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漢語詞語)

根據地(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根據地一般是指軍事指揮的中心地。 近代中國革命八一南昌起義勝利後,部隊沒有根據地,只能是不停地轉移撤退。毛澤東秋收起義成功後,在井岡山建立了紅色革命根據地,走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根據地
  • 拼音:gēn jù dì
  • 解釋:賴以存在的基地、基礎
  • 釋義:指軍事指揮的中心地
詞語概念,基本信息,引證解釋,革命史名詞,概念,內容,晉察冀根據地,晉綏根據地,晉冀豫根據地,山東根據地,華中根據地,陝甘寧根據地,皖江抗日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央革命根據地,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根據地
【拼音】gēn jù dì
【基本解釋】賴以存在的基地、基礎。

引證解釋

1. 賴以存在的基地、基礎。
根據地根據地
巴金《家》三一:“家,在他看來只是一個沙漠,或者更可以說是舊勢力的根據地。” 瞿秋白餓鄉紀程》四:“況且家族農業經濟破產,舊社會組織失了他的根據地,於是社會問題更複雜了。”
2. 據以長期進行武裝鬥爭的地方。特指我國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 劉白羽 《寫在太陽初升的時候·第三封》:“從 團山子 往東看,進了大山溝就是大森林,就是以前抗 日 聯軍的根據地。”陳毅《泗宿道中》詩:“暢遊根據地,沿途勞送迎。” 魏巍 《東方》第四部第十五章:“聽咱們老團長講,長征那時候,苦就苦在失卻了根據地,一直被敵人追著,沒個落腳的地方。”

革命史名詞

概念

根據地一般是指軍事指揮的中心地。 近代中國革命,八一南昌起義勝利後,部隊沒有根據地,只能是不停地轉移撤退。毛澤東秋收暴動成功後,在井岡山建立了紅色革命根據地,走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

內容

總述
敵後抗日根據地包括蘇南皖東、晉察冀、晉冀豫、冀魯豫、晉綏、山東。
分述
(一)抗戰爆發前

晉察冀根據地

平型關戰鬥後,聶榮臻率一一五師一部兩千人留守五台山,在晉察冀邊區開展游擊戰爭。十一月,成立了晉察冀軍區,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轄四個軍分區。八路軍在各地組織戰地動員委員會和游擊隊。一九三八年一月十日,在河北阜平召開全區軍政民代表大會,成立了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各級政權進行了改選,統一了政策法令,改編了當地的抗日武裝,部隊迅速擴大。二月,邊區軍民粉碎了日寇二萬多兵力的八路圍攻,恢復了晉北、冀西、冀中、察南的五十餘縣。這是第一個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一九三八年春,派出一個支隊進到北平的西山一帶,開闢了平西根據地。同年四月,在冀中成立了行政主任公署,建立了冀中根據地。六月,又組織一個縱隊,進入冀東。七月,配合當地的黨組織,在冀東七縣發動武裝起義,並在十七個縣開展了大規模的游擊戰爭,開闢了冀東根據地。它是以後冀熱遼根據地的基礎。這些根據地的開闢,使晉察冀邊區更加擴大。

晉綏根據地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國民黨軍隊棄守太原後,八路軍一二○師在晉西北開展游擊戰爭,發動民眾抗日。一九三八年二月,日寇乘一二○師開赴同蒲路作戰之機,調集萬餘人兵力向晉北進攻,侵占寧武等七個縣城。一二○師聞訊,星夜回師,經二十多天激戰,收復了七個縣城,打垮了日寇的第一次圍攻,奠定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基礎。同年八月,一二○師派一個支隊北上綏遠,越過平綏線,進入大青山地區,與當地的抗日武裝相配合,發動了綏東、綏西、綏南以及察哈爾的游擊戰爭,開闢了大青山抗日根據地。以後,大青山區和晉西北區統一為晉綏抗日根據地

