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雲
- 外文名:FangYun
- 別名:四方方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西南昌
- 出生日期:1962.10.
- 職業: 禪者、學者、藝術家、中國畫家
- 畢業院校:南昌大學
- 信仰:佛學
- 主要成就:方雲禪畫
- 代表作品:《雲禪畫》系列
- 祖籍:雲南曲靖霑益
- 性別:男
人物概述
作品風格
專著出版
作品展覽
專欄開設
專版介紹
媒體雲禪
2014年5月21日,《雲禪畫——方雲禪畫創作展》海峽兩岸巡展在蘇州胥江之畔的嘉應會館美術館開展。展出的畫作,是著名藝術家、學者方雲《禪畫星雲大師般若》的六十件系列作品,其中包括紙本、陶瓷、影像等多種表現形式。大師的慈悲智慧,在方雲禪畫中,以無量壽無量光,在一剎那裡,展現般若的光芒;在一微處中,示現禪意的真諦。
藝術家方雲家學淵源,其父乃黃埔出身,抗日期間戎馬倥傯,屢立戰功,戰後卻閒雲野鶴,淡然隱居於賢士湖畔,帶著妻小漁樵耕讀,逐漸形成了四方家族書香門第的家風,方雲與方家伯仲四兄弟聯合成立的江西四方書畫院,也有著一門九畫家的文化傳承。
這樣的血脈傳承與地域文化,讓方雲與禪學、禪畫有著某種奇妙的因緣。
多年來,方雲幾乎走遍了江西各大禪宗祖庭,2006年,他前往北京進修,師從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博導李少文教授。他的創作嘗試得到了導師的支持和讚賞,這堅定了他在禪畫道路上寂寞而愉悅地繼續探索。七年後,完成了《雲禪畫——中國百副名聯中的養心禪》一書。方雲希望,快生活的人們,或可在這裡停一停,安頓此心。
2013年4月,應台灣佛光大學邀請,方雲先生的《雲禪畫——方雲禪畫作品特展》在台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佛光緣美術館開展,來自十二個國家和我國兩岸三地的三百餘位哲學界、佛學界泰斗、學者出席開幕式並觀展。
在這次畫展上,方雲先生與星雲大師結下殊勝因緣。星雲大師親切會見了方雲先生,囑託方雲先生“用禪畫來傳播真善美,希望創作出更多好作品,把人間喜悅傳播到更多人的心中”。星雲與方雲的相約,成就了禪話與禪畫的相會,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就如何將大師著作的藝術化委託給了方雲先生,並安排了《雲禪畫——方雲禪畫創作巡迴展》在海峽兩岸巡迴展的檔期。
據悉,《雲禪畫》巡迴展今年五月至七月,在蘇州嘉應會館美術館展出;七月至九月在揚州鑒真圖書館美術館展出;九月至十一月在嘉興大覺寺美術館展出;之後,將在台灣環島巡迴展,從明年五月至八月,在台灣屏東佛光緣美術館;明年九月至十一月,在台灣台南佛光緣美術館;明年十二月至2016年一月,在台灣彰化佛光緣美術館;2016年三月至五月,在台灣台北佛光緣美術館展出。
展出的作品,是方雲《禪畫星雲大師般若》系列作品,從六十餘米國畫長卷總計300餘副禪畫中精選出的代表作,希望藉此讓更多讀者得大師慈悲智慧光耀。
中國禪宗文化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盛於唐、宋,經元、明、清諸代發展演變,而為中華傳統文化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其中,我們江西對禪宗文化的發展,是決定性的,禪宗發展史上有“一花開五葉”之說,就是指早期中國“佛教化”開始步入佛教“中國化”後,傳衍為“五家七宗”,其中的三家五宗起源於江西,為溈仰、臨濟、曹洞及黃龍、楊岐。
