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義

【第一義】 [出大集經] 第一義者。即無上甚深之妙理也。其體湛寂。其性虛融。無名無相。絕議絕思。經雲。甚深之理不可說。第一義諦無聲字。是也。(無聲字者。謂離語言文字之相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一義
  • 別稱:即無上甚深之妙理也
  • 適用領域範圍:術語
  • 特點:其體湛寂。其性虛融。無名無相
第一義諦,佛學大辭典,第一義,第一義觀,真諦與俗諦,

第一義諦

(術語)二諦之一。對於世俗諦之稱,又雲真諦、聖諦、勝義諦、涅盤、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真空等,總以名深妙之真理,諦者真實之道理也。此道理為諸法中第一,故云第一義,真實故云真,為聖者所見,故云聖,為殊勝之妙義,故云勝義。大乘義章一曰:“第一義者,亦名真諦。第一是其顯勝之目,所以名義。真者,是其絕妄之稱。世與第一審實不謬,故通名諦。(中略)彼世諦若對第一,應名第二。若對真諦,應名妄諦。第一義諦若對世諦,應名出世。若對俗諦,應名非俗。若對等諦,應名非等。立名一一不可返對。是故事法,旦名世諦俗諦等諦。理法,旦名第一義諦乃至真諦。”

佛學大辭典

第一義

佛教稱徹底圓滿的真理為“第一義”。《勝鬘寶窟》卷上之末:“理極莫過,名為第一。深有所以。目此為義。”《楞伽經》卷二:“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隋·慧遠《大乘義章》卷一:“第一義者,亦名真諦,第一是其顯聖之目,所以名義。”唐詩中屢見此詞,如李頎《題神力師院》詩:“每聞第一義,心淨琉璃光。”後多用“第一義”指某家某派最高最深的理義。如《明儒學案》卷十八引羅洪先《論學書》:“力行是孔門第一義。”(純一)

第一義觀

(術語)台宗三觀中,中觀之異名也。此名出菩薩瓔珞經。是為觀道之最上至極,故名第一義。止觀三曰:“二觀為方便道得入中道,雙昭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名中道第一義觀。”

真諦與俗諦

許多人都把出世法稱為“真諦”,把入世法稱為“俗諦”,又有人把“真諦”稱為“第一義諦”,把“俗諦”稱為“世諦”。到後來,甚至有人認為出世法勝過入世法,而第一義諦和世諦是有差別的。
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佛陀在《大般涅經》里答文殊菩薩之問,曾斬釘截鐵地說:“世諦者,即第一義諦!”佛陀進一步說:“善男子!有善方便,隨順眾生,說有二諦。善男子!若隨言說,則有二種,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義諦。世人知者,名為世諦。”多么好的定義,出世法並不是脫離世間的法,而是世人不知道的法,不可思議的法;如果把脫離世間當成第一義,卻把入世當成俗人所為,就違背佛陀的原意了。因此,修菩薩行的人深入了解世法或出世法都是應該的。
《大品般若經》里,須菩提問佛說:“世尊!世諦、第一義諦,有異耶?”佛陀的回答是:“須菩提!世諦、第一義諦,無異也。何以故?世諦如,即第一義諦如。以眾生不知不見是如故,菩薩摩訶薩,以世諦示眾生若有若無。”因此,修行人要注意:不要輕忽任何一個世人,不要小看任何一件俗事,第一義謗就從真諦和俗諦的同時尊重來的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