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故道

長江故道

長江故道,即長江已經改道的舊河道,其根本成因是河流發生改道。長江故道密集分布地區主要集中在湖北荊江段,有石首長江天鵝洲、黑瓦屋等故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故道
  • 定義:長江已經改道的舊河道
  • 根本成因:河流發生改道
  • 密集分布:湖北荊江段
形成原因,分布地區,典型河段,主要故道,

形成原因

長江河流改道有由內因引起的,也有由外因引起的。外因包括構造運動使某一河段地面抬升或下沉,冰川、崩塌、滑波將河道堰塞,人工另闢新河道等。

分布地區

長江衝出三峽後,在一望無垠的兩湖平原上恣意扶搖擺動。在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磯之間,長江由於受到地形、地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出現了譽滿華夏的“九曲迴腸”景觀,“九曲荊江”也因此而得名。而在水深流急、崩岸頻繁的長江石首河段,卻是荊江河曲最多且地勢最險要之地。自古以來,荊江流域就流傳著“長江萬里長,險段在荊江”、“荊江之險,險在石首”、“石首河灣,曲冠荊江”、“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等民瑤。

典型河段

荊江河曲的移動和變形在石首境內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裁彎取直事件,由此導致了石首的地貌典型而又獨特。遠古的時候,由於河曲的頻繁發育和蠕移,加上歷史資料的欠缺,石首境內究竟發生了多少次裁彎取直事件現在已無從查考。但據現有水文資料記載,從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至上個世紀20世紀末的140年間,石首江段曾發生了街河子、月亮湖、古長堤、大公湖、西湖(今人民大垸農場境內)、碾子灣、中洲子、沙灘子、向家洲等多處裁彎取直事件。其中在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僅一年之內就發生了兩處自然裁彎取直事件。在所有裁彎取直過程中,只有中洲子屬人工裁彎取直,其他均為自然裁彎取直。
河曲的發展突出地表現在橫向移動(或變形)上,其特點是其彎道凹岸不斷受單向橫向環流侵蝕,並崩坍而後退;而凸岸不斷受堆積,且相對淤高而前進。在河曲的移動過程中,河彎愈來愈彎曲,上下凹岸間的河曲頸也必然愈來愈狹窄,最後導致被洪水衝決而裁彎取直。而裁彎取直後的新河道,由於坡降變大,流速增大,侵蝕搬運力增強,河道便迅速擴大,此時又有可能發展成新的彎曲。但老河道則相反,裁直後隨即發生大量堆積,逐漸與河流隔絕。待老河道完全斷流後,被淤塞的老河道便成為湖泊,形似牛軛,地理學上稱為“牛軛湖”。
這種牛軛湖就是我們在地圖上所見到的“長江故道”,它是一湖二名。當今,我們在最新出版的《石首地圖》上能夠發現的“長江故道”有:江北的北碾子故道、沙灘子故道、中洲子故道、大公湖、向家湖(北門口)、西湖(今監利境內)、古長堤(遺蹟)等;江南的月亮湖、鴨子湖、黃家拐湖、街河子(遺蹟)、山底湖、廖家淵、白蓮湖等,總計10多處。江北的蛟子河原是長江的一條支流,現兩端被人為堵塞(西端有閘與長江相通),不能算作“長江故道”。
1949年前,流經石首全境的長江幹流流程達160公里。然而50餘年來經過幾次大的裁彎取直,石首江段現已縮短流程69.7公里。這幾次裁彎取直的具體時間如下——
(一)1949年7月,碾子灣自然裁彎取直。(二)1966年10月25日,中洲子人工裁彎取直工程動工,至1967年5月23日竣工疏通。( 中洲子河彎位於石首藕池口下游約81公里。裁彎前河段長37公里,彎頸最小寬度3.5公里。)
(三)1972年7月22日至31日,沙灘子自然裁彎取直。
(四)1987年5月至1996年6月,向家洲洲灘普遍崩寬200至300米。1994年6月1日,向家洲狹頸崩穿通流。
據考證,東晉以前,石首無堤防,長江石首段僅以穴口導水。清同治丙寅《石首縣誌》載:石首江岸南北,前代之為口者,以《水經》考之,多至十餘處。又載,(石首)東晉始修荊江大堤,唐末五代高季興割據荊南,將荊江南北大堤基本修成。《宋史.謝麟傳》載:石首宋初江水為患,堤不可御。至謝麟為令,才迭石障之……既然石首古代無堤防,且當時江面極為廣闊(古雲夢澤),那么現今出現在石首南境的破湖、東雙湖、黃蓮湖、白蓮湖上津湖、北汊湖、牛角湖、湘洋湖、中湖、大汊湖、宋湖三菱湖、楊葉湖、白洋湖諸湖,均屬長江遺蹟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湖泊就是古時的“長江故道”,只不過這些“故道”是江水受堤防約束而遺留下來的產物。
長江裁彎取直帶來的結果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方面是裁直後改變了河道流向,平衡了過流能力,減輕了洪澇威脅,縮短了運輸航程,為進一步治理江河提供了寶貴經驗。不利的方面是裁直後會引起堤垸大量崩塌(一彎變,彎彎變),並出現河道淤塞,洪水泛濫,垸田廢棄等弊端。自然裁彎後也往往會引起連鎖反應,釀成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如向家洲崩穿通流後,下游的魚尾洲、金魚溝等地便接連發生了大面積崩塌事件,由此給大垸、小河口等鄉鎮的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長江故道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寶貴財富。一般說來,長江故道江寬水深,資源充足,水產十分豐富。在江北北碾子故道,國家級老河漁場芳名遠播;在沙灘子故道,國家級白鰭豚和江豚自然保護區聞名世界,故道邊還有大名鼎鼎的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在鴨子湖、月亮湖等地,到處蓮荷飄香,群鳥飛翔,漁歌互答,好一派迷人的風光……此外,長江故道所處的濕地環境也是眾多野生動植物棲息、繁衍、生長的樂園。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長江故道是上帝遺落在人間的精美王冠。

