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的一部分節錄,主要宣說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長行敘述無盡意菩薩與的兩番問答。初次問答觀世音菩薩得名因緣。二次問答觀世音菩薩為眾生說法的方便。末段特別讚嘆觀世音菩薩的弘大誓願與神奇力量,並勸眾生憶念歸敬觀世音(《添品法華經》在文前,更有莊嚴幢菩薩問無盡意菩薩,佛子以何因緣名觀世音,無盡意菩薩便遍觀觀世音菩薩過去願海,告莊嚴幢而說偈言等文,與偈文"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語氣不合,通行本已刪去)。頌文之後,以持地菩薩稱讚聞持本品功德作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 來源:妙法蓮華經
  • 主要宣說: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
經典原文,宣化解釋,觀音讚頌,寶靜講錄,流行地域,注釋書籍,福蔭萬代,乾隆寫經,

經典原文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觀世音菩薩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憫我等故,受此瓔珞。"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憫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憫諸四眾,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於娑婆世界。"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悲體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
"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宣化解釋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這一品名叫做普門品,有很多的意思。現在先講這個‘藥珠’。因為‘藥珠’,所以說‘普門品’。
什麼叫‘藥’呢?‘藥’就是藥王樹;什麼叫‘珠’呢?‘珠’就是如意珠。什麼又叫藥王樹?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到山上去砍柴,砍回來的柴,就擔到街市去賣,遇到一位醫生,醫生看到他這一擔柴裡面放光,於是就把他這擔柴買回去。到家裡把柴打開來一看,裡面有一棵藥王樹。這醫生得到藥王樹後,無論任何疾病,只用 這棵樹在病人身上輕輕一敲,或者輕輕一打,無論什麼病就完全好了,救了不少人。就因為這樣,所以叫‘藥王樹’。
‘珠’,就是如意寶珠。什麼叫做如意寶珠?如意,就是遂心如意,也就是令你歡、滿意。滿足你的要求,成全你的欲望。你想要吃好東西,如意珠就現出好的東西來,不用你去買。你想要穿好的衣服,只要你對這如意珠想一想:‘我要一件最美麗、人間最稀有的衣服。’這時如意寶珠就現出你所歡喜穿的衣服。甚至你想要房屋,它也可以現出來。你想:‘晚間我想住一間最豪華的房間。’這寶珠就現出房子,這一夜住宿以後,第二天房子也自動回到如意珠里去。你想吃東西,如意珠所現出的東西,既不會多也不會少,恰到好處。你穿衣服,也不必預備衣架子,只要把衣服脫下,它就自動回到如意珠里去,所以叫‘如意’。如意珠有多大呢?是很小的一粒珠,可以隨時帶在身上,又不重、又不占地方,所以叫如意珠,遂心如意,妙到極點。總而言之叫‘如意珠’。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就等於這棵藥王樹,這顆如意珠,能遂心滿願。只要你能誦念普門品,所求的事情,就能滿願。但可不是今天念,明天就有功效。必須先打一個穩固的基礎,如造樓房要先打好地基,地基打不好,樓房也就沒有法子建造了。‘普門品’雖然好像藥王樹和如意珠這么靈感,這么不可思議,可是你要先念普門品,天天念,念得觀世音菩薩他認為你合格了,認為你有這個誠心了,然後你就所求如意,遂心滿願。不是說平時也沒有念過,到時候就想求感應,即刻便有靈感。那一定要你平時用功修行,到時候‘普門品’就好像藥王樹、如意珠,有不可思議的微妙,不過首先要自己去念。
有人說:‘佛教裡面有太多東西要學了!又念楞嚴咒,又念大悲咒,現在講“普門品”又要念普門品。這么多功課, 我們那有這么多時間呢?’你不需很多時間,只要每天少睡一個鐘頭、少講一點閒話,這些工作都可以做到的。如果你不想遂心滿願,說我無所願求,我沒有貪心、嗔心,也沒有痴心,那你根本就不需要念,那就沒話可講了。要是你覺得將來或者會遇到什麼事情,想求觀世音菩薩或者佛幫忙,那你就應該多學一點佛法。佛法猶如大海,你連一滴都未喝就嫌多了,那將來這大海的水一定喝不完的。不過,只要盡你的力量,需要多少就飲多少,佛法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以應盡你的力量來運用佛法。
因為‘藥珠’的意思,所以要說這普門品。還有一個意思,叫‘顯密’。‘顯’,就是明顯;‘密’,就是秘密。這緣起你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有的時候,得到明顯的感應;有的時候,得到秘密的感應。明顯的感應,就是人人能看見、人人都懂得。譬如觀世音菩薩救護眾生,在普門品上說:‘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述耳根圓通時也說:‘火不能燒,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譬如,你正坐在房裡,一心一意念觀音菩薩,而無意中著了火,這時只要你能誠心念觀音菩薩,那么縱使鄰居的房子燒了,你的房子也不會燒的。但這要無意中的而不是故意。如果你故意去點一把火試試看,我的房子會燒嗎?那是必定會燒的!為什麼呢?因為你根本想試驗觀世音菩薩,就因為你信不真切,所以才要試一試。就好像有個人有一位朋友,想知道這位朋友對我是否有真心,是不是個‘拾金不昧’的好人。於是等我這位朋友來了,便故意把五百塊錢放在地下。我不必看著他,他要是個好人,就不會把錢拿走。為什麼你要試驗你的朋友?就因為你對這朋友沒有真正的認,不知道他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好人,所以才去試驗他。觀世音菩薩在經上說的:‘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你若對這點沒有信心,觀世音菩薩也不會來管你這么多閒事。你想自殺去跳海說:‘我跳進大海中,看看是否得到淺處?’假如你以試驗來推測觀世音菩薩這種神通妙用,這表示你對菩薩沒有信心。你若對菩薩沒信心,他可是不願意多管閒事的。你說:‘我不試驗怎能知道究竟是真的或是假的?’你知道是真的又怎樣?你不知道是真的又怎樣?你知道了一天還是要吃飯、穿衣服,才能活著,那你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觀音讚頌

