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都市圈

深莞惠經濟圈一般指本詞條

深圳都市圈(Shenzhen metropolitan area),包括深圳市(含深汕特別合作區),東莞市惠州市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

2020年6月5日,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提出了推動建設深圳都市圈的發展規劃。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推動建設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西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

2019年,深圳都市圈GDP約為42747億元,占廣東省的39.7%;常住人口約為3290萬人,占廣東省的28.56%;土地面積約為36312平方公里,占廣東省的20.2%。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自然環境,人口數量,區域經濟,生產總值,產業領域,交通運輸,綜述,公路,鐵路,航空航運,社會事業,公共服務體系,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歷史沿革

2009年2月至2011年4月深圳、東莞、惠州三市先後五次召開三市黨政主要領導聯席會議,推進深莞惠一體化。
2009年4月,國務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正式確定將深圳、東莞和惠州三地,作為深莞惠經濟圈和珠三角一體化的重點區域。
2014年,汕尾、河源先後加入打造深莞惠(3+2)經濟圈。
201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三個新型都市區建設。
2017年,《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構建“廣佛肇+清遠、雲浮、韶關”“深莞惠+河源、汕尾”“珠中江+陽江”三大新型都市區。
2018年,廣東省政府在《廣東省人口發展規劃(2017-2030年)》對構建都市區再次給予明確。
2020年4月28日,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9年工作總結和2020年工作計畫》中明確指出推進深圳都市圈規劃編制,原深莞惠擴容增加河源汕尾兩市,共同建立深圳都市圈,助力河源、汕尾兩市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2020年5月8日,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廣東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糠幾匪喇體系的若干措施》同時指出建立深圳都市圈,城鄉一體化發展。
2020年5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編寫出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9》多次“點名”廣州、深圳都市圈,還提及惠州、東莞、佛山等大灣區城市,並推廣廣州等都市圈的典型案例。
2020年6月5日,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的《廣仔道東省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明確提出,推動廣州都市圈(包括廣州、佛山、肇慶、清遠、雲浮和韶關)、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東莞、惠州、河源和汕尾)、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深度融合。
2020年12月31日,中共深圳市委關制定《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快建設深圳都市圈,加密都市圈交通網路建設,規劃建設1000公里捷運、1000公里輕軌和城際鐵路、1000公里高快速路。以深圳東莞惠州為都市圈主中心;河源都市區、汕尾都市區、深汕特別合作區為都蘭殼碑市圈副中心。
2021年4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規劃中明確提出培育壯大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20年6月5日,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的《廣東省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明確指出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市、東莞市、惠州市、河源市和汕尾市。
2021年4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的《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指出深圳都市圈包括包括深圳市、東莞市、惠州市全域和河源市、汕尾市等兩市的都市區部分。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中明確指出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市(含深汕特別合作區),東莞市全域,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

區劃詳情

根據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舉蜜精請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深圳都市圈包含範圍為:深圳市(含深汕特別合作區),東莞市,惠州市(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
深圳都市圈
深圳都市圈國土空間發展格局圖

自然環境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指出:維育“兩山一水一農帶”的生態格局。蓮花山脈南支、蓮花山脈北支、東江、濱東江農業區組成的“兩山一水一農帶”作為深圳都市圈發展的自然格局框架,順應茅洲河流域、巍峨山、石馬河谷、淡水河谷、大亞灣等自然單元構建區域連通的生態網路。貫通深莞惠交充匪少界地區的藍綠廊道,縫合聯繫兩山間重要的生態資源。在東江濱水等水源充分、土壤肥沃地區集中集約建設高質量耕地。維護生態安全格局,建立全域覆蓋、分類管理的生態環境頸符應分區管控體系。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指出:重點建設“一河一山一谷一徑一灣一源”,打造“一河一山一谷一徑一灣一源”生態產品。“一河”即茅洲河碧道,加強茅洲河與周邊鎮街銜接,建設涵蓋松山湖連海步道工程、長安綠道之城、濱海灣片區山海徑等的茅洲辨懂精河碧道。“一山”即環巍峨山科學家森林公園,推動生態屏障協同治理、加強環山平台連線、提供高品質的休閒徒步、自然教育和森林康養功能。“一谷”即石馬河谷,加強石馬河流域水環境治理,與區域碧道建設結合共建飲水思源徑,通過河流上游的水繫上溯,維育聯通山-水庫-河流-城鎮的自然生態框架。“一灣”即大亞灣,保護海龜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海洋生態園、珊瑚群、沙灘等重要生態資源,協同發展帆船基地、港口、石化區等產業平台,推進考洲洋等海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分類梯次推進大埕灣等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一徑”即淡水河-西枝江飲水思源徑,打造東江飲水思源徑碧道南線,依託淡水河,以炳坑水庫、大山陂水庫、銅鑼徑水庫為起點,串聯龍崗區坪山區惠陽區西枝江至東江幹流,重點打造深圳現代都市示範碧道、東江飲水思源生態長廊、嶺南田園水鄉碧道(東岸段)、環灣濱海碧道等省級骨幹特色碧道。“一源”即東江水源,切實保護東江水資源,最佳化東江流域水資源配置格局,加快推進深汕特別合作區明溪水庫工程建設,謀劃推進深圳市東江取水口上移工程和東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
深圳都市圈
深圳都市圈生態格局指引圖

