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建制由來,建制沿襲,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形,水文,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植物,動物,礦產,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經濟概述,工業,農業,社會事業,公路,教育,醫療衛生,著名人物,胡紹普,劉文山,高文翰,
建制沿革
建制由來
望江鎮是因望江火車站而得名。望江火車站始建於四十年代初的日偽時期,當時望江除火車站之外,南有一戶王姓的四間房,北有一戶張姓的小客店,東有日本開拓團的紅部和學校。由於火車站所在的地勢較高,可一覽南面相距五華里之遙的濤濤松花江水,故得名於望江。
建制沿襲
-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格節河東至花爾市河(今法斯河)間的望江地域上臵有四合屯、雙發屯、格節河屯、寶寶山屯、新力屯、雙頂屯;
- 宣統二年(1910年)七月,本地屬湯原縣東二區;
- 民國時期屬湯原縣第四區;
- 偽康德2年(1935年)屬第四區四合保;
- 偽康德6年(1939年)劃屬鶴立縣;
- 1948年劃歸湯原縣屬第八區;
- 1956年南部村屯屬萬慶鄉,北部村屯屬四合鄉;
- 1958年屬蓮江口人民公社,
- 1961年由蓮江口人民公社劃出一部分設立瞭望江人民公社;
- 1984年撤消望江人民公社改建望江鄉;
- 1986年8月改制為望江鎮;
- 1994年5月由湯原縣劃出歸屬佳木斯市郊區。
行政區劃
- 望江鎮在1990年前按照歷史沿革和地域劃分共有23個行政村和一個良種場、一個小林場,
- 1996年由於立新村的大小新立分家增加到24個行政村,
- 2002年,根據郊區政府並鄉、並村的行政區劃,望江鎮政府將望江村和西興村合併取名為望江村;西復中村和昌盛村合併,取名為西復中村;佳興村和西發村合併,取名為佳興村;東復中村與長發村合併,取名為東復中村;新合村與蓮慶村合併,取名為新合村;在望村與興旺村、德新村合併,取名為德新村;景興村與望勝村合併,取名為望勝村;文俊村與俊興村、北建村合併,取名為文俊村;立新村與新建村合併,取名為立新村,使望江鎮原有的24個行政村合併為現在的13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地形
望江鎮地處小興安嶺山脈南麓,松花江北岸,屬於三江平原過渡地帶的衝擊平原。地勢總形成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南部海拔高度為80米,北部為125-135米左右。地質結構屬於伊蘭—舒蘭壓扭性斷裂地塹的延展地帶。由上至下可分為黑土層、粘土層、細、中砂層、衝擊洪積砂礫卵石層。顆粒變化為南部較細、北部較粗,地表層為江河衝擊形成的黑壤土,肥力和通透性強,適合各種作物生長的需要。
水文
望江境內西面和北面皆有河流融入南面的松花江。均屬於松花江水系,也是望江農業用水的最主要的水源。
松花江:自西湯原縣境內向東流經望江鎮的臨江村、佳興村、西復中村、東復中村、東升村,境內流長12.5公里,流域面積91.9平方公里。格節河:發源於小興安嶺支脈的黑青山之尾閭,東南流向。經望江鎮的格節河水庫後進入蓮望水庫,河左岸為望江鎮,右岸為湯原縣的太平川鄉和勝利鄉。流長57公里,兩岸流域面積為429.7平方公里。
法斯河:發源於群策山,東南流向。從湯原縣裕德、永發兩鄉的紅旗水庫流出,經蓮江口農場十三隊、望江鎮北建屯匯入格節河後流入松花江。全長45公里,流域面積244平方公里。
地下水:望江鎮地下水屬於第四系地下水豐富地區,儲量大,是全鎮生產、生活和工業用水的主要水源。
氣候