如著名的禪師馬祖道一,他做了兩件大事,一是開創叢林,二是開創理念。他當年在南昌開元寺,就是現在的佑民寺弘法,四方信徒雲集洪州,使開元寺成為江南佛學中心,洪州禪由此發源,其理論核心,就是“平常心是道”。這一命題,對中國乃至世界佛教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讓學禪人明白,禪道就是生活之道。“平常心”、“無造作”是禪的核心:“困了就歇,餓了就吃”,一切順其自然,“要眠即眠,安坐即坐”,“本來面目”就是無污染,無附著的未然。
中國傳統水墨藝術恰恰有與禪宗禪意的相通之處,它可以通過有限的筆墨來傳達無窮的氣韻。我覺得,禪者用簡、空的境界來表達禪事、禪理所繪的畫,應該就叫禪畫吧。簡而見其功,空而得萬物。禪畫的筆法和主題,是禪者心境,明心見性是其根本,扣合禪宗“法無定法,以心生萬法”的特色。禪畫所表達的,是從“我執”“法執”的桎梏回歸無拘無束的自在,是從浮躁功利的社會回歸平靜無塵的自性。從某個角度講,禪畫是畫禪者與觀畫者共同完成的創作過程,禪者借用筆墨,寫出心靈的聲息,在有限的人生水月中,創造廣大無邊的境界;而觀畫者“以禪悅為味”,對畫面中萬里長空、萬籟寂靜的虛空,產生輕安寂靜的感覺,適悅身心,如靈山會上的拈花一笑,這才是圓滿的妙高頂上不可言說的禪的境界。
禪畫是中國畫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也是中國禪宗特有的藝術。首開禪畫先河的,當為唐代王維;唐末貫休、宋代梁楷;明末清初的四僧——石濤、八大山人、髡殘和弘仁;近代的虛谷,現代的弘一、豐子愷,在禪畫史上都很有影響。“水花凝幻質,墨彩染空塵”,成就了文化史上蔚為清流的禪畫大觀。
江西人,享受著得天獨厚禪聲入耳,禪風拂面,而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更是通過他的簡空境界將儒、釋、道並融的本土禪畫推向無可質疑的藝術頂峰。所以,溯本歸源,禪宗、禪畫都成長於中國,盛極於江西,我們作為後人,自當尤其努力,以激發禪文化的潛德幽光。
方 云:真正的藝術離不開宗教情懷。禪宗,正是讓佛學捨棄了高高在上的哲學上層結構,因而更大眾化了、更親近人了。
前面我說了,禪宗向來主張“不立文字”、而強調悟道者能“以心印心”,所以,禪畫之境,本質上也是不可言說的。我想,真正的畫禪者,只有心在無任何雜念的狀態下,在真性完全呈現出來的時候,才能達到禪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下畫的畫,也才能叫禪畫。這個世界,改變我們的外在力量太強大了,《心經》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所謂“觀自在”,首先就是要關照我們的自心還在不在。
“禪”是一種思維,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對畫禪畫而言,“禪定”,是對畫的境界的要求,也是對畫家本身修養的要求。外不著相,不執著一切世間相,內不動心,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禪內定,專注一境,禪與畫才能相融相生。清代書畫家笪重光說:“山林之氣本靜,筆躁動則靜氣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則幽姿頓減。”這就是禪、禪者、禪畫之間輔車相依的關係。