人口數量

截至2019年,深圳都市圈常住人口約為3290萬人,占廣東省的28.56%。

區域經濟

生產總值

2019年,深圳都市圈GDP約為42747億元,占廣東省的39.7%。
2021年,深圳都市圈GDP約為46568.47億元。

產業領域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指出:構建深圳都市圈多中心現代服務體系。以深莞惠中心區為核心,構建多中心的現代服務業體系。積極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充分發揮深圳、香港金融服務和專業產業服務優勢,以深圳前海福田羅湖南山為主中心,東莞和惠州主城為副中心,形成金融服務、生產性服務、商業商務等現代服務業體系,持續推動製造業集群、科技創新平台和現代服務中心深化合作,通過區域協同、分工明確的產業體系布侷促進價值鏈整體躍升。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指出:沿走廊培育深圳都市圈跨市域的產城融合節點。依託四大交通走廊與軸輻式樞紐體系(深圳會展海洋城-東莞濱海灣新區松山湖科學城-光明科學城塘廈-平湖街道北/坂雪崗-大運新城坪山-惠陽-大亞灣),構建灣區級產業科技創新功能節點,沿深圳-東莞和深圳-惠州邊界,自西向東構建灣區科創頭部企業與現代服務業節點、國家綜合性科學創新中心節點、灣區製造總部技術轉換節點與灣區先進制造產城融合節點。

交通運輸

綜述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指出:圍繞深圳都市圈多中心分散式的空間結構,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快線的複合交通走廊為骨架,形成“三橫四縱”的網路綜合交通格局
第一圈層以深圳捷運2號線深圳捷運5號線所形成的環線與深珠通道-南坪快速路-鹽排高速形成的綜合交通走廊為一橫,是串聯深圳都會核心區核心功能與疏解過境交通的主要通道。第二圈層以深圳捷運18號線(快線)與深圳外環高速公路形成的綜合交通走廊為二橫,是串聯深圳外圍5個新城與重點平台的主要交通通道。第三圈層則以中南虎城際鐵路(規劃)與常虎高速公路延長線-莞佛高速公路形成的綜合交通走廊,是串聯東莞南部九鎮的主要交通通道。
自西向東分別是西部沿海走廊、中部隧洞走廊、東部谷地走廊和東部盆地走廊。其中,西部沿海走廊是以深圳捷運20號線(市域快線)和穗莞深城際鐵路為支撐,結合原有的莞太路、廣深高速公路廣深沿江高速公路形成複合交通走廊,串聯深圳中心區-寶安-濱海灣新區。中部隧洞走廊由於山脈寬度的影響,該地區傳統的道路通道較少,基本形成以南光高速公路-龍大高速公路深圳捷運13號線(市域快線)、深莞增城際鐵路(規劃)的複合走廊,串聯深圳中心區-光明區-松山湖。中部谷地走廊是結合石馬河谷地形,利用現狀廣九鐵路東深公路,疊加常龍城際鐵路(規劃)和深圳捷運22號線形成的複合走廊,串聯深圳中心區-龍華區-東莞東南板塊。東部盆地走廊由於蓮花山脈兩支形成長度超過10公里的山脈阻隔,軌道通道有限,依託深汕高速公路深汕高鐵深圳捷運14號線形成的渡河交通走廊,串聯深圳中心區-龍崗區-惠陽區

公路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指出:統籌跨界主次幹道,推動建設時序、道路等級、設計標準等銜接,重點梳理東莞南部九鎮、惠州惠陽與深圳寶安、光明、龍華、龍崗、坪山五區的交通對接,形成合理、便捷高效的邊界綜合交通網路。
深圳都市圈
深圳都市圈道路交通結構指引圖