晉冀豫根據地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八路軍一二九師正太路痛擊日寇之後,進入晉東南,以太行山為中心開闢抗日根據地。十二月,粉碎了敵人的六路圍攻。一九三八年,游擊戰爭迅速發展起來。二月進行了長生口伏擊戰。三月中下旬進行了神頭嶺和響堂鋪戰鬥,殲敵約二千人,焚毀汽車一百八十餘輛。四月,日軍三萬餘人分九路進攻晉東南地區。一二九師等部在長樂村殲敵二千二百餘人,又乘勝追擊,粉碎了敵人的圍攻,共殲敵四千餘人,收復縣城十八座。下旬成立晉冀豫軍區。同年春,一二九師一部開赴冀南,發動民眾,打擊日寇,建立政權,開闢了冀南區。八九月間,一二九師一部在漳南作戰,收復了豫北滑縣等地。
(二)抗戰爆發後

山東根據地

山東的共產黨組織,從一九三七年十月至一九三八年六月,先後在鹽山、樂陵、文登長山、徂徠山等地領導起義,建立抗日武裝,開展游擊戰爭,並逐步開闢了十個抗日根據地。為加強統一領導,十二月成立中共山東分局,同時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統一領導山東地區的部隊。一九三八年五月,一一五師和一二九師各一部進入冀魯邊,將該區部隊統一編為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隨後在寧津、樂陵、鹽山等地開展游擊戰爭。從十二月至一九三九年三月,連續粉碎敵人的三次“掃蕩”,開闢了冀魯邊根據地。

華中根據地

一九三七年十月,共產黨與國民黨談判達成協定,將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統一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一九三八年一月,新四軍軍部在江西南昌正式成立。軍長葉挺,政委兼副軍長項英。下轄第一、二、三、四支隊。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第三支隊司令員張雲逸,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同時,成立中共中央東南分局,項英任書記。一九三八年二月,各支隊開始向皖南皖中集中。四月,軍部由南昌進到岩寺。六月,第一支隊在陳毅率領下進入蘇南敵後,七月,第二支隊在張鼎丞率領下也進入蘇南敵後,開闢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根據地。兩個支隊廣泛開展游擊戰爭,牽制了向華中內地侵犯的敵人。一九三九年十一月,第一、二支隊領導機關合併,成立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由陳毅粟裕任正副指揮。第三支隊在策應第一、二支隊挺進蘇南以後,進入皖南前線抗戰,於蕪湖宣城等地開闢了皖南根據地。一九三八年四月,第四支隊挺進皖中敵後,開展游擊戰爭。一九三九年五月成立江北指揮部,由張雲逸、徐海東任正副指揮,開闢了津浦路東、西根據地。一九三八年六月,中共河南省委組織了豫東遊擊第三支隊等抗日武裝。十月,該支隊與新四軍游擊支隊合編,東渡黃泛區,十一月在睢杞太地區取得多次勝利,初步打開了豫東抗戰局面。

陝甘寧根據地

一九三七年九月,成立了陝甘寧邊區政府,共轄二十三個縣。十一月,在完成普選的基礎上建立了邊區各級人民民主政權。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中央一直在陝甘寧邊區,在政治上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抗戰。陝甘寧邊區成了全國抗日的中心,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首府延安成為全國人民嚮往的革命聖地。在八路軍主力開赴華北前線後,駐陝甘寧邊區的八路軍留守兵團地方武裝,守衛著幾百里黃河河防,保衛著邊區。一九三八年粉碎了日寇的兩次進攻。同時消滅了國民黨派遣的四十八股土匪,使邊區日臻鞏固。陝甘寧邊區還成立了總工會、農民會、婦女聯合會、青年救國會等,把廣大民眾組織起來,開展了蓬蓬勃勃的抗日民主運動。一九三九年一月,陝甘寧邊區參議會成立,並通過了《陝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陝甘寧邊區的抗日民主運動,為敵後各抗日根據地提供了經驗,在全國樹立了榜樣。共產黨在這裡創辦了馬克思列寧學院、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衛生學校,為抗日民族解放運動培養了大批幹部。陝甘寧邊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設,欣欣向榮,成為模範的抗日根據地。

