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位於湖南、湖北兩省西部邊界地區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割據範圍最大的三塊紅色根據地之一。鼎盛時期,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曾覆蓋58個縣市,擁有2萬正規紅軍和近5萬地方武裝。

2016年12月,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 外文名:Western Hunan and Western Hubei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 位置:在湖南湖北兩省西部邊界地區
  • 別名:湘鄂西蘇區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拼音,英文,簡 介,位置,歷史,發展,開 辟,喪 失,貢 獻,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拼音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xiānɡ è xī ɡé mìnɡ ɡēn jù dì)

英文

Western Hunan and Western Hubei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簡 介

1928年,賀龍周逸群、鄧中夏、段德昌、賀錦齋等在湘鄂邊領導進行了游擊戰爭,並開創了湘鄂邊革命根據地,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後改為河鄴軍)。此後於1930年開創了洪湖革命根據地,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7月,河鄴軍、紅六軍在湖北公安縣會師,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政治委員,孫德清任參謀長,柳直荀任政治部主任,從此,湘鄂邊、洪湖兩個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並建立了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中共湘鄂西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省革命軍事委員會等機關。1931年7月至1932年4月,湖北監利縣周老嘴成為湘鄂西蘇區的首府,後遷至監利縣瞿家灣(今屬洪湖市瞿家灣鎮)。

位置

又稱“湘鄂西蘇區”。在湖南、湖北兩省西部邊界地區。

歷史

1928年初,賀龍周逸群到湘鄂西,領導土地革命,先後開闢了湘鄂邊和洪湖兩個革命根據地。1930年,紅二軍團成立,湘鄂邊和洪湖兩個根據地聯成一片,發展成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不久,成立了中共湘鄂西特委和湘鄂西聯縣政府。紅軍和地方武裝發展到三萬餘人。1932年秋,由於王明“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領導,紅軍未能粉碎國民黨軍第四次“圍剿”,退出洪湖革命根據地。

發展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包括洪湖區[石首、監利、沔陽(今仙桃、洪湖)、江陵(今江陵縣、荊州區、沙市區)、公安、華容、南縣、安鄉、潛江、天門、京山、漢川、漢陽、應城、雲 夢、孝感等縣全部、大部或一部]、湘鄂邊區(鶴峰、桑植、石門、慈利、五峰、長陽、恩施、宣恩、建始、巴東、大庸、龍山等縣大部或一部)、巴(東)興(山)(秭)歸區、鄂西北區(房縣、均縣、竹山、谷城、保康等縣大部或一部)、荊當遠區(荊門、當陽、遠安、宜昌、南漳等縣部分)、松(滋)枝(江)宜(都)區、洞庭特區(華容、南縣、安鄉、常德、漢壽、岳陽、湘陰、益陽、沅江等縣部 分)、鄂北區(襄棗宜區,襄陽、棗陽、宜城、鐘祥等縣部分)以及黔東區。

開 辟

蘇區的開闢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歷程。早在大革命時期,石首的李良耀、吳仙洲、屈陽春、王開福,監利的陳步雲、劉崇龍、彭國材,沔陽的婁敏修、劉金山、鄧赤中、胡幼松、熊傳藻、劉紹南、李鐵青,江陵的陳香波彭之玉、侯蔚文,公安的覃濟川、劉煊、楊榮祥、樊學賜,華容的劉革非、何坤、蔡玉坤、蔡協民,南縣的曾習孔、段德昌,安鄉的陶季玉、周小康,當陽的李超然、李煉青,澧縣的鄒資生,松滋的龐彩五、黃小宋,京山的劉素貞、張國蘭(張文秋),天門的袁傳鑒,宜都的胡敵、羅克強、鄧宗禹,遠安的陳海濤、葉發秀、張漢千,興山的劉子和、劉子泉,巴東的黃大楨、張華甫,宜昌的易吉光以及中共兩湖地方組織、國民黨兩湖省黨部派來的祖三竹、洗百言、吳玉章、曹壯父、歐陽笛漁、杜修經……一大批優秀兒女深入湘鄂西,支援北伐,剷除封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大革命失敗 後,在外革命的段玉林、賀錦齋、戴補天、傅光夏、周容光、戴君實等重返荊江,張計儲、李兆龍、張善孚、蕭仁鵠、方針、陳協平、黃鰲等分別受兩湖省委派遣進入湘北、鄂西組織秋收暴動,年底,賀龍周逸群盧冬生等參與領導荊江年關暴動。隨後,賀龍一行西進桑植,建立革命軍(紅四軍),轉戰湘鄂邊,創建蘇區。
周逸群自湘西重返荊江,與萬濤段德昌、鄒資生等重組鄂西特委,段玉林、朱祖光、彭國材、王尚武游擊隊迅速壯大,先後組成鄂西遊擊大隊、洪湖游擊總隊、紅軍獨立師、紅六軍,在雲夢古澤湧起一汪紅色浪潮。同時,許光達、孫德清、王鶴、王一鳴、李劍如、柳克明、鄺繼勛等先後進入蘇區。其間,特委機關遷至石首袁家鋪、調弦口,建立聯縣蘇維埃政府,石首為湘鄂西蘇區前、中期首府駐地。