觀音菩薩妙難酬, 清淨莊嚴累劫修,三十二應遍塵剎, 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時灑, 手內楊柳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現, 苦海常作度人舟。
南無普陀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寶靜講錄

寶靜法師講述(一九三六年在南通唐閘居士林講)
崔澍萍 孫子亞敬錄
妙法蓮華經,是一經的總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一品之別目。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是譯題。先講總題,次釋別目,再講譯題。現所講經,是微妙之法,難遭難遇,不輕容易聽到的。諸位很踴躍的來聽,這是很好的,但聽時,無論懂與不懂,都應當恭敬寂靜,誠意的聽。懂固然得到妙法的益處,即是不懂,亦只要具至誠恭敬心,亦可得莫大之利益。因聽經功德不可量故,所以大家要發慈悲心、殷重心,於寂靜中聽經,必能領受其中妙道,而津津有味。否則,就領會不到了!普門品,雖是法華經中之一品,然可代表全經,因皆是不可思議的妙法故。法華經共有七卷二十八品,觀世音普門品,是第二十五品,既非全經,何以此品單行呢?因有非常靈感故。當初晉末北涼沮渠蒙遜病篤,醫藥罔效,曇無讖尊者謂此是業障病,必念法華經的普門品,即可痊癒。蒙遜依之持誦,未數日,其病果瘥。因此單行流通,而各處講解甚多。因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與我娑婆世界的眾生,緣深緣熟故,無人不知曉,無人不恭敬的。並且有許多人,感到廣大之靈驗,所以今天聽眾異常踴躍,連袂而來。又本林因二月十九觀音誕期將屆,請講普門品,誠為應時應機之教,有體有用有事有理之法。
既欲講經,必先釋題。茲先講"妙法蓮華經"五字,妙法蓮華經,以法喻立題。佛經有七種立題,所謂單三復三具足一。單三者:(一)單人,如佛說阿彌陀經。(二)單法,如涅盤經般若經。(三)單喻,如梵網經、瓔珞經。復三者:(一)人法,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二)人喻,如如來師子吼經。(三)法喻,如妙法蓮華經。具足一者: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本經屬法喻立題,妙法是法,蓮華是喻。因妙法難解,借蓮華為喻。妙法者,其法妙不可言。法是什麼呢?所謂山河大地,世界國土,依正果報,世出世法,色法心法,雖萬象森嚴,然要言之,不外佛法、心法、眾生法三種。這三種法,原無差別,故稱妙法。何以無差別呢?請先明我人之心在哪裡。常人不明,恆將胸腔內的心,指為吾人之心,其實這是五臟之心,非真心呀!因這種心,是肉團心,又是集起心、分別心、妄想心。一旦死後腐化,就不能思量分別,是緣慮心故,不是我人的真心。須知我人的真心,是遍虛空,包法界。楞嚴所謂十方虛空,在我心內,如同片雲點太清。試看一切萬法,皆從心生,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上至四聖,下至天堂地獄,皆從心所有,可知心外無法,心即是萬法之本體。如明白了這個道理,則心悟妙理虛空小,故心法甚妙,叫做妙法。又須知心中惡念起,即僅一念生滅,已是變成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之因。一善念生,便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念空,便成二乘。念慈悲平等,即成佛菩薩。所謂十方世界,都從心有。以心具十法界故,事理不二故,理具事造皆在一心故,所以佛界眾生界,均在心內,包羅萬象,有不可思議之妙。若用分別心即非,所謂舉心即錯,動念即乖,思不到,尋不著,如能識得此心,大地無寸土。如今天這樣盛大的講經法會,其始也是因為林內主持人的心一動,就有了這么大的法會。又如飛機輪船火車,一切萬物,何嘗不皆由心生而有呢?這便可證明心力不可思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故釋迦彌陀,皆我心造;三乘聖人,亦我心造;六道眾生,亦莫不皆然。所以眾生,是十方諸佛心內的眾生;十方諸佛,是眾生心內的諸佛。觀音,是眾生心內的觀音;眾生,是觀音心內的眾生。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菩薩,是心作菩薩。