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盤經

涅盤經

《涅槃經》是佛教經典。又稱《大般涅槃經》、《大涅槃經》。中國北涼曇無讖譯。40卷,13品。經中說佛身常住不滅,涅槃常樂我淨;宣稱“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聲聞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思想。為大乘佛教前期作品,約於2~3世紀時成書。晉宋時對中國佛學界影響很大,為涅槃學派的本據經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涅槃經
  • 別名:《大般涅槃經》、《大涅槃經》
  • 類別佛教經典
  • 卷數:40卷,13品
內容組成,禪宗思想,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經文摘選,

內容組成

涅槃經(經名)有小乘大乘之二部,小乘之涅槃經,西晉白法祖譯,佛般泥洹經二卷,東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三卷,失譯,般泥洹經三卷,是為同本異譯,說八相成道化身之釋迦,於拘屍那城入涅槃前法之狀者。是化身佛之實錄也。其他中阿含中有涅槃經。說可得涅槃之觀行。大乘之涅槃經,西晉竺法護譯佛說方等般泥洹經二卷,東晉法顯譯大般泥洹經六卷,隋闍那崛多譯四童子三昧經三卷,此三本廣略不同,然皆為大乘。
涅槃經之初一分也。其全經為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四十卷,稱為北本涅槃。後劉宋慧觀等再治前經為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稱為南本涅槃。說佛之涅槃,非灰身滅智,佛今雖現入滅之相,然佛身常住不滅。此外唐若那跋陀羅譯大般涅槃經後分二卷,說佛之附屬及入涅槃,荼毗,分骨等事。是為前經後分之補足,故稱為後分經。已上數本中,常稱為涅槃經者,乃南北二本之大般涅槃經。南本不拘有台家章安之疏,諸宗一般通用者,北本涅槃也,各家之注述及關於本經之著作如下:涅槃經玄義二卷,隋灌頂撰。涅槃經疏三十三卷,隋灌頂撰,唐湛然再治。涅槃義記二十卷,隋慧遠述。涅槃經游意一卷,隋吉藏撰。大涅槃經玄義文句會本二卷,隋灌頂撰,唐道暹述,日本守篤分會。涅槃經會疏條目三卷,涅槃經會疏,三十六卷,隋灌頂撰,唐湛然再治,日本本純分會。涅槃經疏私記十二卷,唐行滿集。涅槃經疏私記九卷,唐道暹述。涅槃經疏三德指歸二十卷,缺卷十五,宋智圓述。涅槃經治定疏科十卷,宋智圓撰。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四卷,宋智圓述。科南本涅槃經三十六卷,元師正排科,可度重訂。涅槃經會疏解三十六卷,元師正分科,明圓澄會疏。涅槃經末後句一卷,淨挺著。
涅槃圖涅槃圖
【大般涅槃經 】
梵名Maha^ -parinirva^n!a-su^tra 。(一)凡四十卷。北涼曇無讖譯。又作大涅槃經、涅槃經、大經。今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系宣說如來常住、眾生悉有佛性、闡提成佛等之教義。屬大乘涅槃經。共分十三品:(一)壽命品,(二)金剛身品, (三)名字功德品,(四)如來性品,(五)一切大眾所問品,(六)現病品,(七)聖行品,(八)梵行品, (九)嬰兒行品,(十)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十一)師子吼菩薩品,(十二)迦葉菩薩品,(十三)憍陳如品。
本經以阿含、法句經為始,並援引首楞嚴經、瞿師羅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法華經、城經、雜華經等,所受般若經之影響不小。本經繫於北涼玄始十年(421),依河西王沮渠蒙遜之請,於姑臧譯出。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會寧傳,與西藏譯本之經末所記載,本經之梵本原有二萬五千偈。西藏譯本共有兩種譯本,兩本皆題為大般涅槃經(藏Yon%s-su mya-n%an-las-h!dus-pa chen-poh!i mdo ),一本譯自梵本,相當於本經之初分五品,另一本則轉譯自漢譯本,相當於本經及‘大般涅槃經後分’。又本經由曇無讖譯出後,傳於南方宋地,經慧嚴慧觀謝靈運等人,對照法顯所譯之六卷泥洹經,增加品數,重修而成二十五品三十六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古來稱之為南本涅槃經;對此,曇無讖譯本則稱為北本涅槃經。此外,一八七一年,英國學者比爾(S. Beal)曾將本經之卷十二、卷三十九譯為英文出版。
本經之註疏極多,較重要者有涅槃論一卷(元魏達磨菩提譯)、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陳·真諦譯)、大般涅槃經集解七十一卷(梁代寶亮等集)、涅槃經義記十卷(隋代慧遠)、涅槃經玄義二卷(灌頂)、涅槃經疏三十三卷(灌頂)、涅槃經游意一卷(吉藏)、涅槃經疏十五卷(唐代法寶)、涅槃經宗要一卷(新羅元曉)等。[梁高僧傳卷七慧嚴傳、出三藏記集卷八、卷十五、法經錄卷一、大唐內典錄卷三、閱藏知津卷二十五]
(二)凡三卷。東晉法顯譯。又作方等
泥洹經。今收於大正藏第一冊。內容敘述佛陀入滅前後之情況。屬小乘涅槃經。本經缺少大乘涅槃經所說之‘佛身常住’、‘眾生悉有佛性’、‘闡提成佛’等論旨。其異譯本有三:(一)西晉白法祖所譯之佛般泥洹經二卷,(二)東晉譯(譯者不詳)之般泥洹經二卷,(三)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譯之長阿含遊行經三卷。此外,今人巴宙亦譯有大般涅槃經,系從南傳巴利文經典譯出。[開元釋教錄卷十三、出三藏記集卷二、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六、法經錄卷三](參閱‘大乘涅槃經’819)

