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現狀,地理環境,位置,地貌,氣候,水文,資源,土地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事業,社會保障,交通運輸,風景名勝,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望江縣境內就有人類活動。
夏、商屬揚州地域,
西周時屬舒國,春秋時前屬吳,後屬越,秦時屬
九江郡,西漢時屬淮南國,東漢、三國、西晉時均屬
廬江郡。
東晉隆安至元興年間(397—404)置大雷戍。
義熙元年(405)始設新冶縣,屬
豫州晉熙郡。清乾隆三十三年《望江縣誌》載:”皖出鐵,有鐵官。今懷西望北有古冶跡,武昌口有煉成墩,漳湖之表有煉成畈,椅子、磨叉間有坑礦,縣名新冶,職此之由也。”
南朝陳天嘉年間(560—566)升新冶縣為大雷郡,屬江州。隋開皇十一年(591)改大雷郡為義鄉縣,屬熙州。乾隆三十三年《望江縣誌》載:”陳、隋間,縣有義士助國平時難,隋文帝旌為義鄉。”開皇十八年(598)改義鄉縣為望江縣,屬同安郡。縣城東南的寶塔河一帶曾是
長江故道,登城中缽盂山,可一覽江流之勝,故名望江。
唐
武德四年(621)改望江縣為
高州,屬舒州同安郡。武德七年改高州為智州,屬
淮南道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廢智州復望江縣,屬淮南道盛唐郡
嚴州。
北宋至道初(995—997)望江屬
淮南路舒州。
政和五年(1115)屬淮西路
德慶軍。
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望江屬淮西路安慶軍。
慶元元年(1195)屬淮西路
安慶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府為路,望江屬蘄黃宣慰司
安慶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廢司置省,望江屬
河南江北行省安慶路。明洪武初望江屬南京寧江府,洪武六年(1373)屬南京安慶府。
清順治二年(1645)望江屬江南省安慶府。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析為安徽省和江蘇省,望江屬
安徽省安慶府。
民國元年(1912年)裁府,望江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屬安徽省安慶道。民國17年廢道,屬安徽省。民國21年屬安徽省第一
行政督察區。民國34年屬安徽省安慶專員公署。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日本侵略軍占領縣城,縣治遷至
長嶺鋪。同年5月20日因日機襲擊又遷至南西鄉金氏宗祠,民國29年遷泉塘寺,民國三十年遷鷓鴣山前的金氏宗祠,民國32年11月再遷老鴉灘的
吳氏宗祠,民國三十四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遷回,至今,縣治一直穩定未變。
望江建縣後疆域比較穩定,最大變化要數中國共產黨領導的
皖西行署所建的太望縣。自民國36年(1947年)至38年3月底撤銷,仍恢復舊疆域。在近代比較大的變化是民國25年7月,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
孔祥熙為處理皖、豫、贛3省邊界插花地,而將屬江西彭澤縣的長江北岸的新彭、龍澤、
白沙、江調、同陸5個保劃入望江縣。1957年因皖河聯圩,將望江縣
新壩鄉兩個村(4000畝)劃入
懷寧縣皖河鄉;將懷寧縣江鎮鄉1個村民組(面積200餘畝)劃入望江縣金堤鄉,將望江縣金堤鄉上陌村(800人,3000畝)劃入懷寧縣江鎮鄉。同年,因興建褒隱寺水庫,將
太湖縣轉橋先鋒村(1081畝及山地)劃歸望江縣碼頭鄉。
1959年2月26日,中共安徽省委決定,將望江、懷寧縣合併,組建懷望縣(駐