喪 失

1930年夏,紅四、六軍在公安會師,組成紅二軍團。鄧中夏、湯慕禹、劉鳴先、朱勉之等前來參與紅軍指揮,在荊江大地形成一股巨大的洪流,紅軍南征,兵敗楊林市,改編為紅三軍,進入鄂西北。在洪湖,開始了三次反“圍剿”。夏曦進入蘇區,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臨時)省委建立。從1932年5月開始,夏曦先後共發動了四次大規模的“肅反”,胡慎己、萬濤、周小康、尉世筠、張昆弟、湯慕禹、劉革非彭之玉、彭國材、戴補天、柳克明、段玉林、張宗理、栩栩、周容光、王恩平、唐赤英、王炳南、段德昌、葉光吉等一大批英魂萇弘碧血,演繹出中國革命史上最為悲壯一幕,致使第四次反“圍剿”失敗,洪湖蘇區失陷。夏曦、賀龍關向應率紅三軍移轉湘鄂邊,1934年開闢黔東特區,10月與紅六軍團會師,創建湘鄂川黔蘇區,至此,堅持數年之久的湘鄂西蘇區完全喪失,紅三軍踏上新的征途。
在土地革命時期,由於受“左”傾教條主義路線的影響,全國各個根據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肅反”。在各個蘇區的“肅反”運動中,“湘鄂西是搞得最‘左’、損失最慘重的一個”(賀龍語)。
湘鄂西蘇區的“肅反”,之所以能發展到非常嚴重的地步,是與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夏曦所犯的嚴重“左”的錯誤密不可分的。
從1932年5月到1934年7月中央關於停止“肅反”的指示為止,湘鄂西蘇區和紅3軍中總計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肅反”。經過4次“肅反”後,曾經兩萬多人的紅3軍,人數下降到3000餘人。
1934年7月22日,湘鄂西中央分局收到中共中央5月6日的指示信。指示信嚴厲批評了夏曦等人的錯誤,責令停止“肅反”擴大化。
夏曦在受到批評以後,先被分配做地方工作。5月,到紅6軍團擔任政治部主任。夏曦力求在實際行動中改正錯誤,在談起湘鄂西蘇區“肅反”擴大化問題時,痛心地說:“我一想起來就感到內疚,這是我還不了的賬啊!”
1936年2月28日,夏曦在貴州七星關渡河時不幸溺水犧牲,時年35歲。夏曦落水時,有戰士看見了,但是因為夏曦的“肅反”亂殺人,戰士們都是氣憤不已,沒有人願意去營救他。
對於夏曦的一生,賀龍評價說:“夏曦,是兩頭小,中間大。”蕭克評價道:夏曦“兩頭好,中間錯”:“到紅6軍團工作後擔任政治部主任,工作很好,我同王震同志都很尊重他,一直到他犧牲時,他的表現都很好。就說中間吧,是執行六屆四中全會錯誤路線,尤其犯了肅反擴大化的錯誤,但在這段期間也不能一概否定,如楓香溪會師後建立了黔東特區也有他的一份功勞。肅反問題,在中央批評了湘鄂西分局以後,他就改正了。”

貢 獻

紅土地上,不僅周逸群、崔琪、魯易、賀錦齋、李兆龍、董朗、李超然、李勛、陳壽山、李子俊、黃超群、王尚武、劉仁載、黃大鵬、賀英、張孝貴、姜炳炎、毛簡青、程棣華、劉國富等無數英烈長眠,而且哺育了元帥賀龍,上將賀炳炎,中將廖漢生、王尚榮、成均、頓星雲、黃新廷、楊秀山,少將李文清、傅傳作、廖述雲、周長庚、夏耀堂、胥治中、周九銀、薛少卿、譚友林、楊嘉瑞、樊哲祥、方之中、張樹芝、何濟林、張秀龍、劉林、羅坤山、朱聲達、朱紹清、賀彪陳華堂、史可全、黃忠學、范中祥、鄧家泰、李建良、董家龍、龔興業、張賢良、魏運國、蘇宏道、李人林、王全國以及宋一平、孟昭亮、何長工等著名的黨政領導人;不僅烙下彭德懷、許光達、謝覺哉、關向應、李壽軒、錢英、黃杰、帥孟奇、蹇先任等一批革命家深深的足跡,而且留有毛澤東、董必武、陳士榘、程子華、饒正錫……屐痕。
湘鄂西蘇區是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三大蘇區之一,是中國革命輝煌的一頁,蘇區軍民的英雄之業績永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