我個人最為膺服的八大山人,一生雖出入三教,但正如八大山人在自題《個山小像》時說:“生在曹洞臨濟有,穿過臨濟曹洞有。”八大山人藝術作品的孤迥特立(見八大作品《孤鳥圖軸》)與曹洞宗、臨濟禪宗風有著深刻的聯繫。曹洞禪推崇機關不露,在有限中體現無限,所謂“默知神自明,觀空境逾寂”(見方雲禪畫《默知神自明》)。臨濟禪講究大開大闔,強調破,用峻烈的手段掃掉人的執著。八大山人曾在評價石濤的繪畫中表達了自己的藝術核心追求,即“畫者東西影”。他在花鳥魚圖中的所謂怪誕,並不是為了表達晦澀的哲理、怨憤的王孫情感,而是為了在尋求“實相”中確立生命的意義。《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畫禪畫、觀禪畫,應是見境之時,見心不見境。在中國藝術史研究中,八大研究是個顯學,然而,禪畫、畫禪其實並不被標舉,這實在是頗為缺憾之事。
我創作的雲禪畫中的人,是解脫自在的、是無有分辨的、是物我為一的,他們以山河大地、花草樹木、日月星辰為友,我想表達的,就是在大自然里,清靜、無求的回歸是多么可貴,人的生活不一定要依靠物慾才有快樂,在無欲里、在清淨里,一樣可以安身立命。
方 云:家嚴乃黃埔出身,抗日期間戎馬倥傯,屢立戰功,戰後卻閒雲野鶴,淡然隱居於賢士湖畔;家慈為虔誠的居士,吃齋茹素,知足常樂,年近九旬尚勤於作務,樂善好施。我們方家伯仲聯合成立的江西四方書畫院,也有著一門九畫家的文化傳承。這樣的血脈傳承,讓我與禪學、禪畫有著某種奇妙的因緣。
江西禪宗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祖庭眾多,是推動中國禪宗文化向高峰發展的重要地域。多年來,我幾乎走遍了江西各大禪宗祖庭,覽習禪學經典,並將心得用簡約的文字和簡空的畫面記錄下來。2006年,我前往北京進修,師從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博導李少文教授。我的創作嘗試得到了導師的支持和讚賞,這堅定了我在禪畫道路上寂寞而愉悅地繼續探索。七年後,完成了《雲·禪·畫——中國百副名聯中的養心禪》一書。我希望,快生活的人們,或可在這裡停一停,安頓此心。
真正的淨土其實就是一顆乾乾淨淨的心。於禪者,每一心念,都可在禪意之光下檢視。
說到《雲禪畫》,當感恩與星雲大師結下的殊勝因緣。
2013年4月13日至5月17日,應台灣佛光大學邀請,我的《雲禪畫——方雲禪畫作品特展》在台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佛光緣美術館開展,來自世界各地的300餘位哲學界、佛學界泰斗、學者出席開幕式並觀展。為期一個半月的禪畫作品展受到台灣民眾的熱烈歡迎,台灣媒體以“現代王維”評價雲禪畫作品,並破例開出《雲禪畫》專欄,連載這些作品。
2013年4月16日,星雲大師在佛光山親切接見了我。他說:“如果我們的生活也能像雲水一樣逍遙自在,沒有名枷利鎖的束縛,不自我設限封閉,能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自在,隨喜而作,該多美、多灑脫。所以熱愛人生的人,‘鐵樹開花遍界春’,自有非凡氣象。”2013年10月11日,星雲大師回江蘇宜興佛光祖庭大覺寺,再次接見了我。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並就如何進一步將大師著作的藝術化委託給了我。
方 云:您果然問到要處。有這樣一首禪詩“無去無來本湛然,不居內外及中間,一顆水精絕瑕翳,光明透出滿人間。”是說人的佛性是無所謂去亦無所謂來、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它是那樣的湛然通透,就像一顆沒有一點瑕疵的水晶,散發出來的般若光明灑滿人間。禪畫氣象,最精妙也在於一個“淡”字。人生中的大起大落,表現在畫家畫筆之下,是和諧共生的。我以前多畫石獅, 獅顯霸氣;後來我畫禪意,禪意淡定。二者看來不是一回事,但我卻領會到意象各表雖有不同而情曲互通,猶如“淡定”之“淡”字,不也是水火交融而成一體么。也許,從霸氣中走出來的淡定會更實在。我畫紙本,亦畫陶瓷,二者質地不同,畫法也盡不同,相差很大,但輕重之間,山水本一,我可盡得舉重若輕、也舉輕若重之悟。見獅見禪,有石有雲,見山見水,若高似低,撫獅思禪,面山思定,臨水照心,其最要緊的,是使對立的東西在自己的淡定從容中成為一種和諧。
