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大連理工大學建設的慕課)

有機化學(大連理工大學建設的慕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有機化學是大連理工大學建設的慕課、國家精品課程、雙語教學示範課程、新世紀網路課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該課程分(上)(下)兩部分授課,分別於2015年9月8日與2016年3月10日在中國大學MOOC首次開課,授課教師為姜文鳳、於麗梅、劉迪、殷倫祥、高占先、吳志勇。據2022年1月中國大學MOOC官網顯示,該課程(上)已開課13次,(下)已開課12次。

有機化學(上)課程包含有機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以及官能團化合物——烴和鹵烴的結構、理化性質、來源、製備等內容;有機化學(下)課程學習有機含氧、含氮化合物,芳雜環化合物的結構、性質、合成、套用,天然化合物中碳水化合物及胺基酸、蛋白質等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有機化學
  • 外文名:Organic Chemistry
  • 類別:慕課、國家精品課程、雙語教學示範課程、新世紀網路課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 建設院校:大連理工大學
  • 授課平台:中國大學MOOC
  • 首開時間:有機化學(上):2015年9月8日、有機化學(下):2016年3月10日
  • 授課教師:姜文鳳、於麗梅、劉迪、殷倫祥、高占先、吳志勇
課程建設,課程性質,課程背景,課程定位,課程簡介,課程大綱,開課信息,教學目標,學習預備,預備知識,學習資料,教師簡介,

課程建設

2003年11月3日,有機化學及實驗課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辦公廳“新世紀網路課程建設工程”第一、二批項目驗收,結果為“優秀”;
2004年2月10日,有機化學及實驗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評定為2003年度國家精品課程;
2007年11月16日,有機化學及實驗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批准為2007年度雙語教學示範課程建設項目;
2013年10月29日,有機化學及實驗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立項項目;
2015年9月8日,有機化學(上)課程上線中國大學MOOC;
2016年3月10日,有機化學(下)課程上線中國大學MOOC;6月28日,有機化學及實驗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辦公廳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2017年12月26日,有機化學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辦公廳認定為2017年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本科教育課程);
2020年9月21日,有機化學實驗(上)與有機化學實驗(下)課程同時上線中國大學MOOC;11月24日,有機化學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線上一流課程)。
(註:“有機化學及實驗”課程在中國大學MOOC分為理論課程“有機化學”與實驗課程“有機化學實驗”兩部分上線。)

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有機化學化學科學中重要的一個分支,有機化合物結構複雜、種類繁多、套用廣泛。其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有機化合物的來源、製備、結構、性能、套用以及有關理論和方法學。

課程定位

有機化學課程是化學、化工等相關專業的基礎課或技術基礎課,既是學生學好其它化學課程的基礎,又是培養科學素質、提升創新能力的關鍵課程之一。

課程簡介

該課程將分別對有機化合物的命名、結構表征、同分異構、飽和烴、不飽和烴、芳香烴與雜環、鹵代烴、含氧化合物(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等)及含氮化合物(硝基及胺類化合物等)的結構、理化性質、製備方法等內容進行系統介紹;詳細介紹有機結構理論,建立結構與性能的關係;重點介紹基本反應類型,如取代、加成、消除、重排等反應的機理及影響因素。