禪宗思想

中國禪宗思想的兩大重要源頭是般若思想和涅槃思想。般若之學自東漢傳入東土以來,譯經事業蓬勃發展,隨著般若類經典的舊譯臻於完善,經義研究的熱潮也隨之掀起,晉宋之際講解般若蔚然成風。最能體現般若特色的佛經是《心經》、《金剛經》,它破除外相、破除非相,乃至於破除“佛法”,以臻於無住生心的境界。禪門在傳燈接棒之時,以之作為無上法寶。惠能因聽誦《金剛經》而出家求法,後來得五祖親授《金剛經》要旨而豁然見性,成為禪宗六祖,可見般若思想對禪宗影響之巨。但是,般若類經典講空固然能使人生起對俗界的厭棄,卻難免使人生的追求與期望無所棲泊,而生起茫然失落之感。因此在“色即是空”的後面,還必須下一轉語,這就是“空即是色”。
涅槃之學正是側重於妙有的理論。從大乘思想的發展看,《涅槃經》出現在般若法華、華嚴等大品類經之後,也就是說,大乘“空”的思想出現在前,大乘“有”的思想出現在後,從真空到妙有是大乘佛教發展的兩個階段。《涅槃經》是闡釋妙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經典,由於此“有”不是對立的現象之有,故稱“妙有”。雖然般若明無我,涅槃示真我,般若述凡夫四大假和合,涅槃說一切眾生有佛性,二說似多相矛盾,然誠如湯用彤先生所言:“《般若》、《涅槃》,經雖非一,理無二致。《般若》破斥執相,《涅槃》掃除八倒。《般若》之遮詮,即以表《涅槃》之真際。明乎《般若》實相義者,始可與言《涅槃》佛性義。” 正是般若“真空”與涅槃“妙有”的完美融合,才使佛法成為圓滿的體系。
《涅槃經》全稱《大般涅槃經》,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經典之一。《大般涅槃經》,40卷,北涼曇無讖譯,大正藏第12冊。本書所論即主要依據此本。  “大般涅槃”是本經特別彰顯的名相,它含具法身、般若、解脫的佛之三德,代表著大乘佛教的真實理想。從經文中看,大般涅槃是淵深如海的大寂禪定,如同夏日般光明璀璨,絕對永恆無有變易,憐愛眾生猶如父母,濟度痴迷出離生死,不生不滅無窮無盡,是超出世俗的寧靜、光明、永恆、慈慧、超越的解脫的境界。《涅槃經》經於北涼玄始十年421由曇無讖譯出,現編為40卷。由於它的來源和內容都比較複雜,有的學者考證它曾經有過大約七次或八次的增編,以致於在內容上甚至是在涅槃的定義上都產生了矛盾;有的學者甚至推測它並非出於一時一地一個教派之手,而可能是曾經分別流傳於我國廣大西北地區的多種小本經的合本。
《涅槃經》中如來藏學說中蘊含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皆得成佛、涅槃具常樂我淨四德等旗幟鮮明震聾發聵的主張,以及對本心迷失的哲學思索、中道思想、涅槃境界,成為禪宗思想的靈性源頭。禪宗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深受涅槃妙有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生命體悟。作為禪宗思想、禪悟思維載體的禪宗詩歌,通過生動形象的吟詠,創造出流漾著涅槃慧光的文學意象,構成了一幅幅彰顯著涅槃詩思的意境。《涅槃經》通過對禪宗思想的影響,為中國禪林詩苑增添了高華深邃、靈動空明的篇章。