鐵路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指出:強化協作分工的“軸輻式”樞紐格局,構建與分散式區域發展結構匹配的軸輻式鐵路樞紐格局。深莞惠中心區布局9個軌道主樞紐,發揮主城區人流集散的功能。其中,深圳布局5個,分別為深圳北站深圳站西麗站深圳機場站以及坪山站;東莞布局2個,分別為東莞東站、東莞第二高鐵站;惠州布局2個,惠州站惠城南站。在人口與經濟活躍的東莞、惠州和深圳相鄰地區,通過設定虎門站濱海灣站塘廈站光明城站平湖站惠州南站6個臨界次級樞紐,與主樞紐形成高效的軸輻式結構分擔主樞紐壓力,支撐東莞濱海灣、深圳會展海洋新城、東莞松山湖、深圳光明科學城、塘廈、平湖北、大運新城、惠陽以及大亞灣等關鍵分散式節點。其餘地區結合松山湖、常平、龍崗、平湖等軌道交匯地區形成11個次一級鐵路樞紐。
深圳都市圈
深圳都市圈軌道交通結構指引圖

航空航運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指出:加快深圳都市圈重大海空交通設施協同建設,強化深莞惠海空樞紐資源整合,提升面向“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的服務能力。構建以深圳港為國際航運樞紐,東莞港惠州港共同支撐的都市圈港口群,以深圳西部港區、鹽田港區為龍頭,以深圳平湖、東莞、惠州等內陸港為補充的,以平湖南站-鹽田港區專用鐵路為通道的組合港體系。以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為主樞紐,聯動惠州機場的深圳第二機場功能,協同打造深圳都市圈高品質創新型國際門戶樞紐。近期加快完善深圳機場面向亞太、輻射全球、銜接“一帶一路”國家航線網路,拓展國際全貨機航線,形成適應國際航空樞紐建設要求、與都市圈門戶機場相協調的國際航線、航班時刻和國際航權配置;加快惠州平潭機場改擴建工程,預留機場擴容空間,建設惠州千萬級幹線機場。

社會事業

公共服務體系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指出:構建“1+2+N”的深圳都市圈公共服務體系。包括1個都市圈級公服主中心:由深圳主城區構成,協調聯動香港北部都會區提供區域與都市圈級的公共服務功能,是國際交往與區域高等級公共服務集聚地區。2個都市圈級副中心:由東莞中心區和惠州中心區構成,提供地區性公共服務功能,是東莞、惠州兩市文化、醫療、教育、體育資源最集中的地區。N個重點平台與區縣公服中心:由原深圳特區外的寶安、光明、龍崗、大運、龍崗等城市重點平台,東莞濱海灣、松山湖、東南板塊和惠州惠陽、大亞灣、仲愷構成,是區域經濟發展最活躍、人口集聚最為集中地區,也是深圳都市圈公共服務體系短板最明顯地區。規劃重點建設培育共建共享的N個公共服務中心,扭轉當前相對錯配的梯度格局。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指出:深圳都市圈要補齊深莞惠邊界地區公服短板,結合邊界地區發展特點,提出特色公共服務和基礎公共服務兩種共建共享策略。一是在海洋會展城-濱海灣新區和松山湖科學城-光明科學城等地區,深圳、東莞均已各自謀劃市級服務核心,可藉助茅洲河生態廊道、中部隧洞走廊建設、黃江城市更新等契機,共同謀劃特色公共服務設施,強強聯合。二是在鳳崗-平湖、大運和坪山-惠陽地區,尚未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服務中心,可充分借用深圳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通過東莞、惠州提供土地資源與硬體配套、深圳提供技術平台與人才團隊的模式,探索教育、醫療、體育等基礎公共服務設施跨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邊界地區高標準的公共服務協同示範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20年6月5日,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的《廣東省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明確指出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市、東莞市、惠州市、河源市和汕尾市。
2021年4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的《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指出深圳都市圈包括包括深圳市、東莞市、惠州市全域和河源市、汕尾市等兩市的都市區部分。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中明確指出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市(含深汕特別合作區),東莞市全域,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

區劃詳情

根據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深圳都市圈包含範圍為:深圳市(含深汕特別合作區),東莞市,惠州市(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
深圳都市圈(深莞惠經濟圈)
深圳都市圈國土空間發展格局圖

