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抗日根據地

淮北抗日根據地

淮北抗日根據地位於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交界的廣大地區,由豫皖蘇、皖東北、邳睢銅三塊根據地組成,1941年8月正式形成。它處於日寇占據的徐州蚌埠淮陰三大軍事重鎮之間,是八路軍新四軍的聯繫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基本介紹

背景,建立,戰果,地位,

背景

1938年9月2日,中共中央長江局負責人周恩來、葉劍英指示河南省委,應將武裝鬥爭的重心移向豫東,創造豫皖蘇魯邊區的新局面。9月30日,彭雪楓率領新四軍游擊支隊370餘人,從河南確山縣竹溝鎮出發挺進豫東,10月11日在西華縣杜崗同吳芝圃、蕭望東率領的兩支游擊隊會合,編成三個大隊,共1000餘人。10月下旬,部隊東渡黃泛區向豫東敵後挺進,初步打開了豫東的抗戰局面。1939年3月,成立了中共豫皖邊省委,書記張愛萍,副書記吳芝圃。
1939年11月6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抵達新四軍游擊支隊司令部所在地———渦北新興集,傳達了黨中央關於放手創立抗日根據地的指示,並對豫皖蘇邊區黨政軍工作作了布置。隨後,豫皖蘇邊區抗日民主政權———豫皖蘇邊區聯防委員會成立,吳芝圃任主任。到1939年11月,部隊已發展到1.2萬餘人,改稱新四軍第六支隊,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皖南事變後,彭雪楓部奉命改建制為新四軍第四師,彭雪楓任師長兼政治委員
在創建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的同時,八路軍和新四軍主力一部在津浦路東地區開展了創建皖東北和邳睢銅地區抗日根據地的鬥爭。1938年10月,共產黨員江上清等受組織派遣,隨國民黨安徽省第六區專員兼皖六區保全司令盛子瑾前往皖東北地區,在皖六區軍政部門任職,並秘密建立了中共特別支部。
1939年6月,成立中共蘇皖邊區委員會,書記金明,統一領導蘇皖邊區黨的工作,下轄皖東北和邳睢銅等4個地委。此後,八路軍胡炳雲大隊、蘇皖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江華所率隴海南進支隊以及彭雪楓派張太生率領的1個主力團和120名黨政幹部先後進入皖東北地區作戰。八路軍和新四軍在皖東北地區達6000餘人,成為該地區抗日的中堅力量。到1940年9月,皖東北抗日根據地初具規模。

建立

1941年6月,新四軍三師九旅一部北上,進入邳睢銅地區作戰,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建立了縣委和縣政權,並建立了邳睢銅靈四縣聯防辦事處,邳睢銅地區成為淮北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年8月,華中局決定:成立淮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劉瑞龍為主任;成立中共淮北蘇皖邊區委員會,劉子久為書記;成立淮北蘇皖邊區軍政黨委員會,鄧子恢為書記,統一領導淮北蘇皖邊區黨政軍工作。這標誌著淮北蘇皖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正式形成。
1942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各抗日根據地實行黨政軍一元化領導的指示,淮北區委重新改組,鄧子恢為書記;同時,取消淮北軍政黨委員會,全邊區黨政軍民工作統一於區黨委的領導,由第四師兼淮北軍區,彭雪楓兼司令員,鄧子恢兼政委。

戰果

1942年11月,日偽軍出動7000餘人,分五路對淮北抗日根據地進行空前規模的“掃蕩”。在人民民眾的大力支援下,第四師主力部隊浴血奮戰,經過朱家崗、馬公店、關帝廟等37次戰鬥,攻克青陽、馬公店等日偽據點,共殲敵700餘人,至12月中旬,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
隨著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的順利發展,淮北軍民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向日軍展開局部反攻的指示,從1944年3月起,在全邊區範圍內向日偽軍發動了春季攻勢,作戰60餘次,斃傷日偽軍1000餘人,取得了春季攻勢的勝利。7月,中共中央命令新四軍第四師進軍津浦路西地區。8月,彭雪楓張震吳芝圃率第四師主力一部誓師西征。在9月河南夏邑縣八里莊的戰鬥中,彭雪楓不幸犧牲。9月13日,中共中央軍委任命張愛萍為第四師師長,韋國清為副師長,繼續執行西進任務。到10月,西進部隊基本上收復了原豫皖蘇邊區的失地。同時,淮北路東軍民發起了睢寧戰役,使睢寧縣全境獲得解放。1945年8月,淮北軍民根據黨中央關於必須占領交通線及其沿線城市的指示,向津浦鐵路徐蚌段據點及各縣城日偽軍展開猛烈攻勢,先後解放了宿遷泗陽五河靈璧永城蕭縣等縣城。至此,除津浦、隴海鐵路沿線仍為日偽軍占據外,淮北全境已獲解放。

地位

淮北抗日根據地處於日寇占據的徐州、蚌埠、淮陰三大軍事重鎮之間,是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聯繫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