石牌鎮)。3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准,但因未實行,故縣疆域仍無變化。這個實際上不存在的舊區劃,於1961年12月5日,國務院正式予以撤銷,仍為兩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3月28日望江全境解放,成立縣愛國民主政府,全縣設4區11鄉104保。7月改稱縣人民政府,11月廢保甲,設4區、1鎮(鄉級)、39鄉。區、鄉均稱人民政府。華陽區政府駐華陽街,轄華陽、吉水、龍潭、楊長、溝口5鄉。涼泉區政府駐涼泉街,轄涼泉、翠嶺、井泉、桃嶺、橋店、插花、照直、南台、全慶9鄉。鴉灘區政府駐鴉灘街,轄茗南、新泉、葛林、碼頭、連城、炭山、松嶺、張北、石橋、土永、褒法、太白、泉塘、長河14鄉。賽口區政府駐高士嶺,轄湖山、元善、廉恭、老林、隆山、花園、南全、高士、童嶺、武昌、橋湖11鄉。城關鎮屬縣直轄。1950年5至7月先後調整區劃,全縣劃為6區、77鄉、455行政村、3151行政組。
1950年12月,第一區增設白沙鄉,第三區增設麻沖鄉,第四區增設南畈鄉,第六區增設新開鄉。1951年7年,第一區城關鄉改稱城關鎮,直屬於縣。8月,增設華陽鎮(鄉級)。1952年,第一區更名為吉水區,第二區劃為涼泉、太慈兩區,第三區更名為鴉灘區,第四區劃為新壩、賽口兩區,第五區更名為長嶺區,第六區更名為華陽區。新增城西、馬山、湖團、龍賽、佩山、二甲、魏山、楊林、赤湖、翠陽、蒼洪、板橋12鄉。全縣為8區1鎮93鄉(鎮)。1954年,華陽區增設華陽港(鄉級),賽口區增設武昌湖水上鄉。
1956年1月,全縣調整為5區1鎮29鄉(鎮)。華陽區:轄華陽鎮和華陽、楊灣、白沙、雷港、蓮洲5鄉;涼泉區:轄涼泉、茶安、太慈、郭河、沈沖、橫山、翠嶺7鄉;長嶺區:轄長嶺、楊林、新橋、太白、大橋、團山6鄉;鴉灘區:轄碼頭、麥元、楓嶺、古爐4鄉;賽口區:轄賽口、金堤、新壩、童嶺、高士、毛安6鄉;城關鎮屬縣直轄。5月,縣、鄉、鎮人民政府改稱人民委員會,區人民政府改稱區公所。
1957年7月,將29鄉(鎮)合併為23鄉(鎮)。橫山鄉併入涼泉鄉,郭河鄉併入沈沖鄉,太白鄉併入楊林鄉,團山鄉併入長嶺鄉,楓嶺鄉併入古爐鄉,童嶺鄉併入高士鄉。
1958年9月,全縣成立19個公社:華陽區以區為單位建立華陽人民公社,原轄華陽、楊灣、白沙、雷港、蓮洲5鄉均稱管理區;涼泉區轄涼泉、太慈、沈沖、茶安、翠嶺(曾改名高峰)人民公社;長嶺區轄長嶺、大橋、新橋、楊林人民公社;鴉灘區轄鴉灘、古爐、麥元(曾改名茗山)人民公社;賽口區轄賽口、金堤(曾改名先鋒)、新壩(曾改名光明)、高士、毛安人民公社;城關鎮初稱護城人民公社,後改稱城關人民公社,屬縣直轄。
1959年3月,翠嶺、城關兩公社及華陽鄉的寶塔大隊合併為城關人民公社。
1960年2月,實行一區(鎮)一社,全縣共有6個人民公社,原涼泉、長嶺、鴉灘、賽口等區所轄公社改稱管理區。3月,成立青草湖墾區工作委員會,9月,遷至大灣,改名大灣墾區工作委員會,同時成立楊灣墾區工作委員會,均屬縣直轄。
1961年7月,撤銷區級人民公社,恢復區制;撤銷管理區,恢復鄉(鎮)級人民公社。全縣有5區2鎮27個人民公社2墾區工作委員會,共341個大隊。華陽區轄華陽、楊灣、白沙、雷港、蓮洲、溝口公社及華陽鎮;涼泉區轄涼泉、翠嶺、茶安、太慈、沈沖、桃嶺公社;長嶺區轄長嶺、團山、楊林、新橋、大橋公社;鴉灘區轄鴉灘、麥元、碼頭、古爐公社;賽口區轄賽口、金堤、新壩、高士、武昌、毛安公社;城關鎮屬縣直轄。
1965年9月,撤銷大灣墾區工作委員會,建立漳湖人民公社,隸屬賽口區;撤銷楊灣墾區委員會,所轄泊湖部分(原壬辰占農場)成立泊湖人民公社,隸屬長嶺區;邋遢湖、雞冠湖、楊灣閘等地劃歸楊灣人民公社。
1968年8月以後,縣、區(鎮)、社革命委員會相繼成立,改涼泉區為紅旗區,改鴉灘區為向陽區,改太慈、鴉灘、古爐、高士、涼泉、沈沖公社為紅旗、向陽、紅爐、東風、衛東、向東公社。
1969年4月,華陽鎮併入華陽公社,溝口與蓮洲合併為蓮洲公社,桃嶺與紅旗合併為紅旗公社,團山與泊湖合併為泊湖公社,碼頭與向陽合併為向陽公社,武昌與東風合併為東風公社,合併後,全縣劃為5區1鎮24個公社。
1970年,東風公社復名為高士公社;恢復華陽鎮,隸屬華陽區,恢復團山、碼頭、武昌公社建置。
1973年3月,漳湖公社升為縣直轄社。
1980年7月8日,紅旗區復名太慈區,向陽區復名鴉灘區,紅旗、紅爐、向東、衛東公社復名太慈、古爐、沈沖、涼泉公社。
1981年10月,漳湖公社設定大灣、中洲兩個管理區,華陽、太慈、長嶺、鴉灘、賽口5區的行政機構稱為公所。
1982年12月,青草湖農場劃歸縣農林局。
