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山(山東長山)

長山(山東長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長山鎮位於地處濟南淄博兩大城市之間的鄒平市最東端,東、南兩面與淄博市接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山
  • 地址鄒平縣最東端
  • 性質:旅遊勝地
  • 榮譽:是全市明星鄉鎮和全省知名鄉鎮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

地理位置

濟(南)-青(島)高速公路橫穿而過,鎮政府駐地距高速路口僅有一公里,西去濟南國際機場不到一小時裡程,東去青島港也只有兩個小時路程,距膠濟鐵路和309國道8公里,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通訊發達,電話裝機容量達到兩萬門,兩大移動網覆蓋全鎮,信息寬頻網聯通全國。長山鎮轄110個村,7.3萬人口,版圖面積106平方公里。長山歷史文化底蘊豐厚,1991年在該鎮境內發現的丁公遺址居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戰國時代,是齊都臨淄後花園;從南北朝開始到1956年區劃變更之前,一千四百多年間這裡一直是長山縣縣治所在地。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四歲隨母親遷徙到長山,在這裡學習生活了二十年,度過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鑄就了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光輝思想,終成一代名家。始建於1914年的長山中學久負盛名,1937年,當時的校長、抗日英雄馬耀南領導長山中學師生髮動了打響山東武裝抗日第一槍的“黑鐵山起義”。如今,長山鎮是山東省政府公布的首批中心鎮,幾十年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一直在全縣乃至全市居於領先地位,是全市明星鄉鎮和全省知名鄉鎮。

歷史沿革

[沿革]原屬長山縣,從南北朝至1956年一直是長山縣縣治所在地。隋開皇十八年(598),改武強縣為長山縣,縣治移入今山東鄒平縣長山鎮,隸淄州。大業三年,隸齊郡。武德元年(618年),隸鄒州。八年(625年)鄒州廢,長山縣改隸淄州。元中統五年(1264年),淄州升格為淄州路,長山縣屬之。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長山縣改屬般陽路。明洪武九年(1376年),長山縣隸般陽府,同年般陽府降為淄川州。洪武十二年(1379年),淄川州廢,長山縣又改屬濟南府。1913年隸岱北道,1914年隸濟南道。1927年長山縣直屬山東省。1943年9月為紀念馬耀南烈士,將長山縣改名為耀南縣,1950年4月,耀南縣復名長山縣,屬淄博專區。1953年6月劃歸惠民專區。1956年3月,鄒平縣、長山縣合併為鄒平縣,改設長山區。1958年建長山公社、苑城公社,1961年設長山區、苑城區,1968年復設長山公社、苑城公社,1984年改長山鎮、苑城鄉。1995年苑城撤鄉改鎮。1997年,長山鎮面積63平方千米,人口4.9萬,轄西街、東街、南街、大齊、高王莊、後尉、前尉、東尉、郭家、三里、柳寺、馬家窪、張旺、小井、小祁、小位、大由、小馬、小牛、石官、裴家、楊家莊、焦家、甘後、甘中、甘前、南王家、後槐、前槐、大尹家、後窪、西店、北史、東店、前店、西鮑、後鮑、東鮑、溝盈、田家莊、西江、長韓永池、菜園、北後、北中、北前、前窪、增盛、邵家、官莊、後石、前石、大閆、茶棚、明禮、鮑家莊、南關、河南、南壇、東關、朱家莊、後芽、前芽、尚旺、後栗、前栗67個行政村;苑城鎮面積40.7平方千米,人口2.5萬,轄苑城西北、苑城西南、苑城東北、苑城東南、東繩、後王、中後、中前、西宰、北夏、南夏、東夏、買湖、前王、西丁、任馬、大丁、梁郭、公孫、積格、陳度、付家、西莊、王世、小張、董家、黃王、演馬、柏林、丁公、石羊、大省、小李、杏村、大鞏、閆家、小韓、小鞏、彌勒、後麻寨、毛張、前麻寨42個行政村。2001年,撤銷苑城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長山鎮。
長山一帶自古就是有名的“齊魯糧倉”,具有良好的農業生產條件。“長山山藥”曾是明清時的朝廷貢品, 如今擁有萬畝優質山藥基地, 是國家命名的“中國山藥之鄉”,同時也是享譽全國的“三元雜交豬”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晟佳食品保鮮廠的山藥酒、山藥月餅 等山藥產品已投放市場,山藥深加工已經破題,全鎮山藥種植面積達到8000畝。
范公祠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享堂。位於山東省鄒平縣長山鎮河南村東南隅,西距縣城 12公里,濱臨河水,古木參天。建築清新幽雅,肅穆巍然。據《長山縣誌》記載,該祠始建於宋沼平二年(1065年),系邑人知縣韓澤倡儀並主持修建,距今已有900 多年的歷史。此間歷經朝代更替,時壞時修,每次修建都有石碑作證。 返 回 范公祠座北面南,分前後兩院,前院為大殿,後院為享殿。大殿採用歇山式建築,灰磚青石,斗拱飛檐,殿內塑有范公座像。大殿前東西兩側各植銀樹1株, 高達10丈,院內還有古槐3株,其中1株樹老乾空,老乾內又發出一株新槐,枝葉繁茂蔚為奇觀──人稱“懷中抱子”。享殿雕樑畫棟,茂封修竹,清靜幽雅。殿下有匾額兩塊,一為“長白書院”, 一為“菜垠味會”。 范公祠,1984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山鎮政府於1991年、1994年兩次投資巨額對此進行了完整的修復,范公祠將以新的歷史姿態展現在人們面前,成為集歷史、自然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丁公遺址位於山東省鄒平縣長山鎮丁公村和石羊村中間,西南距鄒平縣城約13公里,東南距齊國故城臨淄約45公里,時代為新時器時代至漢代。該遺址於1981年全區文物普查時發現,1984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經省文物局批准定為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教學實驗基地,1992年丁公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南北長550米,東西寬450米,面積近24萬平方米,主要包括大漢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代和漢代五個時期的遺存,其中以龍山文化最為豐富重要,遺址包含時代從距今5500至 20000 年前後, 延續時間3500年左右。出土各類文物標本5000餘件,其中1991年發現一件刻有11個文字的龍山文化陶片。丁公龍山文化城址和刻有多個文字的陶片以及聚落、墓葬所顯示的社會分層現象表明,這一時期已進入早期國家階段。丁公遺址保存甚好,是中華文明史上一處具有代表性的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