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行都司,見“大寧都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平行都司
- 別名:大寧都司
- 設立朝代:明代
北平行都司,見“大寧都司”。
北平行都司 北平行都司,見“大寧都司”。
洪武二十一年(1388)改大寧都司為北平行都司,除本城外,下轄10衛,他們分別是新城衛、富峪衛、會州衛、木榆衛、全寧衛、營州左屯衛、營州右屯衛、營州中屯衛、營州前屯衛、營州後屯衛。基本覆蓋了遼河上游和大凌河流域。大寧都司建立以後,明政府又分別了建立了南達北京,西達宣府(今河北宣化),東至廣寧(今...
北平都司 燕山左衛、燕山右衛、燕山前衛、大興左衛、永清左衛、永清右衛、濟州衛、濟陽衛、彭城衛、通州衛,已上俱改為親軍,薊州衛、密雲衛後為密雲後衛,屬後府、真定衛、永平衛、山海衛、遵化衛、居庸關千戶所後為隆慶衛,已上俱屬後府 北平行都司(後為大寧都司)大寧左衛、大寧右衛二衛後為營州左、...
明洪武十三年,收復。二十年,建大寧衛,又置北平行都司。二十七年,置驛傳,自大寧東路,至廣寧四百八十五里,置十驛。鄭曉曰:行都司置於惠州。似誤。永樂初廢。大寧既棄,天壽山與異域為鄰,而宣府、遼東斷左右臂,乃調營州左屯衛於順義,右屯衛於薊州,中屯衛於平谷,前屯衛於香河,後屯衛於三河。衛...
始城其地,實以漢戶,曰中京大定府。金貞元初,改曰北京路。元至元七年,改曰大寧路。十五年,改曰武平路,後仍為大寧路。明洪武十三年,收復。二十年,建大寧衛,又置北平行都司。二十七年,置驛傳,自大寧東路,至廣寧四百八十五里,置十驛。鄭曉曰:行都司置於惠州。似誤。永樂初廢。
現藏黑龍江省博物館。衛、所是明朝軍政合一的地方政權機構。衛下設千戶,下有10個百戶所,設百戶。洪武二十二年(1389)設朵顏衛,與泰寧、福余衛合稱“兀良哈三衛”,也簡稱朵顏三衛,隸屬北平行都司,後歸奴兒乾都司管轄。朵顏衛早期位於洮兒河、嫩江中下游一帶,後南遷。此印是朵顏衛下屬一百戶之印。
記錄了一些世界上發生在1390年的重大事件,記載於《韻會定正》的刊行。大事記 1390年,6月15日——科索沃戰役,塞爾維亞軍隊被奧斯曼帝國戰敗 1390年,1390年:那美遜(Ramesuen)占據了清邁 1390年,中國台州夏秋大旱 1390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在北平行都司設立了儒學,教習武臣子弟 1390年,設廣寧衛 1390年...
1389年,二月,明廷命燕王朱棣選派精騎,巡視大寧、全寧,沿老哈河南北,遇有兀良哈軍隊,跟蹤追擊。五月,明於兀良哈地區置泰寧,福佘,朵彥三衛,今喀喇沁旗地屬朵顏衛,以元遼王阿札失里為泰寧衛指揮使,海撒南達溪為福余衛指揮同知,脫魯忽察兒為朵顏衛指揮同知。三衛同隸於北平行都司 1389年,雲南沐英入京...
衛學是明代學校名目之一,即衛所所設之學。與府、州、縣學均儒學。設教授一人,訓導二人,職專教授生徒。學生稱軍生,軍生中有廩膳生。洪武十七年(1384年)始置於甘肅。二十三年復設於北平行都司及大寧等衛。英宗即位,詔令天下衛所皆置。成化三年(1467年),又重申此令,遂為定製。起源 衛學,明代官學的...
兀良哈三衛又稱朵顏三衛簡稱兀良哈。明太祖在大寧地區設北平行都司,封十七子朱權為寧王鎮守。藍玉平納哈出後,當地蒙古諸部皆降,1389年設定三衛。明宣德五年後兀良哈三衛逐漸南徙進入河套。舊港宣慰司 舊港宣慰司為明代行政建置,明朝時期是中國領土一部分。政府駐地位於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巨港,是當時駐南洋最...
靖難勝者朱棣登基後內徒北平行都司山後諸衛、豐州灘諸衛所。永樂元年 四月 二十一日鎮守大同淮陰侯吳高奏:所轄之地西北接東勝,黃河蓋胡虜出沒之路。宜自下水海北直抵把撒站,皆分戍廵邏。擇才幹都指揮使更番提督,有警即馳報,庶幾斟酌行事,不致失機。從之。永樂三年 五月 十六日,韃靼頭目察罕達魯花遣人...
明洪武二十年(1387),區境屬北平行都司大寧衛、全寧衛。天順三年(1459),兀良哈三衛據大寧,區境屬朵顏衛。嘉靖二十六年(1547),區境置察哈爾部控制之下,為成吉思汗三弟諤楚因後裔翁牛特部領地。清崇德元年(1636),翁牛特部分置左右二旗,區境屬翁牛特右翼旗地。崇德四年(1639),隸屬昭烏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