自然環境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指出:維育“兩山一水一農帶”的生態格局。蓮花山脈南支、蓮花山脈北支、東江、濱東江農業區組成的“兩山一水一農帶”作為深圳都市圈發展的自然格局框架,順應茅洲河流域、巍峨山、石馬河谷、淡水河谷、大亞灣等自然單元構建區域連通的生態網路。貫通深莞惠交界地區的藍綠廊道,縫合聯繫兩山間重要的生態資源。在東江濱水等水源充分、土壤肥沃地區集中集約建設高質量耕地。維護生態安全格局,建立全域覆蓋、分類管理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指出:重點建設“一河一山一谷一徑一灣一源”,打造“一河一山一谷一徑一灣一源”生態產品。“一河”即茅洲河碧道,加強茅洲河與周邊鎮街銜接,建設涵蓋松山湖連海步道工程、長安綠道之城、濱海灣片區山海徑等的茅洲河碧道。“一山”即環巍峨山科學家森林公園,推動生態屏障協同治理、加強環山平台連線、提供高品質的休閒徒步、自然教育和森林康養功能。“一谷”即石馬河谷,加強石馬河流域水環境治理,與區域碧道建設結合共建飲水思源徑,通過河流上游的水繫上溯,維育聯通山-水庫-河流-城鎮的自然生態框架。“一灣”即大亞灣,保護海龜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海洋生態園、珊瑚群、沙灘等重要生態資源,協同發展帆船基地、港口、石化區等產業平台,推進考洲洋等海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分類梯次推進大埕灣等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一徑”即淡水河-西枝江飲水思源徑,打造東江飲水思源徑碧道南線,依託淡水河,以炳坑水庫、大山陂水庫、銅鑼徑水庫為起點,串聯龍崗區坪山區惠陽區西枝江至東江幹流,重點打造深圳現代都市示範碧道、東江飲水思源生態長廊、嶺南田園水鄉碧道(東岸段)、環灣濱海碧道等省級骨幹特色碧道。“一源”即東江水源,切實保護東江水資源,最佳化東江流域水資源配置格局,加快推進深汕特別合作區明溪水庫工程建設,謀劃推進深圳市東江取水口上移工程和東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
深圳都市圈(深莞惠經濟圈)
深圳都市圈生態格局指引圖

人口數量

截至2019年,深圳都市圈常住人口約為3290萬人,占廣東省的28.56%。

區域經濟

生產總值

2019年,深圳都市圈GDP約為42747億元,占廣東省的39.7%。
2021年,深圳都市圈GDP約為46568.47億元。

產業領域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指出:構建深圳都市圈多中心現代服務體系。以深莞惠中心區為核心,構建多中心的現代服務業體系。積極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充分發揮深圳、香港金融服務和專業產業服務優勢,以深圳前海福田羅湖南山為主中心,東莞和惠州主城為副中心,形成金融服務、生產性服務、商業商務等現代服務業體系,持續推動製造業集群、科技創新平台和現代服務中心深化合作,通過區域協同、分工明確的產業體系布侷促進價值鏈整體躍升。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指出:沿走廊培育深圳都市圈跨市域的產城融合節點。依託四大交通走廊與軸輻式樞紐體系(深圳會展海洋城-東莞濱海灣新區松山湖科學城-光明科學城塘廈-平湖街道北/坂雪崗-大運新城坪山-惠陽-大亞灣),構建灣區級產業科技創新功能節點,沿深圳-東莞和深圳-惠州邊界,自西向東構建灣區科創頭部企業與現代服務業節點、國家綜合性科學創新中心節點、灣區製造總部技術轉換節點與灣區先進制造產城融合節點。

交通運輸

綜述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指出:圍繞深圳都市圈多中心分散式的空間結構,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快線的複合交通走廊為骨架,形成“三橫四縱”的網路綜合交通格局
第一圈層以深圳捷運2號線深圳捷運5號線所形成的環線與深珠通道-南坪快速路-鹽排高速形成的綜合交通走廊為一橫,是串聯深圳都會核心區核心功能與疏解過境交通的主要通道。第二圈層以深圳捷運18號線(快線)與深圳外環高速公路形成的綜合交通走廊為二橫,是串聯深圳外圍5個新城與重點平台的主要交通通道。第三圈層則以中南虎城際鐵路(規劃)與常虎高速公路延長線-莞佛高速公路形成的綜合交通走廊,是串聯東莞南部九鎮的主要交通通道。
自西向東分別是西部沿海走廊、中部隧洞走廊、東部谷地走廊和東部盆地走廊。其中,西部沿海走廊是以深圳捷運20號線(市域快線)和穗莞深城際鐵路為支撐,結合原有的莞太路、廣深高速公路廣深沿江高速公路形成複合交通走廊,串聯深圳中心區-寶安-濱海灣新區。中部隧洞走廊由於山脈寬度的影響,該地區傳統的道路通道較少,基本形成以南光高速公路-龍大高速公路深圳捷運13號線(市域快線)、深莞增城際鐵路(規劃)的複合走廊,串聯深圳中心區-光明區-松山湖。中部谷地走廊是結合石馬河谷地形,利用現狀廣九鐵路東深公路,疊加常龍城際鐵路(規劃)和深圳捷運22號線形成的複合走廊,串聯深圳中心區-龍華區-東莞東南板塊。東部盆地走廊由於蓮花山脈兩支形成長度超過10公里的山脈阻隔,軌道通道有限,依託深汕高速公路深汕高鐵深圳捷運14號線形成的渡河交通走廊,串聯深圳中心區-龍崗區-惠陽區