1984年2月恢復鄉、村建置。5月撤銷漳湖公社,成立漳湖區,下轄大灣、中洲、永興、蓮洲(由華陽劃入)4鄉。至此,全縣有6區、1鎮、31鄉(鎮)。
1986年1月,華陽鄉與華陽鎮合併,成立華陽鎮,區、鎮合署辦公,原華陽鄉、鎮成立鎮郊、街道兩辦事處。6月,雷港鄉更名為雷池鄉。同年六零圩升為鄉級辦事處,隸屬太慈區。
1987年底,全縣有6區(包括華陽區、鎮)、1鎮、29鄉和六零圩、華陽鎮郊、華陽街道3個辦事處、4場、371個行政村(含城關鎮、華陽街道辦事處7個居委會和青草湖農場的建農村、欄桿湖漁場的新建村)、4661個村民小組。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望江縣下轄8個鎮,2個鄉,另設有2個開發區,望江縣人民政府駐
華陽鎮。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名稱 |
340827100000 | 華陽鎮 |
340827101000 | 楊灣鎮 |
340827102000 | 漳湖鎮 |
340827103000 | 賽口鎮 |
340827104000 | 高士鎮 |
340827105000 | 鴉灘鎮 |
340827106000 | 長嶺鎮 |
340827107000 | 太慈鎮 |
340827200000 | 涼泉鄉 |
340827201000 | 雷池鄉 |
340827400000 | 望江縣經濟開發區 |
340827401000 | 安徽望江橋港經濟開發區 |
地理環境
位置
望江縣位於安徽省西南邊緣,長江下游北岸,東南與
東至縣、江西省
彭澤縣隔江相望,西南與宿松共泊湖為鄰,西北枕大、小茗山與太湖接壤,北依皖水與
懷寧交界;皖鄂贛三省交界處岸,東西最大長度54千米,南北最大寬度43千米。總面積1357.37平方千米。
地貌
望江縣一面負山,三面臨水,素有”水鄉澤國”之稱;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斜、大致呈現丘陵──崗地──平原階梯狀分布。西北部為丘陵,最高處是香茗山,主峰海拔489米,中部是低崗地,東南部是沿長江分布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
氣候
望江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6.5度;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約1300毫米;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日照近2000小時,無霜期254天,年均降水量1300毫米,年
日照為1962.7小時,是全省熱量資源最豐富的縣份之一。以東北風為主,春末及盛夏多偏南風。
水文
望江縣境內有
武昌湖、
泊湖、
青草湖、嵐桿湖、焦賽湖等五個淡水湖鑲嵌其中。武昌湖處於縣境中部,距縣城6公里,水面面積13萬畝,平均水深2.5米,水質優良,水產豐富,每年在武昌湖棲息的白天鵝等候鳥有十幾萬隻,生態環境優美,被省政府批准為長江中下游濕地保護區。
資源
土地資源
望江縣行政區域土地面積1347.98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積15908公頃。年末耕地面積6.34萬公頃。
植物資源
乾隆年間僅”竹類”就有8種。其中”慈竹”較為珍稀。它”四時筍,冬生於外,夏生於內,有子母相顧之意。述異記名子母竹”。沿江沿湖的高灘和沙洲蘆葦叢生;丘崗地區的松林或楓香、麻櫟等混交林,一片幾十畝,或幾百畝。茗山鳳棲沖的黑凹,二茗南麓的郝家老林,武昌鄉的龜山,新壩鄉的廖家老林,團山鄉的祈雨山,麥元鄉的金雞嶺等,曾經都是古木參天,綠蔭如蓋。解放後境內丘崗地區以松、杉為主,杉樹在丘崗地區已顯示發展優勢。沿江洲圩區以楓楊、柳樹、刺槐為主。1985年中草藥普查,縣境藥類植物有458種。
動物資源
清乾隆三十三年《望江縣誌》載名的野生動物有禽類31種,獸類12種,魚類39種,介類9種,蟲類27種。迄今200餘年,禽中的鶡、鵜;獸中的鹿、虎、猴,魚類的紹羊;介類的黿鼉等,在縣境內已經絕跡。麂、獐僅少數見於江洲蘆葦叢中。豹子,1963年冬在鴉灘鄉曾出現1隻。香茗山、南山原多狼窩,1958年至1960年狼害嚴重,3年有167人(多為兒童)被咬死,227人被咬傷。現已不多見。馬頭河太平橋段的麥魚,體形色澤像麥粒,曾作為珍品進貢朝廷,今河道漸淤,產量極少。蛇、黃鼬、蛙、蟾蜍、灰喜鵲等越來越少。貓頭鷹、鷹、鷂、啄木鳥等已瀕臨絕種。