望江鎮屬於中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長於夏季。其特點是:春季多風易旱、夏季溫暖多雨、秋季短涼降溫明顯、冬季雪大天寒,冷的時間漫長。春季從3月下旬開始到5月末,約有60到70天左右,夏季從6月初開始到8月末約有90天左右,此季節因受熱帶氣團帶來的大量暖濕氣流影響,降雨增多,形成了雨季,極易出現江河汛情和內澇。秋季從9月上旬開始到10月末,約60天左右,氣溫逐漸開始下降,日照時間逐漸縮短,10月份中後期還常有霜凍出現。冬季從11月上旬開始到來年的3月上旬約140天左右,此時氣溫開始逐漸寒冷,平均氣溫在零下15-25度之間。尤其是12月份到2月份期間,氣溫最低,天氣最為寒冷。
望江鎮年均積溫為攝氏2483度左右最高年份可達2870度左右,最少年份在2090度左右。年均日溫一般在5.7-6.8度之間,全鎮積溫由南向北遞減,無霜期南部為125-135天,北部為110-125天。全年有四至五個月氣溫在0度以下,最熱的是7、8月份,日平均氣溫在22度以上。最冷的是1月份,平均氣溫在20度左右。氣溫變化的特點是:4-8月份以前氣溫逐日上升,8月下旬以後氣溫逐日下降,春季氣溫上升快。3月上旬,冰雪開始融化,土壤在3月下旬開始解冰。4月份清明前後能穩定地通過0度,4月20日左右達到5度以上,5月上旬可超過10度,全年有七個月(4-10月)平均氣溫在0度以上。6-8月份的三個月氣溫變化不大。7月份和8月中上旬是全年氣溫最高的月份,平均氣溫可達23.5度以上。9月份進入秋季,氣溫下降較快,變化幅度也比較大,月平均氣溫在14-15度之間。9月下旬會有初霜,10月平均氣溫則降到了5-6度左右,10月底夜間開始有冰凍現象。11月10日前後大地開始封凍進入冬季,12月份平均氣溫在零下15-17度之間,地凍深度可達1.2米以上,1月份是漫長的冬季最為寒冷的月份,平均氣溫可達零下19-20度。
望江鎮的氣壓和佳木斯市區沒有大的差異,進入秋冬季節,隨著熱帶氣團的減弱南移,極地大陸氣團的侵入,氣壓隨之升高。到了春夏季節,隨著熱帶氣團的北移,極地氣團的減退,氣壓也隨之相應減低。因此,冬季受蒙古高壓,極地大陸氣團控制,多偏北風氣候,變得寒冷乾燥。夏季因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蒙古華北低控制吸引了熱帶海洋氣團來臨,多偏南風,天氣變得炎熱多陰雨,易於導致江河泛濫和內澇災情的發生。
望江鎮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530小時左右,1月份約為175小時,2月份約為192小時,6、7月份約為244小時和237小時,冬季陰雪天少,日照率較高,12月份日照率為58%左右,1月份為64%左右,2月份為66%左右,夏季陰雨天氣較多,日照率也低,5月份的平均日照為55%左右,6月份為53%左右,7月份為52%。
望江鎮屬於季風降雨地區,全鎮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最少的年份為292毫米,最多的年份達到了760毫米。夏季降水最多,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平均降水量在28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55%左右,冬春兩季降水量較少,秋季降水量多於春季,降水天數歷年平均約在120天左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望江鎮地域面積為155平方公里,折合232,500畝,占佳木斯市郊區土地總面積1,104,692畝的21%。耕地面積1990年時為87,910畝,占全鎮總面積的37.8%;2005年耕地總面積為130,921畝,占全鎮土地面積的56.3%。1990年播種糧食作物68,540畝,其中水田24,300畝,旱田42,600畝,經濟作物1,300畝。2005年播種糧食作物97,600畝,其中水田30,000畝,旱田67,600畝,經濟作物13,700畝。建設用地總面積到2005年止,約為28,288.1畝,其中:鎮內居民及公益建設用地874.5畝;鄉村居民及公益建設用地8,344.5畝;道路建設用地1,937畝;塘渠壩堤用地15,363畝;開發建設用地537畝;其它占地1,232.1畝。
植物