皖江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7年11月,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派李世農到皖中無為地區組建了中共皖中工作委員會,恢復和重建各地黨組織,組織民眾參加抗日團體,團結了一批愛國進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鬥爭,推動了皖中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蓬勃開展。 1938年,日軍逐步向華中腹地深入推進,皖中地區成為抗日前線。2月,紅軍第二十八軍和桐柏山區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隨後奉命東進,迅速在桐城、舒城、廬江、無為、巢縣等地區展開。5月12日,第四支隊一部在巢湖東南蔣家河口伏擊日軍,取得江北新四軍的首戰勝利。第四支隊還在安(慶)合(肥)公路兩側頻頻出擊,先後在鐵鋪嶺、棋盤嶺、范家崗等多次伏擊敵人,擊毀日軍車百餘輛,殲敵數百名。 為了加強對江北新四軍部隊的指導,新四軍參謀長張雲逸於1938年11月率軍部特務營由皖南到達皖中無為地區,將廬江、無為地區黨組織領導的游擊隊統一整編為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擔負皖中抗戰的任務。1939年5月,新四軍軍長葉挺由皖南北上,在皖中廬江縣東湯池宣布成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張雲逸、徐海東分任正副指揮。 1940年3月,國民黨桂系軍隊及地方部隊在皖中地區不斷製造摩擦事件,嚴重破壞了皖中地區團結抗戰的大好局面。除一部分武裝堅持在含山、和縣、全椒及巢縣等地活動外,舒無地委及黨政機構隨同部隊撤至皖東地區。7月17日,日軍再次占領無為縣城,國民黨軍隊不戰而逃。9月,江北游擊縱隊(隨後改番號為無為抗日游擊縱隊)返回巢無地區,恢復皖中地區的抗日形勢,並相繼建立了區、鄉民主政府,皖中地區初步發展成為抗日根據地的雛形。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中共中央軍委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皖中各部隊奉命組成新四軍第七師(5月1日正式成立),張鼎丞任師長(未到職),曾希聖任政委,並成立了以曾希聖為書記的第七師軍政委員會,形成了全地區集中統一的堅強領導核心。曾希聖等率黨政軍機關遷入巢南山區,領導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工作。經過幾個月的艱苦鬥爭,粉碎了日偽軍對無為東鄉的“掃蕩”。 到1942年春,第七師相繼開闢銅陵、繁昌地區,含山、和縣地區,桐城懷寧、潛山地區,望江、太湖、宿松等地區,創建了皖中、皖南遊擊根據地,打通了與第六師、第二師的戰略聯繫。1942年4月27日,為統一領導皖中地區的鬥爭,中共皖鄂贛邊區委員會在無為恍城成立,何偉、曾希聖先後任書記。隨後,召開了皖中參議會,選舉了知名愛國人士金稚石為議長(後李步新兼議長);成立皖中行政公署,呂惠生為行署主任。皖江地區開始有了統一的行政機構。 1943年是皖江抗日根據地最艱苦的一年。日、偽頻繁地向皖江各地“清鄉”“掃蕩”,國民黨軍隊也不斷向皖江地區發起進攻。僅1943年一年,第七師部隊與日偽軍作戰就達189次。根據地軍民經受了嚴酷鬥爭的考驗,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反掃蕩和反頑鬥爭的重大勝利,同時各項建設日益完善,根據地進一步鞏固、不斷發展。 卓有成效的財政經濟工作是皖江抗日根據地建設的一個重要特色。1943年6月,成立大江銀行,並發行了大江幣,控制了皖江地區的金融市場。根據地還制定了合理的稅收政策,加強商業稅、農業稅和貨物過境稅的徵收,使經濟收入不斷增加。此外,根據地重視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事業。在行署主任呂惠生領導下,皖江抗日根據地內最大的水利工程━━無為黃絲灘大堤於1943年12月1日動工修建,次年5月3日竣工,徹底根除了嚴重威脅皖中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水患,對保障皖江地區的農業豐收起了重要作用。