課程大綱

有機化學(上)課程大綱
緒論
一、有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學
二、有機化學發展歷史和展望
三、模擬數位化分子模型
第一章 結構與基本性質
1.1 用雜化軌道法處理碳原子形成的共價鍵
1.2 用共振論處理電子離域鍵
1.3 共價鍵的特性(基本屬性)
1.4 碳化合物的結構須用構造式表示
1.5 基團的誘導效應
1.6 官能團和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1.7 反應活性中間體的概念
1.8 試劑的分類及有機反應的類型
1.9 重要的酸鹼理論
第一章 結構與基本性質 單元測驗
第一章 結構與基本性質 作業
第二章 有機化合物的命名
2.1 化合物命名中的化學介詞
2.2 基及其命名
2.3 表示鏈異構的形容詞
2.4 系統命名法
2.5 單官能團化合物的命名
2.6 混合官能團化合物命名
2.7 普通(習慣)命名法
2.8 衍生物命名法
拓展閱讀 有機化合物命名原則2017
第二章 有機化合物的命名
第二章 有機化合物的命名
第三章 同分異構現象
3.1 構造異構
3.2 構象異構
3.3 幾何異構
3.4 含手性碳化合物的對映異構現象
3.5 含手性軸、手性面化合物的對映異構現象
3.6 手性分子結構與旋光性
3.7 自然界中的手性化合物
3.8 旋光性的測定和外消旋體的拆分
第三章 同分異構現象
第三章 同分異構現象
第四章 結構的表征
4.1 結構表征的程式
4.2 質譜(MS)——確定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
4.3 紅外光譜(IR)
4.4 核磁共振譜(NMR)
4.5 紫外光譜(UV)
4.6 結構表征——實例解析
拓展 2015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
第四章 結構的表征
第四章 結構的表征
第五章 烷烴(飽和烴)
5.1 烷烴的結構
5.2 烷烴的分類
5.3 烷烴的同分異構現象
5.4 烷烴的物理性質
5.5 烷烴的鹵代反應
5.6 烷烴鹵代反應機理
5.7 烷烴的氧化反應
5.8 小環烷烴的加成反應
5.9 烷烴的來源、製備及套用
第五章 烷烴(飽和烴)
第五章 烷烴(飽和烴)
第六章 不飽和烴
6.1 烯烴的結構及物理性質
6.2.1 烯烴的化學反應——加氫還原反應
6.2.2 烯烴的化學反應——親電加成反應
6.2.3 烯烴的化學反應——氧化反應及a-氫的反應
6.3 炔烴的結構
6.4 炔烴的化學性質
6.5.1 二烯烴的結構——價鍵法
6.5.2 二烯烴的結構——共軛體系
6.6 共軛二烯烴的化學性質
第六章 不飽和烴
第六章 不飽和烴
第七章 芳香化合物
7.1 苯系芳烴的分類與命名
7.2 苯的發現
7.3 苯的芳香性
7.4 現代結構理論對苯芳香性的解釋
7.5 芳香性判據:休克爾規則
7.6 苯系芳烴的物理性質
7.7 苯的化學反應概述
7.8 苯的親電取代反應
7.9 取代基的定位規律
7.10 苯酚和芳胺的親電取代反應
7.11 稠環芳烴的親電取代反應
7.12 苯系芳烴的側鏈反應
7.13 苯系芳烴的加成、還原和氧化反應
7.14 雜環化合物的分類、命名與結構
7.15 五元、六元單雜環化合物的反應
7.16 喹啉、異喹啉的反應
第七章 芳香化合物
第七章 芳香化合物
第八章 鹵代烴
8.1 鹵代烴分類
8.2 鹵代烷烴的結構與物理性質
8.3 鹵代烷烴的親核取代反應
8.4 親核取代反應機理
8.5 親核取代反應的影響因素
8.6 消除反應
8.7 鹵代烴和金屬的反應
8.8 不飽和鹵代烴
第八章 鹵代烴
第八章 鹵代烴
典型例題解析
合成題
推導結構題
反應機理題
專題庫
自由基專題
有機化學(下)課程大綱
第九章 醇、酚、醚
9.1 醇的分類
9.2 醇的結構與物理性質
9.3 醇的弱酸、弱鹼性
9.4 醇的親核取代反應
9.5 醇的脫水反應
9.6 醇的氧化與脫氫反應
9.7 酚的結構與物理性質
9.8 酚的反應
9.9 醚的分類與命名
9.10 醚的結構與物理性質
9.11 醚的反應
9.12 環醚與冠醚
9.13 硫醇、硫酚和硫醚
第九章 醇、酚、醚
第九章 醇、酚、醚
第十章 醛、酮、醌
10.1 羰基化合物的命名
10.2 羰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質
10.3 醛、酮的親核加成反應
10.4 醛、酮α - 氫的反應
10.5 醛、酮的氧化反應
10.6 醛、酮的還原反應
10.7 α,β-不飽和醛、酮
10.8 二羰基化合物
第十章 醛、酮、醌
第十章 醛、酮、醌
第十一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11.1 羧酸的分類、結構及物理性質
11.2 羧酸的酸性
11.3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11.4 羧酸的α-H鹵代、脫羧及還原反應
11.5 羥基酸
11.6 羧酸衍生物的結構與反應概述
11.7 羧酸衍生物的水解
11.8 羧酸衍生物的醇解
11.9 羧酸衍生物的氨解
11.10 羧酸衍生物與有機金屬化合物反應
11.11 羧酸衍生物的還原
11.12 亞醯胺的酸性與霍夫曼重排反應
11.13 酯縮合反應
11.14 β-二羰基化合物的結構特徵
11.15 β-酮酸酯在有機合成上的套用
第十一章 羧酸及羧酸衍生物 單元測驗
第十一章 羧酸及羧酸衍生物 作業
第十二章 有機含氮化合物
12.1 硝基化合物概述
12.2 硝基化合物化學性質
12.3 腈類化合物
12.4 胺類化合物概述
12.5 胺的化學性質
12.6 季銨鹽及季銨鹼
12.7 重氮與偶氮化合物
12.8 重氮鹽取代和還原反應
12.9 重氮鹽偶合反應
第十二章 有機含氮化合物
第十二章 有機含氮化合物
第十三章 糖
拓展 甜味劑
13.1 糖的來源及分類
13.2 單糖
13.3 二聚糖
13.4 多糖
13.5 其他重要的糖
13.6 生物質煉製
第十三章 糖
第十三章 糖
第十四章 胺基酸、蛋白質及核酸
14.1 胺基酸分類及結構
14.2 胺基酸合成
14.3 胺基酸的化學性質
14.4 多肽
14.5 多肽的合成
14.6 蛋白質
14.7 核酸
第十四章 胺基酸、蛋白質及核酸
第十四章 胺基酸、蛋白質及核酸
典型例題解析-下
有機合成題 Part I
反應機理題
推導結構題
有機合成題 Part II
(註:課程大綱排版從左到右列