只要有修有作,皆可成佛成菩薩了,故曰心妙。若迷昧本心,便為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六道眾生。所謂心具地獄,心造地獄,心具天堂,心造天堂,鬼畜等亦莫不皆然。天堂地獄,既皆由自心造作,故曰心法妙。眾生身口意三業,無非煩惱作業,以致受生死輪迴之果報。然煩惱本空,即是了因佛性。煩惱原是智慧,因錯用其心,將智慧翻作煩惱。智慧從何而來?煩惱之體,即是智慧,不須外求。身口意可造十惡,亦可做十善。楞嚴所謂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唯此六根,更無他物。吾人本性,本是不生不滅,但以虛妄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別離虛妄而滅。是知從緣而生,即是不生;從緣而滅,即是不滅。故作業原是解脫,生滅即是法身。故釋迦牟尼佛,最初成道時,即云:"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由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是知眾生心中具佛三德,故曰眾生法妙。心法眾生法既妙,則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之佛更妙。眾生是佛心中的眾生,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無一不是佛心中的物,無有差別,故曰佛法妙。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無差別法是妙法;此妙法人人本具,各各不無。本經普門即是無差別之妙法。是法非思量分別所能解,起分別妄想便非是妙,即妙成粗。如念佛念觀音,念得一心不亂,無思量分別,即是妙。能超凡見,不著有;能脫聖解,不著空。超情離見即妙法,若是著有著空,落於凡情妄緣,即妙成粗。若無所住而生其心,離過絕非是妙法。有所住而生其心,即妙法是粗法。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即妙法,故人人皆有妙法,人人皆可成佛。十方三世諸佛證此無差別之妙法而成佛;眾生迷昧,錯用此無差別之妙法,而妄起分別思量,即妙為粗,成苦惱眾生。因惑作業,由業感生死。如凡夫的心,一切著有,計人我相,因致妙而不妙。羅漢雖了生死,但著於空,抱消極而不度生,雖證羅漢,還是粗而不妙。權乘菩薩,著二邊,或但中,仍非究竟,還是粗隔於妙。惟佛不著空有二邊但中,離過絕非,超情離見,證妙法而無遺,是為真妙。今以喻明之:眾生具妙法而不相應,如在礦之金。諸佛證妙法而相應,如出礦之金。金雖有在礦出礦之別,然其體本不二。所以云:"但盡妄緣,即如如佛。一念回光,便同本得。"只要眾生把凡情放下,別無聖解,在佛不增,在凡不減,在生不垢,在佛不淨,在佛不生,在生不滅,一念返照,當體便是。但現前妄想執著,而未證得。僅具本有之妙法佛性,故名理即佛。各位來此聽經,能明白心即佛,圓具妙法,名名字即佛。然雖知具妙法,若不真修,不能成佛,猶金不鍛鍊,不能成純粹之黃金。我們今天能萬緣放下,一念不掛,老實念佛聽經,清爽歷明,能所雙泯,如是一心用功修行,雖未見到妙法,而能降伏煩惱,名觀行即佛。倘念佛念觀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內忘六根,外忘六塵,內忘身心,外忘世界,迥脫根塵,靈光獨耀,此即自性觀音相似現出,此即所謂妙法。到那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無人相、無我相,能所雙忘,用功到此地步,六根清淨,見思脫落,名相似即佛。到破根本無明,親證妙法,名親見本來面目,天台名圓證三諦,淨土名理一心不亂,不動自性,轉識成智,智即妙法。眾生轉智成識,妙而不妙;佛轉識成智,親見本來面目,不妙而妙。親見自性觀音,見到親生爺娘,即證妙法。到此地步,能分身百界成佛,名分證即佛。雖確證到妙法佛性,但未究竟,必須到五住究竟,二死永亡,見思塵沙無明煩惱皆究竟清淨,分段變易生死皆究竟了脫,業盡情空,而得真解脫。如釋迦究竟徹證此妙法,名究竟即佛。此以妙法顯六即佛。吾人對於一切事物,都思量分別。思量是七識作用,分別是六識作用。一起思量分別,便落意識窩裡,隱覆心性妙寶,此即生死根本。如能不起恆審思量,不起隨念計度分別,則無所住,不住有分別,不住空計度,二邊不住,中道不安,即顯妙法。