本心論

所有的佛教經典都探討心性的問題。
《涅槃經》以佛性作為宗旨,已成佛教學者的共識,如延壽即明確宣稱:“《維摩經》以‘不思議’為宗,《金剛經》以‘無住’為宗,《華嚴經》以‘法界’為宗,《涅槃經》以‘佛性’為宗。” 《宗鏡錄》卷2《涅槃經》里有一則非常著名的盲人摸象喻。經文說,國王令大臣牽來一象讓眾盲人捫摸,眾盲人摸象後都自以為知道大象的形狀,“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在這則譬喻中,“王喻如來正遍知也,臣喻方等《大涅槃經》,象喻佛性,盲喻一切無明眾生”卷32。 本章隨文注括弧內只標卷數不另注出處者,均出於北本《涅槃經》。  經文以眾盲各執一詞,比喻將色、受、想、行、識、有我當作是佛性的觀點。可見《涅槃經》的佛性說並不容易為淺根鈍機者所理解,但這並不妨礙其佛性思想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涅槃經》的佛性思想有兩個最為鮮明的旗幟,這就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和“一闡提人亦能成佛”。

迷失論

《涅槃經》認為本心之所以由悟而迷,是由於客塵煩惱等無明妄念的蓋覆。延壽分析《涅槃經》的迷失論說:“只為佛之知見蘊在眾生心,雖然顯現而迷者不知。以客塵所覆,妄見所障,雖有如無。似世間寶藏,為物所覆,莫有知者。是以須的示其寶處,令親得見。遂獲其寶,利濟無窮。”《宗鏡錄》卷37  《涅槃經》以奇警的譬喻,睿智的反思,揭示了本心沉迷的緣由,並深刻地影響了禪宗思想

開悟論

《涅槃經》的開悟論也很有特色,經文以警拔的文句,描繪了人生無常,使人悚然生起求取解脫的意念。《涅槃經》提出了“防六賊”、“龜藏六”、“牧牛”、“調象”等漸修之門。但《涅槃經》更注重一念成佛不落言筌的頓悟,提出了圓融通達的語言觀,應病與藥的對治門,以及超越對立的不二門。凡此,都成為禪宗思想的靈性源頭。特別是禪宗對《涅槃經》常與無常的創造性體證,使得《涅槃經》與禪宗思想在更深的層面交匯摩盪。

境界論

《涅槃經》的境界論以超越為特性,表征著悟者獨特的生命體驗:“如來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滅,不習不修。……無有動搖。……非行非滅。……非有非無,非覺非觀。……不可睹見,無有相貌。……非身非不身,不可宣說。”卷3禪宗的境界論也以超越為根本精神。禪宗指出,《涅槃經》以“如如”為極則,《從容錄》第69則:“南泉問座主:‘《涅槃經》以何為極則?’ 主曰:‘以如如為極則。’泉云:‘喚作如如,早是變也!’”  所謂“如如” 即是萬物真實不變的本性,一旦形諸語言,即破壞了其超越性。因此,從第一義說,涅槃的境界是不可言說的禪悟境界。《涅槃經》的境界論,表現為超越無常的涅槃妙有、不即不離的處世禪機、小大一如的空間意識、一切現成的現量境界。凡此,都對禪宗思想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經文摘選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名生四趣者。無有是處。何以故。如是經典乃是無量無邊諸佛之所修習。
善男子。譬如農夫春月下種常有悕望。既收果實眾望都息。善男子。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修學余經常悕滋味。若得聞是大般涅槃。悕望諸經所有滋味悉皆永斷。
若有聞者聞已信受。能信如來是常住法。如是之人甚為希有如優曇花。我涅槃後若有得聞如是大乘微妙經典生信敬心。當知是等於未來世百千億劫不墮惡道
是大涅槃。亦復如是。若有眾生一經耳者卻後七劫不墮惡道。若有書寫讀誦解說思惟其義。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淨見佛性。
又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經典所流布處。當知其地即是金剛。是中諸人亦如金剛。若有能聽如是經者。即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其所願悉得成就如我今日所可宣說。汝等比丘應善受持。若有眾生不能聽聞如是經典。當知是人甚可憐愍。何以故。是人不能受持如是大乘經典甚深義故
善男子。譬如霧露勢雖欲住不過日出。日既出已消滅無餘。善男子。是諸眾生所有惡業亦復如是。住世勢力不過得見大涅槃日。是日既出悉能除滅一切惡業
善男子。若有眾生發心始學是大乘典大涅槃經。書持讀誦亦復如是。雖未具足位階十住則已墮於十住數中。或有眾生是佛弟子或非弟子。若因貪怖或因利養聽受是經乃至一偈。聞已不謗當知是人則為已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次善男子。如日月光諸明中最。一切諸明所不能及。大涅槃光亦復如是。於諸契經三昧光明最為殊勝。諸經三昧所有光明所不能及。何以故。大涅槃光能入眾生諸毛孔故。眾生雖無菩提之心而能為作菩提因緣。是故復名大般涅槃。
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能除一切眾生惡業四波羅夷五無間罪。若內若外所有諸惡諸有發菩提心者。因是則得發菩提心。何以故。是妙經典諸經中王。如彼藥樹諸藥中王。若有修習是大涅槃及不修者。若聞有是經典名字。聞已敬信所有一切煩惱重病皆悉除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