主要故道

狹義的長江故道集中在湖北下荊江江段的石首和監利境內。主要有:石首的北碾子、天鵝洲、中洲子、老河和監利的上車灣、老江河等。
1.碾子灣長江故道
因形如碾槽而得名。總面積13.5平方千米。1951年長江自然裁彎,分碾子灣為江北、江南兩部分。其中北碾子灣長江故道(又名箢子口故道。)河寬約500米,水面6000多畝,長10千米。現建有國家級老河漁場。南為黃家拐湖,因臨近黃家潭村附近的堤拐而得名。現有水面2.6平方公里,蓄水量500萬立方米。
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影像圖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影像圖
2.天鵝洲長江故道
亦名沙灘子故道、六合垸故道。面積約6平方千米。原在江南。1972年7月因長江六合垸江道自然裁彎取直而形成,形成長2.5千米的新河道,縮短河程20.7千米。現建有天鵝洲閘與長江相通。湖面河寬1200米,總水面約2萬畝,湖長20千米。現建有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和白鰭豚(江豚)自然保護區。是長江故道群濕地中保存最好的一處,也是白鰭豚與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中洲子長江故道
亦名黑瓦屋故道。因處市所有淤洲之中而得名,面積約3平方千米。1966年10月至1967年5月進行中洲子江道人工裁彎工程,建成長4.5千米,寬2千米的新河,縮短河程28.9千米。
1.上車灣長江故道
為湖北監利上車灣和湖南華容縣集成垸交界處,是湖南省唯一一片地處長江以北的“飛地”。河段長35.8千米,而頸部距離僅3千米,河道變化不定,僅百餘年來就發生自然截彎10多次。1968年12月至1971年1月實施人工裁彎
位於監利縣境東南部,地處尺八、柘木、三洲三個鄉鎮之間,呈牛軛形,約長20千米,寬1千米,面積18平方千米,承雨面積138平方千米。建有國家級老江河漁場。
位於監利尺八鎮境內,南北長,東西狹,橢圓形。又稱通江湖。面積7.3平方千米,最大蓄水量1080萬平方米,有效容量640萬平方米。
相關流經
河流遺蹟湖泛指湖泊形成而言,並非具體湖名。這類湖原為長江的一部分,後因河道變遷以及人工裁灣的影響,原彎曲的河道的上、下口逐漸淤塞封閉而形成。因形似當地農民犁田套在牛頸部的農具牛軛頭,故名牛軛湖。這種牛軛湖就是我們在地圖上所見到的“長江故道”,它是一湖二名。長江故道又稱牛軛湖、弓形湖月亮湖、馬蹄形湖,是當曲流發育的河流流水切穿曲流頸部或人工截彎取直後,原有河道積水形成的湖泊。因狀似牛軛、月亮、弓形或馬蹄形而得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