礦產資源
主要有煤、天然氣、石灰石、鐵、銅、金等。煤、石灰石已開採。
煤
縣內煤層系二疊系龍潭煤組,分布在太陽山北坡和賽口以西湖邊及鴉灘一帶。探明儲量的僅新橋煤礦。新橋煤礦位於新橋鄉北部。礦區煤層長約2400米,寬約36米,深約100米。可採煤3層,厚度0.66~1.55米,平均厚0.5米。無煙煤。含炭份19.27%,揮發份10.22%,發熱量6725卡/克。探明儲量34.25萬噸,工業儲量16.9萬噸。小型煤田。民國31年曾由私人合股開採。解放後縣、鄉聯營開採。
天然氣
縣境江岸第四系中均有淺層天然氣分布。主要集中在華陽河、吉水溝至雷港一帶,面積83平方公里。1958年至1961年省地質局328隊用15米手搖鑽鑽探,發現氣苗約80處,多出露在河流、河漫灘和溝渠中。氣層多處在地下7.2~15米之間,壓力達0.3~0.4公斤/平方厘米。初步計算有2.61萬立方米。
石灰石
分布於太陽山東側、北坡和賽口(紅旗村)、碼頭、麥元(南山村)等鄉。地質時代有石炭、二疊、三疊紀。
鐵礦
馬頭河及武昌北岸嘴有鐵砂,曾淘洗鍊鐵。碼頭鄉香茗山朝陽庵背面,侏羅系砂岩中有一小鐵礦化點,長150米,厚0.62米。平均含鐵26%。
銅礦
銅礦點1處,銅礦化點2處。分布於香茗山、碼頭鄉的張家沖、戴家井等地。其中香茗山為輝銅礦。
金礦
1981年311地質隊普查,發現縣境城西、翠嶺、茶安及東北山麓的第四系安慶礫石層中有金沙。一般每個大樣含5~25片金粒,個別樣品為0.025克/立方米。
含鉀岩石(鉀長花崗岩)
主要分布於小香茗山。含K2O(氧化鉀)8~11%,可供制鉀肥。
其他
碼頭鄉有珍珠岩、凝灰岩、石英岩。珍珠岩屬酸性玻璃質火山熔岩,可供制絕熱保溫材料。凝灰岩可作建築材料,石英岩可作玻璃原料。火山熔岩中還偶見小顆粒瑪瑙。
人口
2016年末,望江縣總戶數為17.45萬戶,總人口數為63.93萬人。全年出生人口8541人,出生率為13.4‰;死亡人口1667人,死亡率為2.61‰;自然增長率為10.75‰。
經濟
綜述
2016年,望江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8.3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9%。其中,一產28.66億元,同比增長2.9%;二產45.48億元,同比增長9.3%;三產34.22億元,同比增長10.1%。三次產業結構比26.4:42.0:31.6,第三產業占比較上年提升了0.8個百分點,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最佳化。人均GDP達16949元,同比增長6.9%。
2016年,望江縣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01億元,同比增長10.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億元,同比增長7.4%。全年累計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8.55億元,同比增長12.4%。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29億元,同比增長12.0%;教育支出6億元,同比增長20.3%;醫療衛生3.48億元,同比回落6.3%;農林水事務7.21億元,同比增長30.7%;科學技術0.47億元,同比回落20.6%。
2016年,望江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6.27億元,同比增長15.8%。其中,項目投資119.29億元,同比增長15.7%,房地產開發投資6.98億元,同比增長18.0%。投資結構逐步最佳化。全年第一產業完成投資8.68億元,同比回落227.4%。第二產業完成投資69.43億元,同比增長12.1%;第三產業完成投資48.16億元,同比增長8.4%。投資中,工業項目投資69.43億元,同比增長12.1%;500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90.39億元,同比回落1.5%。
