤竹 之志。”
(6).竹的一種。
宋 贊寧 《筍譜·孤竹筍》:“ 襄陽 薤山 下有孤竹,三年方生一筍。及筍成竹,竹母已死矣。”
(7).複姓。
見《通志·氏族二》。
孤竹國
探究佐證
孤竹國之謎,存世千載。近年來,唐秦兩地有關專家對孤竹國的探究,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唐山地區灤南縣所發現的有關孤竹國和殷商的系列玉器,為孤竹國中心的探究提供了明確的佐證。
地址
唐山灤南大馬莊區間,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有殷商遺址發現。如“小賈莊蓮台寺商代遺址”等。該地區除發現大量玉文字器,還發現了帶有孤竹國先祖的名諱“亞微”銘文的青銅器多件。如青銅觚、青銅鼎等。以上器物,經國內專家學者認定,全是殷商孤竹遺物。故此論證,唐山灤南即是孤竹國中心。
誕生
孤竹國誕生於商朝初年(約公元前1600年),北方大國,是灤河下游渤海之陽(海陽)最早的王族封賞制諸侯國。它的出現,表明冀東、遼西地區文化已高度發達。大致說來,孤竹國興於殷商,衰於西周,亡於春秋。從立國到滅亡存在約940年(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孤竹先民是禮儀之邦、文明之邦,距今約3600餘年。
地域
孤竹國範圍廣袤,約含概今天太行山以東、內外蒙古以及東北和朝鮮地區。其夏代遺蹟無考。商代遺蹟、遺物,遍及京津和遼西地區。近年來,唐山市灤南縣新發現有關孤竹國重要物證,如帶有玉文字的玉璧、玉圭、玉鉞、玉冠等大量文物。通過文物釋讀佐證了孤竹國中心就存在於灤南大地,從而解決了”孤竹國“中心即”孤竹城“的歸屬問題。千年孤竹迷案終於大白於天下。【文字來源於”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12月第十四卷,第四期——第48-54頁李良戈的《孤竹國“所在地探究》】
國名解釋
學術界對孤竹國名主要解釋為:
一,“孤竹”亦寫作“觚竹”,“觚”是青銅製的酒器,“竹”是用以記事的竹簡;
二,根據《急就篇》
顏師古註:“觚者,學書之牘,或以記事,削木為之”所記,認為“觚”和“竹”同為書寫物。
地理位置
孤竹國是位於今唐山灤南為中心的一個商朝起源地的國家,其地廣袤,今京津唐、遼寧、內外蒙、吉林、黑龍江、朝鮮,皆在其境內。孤竹國中心因背山面海,既有鹽鐵之利,又有出海之便,是整個北方和東北地區人們聯絡中原的咽喉所在。故此,唐山在當今依然是整個河北乃至京津唐環渤海地區的重要戰略要地和經濟特區。其重要物產食鹽、鋼鐵、煤炭等戰略資源,早已聲名四海。
史書記載
關於
孤竹國建國的時間,據《史記·
伯夷列傳》注引《索隱》所記:“孤竹君是殷湯三月丙寅日所封”。是為孤竹侯國。殷墟甲骨卜辭文中稱“竹侯”。時在商湯建立商朝之初,一說是商湯十八年(待考),約公元前1600年。
據史書記載,孤竹國為“四荒”之一,應為商王朝在北方的大國。其國君姓墨胎氏。《史書、殷本紀》:“契為子姓,其後分封,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即孤竹國君為五帝之一”契“的後裔。
近年來,唐山市夷齊文化研究會研究成果表明:孤竹君為墨姓,因居灤河下游,洪水時常泛濫,孤竹先民擇高台而居,故,又有“墨台(胎)氏”之稱謂。
早期
約公元前1600年前,孤竹先人為先商部族墨氏一支。商部族南下
中原時,墨氏一支留在故土作為其後盾,源源不斷將戰略所需物資運抵中原,為商祖最終問鼎中原,“殷革夏命”起到重要的戰略支撐和經濟支持。考古發現,孤竹先民可能就是“紅山”族人南下的貴族群體。