同時,我和我同修一起,敬繪、編輯了《禪畫星雲大師般若》系列叢書,其中包括六十餘米國畫長卷《雲禪畫1:星雲大師話心經》、以及《雲禪畫2:星雲大師觀自在》、《雲禪畫3:星雲大師說般若》、《雲禪畫4:星雲大師行精進》,總計200餘副禪畫,並將由大覺文化授權江西教育出版社結集出版成四部書,分別用星雲大師法語、雲禪畫來詮釋古德禪偈,一偈一畫一大師法語,以“觀、說、行”的邏輯遞進關係結構全書,希望藉此讓更多讀者得大師慈悲智慧光耀。
書稿完成後,星雲大師再次慈悲助緣,發來大師墨寶《心經》和大師一筆字,做書中卷首及輯頁。極承摯愛殷拳,我們銘感五中,匪言能罄,發心將《心經》長卷敬贈大師以感恩佛緣,並將四本書的版稅全部用來供養常住。我也希望《禪畫星雲大師般若》系列叢書中大師的慈悲智慧,亦能以無量壽無量光,在一剎那裡,展現大師其人其事的至真;在一微處中,示現禪宗文化的真諦。
我也一直在悉心研讀江西禪文化史上的禪宗大德,如馬祖道一、百丈懷海、黃檗希運、仰山慧寂、洞山良價、虛雲大師等的禪宗思想、禪林寶訓,希望以禪畫的形式,播些禪法的菩提種子,為講好江西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並提升江西地域文化美譽度盡綿薄之力。
方雲是南昌大學四方藝術研究院院長,應邀在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展出百幅畫作和陶瓷創作,展期至五月十九日。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等,應邀參加揭幕典禮,與會的各國來賓和觀眾數百人。
方雲現場慨然捐贈“不俗是先骨”、“多情乃佛心”、“觀空有色西江月”、“聽潮無聲南海音”等四件瓷器作品給佛光山與佛光大學,由慧傳法師代表接受。慧傅法師說,看過方雲的禪畫和瓷器藝術作品,可以從內心獲得一份寧靜和感悟,人人可以借藝術作品,發掘內心的佛性。
方雲致詞時表示,科技發展改變人的外部世界,忙碌的現代人需要心靈的開發,才能重新找回內心的力量。
他感謝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和佛光大學楊朝祥校長的邀請,此次展覽所展出的禪畫作品,是他八年來的心血結晶,也希望透過展覽,促進兩岸和兩校的藝文及學術交流。
楊朝祥讚揚方雲一家四兄弟都是藝術人才,他也期盼南昌大學與佛光大學加強互動與交流;此次佛教研究中心開幕研討會與方雲禪意畫作品展,即是兩校擴大交流的具體表現。
師問僧:“世間何物最苦?”僧云:“地獄最苦。”師曰:“不然。”云:“師意如何?”師曰:“在此衣線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