2016年,望江縣居民可支配收入14710元,同比增長10.9%,其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3702元,同比增長9.0%,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9711元,同比增長8.7%。
2017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0億元、增長8%,規上工業增加值50億元、增長9.5%,固定資產投資141億元、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8億元、增長1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億元、增長12.3%,金融機構新增貸款19億元、增長333.3%,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5716元、10604元,分別增長8.5%、9.2%。
第一產業
2016年完成農業總產值55.17億元,可比價同比增長3.7%。全縣糧食種植面積達6.3萬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達40.5萬噸,同比回落1.4%。油料作物總產量達6.96萬噸,同比回落12.1%。棉花總產量達2.1萬噸,同比回落18.5%。年末生豬存欄19.5萬頭,同比增長0.25%。年末生豬出欄40.13萬頭,同比增長3.1%,肉類總產量5.37萬噸,同比增長8.1%。水產總產量7.04萬噸,同比增長2.1%。
第二產業
2016年全縣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40.5億元,同比增長9.5%。工業對全縣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46.4%,拉動GDP增長3.6個百分點,工業化率達到37.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7家,比上年末淨增12家,增幅10.4%;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15.95億元,同比增長9.8%;主營業務收入206億元,同比增長8.9%;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158.59億元,同比增長4.2%;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17.52億元,同比增長18.5%;高新技術工業企業產值16.18億元,同比增長30.3%。
第三產業
內外貿易、郵電
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5億元,同比增長11.9%。其中,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12億元,同比增長14.8%。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一套表聯網直報企業共74家。
2016年,進出口總額9397萬美元,同比回落13.7%,其中,出口總額9331萬美元,同比回落13.8%;實際利用外資金額365萬美元,同比增長4.9%。
金融