中期
商代中葉,孤竹國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北方和東北地區的物資轉運貿易,多在其間進行。這個時期的孤竹國,無論文化經濟都較發達,聲名四海。殷墟甲骨亦有多件甲骨記載孤竹之事。
晚期
商末,孤竹國為西周分化。西周在其西部建立了燕國,管控孤竹及其北方屬地和方國。箕子東遷時,大部孤竹先民同往朝鮮。故,此時的“孤竹國”已名存實亡。孤竹國疆域,逐漸被新封賞方國壓縮於燕南地區。隨後,又析孤竹為令支,孤竹國屬地再次縮小。公元前664年(
周惠王13年)山戎出兵伐燕國,燕向齊國求援,齊桓公為救燕出兵伐山戎,“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而南歸”,至此,“孤竹國”鮮見史書記載。
發現
1973年,遼寧朝陽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發現的青銅罍,就帶有"觚竹"銘文。近年來,河北唐山灤南縣發現了幾百件殷商帶有銘文的玉禮器、玉冊等有關“孤竹國”重要文物,從而把千年孤竹國之謎,昭告於天下。
《
史記索隱》載:“高湯三月丙寅(前1027)封孤竹”。“孤竹”本名“觚竹”,“觚”指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竹”當指刻字記事用的玉簡、竹簡、木簡等文字載體。
孤竹國君及其王子,在殷商國度歷任要職。及至商末,孤竹國走出了兩位聖賢--——伯夷和叔齊。伯夷叔齊忠於祖國,恥為周臣。其兄弟讓國,叩馬諫伐、不食周栗,隱於首陽,採薇而食,餓死首陽的故事,千古傳唱。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兮?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管子曰:“故伯夷、叔齊非於死之日而後有名也,其前行多備矣"。
韓非子曰:"聖人德若堯舜,行若伯夷"。
孔子曰:“伯夷叔齊,古之賢人也。”
孟子曰:“伯夷叔齊,聖之清者也”。“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
屈原歌曰:“行比伯夷,置以為像也。”……
歷代帝王更是對伯夷、叔齊倍加稱頌。據《永平府志》記載,清康熙永平知府彭士聖《重修清節祠碑記》云:“……自漢熹平五年已有祠。唐天寶七載祀義士八人於郡縣。崇祭則自此始。宋大中祥符四年曾訪廟遣官致祭。‘清惠’、‘仁惠’諡號則封於政和三年。進侯加公則更於元至元十有八年。至順元年頒廟額曰‘清聖’,古廟久廢。移於郡城內東北隅,為明洪武九年。郡丞梅珪所建,未幾復廢。景泰五年,郡守張茂乃重建於孤竹故城。成化九年郡守王璽請於朝,賜今額御定祭文……弘治十年,郡守吳傑重修。嘉靖二十六年,郡守張玭重修。隆慶六年,郡守辛應乾,萬曆十一年兵備雷以仁、郡守任凱,二十七年郡守徐準、曹代蕭等,皆經重修……”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帝,皆有詩文歌頌伯夷叔齊。
毛澤東留下了“外辱需人御,將軍獨採薇。“的詩句,借伯夷、叔齊清名,讚頌為抗日戰爭衛國殉難的戴安瀾將軍。
君主
歷任君主
一, 高祖墨 二,高祖契 三,曾祖商 四,祖熤 五,祖丙 六,父丙 | | | | |
父丁 | 墨胎竹猷 | | 第七任孤竹國國君 | 見《亞微罍考釋》 |
亞微 | 墨胎初 | ?- 商紂王 六十一年 | 父丁之子 | 見《亞微罍考釋》、《 史記索隱 》 |