望江鎮由於地處松花江北岸的中溫帶地區,氣候土壤極適於各種植物的生長。因望江鎮沒有荒土荒水及草原,因此,各種植物均是以種植的植物為主。按植物品類大體公為以下幾種:
1、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和雜糧作物為主。
2、豆類植物:以黃豆、綠豆、小豆、雲豆等為主。
3、經濟作物:甜菜、鮮細蔬菜、瓜果類、菸草、早玉米為主。
4、林木植物:速生楊樹、落葉松、景觀花草樹木等。
動物
望江鎮地處平原,各種動物主要以人工家庭飼養為主。
1、家畜類:有黃牛、奶牛、豬、山綿羊、貓、狗、兔、馬、驢、騾等。
2、家禽類:雞、鴨、鵝、鴿等。
3、野生動物有:鼠、野雞、野鴨、鳥類、雀類等。
4、水產類:鯉魚、草魚、鰱魚、鯽魚、泥鰍、蛙類等。
礦產
望江鎮有一江兩河,出產的礦產資源就是江砂和河流石,是建築行業不可缺少的材料資源。
人口民族
在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顯示,在望江鎮的20,483人中,是有六個民族組成的,其中漢族人口18,414人,朝鮮族1,409人,滿族643人,蒙古族9人,赫哲族6人,回族1人。
在2005年更換新版戶口薄和人口管理上網後統計,在全鎮的20,593人中,只剩下漢、鮮、滿三大民族。而滿族因和漢族無太大差異,滿女嫁漢男後,民族也隨之改為漢族,這種情況占到了滿族人的15%左右,到2005年底人口統計時,全鎮漢族人數為18,550人,朝鮮族1,497人,滿族546人。
望江鎮在2001年並村前有新合、蓮慶兩個朝鮮族村,2001年1月份行政村合併時,並為一個村,為新合朝鮮族村。
經濟概況
經濟概述
全鎮現有企業11家,均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2008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8750萬元。人年均純收入4122元。
工業
鎮內有“一園四區”。“一園”即以現占地30平方公里的工業預留地,發展工業園區;“四區”即:一是水稻米業加工園區,以一季付士米業有限公司為龍頭,總占地面積27萬平方米,年加工水稻15萬噸,實現利稅1000萬元。二是綠色紙業園區,以馥華紙業為帶動,總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三是玉米深加工園區,位於望江鎮東哈肇路兩側,總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入園的企業是由遼寧大顯集團投資興建的佳木斯江北玉米速凍場,總占地面積7萬平方米。四是機械加工園區,位於望江鎮東部,分布在哈肇公路沿線,總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
農業
農業主要以綠色水稻種植和經濟作物種植為主,2009年在新合村建設水稻育苗核心示範區,新建育苗大棚100棟,實現統一購種、統一管理,使水稻畝產量提高300-500斤,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在東復中村建設蔬菜大棚50棟,鼓勵農民種植大棚蔬菜,實現反季節銷售,推進產業結構快速調整。
社會事業
公路
望江鎮境內的道路共有三個級別,就是省道、縣道和鄉道。省道----哈蘿公路(現改為哈肇公路)是由省城哈爾濱起,經由本鎮到蘿北縣的省級公路,全長435公里,從湯原通過格節河大橋進入望江鎮右橫穿鶴大高速公路出境入蓮江口鎮,在望江鎮境內全長15.5公里。
望江鎮縣道有兩條,一條是望北路:望江鎮至北建村,中經在望、德新、望勝、四合、文俊、俊興村,全長16公里;第二條是望永路,望江鎮至湯原縣永發鄉。與望北路同一起點,在德新村中與望北路分支向東延伸,中經景陽村,湯原縣永發鄉的紅星,紅旗村,全長23公里,在望江鎮境內14.5公里。
村道----鄉村及村屯道路。望江鎮有鄉村路3條,全長16公里。其中望佳路(望江鎮到松花江渡口,中經望江村,佳興村)2.5公里,望新路(望江鎮至新合村,中經望江村、西興村,東復中的長髮屯)全長5公里;在望屯到東明村的望富路(東明村曾叫先富隊),全長8.5公里.有村屯道路17條,總長度為16.5公里。