到此無住生心,分別亦非意識矣!即以寢食言,雖極微極易之事,亦無不是妙法。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昔龐居士家財富有,為辦道故,將財寶盡丟漢陽江中,願甘貧苦,使女編竹,使子耕田以為生。一日,互相談道,龐居士云:"用功不易,證妙法難!難!難!難!十斛芝麻樹上攤。"因貪吃好穿,恩愛習氣,分別妄念,無始以來,已成習慣。雖明知都是空,然事實上,萬不肯空,煩妄放不下。妄惑之路太熟,不易生;念佛參修觀,欲證妙法,是生路,不易熟。修行誠難誠難!其妻龐婆云:"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拈來無不是。"翠竹黃花,無非般若。蘇東坡所謂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地水火風,根塵識界,無非妙法。凡情妄緣,其性本空,即粗是妙,無權不實,妙性天然,本來如是,故云易也。其女靈昭女,異常聰慧,乃云:"也不難,也不易,飢來吃飯疲來睡。"行住坐臥,無非妙法,不過吾人吃睡,都不成樣罷!試思吃飯時,常起妄想,去分別菜之好醜、味之甘苦。於是好則貪而多吃,醜則厭而少吃,這即是即妙成粗法。如能一心不亂,儘管往下吃,驀直食飯,不起思量分別,所謂終日吃飯,沒有咬著一顆米。以無意識作用。故如是吃飯,謂之應供,謂之妙法佛事。吃飯如是,睡覺亦然。睡時顛倒夢想,便非真睡。真睡,要如至人的無夢才是。無顛倒夢想,寤寐一如,即是妙法。昔玉琳國師之師兄,終日睡覺,人以為惰,但他的睡與人不同,寐中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其功夫實超過玉琳,所以說睡覺也即是妙法。眠食如是,一切法無不皆然。要言之,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謂之妙法。所以不要去分別,不要去思量,一心湛然,闃爾無寄,天台所謂一心三觀,淨土所謂一心不亂,許爾與妙法,覿面相見。故昔釋迦,講妙法計有八年之久。天台智者,亦須九旬談妙。若廣開起來,橫說豎說,窮劫難盡,只好由諸位親見親證罷!
蓮花不同凡花,借作比喻,以譬妙法。蓮花內有蓮子,外有蓮花,子為果,花為因,花果一起,喻因果同時,不離本覺妙心。蓮根藏泥水之中,而蓮花則獨立泥水之上。泥猶六道之著有,水猶二乘之著空;蓮花之獨立於泥水之上,即喻妙法超然空有之上,而顯非空非有之中道義諦。蓮根之不離乎泥水,即喻妙法雙照即空即有,而顯雙照真俗之圓中妙諦,雙遮雙照,遮照不二。心包六道之有、二乘之空,故能廣度六道三乘,此所以喻法之妙也。且蓮花與蓮子,兩不相離,有花必蓮,即證因果不二。釋迦初成佛時,眾生之成佛機緣未熟,不能直談法華妙法,只好講權門方便法,如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等經,先來善誘勸導。初講三皈五戒,次說四諦十二因緣,三乘等法,然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是名為實施權,即為蓮而有花。四十年後,時至機熟,乃在法華會上,方開權顯實,三乘同歸一佛乘,無粗不妙,即如華開蓮現。經云:"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又云:"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又花落蓮成,喻廢權立實。實外無權,妙外無粗,妙法全彰,眾生無不是佛,此為法華前十四品之妙法蓮華。但世人只知釋迦前為悉達太子,十九歲出家,苦行六年,遊歷五年,到三十歲才成佛。其實釋迦於無量劫前,塵點劫前,早已成佛,徹證妙法。然則何以再來成佛呢?為憐憫眾生之生死輪迴,故非生而現生,非滅而示滅,往來娑婆世界,不知其數。如梵網經云:"我今來此娑婆世界,前後八千番。"此猶約化跡而言,這才是佛的真面目。開跡顯本,現身度生,有如千江之水千江月。水月是跡,天月是本,從本垂跡,如為蓮故華;開跡顯本,如華開蓮現;廢跡立本,則如花落蓮成矣!跡門三喻,本門三喻,無一非喻妙法。妙法玄深,恐大家不易明白,因以蓮華為喻。諸有智者,應以蓮華之喻,而領悟妙法也。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上契佛道,下契群機,故名之為經。經者常也,千途同歸,常住不變。經者法也,所以示我人以法度軌道。經者徑也,為吾人修行之徑路。經者典也,為教化眾生闡揚佛化之定典也,這就是經字的解釋。
上來釋妙法蓮華經總題五字竟。