亞憑 | 墨胎馮 | 商紂王 六十一年-? | 亞微之次子 | 見《史記·卷061·伯夷列傳》、《 路史 ·國名記》 |
此後世系失考 | | | | |
綜合信息
“孤竹”一名,亦作“觚竹”,最早見於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甲骨卜辭有關竹氏的活動,有40多條紀錄。
河南安陽,河北唐山灤南、秦皇島盧龍,遼寧喀左等地發現的有關孤竹國——甲骨文、青銅器、玉文,以及《國語》、《管子》、《韓非子》、《史記》等古籍對孤竹均有記載。
學術界對孤竹國名主要解釋為:
一,“孤竹”亦寫作“觚竹”,“觚”是青銅製的酒器,“竹”是用以記事的竹簡;
二,根據《急就篇》顏師古註:“觚者,學書之牘,或以記事,削木為之”所記,認為“觚”和“竹”同為書寫用物。
據《史記·伯夷列傳》注引《索隱》所記:“孤竹君是殷湯三月丙寅日所封”。是為孤竹侯國。殷墟甲骨卜辭文中稱“竹侯”。時在商湯建立商朝之初,一說是商湯十八年(待考),約公元前1600年。然,從新發現有關孤竹國文物推斷,孤竹國建國可能要遠早於《史記》記載的殷商之初。
孤竹國建國的時間,應在夏末商封孤竹君前。據《史記·伯夷列傳》注引《索隱》所記:“孤竹君是殷湯三月丙寅日所封”。是為孤竹侯國。殷墟甲骨卜辭文中稱“竹侯”。時在商湯建立商朝之初,一說是商湯十八年(待考),約公元前1600年。
關於孤竹國滅亡的時間,一說根據《春秋》和《國語·齊語》所記,春秋時北方山戎(即後世鮮卑)侵燕,燕告急於第一個當上中原霸主的齊桓公,齊桓公救燕,“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而南歸”。齊桓公這次北伐,打垮了山戎,使其北退;同時擊潰了令支,孤竹國滅。時在齊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
二說根據《管子》所記:大約在四年之後(公元前660年),齊桓公又“北舉事於孤竹、離支(令支)”,徹底征服了山戎與孤竹、令支。山戎獻金(銅)表示歸服,孤竹國和令支國從此消亡。此後孤竹乃成為地名,納入燕國的疆土。
學術界關於孤竹國滅亡的時間一般採取第一種說法,即公元前664年為齊桓公所滅。其實這次齊桓公斬孤竹國君,孤竹國並沒有滅亡。《管子》記述的時間公元前660年,此後孤竹乃成為地名,納入燕國的疆土。孤竹人分別融入山戎或燕人群體。
1955年5月12日的一個午間,
凌源縣海島
營子村民唐永興、
張懷仁等六人在一個叫小轉山子的坡地上耕地時,無意中在地下翻出一件銅器。這件銅器讓他們感到新鮮,於是他們在四周繼續挖掘,不料,這一下子竟然挖出16件銅器。這是解放後遼寧地區首次發現的商周時期銅器窖藏坑,而且多數銅器帶有銘文,填補了遼寧地區商末周初歷史的空白,意義重大。
唐永興等人並不知道挖出的這16件銅器的價值,於是當作廢銅,由互助組與平房子合作社訂立收購契約。眼看著高古銅器要當作廢銅熔煉。這時,唐永興出於好奇拿著其中一件有銘文的卣蓋(就是現陳列於
遼寧省博物館三樓第二展廳的史伐卣)找到當地蒙民完小校長暴鳳賓,暴校長當即與另兩位教師依歷史書籍查對,認出這是周代銅器,
熱河省博物館籌備組得到訊息後,於10日將出土銅器全部取回保存。從發現銅器到入藏博物館,前後還不到一個月時間。之後,這批銅器撥入東北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前身)。除了鴨形尊和燕侯盂調撥到中國歷史博物館(現
國家博物館)之外,其餘現均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青銅器在遼寧地區的大規模發現並沒有就此畫上句號,進入70年代,喀左、