八大之型:此圖名為《孤鳥圖軸》,紙本墨筆,縱102厘米,橫38厘米,1692年作,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此圖空多於實。空相,空即歸零,相為觀念。《大知度論》曰:“因緣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說中道”。《般若心經》曰“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空相指諸法皆空之相狀,真空之體相。“空”可以理解為動態、無常之變化狀態。佛經有語:“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我”可代表所有事物,“我”為永恆無常變化之中,亦無永恆之“我”。八大以型留“空”,又不執著於“空”,亦無煩惱,因為一切都在變化之中。其“空”留於來者去認知。當人對空有所悟,可以平常之心,認識當下,此乃悟者之覺。短暫一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回歸本源,活在當下。可謂“悟來大道無多事,勘破機關總是空”。
八大之眼:此圖為《安晚冊》之二十一《鵪鶉》(局部),紙本墨筆,該冊22開,縱31.8厘米,橫27.9厘米,1694年作,現藏於日本泉屋博古館。八大畫眼有如日如月之意,是謂以智慧之眼觀之天下。日月在禪宗文化里具有象徵意義,六祖慧能將日、月作為般若智慧之象徵。六祖慧能云:“日如智,月如慧,日月常照。”月又如佛性,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意為千江如眾生,江河無大小,有水就有明月,眾生無高低,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在眾生自性之中,眾生之有佛性如夜之晴空皓月,了無雲翳。六祖慧能將世俗意念比為浮雲,“白日一照,浮雲自開”,太陽出來一照,空中之浮雲皆散。禪者將人的清純、天然、本真的佛性喻作白日,白日徹照之處,浮雲自開、清澈無塵,佛性自見。出身於寧王之後的朱耷為王室貴族,可謂榮華一時,然,國破家亡之後,八大孑然一身,潦倒於破庵之中,實為“凡夫只知死之易,而未知生之難也”。八大之眼,向上內觀,求之內心,悟道後的八大著意於眾生之內心,於屈辱中呼喚人性之回歸,以鳥獸通靈之眼表達自身之智慧。
此圖為《書畫合璧冊》之四《瓜鳥》,紙本墨筆,該冊5開,縱24.5厘米,橫22.5厘米,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八大所繪之鳥,或窩或立。窩者,卷身向內;立者,單腳而立,險而求穩,意在內求自心。慧能曰:“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禪者以為:一切世間佛法皆在內心,無需外求。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是對釋迦牟尼佛關於“佛者,覺也”思想之發展。覺悟自己首先了解自身,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八大畫鳥,以求自強,禪道空寂險峻,人跡罕至,須依靠自力,直下體悟,這便是洞山良介之鳥道,自強可見性成佛。人在現實生活中要從根本上解除煩惱,就要超越相對之世界,不二法門即為超越一切對立而獲得大自在的智慧之門。
做人做事是有境界的,或說人是生活在一種境界裡。隨著成長成熟境界在不斷地變化,或上升,或下降或靜止。
方雲先生的臉上總是帶著笑容,即便不笑,他的眼神里閃爍著的些許調皮,也會讓你感覺到他的笑意,當然眼神里更多的是平和與智慧。他說話的語氣總是那樣平靜,那樣不緊不慢。方雲先生話平時並不多,但偶爾也會看到他開開小玩笑,話說完之後,自己也跟著樂哈哈的,笑完之後拍拍對方的肩膀,然後轉身走開,步調也和他的語氣一樣從容淡定。
在方雲先生創作的兩個主要畫作系列中,工筆重彩系列畫作中的古石獅、古建築給人的感覺都是威嚴而厚重,氣勢恢弘,霸氣逼人。而禪畫系列撲面而來的卻是寧靜悠遠,安詳而平和。不知情的人也許很難想像兩組風格迥異的畫作竟然出自一人之手!