流行地域

觀世音信仰很早就流行於西域,而且歷久不衰。因此,近人在中國新疆吐魯番發現了回鶻文和古代突厥文的《普門品》譯本。其回鶻文本由拉德洛夫校刊並翻成德文,作為俄國的《佛教文庫》第十四期,1911年在聖彼得堡刊行。此外,有義大利文重譯本(依漢譯本重譯)。還有日本渡邊照宏、長澤實導的兩種日文譯本(1935、1940年依梵本翻譯)。

注釋書籍

關於《普門品》的重要注釋書,有隋代天台智顗說,灌頂記《觀音玄義》、《觀音義疏》各二卷,其後宋代四明知禮各為作《記》四卷等。

福蔭萬代

方海權著
觀世音菩薩的修學從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大悲咒、普門品以及觀世音菩薩的經典入手,加上修習福慧善根,得大自在的法門,使眾生得到無上功德,菩薩在無意識界中福蔭萬代。
一:修持觀世音菩薩法門要有大悲憫憐一切眾生,更不要說去傷害眾生的話,因為菩薩叫做大悲觀世音。只有去幫助大家遠去痛苦,永得快樂。我們己身也會得到快樂的福。
二:修持觀世音菩薩法門要有一顆樸實清淨之心。我們己身也會得到脫苦的福。
三:修持觀世音菩薩法門要送給大家飲食、衣服、醫藥、家庭常用品和一切所需要的物品。我們己身也會得到富貴的福。 四:修持觀世音菩薩法門遠離一切不如法的事,利益和貢獻所有人。我們己身也會得到萬事如意的福。
五:修持觀世音菩薩法門要己學,還要開示大家學習布施等六波羅密的好處。我們己身也會得到受生尊貴的福。
六:修持觀世音菩薩法門要深刻了解因果,一心積善,實修實持入於菩薩大願海的境界。我們己身也會得到無上菩提的福。 七:修持觀世音菩薩法門若大家對我們有所求,要極力去幫忙他們的達成願望。我們己身也會得到所求如願的福。
八:修持觀世音菩薩法門不要生貪婪的心,掉恨毒的心,才不會愚痴無智慧。以求明心見性。我們己身也會得到無煩惱清涼境界的福。
九:修持觀世音菩薩法門要深入經藏,為人說法就會辯才無礙。我們己身也會得到廣大圓滿的福。
十:修持觀世音菩薩法門要常修福、慧、學忍辱。我們己身也會得到一切種智和相好光明的福。
這些,就是修學觀世音菩薩法門的不可思議功德,無限殊勝,能得大功德,能得大智慧,救眾生於生死苦海。

乾隆寫經

乾隆寫經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卷,姚秦釋鳩摩羅什譯,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高宗弘曆墨筆寫本。有圖40幅。經折裝,每半開5行12字,上下單邊,素經箋。卷首前有白描佛說法圖,卷末有韋馱像,文內有佛說法圖40幅,卷末有乾隆癸未中秋御題。鈐“乾”、“隆”、“得大自在”、“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乾清宮寶”、“秘殿珠林所藏”諸璽。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乃《普門經》之漢譯本。《普門經》又稱《觀世音經》、《觀音經》、《普門品經》、《普門品》、《觀世音普門品》,為《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別行。其內容宣說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之妙用,由長行與偈頌構成,唯偈頌在漢譯諸本中之存廢頗有出入。是經之注釋書有隋代智顗《觀音玄義》二卷,《觀音義疏》二卷、宋代知禮所著《觀音玄義記》四卷、《觀音義疏記》四卷。 除該譯本,是經漢譯本另有兩種,一為竺法護所譯《正法華經第二十三觀世音菩薩品》,二為隋代闍那崛多、達摩笈多所共譯《添品法華經第二十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舊藏毓慶宮,現藏故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