開課信息

有機化學(上)開課信息
開課次數
開課時間
授課教師
學時安排
參與人數
第1次開課
2015年9月8日-2015年12月31日
姜文鳳、於麗梅、高占先、劉迪、殷倫祥
4-5小時每周
15569
第2次開課
2016年5月6日-2016年7月31日
6050
第3次開課
2016年9月6日-2016年12月30日
3-4小時每周
8073
第4次開課
2017年2月28日-2017年6月30日
3-5小時每周
8441
第5次開課
2017年8月29日-2017年12月30日
10951
第6次開課
2018年3月19日-2018年6月30日
9683
第7次開課
2018年9月6日-2018年12月28日
8101
第8次開課
2019年3月1日-2019年6月30日
6687
第9次開課
2019年9月2日-2020年1月6日
姜文鳳、於麗梅、劉迪、殷倫祥、高占先、吳志勇
8584
第10次開課
2020年2月12日-2020年6月30日
11664
第11次開課
2020年9月6日-2021年1月12日
4561
第12次開課
2021年3月6日-2021年7月26日
8509
第13次開課
2021年9月6日-2021年12月27日
6234
(註: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有機化學(下)開課信息
開課次數
開課時間
授課教師
學時安排
參與人數
第1次開課
2016年3月10日-2016年6月30日
姜文鳳、高占先、於麗梅、殷倫祥、劉迪
2-3小時每周
6615
第2次開課
2016年9月6日-2016年12月21日
2-4小時每周
4406
第3次開課
2017年2月28日-2017年6月30日
3-5小時每周
5593
第4次開課
2017年8月29日-2017年12月31日
6743
第5次開課
2018年3月19日-2018年6月30日
4891
第6次開課
2018年9月6日-2018年12月28日
3718
第7次開課
2019年3月1日-2019年6月27日
姜文鳳、於麗梅、劉迪、殷倫祥、吳志勇、高占先
5724
第8次開課
2019年9月2日-2020年1月6日
4714
第9次開課
2020年2月12日-2020年6月20日
10889
第10次開課
2020年9月6日-2021年1月12日
2341
第11次開課
2021年3月6日-2021年7月9日
4154
第12次開課
2021年9月10日-2021年12月31日
3636
(註: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教學目標

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有機化學知識分析、解決相關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習預備

預備知識

  • 有機化學(上)
先修課程:“化學原理”“普通化學”“無機化學”或“大學化學”中的一門課程以及“分析化學”課程。
  • 有機化學(下)
先修課程
1、“有機化學(上)”慕課課程。
2、“化學原理”“普通化學”“無機化學”或“大學化學”中的一門課程以及“分析化學”課程。

學習資料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年份
高占先、陳宏博、姜文鳳、於麗梅等
2018年
《有機化學學習指導(第二版)》
姜文鳳、高占先
2018年
《有機化學教程(第二版)》
姜文鳳、於麗梅、高占先
2019年
《有機化學簡明教程學習指南》
高占先、於麗梅
2012年
Organic Chemistry
王梅、姜文鳳譯
2019年
(註: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教師簡介

姜文鳳,女,博士,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基礎化學實驗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綠色及環境友好有機合成化學與技術、有機催化與環境催化。
於麗梅,女,工學博士,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在科研上,主要從環境催化、綠色有機合成與催化、納微米功能性炭材料的結構與性能的理論模擬方向的研究。
劉迪,男,博士,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科研方向為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
殷倫祥,男,博士,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是有機合成、有機光電材料及太陽能電池。
吳志勇,男,博士,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講師。
高占先,男,碩士,大連理工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有機化學方向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