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中(歷史地名)

興中(歷史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興中,遼朝明朝時期歷史地名,本唐朝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

遼朝重熙十年,升霸州興中府,改霸城縣興中縣。興中之名由此始。元朝至元七年,撤興中府設興中州。明朝洪武年間,設營州後屯衛駐興中城。永樂元年,營州衛內遷,地入蒙古兀良哈部。興中之名遂廢。

清朝初年,興中城廢墟陸續遷來蒙漢移民,因城內尚存三座古塔,遂得名“三座塔”,蒙語則稱作“古爾板蘇巴爾漢”。乾隆年間設三座塔廳,後設朝陽縣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文獻記載,地理信息,

歷史沿革

漢朝時期,為柳城縣地。
十六國時期,慕容皝在漢柳城之北築龍城,並定都於此。曾長期作為昌黎郡治所。
北魏時期,設營州,治龍城縣
隋朝時期,設營州。隋煬帝廢州,改設柳城郡
唐朝時期,設營州都督府於柳城縣。唐末被奚人占據。
遼朝時期,修葺柳城,設立霸州彰武軍。重熙十年,升為興中府
金朝時期,沿襲遼代,仍為興中府。
元朝時期,至元二年降興中府置興中州,後復為府,至元七年再降為州。隸屬大寧路,至正二年(1342)改屬懿州路。
明朝時期,洪武年間置營州後屯衛於興中城。永樂元年大寧都司營州衛內遷,興中城廢,地入蒙古兀良哈部。
清朝時期,興中城廢墟陸續遷來蒙漢人民,重建城鋪“三座塔”(蒙古名:古爾板蘇巴爾漢)。清廷設“三座塔廳”,後設朝陽縣,隸屬承德府

文獻記載

欽定熱河志·卷九十七·古蹟二》記載興中故城如下:
興中故城,即朝陽縣治,慕容燕之國都也。《十六國春秋·前燕錄》晉鹹康七年,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龍山之西——一作南,福地也,使築龍城。八年,皝遷都龍城。歷苻秦後燕北燕元魏並曰龍城。魏之營州昌黎郡,隋之營州遼西郡,唐之營州柳城郡,皆在其地。
亦曰黃龍城,《水經注》白狼水,北逕黃龍城。魏氏《土地記》曰,黃龍城西南有白狼河。北燕馮宏稱臣於宋,封為黃龍國主。高齊時以營州刺史鎮黃龍。《隋書》稱契丹黃龍之北。皆即指龍城而言。
至唐時入於奚。遼太祖平奚置霸州彰武軍,重熙十年升興中府,治興中縣。金因之。元至元七年,降為興中州,屬大寧路。明初改置營州左、右、中、前、後五衛。永樂初廢。《明史成化九年,遼東總兵歐信,以偏將韓斌等,敗三衛於興中,即其地也。
今其城在土默特右翼旗界,周七里有奇,遼金時所建三塔猶存,土人稱為三座塔,蒙古語三為古爾班,塔為蘇巴爾罕,故名古爾班蘇巴爾罕城。乾隆十六年,於其地設巡檢司,為塔子溝廳東境,三十九年析置三座塔廳,四十三年改設縣治。

地理信息

興中城故址位於大凌河中游西岸,今遼寧省朝陽市老城區一帶。
2003年,朝陽市老城區發現三燕龍城遺址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考古發掘表明,該城址從十六國時期一直沿用到現代,其中就疊壓著遼朝至明朝時期的興中城。此外,在市區南郊,還發現了漢柳城遺址(遼寧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印證了史書中慕容皝柳城之北築龍城的記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