教育
望江鎮的教育事業,在1990年全鎮有中學1所、帽中2所(其中有1所是鮮族帽中),國小18所,在校的中學生680人,小學生2,230人。共有教職員工245人,其中專任教師159名,教師中,中師學歷的89人,大專以上學歷的59人,有專業合格證書的12人,學歷合格的159人,達標率為99.4%。1991年鎮政府投資15萬元建了一棟總面積為960平方米的鎮中心國小校舍。1994年全鎮實行教育改革,精減了教師壓縮了教學網點,全鎮教師人數精減到了243人,教師網點合併為13個。1995年學校自籌資金43萬元,購臵45台微機,開設了中國小的電化教育課。1998年政府又投資17萬元,給鎮中心國小建了一棟960平方米的校舍,同時根據省市精神,在全鎮教育系統進行了人事制度改革,並清退了53名聘乾和契約制教師。1999年9月又合併了東升、俊興、北建三個辦學網點。2005年鎮政府又投資160餘萬元給望江中學建了一棟三層面積為2,167平方米的教學樓。2000年9月又將文俊、德新、立新三個教學網點進行了合併,到2005年全鎮的‚兩基‛教育全部達標。
醫療衛生
望江鎮的衛生事業自1990年以來鎮政府在加大領導力度的同時,也加大了資金投入和扶持力度,1992年鎮政府投資30餘萬元建了一棟兩層面積為560平方米的門診、住院為一體的衛生院綜合樓,並在全鎮24個村恢復了村級衛生所,1996年取消了鎮衛生院個人承包的4個個體診所。到2005年,鎮村兩級醫務人員已達64人(其中鎮衛生院25人),床位已達49張(其中鎮衛生院10張),具有中級職稱的醫務人員8人,初級職稱的8人,所有村級衛生所的鄉醫都達到了中專以上學歷。鎮醫院擁有了300MAX光機、B超機、心電機、離心機、多功能手術床、牙科綜合診療儀、洗胃機等醫療設施和器具,年收治各類患者達8,000人以上,治癒率、好轉率、死亡率分別達到了80%、97%以上和0.01%以下,村級衛生所規範化合格率也達到了97%以上。計畫生育工作也是成效顯著,從1990年到2005年全鎮計畫生育工作一直達標,全鎮節育率、一孩率一直控制在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也一直控制在千分之七以內。
著名人物
胡紹普
1929年生於望江鎮文俊村。1945年10月於鶴立雲介中學就讀期間,參加了東北大同盟鶴立分會任幹事,194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曾任太平川區委幹事,湯原縣公安局股長。1948年6月赴東北科學院公安系學習,10月隨全系學員集體編入解放軍第三支隊任支隊長,並參加遼瀋戰役。1948年6月以後,曾先後任東北局社會部科員、鎮反工作團組長、東北人民政府公安部科長、中央公安部依據科長、政治協理員、帝國主義偵察處處長等職。‚文化革命‛期間遭受迫害。1975年10月任新疆克拉瑪依市委副書記,1978年3月任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長,1983年5月任國家安全部局長、黨組成員,1988年4月任國家安全部副部長兼中國旅遊協會常務理事,具有研究員任職資格。2003年在北京去世。
劉文山
1934年9月出生在望江鎮四合村。大學文化。曾任湯原縣裕德國小、望江中學、香蘭中學、佳木斯教育學院師範部教師、副校長、主任等職務。後被評聘為教育學院副教授,專擅心理學。兼任中國心理學會會員,黑龍江省心理學會理事,佳木斯心理學會理事長。有多篇學術論文刊載在國家及省、市刊物上。曾參與《心理學講義》、《普通心理235學》、《中學生用功術》等著作的編撰工作。1989年因病在佳木斯去世。
高文翰
1931年出生在望江鎮四合村。東北財經學院畢業。1948年2月參加革命,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拉林縣銀行副行長,友誼銀行行長,牡丹江銀行工會主席,牡丹江地區財政局科長,牡丹江財政幹校副校長、黨總支書記,省財政廳省級工業駐牡丹江管理區副組長、高級經濟師,發明有‚紅牡丹‛點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