皖江根據地經濟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不僅保證了第七師和皖江根據地各級黨政機關的需要,而且還上繳新四軍軍部,支援兄弟地區。 1945年3月,皖中區黨委改稱皖江區黨委,皖中行署改稱皖江行署,自此,皖中抗日根據地即稱皖江抗日根據地。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七師展開大反攻,解放了無為、巢縣蕪湖等地日偽軍據點。到抗日戰爭勝利時,皖江抗日根據地面積3萬餘平方公里,人口約300萬。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地區位於羅霄山脈中段的湘贛邊界,包括江西的寧岡、永新、蓮花、遂川和湖南的酃縣、茶陵等縣,周圍五百餘里。這裡的有利條件是:遠離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還可利用兩省敵人既要互相爭奪地盤又要各自保存實力的矛盾;黨和民眾的條件較好,大革命時建立過黨的組織、工會、農會和農民武裝,黨和革命的影響仍然存在,還保存著袁文才王佐兩支農民自衛軍;地勢險要,幅員廣大,有游擊戰爭的迴旋餘地;自給自足的地方農業經濟,具有為紅軍初期發展提供給養的經濟力。這個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這裡開展游擊戰爭,可以影響湘贛兩省乃至於湖北。因此,在這裡建立根據地,既有利於紅軍的生存和發展,又有利於推動全國革命走向高潮。毛澤東率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保存下來的武裝,向井岡山地區轉移,在蘆溪遭到敵人的伏擊,總指揮盧德銘在戰鬥中英勇犧牲。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九日,部隊到達永新縣三灣村,進行了有名的三灣改編,將一個師縮編為七百餘人的一個團,稱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轄第1、第3營和特務邊、軍官隊、衛生隊;在部隊中確立黨的絕對領導原則,建立黨的各級組織,支部建在連上,班、排設黨的小組,營、團建立黨委,連以上設黨代表,全軍由黨的前委委員會統一指揮;確立官兵平等,在部隊中實行民主制度。三灣改編,從政治上、組織上為建立新型的人民軍隊奠定了基礎。十月三日,部隊到達寧岡的古城,前委召開擴大會議,決定通過地方黨組織爭取當地袁文才王佐兩支武裝。接著,在井岡山北面山腳的茅坪,設立了醫院和留守處,於十月底到達井岡山的茨坪
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部隊在井岡山周圍各縣開展游擊活動,打擊反動地方武裝,深入發動民眾,重建地方黨組織,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和民眾武裝。十一月攻占茶陵,建立了黨的縣委、縣工農兵政府(譚震林為主席)和赤衛大隊。在總結茶陵戰鬥經驗時,毛澤東提出了工農革命軍的三大任務和三大紀律。三大任務是:第一,打仗消滅敵人;第二,打土豪籌款子;第三,做民眾工作,幫助民眾建立革命政權。三大紀律是:第一,行動聽指揮;第二,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第三,打土豪要歸公。與此同時,重建了寧岡、永新縣委,恢復了蓮花、酃縣黨的組織活動。一九二八年一月,部隊占領遂川,建立了黨的縣委和縣工農兵政府,以及暴動隊、赤衛隊、農民協會、工會等民眾組織。在遂川,毛澤東對部隊提出了六項注意:上門板、捆鋪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經過三個多月的游擊戰爭,井岡山區和寧岡、永新、遂川、茶陵、酃縣靠近井岡山的地區,都為工農革命軍所控制。袁文才王佐領導的兩支地方武裝,經過團結改造,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師第2團。二月,工農革命軍攻占新城,於二十一日在礱市成立了寧岡縣工宵兵政府。至此,井岡山根據地初步建成。毛澤東點燃的”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開創了在革命轉入低潮的形勢下,重新聚集革命力量,武裝奪取政權的新局面,為中國革命照亮了勝利前進的航程。