看完工筆重彩系列畫作再看禪畫系列畫作,感覺有如從喧囂的大都市突然來到了與世隔絕的深山幽谷,由錦衣玉食的富家子弟忽然淪為粗茶淡飯的山野村夫,由顯赫張狂變得謙恭內斂,這樣的突變和反差,或多或少會讓人有些不習慣,但這樣懸殊的差異卻真真切切地集中在方雲一個人身上。方雲先生說:人的性格是多重的,它們代表著我性格的不同側面。
明代畫家石濤曾經說過:“夫畫者,從於心者也。”也就是說繪畫來自心靈的深處,是畫家心靈的表現,方雲先生其實也只是在抒寫他內心對世界的感受罷了。而且,人的心靈世界的豐富程度還遠不是能用哪幾種風格概括的。一旦你理解了這一點,當你得知方雲先生還創作抽象畫時,就可以避免驚詫得過於誇張。
正如石濤所言,畫源於畫家心靈的表達,禪畫也正是源於畫家的禪心。
禪,出自佛教,是佛教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產物。禪在梵語中是“靜慮”之意,禪表達的是人對生命、對世界的思考和頓悟,代表著人的智慧。它關注人的心靈深度,反映的是人生態度。於是我們可以把禪畫理解為畫家用筆墨表達的自己所參悟出來的禪理。
唐代的王維(字摩詰)最先將禪的禪的思想和意境引入繪畫之中,開創了禪畫的先河。以至後來蘇東坡感嘆:“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自王維之後,禪畫不斷發展,禪詩畫進一步融合,到了明末清初朱耷(號“八大山人”)的禪畫更是儒、釋、道並融,把禪畫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孔子云:“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方雲先生的禪畫系列,延續了前人將禪意寄寓於山水的傳統表現手法,但又有所創新。
古人的禪畫講求素雅,多為水墨寫意,用色也較為單一。山水多為簡單的線條勾勒,神韻多於具象。方雲先生將山體的形(具象)與意(神韻)相結合,或平緩或突兀,有細膩的刻畫,也有簡約的勾勒,山體以灰、藍、綠為主,再以樹木點綴其間,這樣就使得山的層次感和生命力躍然紙上,又使畫面在視覺上顯得空曠而遼遠。
山體之間的空白處,都可以看作是富於靈性的水。畫面中的水,與山相簇相擁,與雲相接相融,若雲若水,這樣山與水就巧妙地連成了一體。
山的高遠,水的靈動,樹木的靜默,一個清幽曠達、超凡脫俗的禪境就在我們的眼前徐徐展現。見此情景,“鳶飛唳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的感覺油然而生,自然山水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洗滌人們的心靈塵埃,使人重獲返璞歸真的輕盈,這也是參禪悟道所需要的寧靜。
禪畫一般以“簡、空、虛、無”為底蘊,風格多為靜謐清逸,人物通常用於點題,多為簡筆白描,突出神韻。方雲先生在他的禪畫系列中,卻將人物當成畫中與山水並重的另一個主體。人物位於畫面的下方,與身後連綿不斷山形水勢相映襯,更顯禪境之空曠寂靜。
禪境如此空靈悠遠,那么禪境中的人又如何呢?
讀書、論道、健體成為方雲先生禪畫人物活動主題,以文人為主,亦有似僧非僧之人。他們或一人,或兩人。或漫步沉吟,或並肩傾談,或揮刀舞劍,或倚石而讀,或掩卷深思……“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份怡然自得的隨性情懷真切可感。
方雲先生刻畫人物的筆法質樸自然,畫中人物神態各異,表情豐富,長袍敝履,衣袂飄逸,動感十足,立時為清新恬靜的山水景致增添了生氣。這樣,山水的禪意和人物的禪趣都展現得淋漓盡致,智者的動和仁者的靜自然和諧地統一在了畫作之中,同時也寓意參禪者耐得住寂寞又承得起熱鬧。
所謂道藝合一,畫境與禪境是相通的,禪是無形畫,畫是有形禪。禪來源於生活中的頓悟,畫家得禪於心而寓之於畫。因此,每一幅畫都表達著一個禪理。方雲先生的禪畫系列畫作中的每一道題款,其實也就是方雲對人生的一種參悟,雖然簡短,卻耐人尋味。
題款依畫而落,兼具結構之美。書法拙而不笨,圓潤鋒藏,那是浮華褪盡之後的恬淡,那是看淡世事之後的平和,書法何嘗不是禪意的一種表達。
方雲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說:“繪畫的真正意義存在於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統一中。每每在作畫時總覺得萬事皆空,唯有思緒的馳騁,心弦的共振和感應在血脈中自由地流淌,是靈魂中自然產生出來的那種空靈坦蕩。”一個在藝術上耐得住寂寞,在生活中又承得起熱鬧的畫家,在藝術的道路上,一定可以走得更遠。
衷心祝福方雲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