公路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指出:統籌跨界主次幹道,推動建設時序、道路等級、設計標準等銜接,重點梳理東莞南部九鎮、惠州惠陽與深圳寶安、光明、龍華、龍崗、坪山五區的交通對接,形成合理、便捷高效的邊界綜合交通網路。
深圳都市圈(深莞惠經濟圈)
深圳都市圈道路交通結構指引圖

鐵路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指出:強化協作分工的“軸輻式”樞紐格局,構建與分散式區域發展結構匹配的軸輻式鐵路樞紐格局。深莞惠中心區布局9個軌道主樞紐,發揮主城區人流集散的功能。其中,深圳布局5個,分別為深圳北站深圳站西麗站深圳機場站以及坪山站;東莞布局2個,分別為東莞東站、東莞第二高鐵站;惠州布局2個,惠州站惠城南站。在人口與經濟活躍的東莞、惠州和深圳相鄰地區,通過設定虎門站濱海灣站塘廈站光明城站平湖站惠州南站6個臨界次級樞紐,與主樞紐形成高效的軸輻式結構分擔主樞紐壓力,支撐東莞濱海灣、深圳會展海洋新城、東莞松山湖、深圳光明科學城、塘廈、平湖北、大運新城、惠陽以及大亞灣等關鍵分散式節點。其餘地區結合松山湖、常平、龍崗、平湖等軌道交匯地區形成11個次一級鐵路樞紐。
深圳都市圈(深莞惠經濟圈)
深圳都市圈軌道交通結構指引圖

航空航運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指出:加快深圳都市圈重大海空交通設施協同建設,強化深莞惠海空樞紐資源整合,提升面向“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的服務能力。構建以深圳港為國際航運樞紐,東莞港惠州港共同支撐的都市圈港口群,以深圳西部港區、鹽田港區為龍頭,以深圳平湖、東莞、惠州等內陸港為補充的,以平湖南站-鹽田港區專用鐵路為通道的組合港體系。以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為主樞紐,聯動惠州機場的深圳第二機場功能,協同打造深圳都市圈高品質創新型國際門戶樞紐。近期加快完善深圳機場面向亞太、輻射全球、銜接“一帶一路”國家航線網路,拓展國際全貨機航線,形成適應國際航空樞紐建設要求、與都市圈門戶機場相協調的國際航線、航班時刻和國際航權配置;加快惠州平潭機場改擴建工程,預留機場擴容空間,建設惠州千萬級幹線機場。

社會事業

公共服務體系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指出:構建“1+2+N”的深圳都市圈公共服務體系。包括1個都市圈級公服主中心:由深圳主城區構成,協調聯動香港北部都會區提供區域與都市圈級的公共服務功能,是國際交往與區域高等級公共服務集聚地區。2個都市圈級副中心:由東莞中心區和惠州中心區構成,提供地區性公共服務功能,是東莞、惠州兩市文化、醫療、教育、體育資源最集中的地區。N個重點平台與區縣公服中心:由原深圳特區外的寶安、光明、龍崗、大運、龍崗等城市重點平台,東莞濱海灣、松山湖、東南板塊和惠州惠陽、大亞灣、仲愷構成,是區域經濟發展最活躍、人口集聚最為集中地區,也是深圳都市圈公共服務體系短板最明顯地區。規劃重點建設培育共建共享的N個公共服務中心,扭轉當前相對錯配的梯度格局。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2022年7月20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指出:深圳都市圈要補齊深莞惠邊界地區公服短板,結合邊界地區發展特點,提出特色公共服務和基礎公共服務兩種共建共享策略。一是在海洋會展城-濱海灣新區和松山湖科學城-光明科學城等地區,深圳、東莞均已各自謀劃市級服務核心,可藉助茅洲河生態廊道、中部隧洞走廊建設、黃江城市更新等契機,共同謀劃特色公共服務設施,強強聯合。二是在鳳崗-平湖、大運和坪山-惠陽地區,尚未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服務中心,可充分借用深圳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通過東莞、惠州提供土地資源與硬體配套、深圳提供技術平台與人才團隊的模式,探索教育、醫療、體育等基礎公共服務設施跨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邊界地區高標準的公共服務協同示範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