錦州一帶青銅器窖藏的相繼發現,讓人們的目光重新投向了
遼西地區。
1973年3月6日,遼寧省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平房子公社北洞大隊第三生產隊
貧下中農在村南一丘岡上挖石頭時,在距地表30厘米深處發現六件排列整齊的青銅器,五罍一瓿,其中包括著名的“父丁孤竹罍”。
同年5月28日,喀左文化館、朝陽地區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在當地
筆架山上探掘時,又發現六件青銅器,包括一件饕餮紋方鼎和一件蟠龍紋蓋罍。這批銅器相距上次發現銅器的地點才幾米遠。專家們把兩次發現的窖藏坑分別編為北洞一號窖藏與北洞二號窖藏。
1974年12月,喀左平房子公社
山灣子村村北棗樹台子發現一處青銅器窖藏,共有銅器三十二件,其中帶銘文15件。這批銅器的發現距北洞窖藏7公里,距馬廠溝窖藏4公里。
在這么小範圍內連續出土四批大規模銅器窖藏,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注意。
1979年4月,在遼寧
義縣北邊的稍戶營子公社花兒樓大隊,靠近
醫巫閭山的西麓坡地上,出土一批青銅器,共五件。
至此,大規模銅器窖藏的發現才告一段落,然而銅器窖藏相繼被發現,冥冥中似乎預示著商末周初時期遼寧的歷史應該得到合理的解答。
孤竹國子姓,是商王室所封的同姓諸侯。傳說孤竹國君有兩位兒子,長子伯夷,三子
叔齊,伯夷為了尊父命,讓王位於叔齊,悄悄離開孤竹國,西行考察西岐。叔齊尊天理、守規則,長幼有序,也悄悄離開孤竹國西行而去。巧的是,兄弟倆不謀而合,相向西行。一日兄弟倆在邙山相遇,百感交集,抱頭痛哭!
此日,正趕上武王伐商大軍過河。伯夷、叔齊同去勸諫武王,指責武王“父死不葬、可謂孝乎”?伐商,是以下犯上的逆行。武王克商,伯夷和叔齊以商遺民自居,不仕周朝,不食周粟,在
首陽山下採薇而食。
一天,一個老丈發現有兩個外鄉人在首陽山采野菜吃,就好奇的走上前來問伯夷叔齊:“你們二位是哪裡人士,為何自此採薇而食呢?“
伯夷叔齊對這位老丈講明了自己的身事和經歷,老丈隨即答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們想必知道這個道理?你們雖然沒有吃周家的糧食,可你們吃下的野菜不也是周朝的嗎?”二人一聽,頓覺羞愧。於是決意不食一物,最終餓死在首陽山下。
如今,河南偃師依然保存有“叩馬村”古地名,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山西、陝西、甘肅等地,夷齊祠廟遺址和墳冢遺蹟仍在,當地依然傳頌著伯夷叔齊的故事。
伯夷叔齊清名,“光高日月”,與日月同輝。
另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孤竹君,姜姓,殷湯封之遼西令支,至伯夷、叔齊,子孫以竹為氏焉,東莞。”
相傳商湯時,禹封
炎帝的後代墨台氏在孤竹國,孤竹國國君的二子伯夷、叔齊。他們因都想讓位於兄弟而出外流浪,後侍於周文王,但卻阻攔周朝伐商,後因恥於食亂臣之糧,餓死首陽山。他們的“賢”名流傳於世,其後人就有以國名中的竹字為姓,稱為竹氏。因竺和竹同音,漢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為姓竺。
歷史的硝煙已經散去,如今,這批銅器大部分靜靜地躺在遼寧省博物館的展櫃中,它們似乎在召喚我們,向我們訴說歷史的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