中央革命根據地

中央革命根據地(Central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1931年11月,在贛西南、閩西革命根據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
1927年10月到1928年3月,中共贛西特委、贛南特委和賴經邦李文林古柏等在贛西南地區領導發動吉安東固萬安、泰和、永豐贛縣贛州)、大埠、信豐雩都於都)、尋鄔(尋烏)、南康譚口和興國崇賢等地農民武裝起義,建立了江西工農革命軍,開闢了東固、橋頭等革命根據地,為贛西南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28年9月,工農革命軍第七、第九縱隊組成紅軍獨立第二團,李文林任團長兼黨代表。1929年2月,工農革命軍第十五、第十六縱隊和興國游擊隊組成紅軍獨立第四團,段起風任團長,金萬邦任黨代表。5月,由紅五軍留在永新的一部及游擊隊合編為紅軍獨立第五團,陳雷任團長。同年冬,吉安、延福地區第三縱隊改編為紅軍獨立第三團。這時贛西南地區的革命武裝力量不斷發展。1928年2月至7月,郭滴人鄧子恢朱積壘張鼎丞等在閩西地區發動平和、龍巖、後田、永定上杭蛟洋等地武裝起義,建立了工農革命軍第七軍第十九師,成立了永定溪南區蘇維埃政府,為創建閩西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1929年1月14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率領紅四軍主力由井岡山根據地開始向贛南進軍。2月11日,紅四軍進抵瑞金寧都交界的大柏地山區,殲滅尾追之敵劉士毅旅大部,俘敵800餘人。隨後北上東固,與紅軍獨立二團、紅軍獨立四團會師,在贛南站住了腳。3月中旬,紅四軍利用閩西敵軍兵力空虛之機,第一次揮師入閩,在閩西地方黨和鄧子恢、張鼎丞等率領的革命武裝配合下,首戰長汀附近的長嶺寨,擊潰閩西地方軍閥、福建省防軍第二混成旅郭鳳鳴部,擊斃旅長郭鳳鳴,進占長汀縣城,建立了長汀縣革命委員會。3月20日,紅四軍在長汀召開前委擴大會議,決定利用軍閥混戰之機,在贛西南、閩西放手發動民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紅色政權。3月底,紅四軍由閩西回師贛南,進占瑞金、雩都(於都)、寧都、興國等縣,進一步打開了局面。4月初,紅四軍在瑞金同從井岡山轉移到贛南的紅五軍主力會合。5月至10月間,紅四軍乘福建軍閥部隊主力去廣東參加粵桂軍閥戰爭的機會,先後兩次進入閩西,在閩西工農武裝的配合下,殲滅地方軍閥陳國輝旅和盧新銘旅。1930年春,包括興國、雩都(於都)、寧都、瑞金、安遠、尋鄔等縣的贛西南根據地初步形成。同年1月,紅軍獨立二、三、四、五團和永新、蓮花、寧岡等縣赤衛隊合編為紅六軍,黃公略任軍長,劉士奇任政治委員,共2000餘人。2月6日至9日,毛澤東在吉安陂頭主持召開紅四軍前委、紅四、紅五、紅六軍軍委和贛西、湘贛邊、贛南特委聯席會議(即二七會議),決定將贛西、贛南、湘贛邊3特委合併為中共贛西南特委,統一領導贛西南的鬥爭。3月22日至29日,在吉安富田召開中共贛西南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共贛西南特委,劉士奇任書記。隨後,成立了贛西南蘇維埃政府,曾山任主席。與此同時,包括龍巖、永定、上杭、武平長汀連城等縣的閩西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3月18日至24日,在龍巖召開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宣布成立閩西工農蘇維埃政府,鄧子恢任主席。6月,贛西南、閩西地區的紅四軍(軍長林彪,政治委員彭清泉)、紅六軍(軍長黃公略,政治委員陳毅,7月改稱紅三軍)、紅十二軍(軍長伍中豪、政治委員譚震林)合編為紅軍第一軍團,朱德任總指揮,毛澤東任政治委員。同年秋,紅二十軍(軍長劉鐵超、政治委員曾炳春)、紅二十二軍(軍長陳毅,政治委員邱達三)也編入紅一軍團。8月23日,紅一軍團與彭德懷、滕代遠領導的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會合,編為紅一方面軍,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兼總前委書記,彭德懷任副總司令,全軍共3萬餘人。1931年1月15日,中共蘇區中央局在江西小布成立,周恩來任書記(同年12月周恩來到任前,項英為代理書記)。9月,紅一方面軍粉碎敵人的第三次“圍剿”後,贛西南、閩西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等重要檔案,並選舉出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委員63名。11月25日組成以朱德為主席,王稼樣、彭德懷為副主席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11月2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主席,項英、張國燾為副主席。至此,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中央革命根據地最大時轄有瑞金、會昌、尋鄔、安遠、信豐、雩都(於都)、興國、寧都、廣昌、石城、黎川、建寧、泰寧寧化、清流、歸化、龍巖、長汀、連城、上杭、永定等21個縣,人口約250萬。它對各地區的紅軍游擊戰爭的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建設起了鼓舞和示範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