2016年,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13.52億元,同比增長23.3%,比年初增加40.3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49.21億元,同比增長14.9%,比年初增加19.3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78.24億元,同比增長7.9%,比年初增加5.7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6年,望江縣普通中學學校數27所,普通中學專任教師數2323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2.63萬人,其中女生1.26人。全縣普通國小學校數118所,普通國小專任教師數2175人,普通國小在校學生數3.08萬人,其中女生1.44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升學率100%。
2016年末全縣公共圖書館1個,全縣公共圖書藏書總量40.1萬冊,博物館1個。
醫療事業
2016年末望江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19所,其中醫院、衛生院19所。衛生技術人員158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622人,註冊護師、護士621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1281張。
社會保障
2016年末,望江縣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3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1.23萬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27.3萬人,參加新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人數54.8萬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997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19萬人。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14個,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數3529床。
交通運輸
水路:長江過境流程65公里,華陽港是長江黃金水道上最大的支農港口,常年可停泊5000噸級江海輪;國家級重點工程華陽過船閘溝通了江河聯運,是安徽、湖北兩省五縣市水上交通樞紐。
鐵路:沿江鐵路香隅站距望江長江大橋僅10餘公里。望江距安慶、太湖縣,
九江火車站均一小時車程。
民航:依託周邊安慶、合肥、南昌、武漢、九江等城市機場可直達全國各地。
望東長江大橋:2011年12月20日望東長江大橋正式開工。望東長江公路大橋是一座斜拉橋,斜拉索採用雙索麵空間扇形索布置,全橋共設224根斜拉索。”作為八百里皖江上游的第一座長江大橋,望東長江公路大橋向南通江西、廣東,是安徽省的門戶橋樑。”承擔望東大橋設計的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們介紹,該大橋通航淨高24米,滿足5000噸船舶通行,主跨達到638米。2016年12月30日下午3時,
望東長江大橋正式通車。
2016年末,望江縣民用汽車擁有量達到4.06萬輛。年末實有公共汽車營運車輛數173輛,實有出租汽車數329輛。固定電話年末用戶3.56萬戶,行動電話用戶36.96萬戶,國際網際網路用戶7.23萬戶。
風景名勝
武昌湖
位於望江縣高士鎮,昔為武昌鄉,安九公路穿湖而過,為古雷池遺蹟的一部分,景區水域面積達102.5平方公里,距城區6公里,水生資源豐富。
香茗山
位於望江縣麥元鄉和鴉灘鎮之間,南起麥元分畝嶺,北抵鴉灘褒隱寺水庫,全長10餘公里,早在漢朝就有名氣,西漢南昌府梅福曾隱居此山;唐李白、
羅隱,明解縉,清翁傅等駐足流連,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元末
朱元璋、劉伯溫,明末
史可法,清代太平軍
石達開曾在此征戰和紮寨。昔有悟法寺、果老道場、寨林庵、
朝陽庵、貴烈祠、保悟樓、三聖殿、彌陀庵、鳳樓庵、褒隱寺和
古塔,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在修葺。有大茗、二茗、三茗等峰(主峰489米),
