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營州中屯衛
- 釋義:明朝大寧都司下轄衛
營州中屯衛,營州五屯衛之一。元為龍山縣(今遼寧喀左白塔子鎮)屬大寧路,洪武年間廢縣。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營州中屯衛,永樂元年(1403)徙治平谷縣西北。1...
營州右屯衛:元為建州(今遼寧朝陽大平房鎮),無倚郭,屬大寧路,洪武年間廢。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營州右屯衛,永樂元年(1403)徙治薊州。營州中屯衛:元為龍山縣(今遼寧喀左白塔子鎮)屬大寧路,洪武年間廢。 洪武二十六...
瀋陽中屯衛 瀋陽中屯衛,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四日己卯置瀋陽中屯衛及安東中屯衛。由本衛分出,前往東勝置衛,進行拉練。永樂內徒。
安東中屯衛,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四日己卯置瀋陽中屯衛及安東中屯衛, 由本衛分出,前往東勝置衛,進行拉練。 [1]參考資料 1 《太祖高皇帝實錄》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305次 編輯次數:3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滿意回頭31(2022-09-28) ...
龍山縣,為遼朝至元朝時期歷史縣名。遼朝開泰二年置縣,隸屬中京道潭州。金朝時期廢潭州,龍山縣改隸利州。元朝時期隸屬於大寧路。明朝初年置營州中屯衛,永樂年間營州衛內遷,城廢。龍山縣現存遺蹟——龍山縣故城址,位於遼寧省朝陽...
龍山縣故城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白塔子鎮白塔子村。龍山縣為遼朝至元朝時期歷史縣名。遼朝開泰二年置縣,隸屬中京道潭州。金朝時期廢潭州,龍山縣改隸利州。元朝時期隸屬於大寧路。明朝初年置營州中屯衛,永樂年間營州衛內遷,城廢...
營州右屯衛(元建州,屬大寧路。)洪武中,州廢。二十六年二月置此衛。永樂元年三月徙治薊州,屬大寧都司。西北距行都司四百里。營州中屯衛(元龍山縣,屬大寧路。)洪武中,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此衛。永樂元年三月徙治平谷縣西,屬...
明代為京師大寧都司營州中屯衛管轄為烏梁海蒙古部勢力範圍。清代被授為喀左旗扎薩克(旗長),實行蒙旗制。自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清廷借地安民, “一地養二民”,因此本境內居民日益增加。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設塔子溝廳,屬...
平谷區的“龍”字地名很少,該村在明代就已形成,因駐平谷的營州中屯衛,將一位龍姓將領安置該村,因此得名“龍家府”,後來改稱為“龍家務”。龍家務地處(溝)河南部,洪積沖積平原,多為低洼易澇地,有耕地1340畝,土壤為壤...
明朝初年,設營州中屯衛,駐龍山。永樂年間,營州衛內遷,地入蒙古兀良哈部。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屬喀喇沁左翼旗。清乾隆五年(1740年),屬塔子溝廳。民國,為蒙漢分治。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起,歸熱河省管轄。1956年2月,...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滅元建立明朝,初時沿用元的舊制,洪武二十年(1387年)廢元省路制為省府制,邊疆為司衛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建昌一帶屬京師大寧都司營州中屯衛(治所龍山今白塔子)管轄。在永樂元年(1403...
明代歸京師大寧都司營州中屯衛管轄。永樂棄大寧後併入諾音衛。清代初歸直隸省承德府塔子溝廳(治所今凌源)。民國初屬直隸省塔溝縣地。民國二十年(1931年)歸熱河省凌南縣管轄。解放後歸熱河省建昌縣管轄。1955年劃歸遼寧省屬錦州專員公...
洪武三十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命兵部復設大寧、營州、興州三衛,凡各衛官軍先調遼東等處及在京並有坐事謫戍邊者,皆令復原衛屯田。待朱棣即帝位後,朱權請求改封南方。當他要求蘇州時,朱棣回答:“蘇州屬於畿內。”當他要求錢塘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