蓮花峰形似並蒂蓮花,聳秀
郁蔥。明解縉詩讚曰:”山崖殷竇簇硃砂,香茗叢生蓓蕾芽。採藥道人何處去,洞雲深鎖碧桃花。”
雷池
主體位於望江縣
雷池鄉,在望江縣城東南10公里處,緊靠長江北岸,面積100平方公里,入江處為雷港。因古雷水自湖北
黃梅縣界東流至此,積而成池,故名雷池,亦名大雷池。東晉時置大雷戌,為江防要地。鹹和二年(327年)歷陽(今和縣)鎮將蘇峻聯合壽春(今
壽縣)鎮將祖約叛亂,向京都建康(含南京)進攻,忠於朝廷的江州刺史溫嶠慾火速統兵去保衛建康。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權的庚亮得知後,擔心當時手握重兵的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因此在《報溫嶠書》中說:”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溫坐鎮原防,不要越雷池而東。後來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範圍。”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語,即源於此。明天啟間(1621-1627年)雷池口為大量流沙所塞,雷水改道從望江縣華陽鎮流入長江。
文廟
又名
孔廟,位於望江縣城中心,為一宮殿式古建築。
文廟始建於宋仁年間。
大成殿高10多米,面積300多平方米,24根大柱組成方形結構,四周圍廊,重檐翅角,鐵馬空懸,迎風作響,其形奪目,其聲悅耳。廟後有很多附屬建築物:前方左右為東西兩廡,前有戟門,戟門東為土地祠,西為王幼學祠,前首為
欞星門,石柱組成石牌坊,上書”麟風騰祥”,左為
聖城,右為賢關,入口處中間有石橋,名
狀元橋,兩側有泮池,過橋可見一方高大紅牆書有”宮牆萬仞”4個遒勁大字,中上方書”聖旨”2字。廟後為啟聖祠,東為禮門,西為義路,後為明倫堂。因遭日寇燒毀,僅存文廟主體——大成殿,現經省級批准並撥款修葺,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望江十景
二茗神燈,梅福、羅隱二君曾隱居茗山煉丹。每當陰晦之夜,常見燈光千炷,遠近閃爍,相傳為丹灶餘焰。
四湖煙水,江流南過縣境,東北有漳湖、武昌、青草湖、白土四湖,澄波綺麗,蔚為大觀。表道修松明,郡守顏祿壽,於縣北公路夾道植樹,綿亘七十里,蒼翠如綠雲繚繞,人多每息於下,直呼顏公。
春堤蔭柳,方懋德、陳柿祚縣令,先後在城南至
吉水築堤植樹,長三華里,萬柳環堤,綠蔭如蓋,至今仍稱為方公堤。解放後,迭經改建,形成筆直,景象勝過當年。
連塘舊戍,連塘城,坐落縣北香茗山附近。城周二里許,四門舊跡猶在。相傳為南朝宋武帝劉裕與
盧循大戰之地。又元末畢銀築城拒敵護耕於此。
繞郭新流,縣城東南西三面濱水,昔夏漲冬涸,不能常瀦,明,縣令黃配元曾於險要處築二隘,(狹窄小路)關水。從而盈盈環郭,可供飲用。
江湄沙讖,雷水出口,漢、晉時在雷港,因
江沙歷久漸形壅塞,至宋以來出華陽。故曾有”沙塞雷港口,狀元從此有。”的應驗預言。
東野春台,縣令王世允建台於東廂廟,即今之東廂廟酒肆。昔年孟春月縣令具儀仗迎春於此。
靈井浮英,靈井在縣東北三十里司馬澗,今沈沖鄉地境。傳說天將雨,泉中紫沫浮起,性溫甘,可治病。
湘蘭宛在,縣城西門外龍湖西岸之西湘廟,供奉
屈原大夫。廟於明
崇禎年間由縣令蘇潤民新建。後受水患淹沒倒塌。
著名人物
饒政,字文質,望江人。明永樂十三年(1415)進士。
王材,王瑞侄,字天成,明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
金繼望,字又呂,望江人。清順治六年(1649)拔貢,授河南宜陽縣令。
何世楨(1895~1972),號乾臣,字思毅,城關吉水人。不屈的愛國民主主義者和著名的政治活動家。
何世枚(1896~1975),字朴枕,號澹園,吉水鎮人。民國12年回國應聘為東吳大學、上海大學教授,兼律師。
榮譽稱號
望江縣先後榮獲安徽縣域經濟“動態十佳縣”、中國金融生態縣、浙商最佳投資城市、中國最佳投資環境城市、中國新興紡織產業基地、安徽省投資環境“十佳縣”、第四屆安徽省文明縣城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