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號
漢朝初年
劉邦根據
五德終始說,定正朔為水德,至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
土德,直到王莽篡政建立新朝,方才採用
劉向、
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屬於火德。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這一說法,從此確立東漢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
漢書》《
三國志》等皆採用這種說法,因此
漢代亦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劉漢”,因此漢朝又被稱為“
炎漢”、“
炎劉”和“劉漢”。
王莽所創的朝代 國號“新”的含義:新的本義是改舊、更新。西漢後期在天人感應的
五德終始學說支配下,社會政治涌動著一種新德代替舊德的思潮,在這樣的背景下,
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並最終完成“
再受命”的代漢過程。漢為火德,為赤帝,王莽為土德,自稱是“托於皇初祖考
黃帝之後”,依照
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
赤帝傳
黃帝,天命授之。
歷史
王氏崛起
王政君為
漢元帝的皇后(即
孝元皇后,簡稱“元後”),生子漢成帝。
漢成帝時,孝元皇后諸兄弟多任官封侯,只有
王曼早卒未及封侯。
王莽乃
王曼次子,元後之侄。他的堂兄弟因是將軍列侯之子,“乘時侈靡,以輿馬聲色佚游相高”;而他因父早死未侯,“獨孤貧,因折節為恭儉”。少時受儒家教育,勤身博學。侍奉母親及寡嫂,撫養孤兄子,都很周到。又結交英俊,侍奉父輩,符合禮儀。
陽朔(公元前24—21年)年間,
王鳳病,
王莽伺候甚恭。王鳳臨終時,推薦王莽任黃門侍郎,
王莽於是走上了仕途。
過了幾年,
王商及一些名士稱譽王莽,成帝便於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
王莽為新都侯。在此前後,
王莽又被連續提升為
騎都尉、光祿大夫、
侍中。他這時“宿衛謹敕”,“節操愈謙”。常以車馬衣裘“振施賓客”,交結名士與公卿甚眾。所以公卿推薦,游士談說,“虛譽日隆,傾其諸父矣”。
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
王莽三十八歲時升任
大司馬。這時,王莽“欲令名譽過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請一些賢良為掾史,所得賞賜分給下屬,而自己非常儉約,其妻“衣不曳地,布蔽膝”,猶如僮僕。
王莽為大司馬一年,成帝去世,
漢哀帝即位(公元前7年),外戚丁、傅用事,
王莽乃退位,避居新都,堵門自守。
哀帝於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去世,九歲的
漢平帝即位,元後
臨朝稱制,以
王莽為大司馬。
王莽自元壽二年再為大司馬至於身亡,掌握政權達二十四年。
王莽輔政的頭六七年(公元前1年—公元6年)翦除了丁、傅兩家外戚勢力,“諸哀帝外戚及大臣居位素所不說者,莽皆傅致其罪”。同時,拉攏名儒孔光及其婿甄邯,為其所用。他怕其叔紅陽侯王立在元後面前搬弄是非,就讓孔光上奏王立“舊惡”,從而遣放王立回到封國。因王莽頗有脅持上下的手腕,於是“阿順者拔擢,忤恨者誅滅”。漢平帝元始元年正月,越裳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詔使
三公以薦宗廟,群臣便盛陳“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載同符”,要求賜予王莽安漢公的稱號。於是拜
王莽為
太傅,號
安漢公。
誅殺異己
陳崇與文人張竦寫了一份歌頌王莽功德可比
周公的奏章,建議“宜恢公國,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公卿方議此事,適值
呂寬事起。起初,王莽通過元後,將帝母衛姬及帝舅衛寶、
衛玄等排擠出京師。其子
王宇深怕平帝長大後怨恨,與衛寶通書,教他設法還京。王莽不同意。王宇與妻兄呂寬等人私下商議,用迷信的手段想令朝廷歸政衛氏。但呂寬夜間在王莽門第上灑血時被發覺逮捕,在獄中自殺。
王莽奏請殺了兒子
王宇,宇妻因懷孕待產後才殺。王莽因此誅滅衛氏,窮治呂寬之獄,連引郡國豪傑素非議己者,還株連
敬武公主(元帝之妹)、梁王立、紅陽侯立、平阿侯仁,逼其自殺。“死者以百數”。王莽還為此寫書,宣揚治子之罪乃公而忘私,以戒子孫;其爪牙還奏請以此書發行全國,令學官以教授,使官吏能了解此書旨意。
呂寬案件結束後,王舜又重提陳崇之建議。爪牙們煽動“民上書者八千餘人”,都要求照陳崇建議辦。於是元始四年(公元4年)四月,拜王莽為
宰衡,位上公。王莽還刻了“宰衡太傅大司馬印”,高踞於公卿之上,出入威儀與眾不同。
這時,王莽奏起明堂、辟雍、靈台,為學者築舍萬區,作市、常滿倉,制度甚盛。立《
樂經》,益博士員,經各五人。徵召經學人材,及懂得逸《禮》、古《書》、《毛詩》、《周官》、《爾雅》、
天文、圖讖、鐘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之人。“網羅天下異能之士,至者前後千數,皆令記說廷中,將令正乖謬,一異說雲。”
群臣奏請加賞王莽。元後允,詔議九錫之法。元始五年(公元5年),官民因王莽不受新野田之賜,“而上書者前後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見者皆叩頭言”,要求加賞王莽。王莽上書說,自己德薄位尊,力少任大,常恐不能稱職,天下“治平”乃元後之德,同列之功,非自己之能,拒絕加賞。但他還是受了九錫,權勢大異於群臣。
建立新朝
樂陵侯劉慶上書說,現皇帝年幼,應讓王莽“行天子事,如周公”。群臣都說應如此。這時平帝病,王莽作策,願以身代,藏策於金縢,置於前殿。這是詐依周公為武王請命而作金縢的故事。不久,平帝夭亡,要選繼位者。這時元帝世絕,便在玄孫中選了個最小的
劉嬰,年僅二歲,“托以為卜相最吉”。
這時有人奏說武功長孟通浚井得到一
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著石,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公卿上奏元後被呵斥說:“此誣罔天下,不可施行!”王舜從中斡旋,向元後解釋說,這事阻擋不了,王莽不敢有其他想法,“但欲稱攝以重其權,填服天下耳”。元後無可奈何,只好應許,詔令王莽“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於是群臣奏請王莽
攝政“皆如天子之制”,並於次年改元“居攝”。不久,王莽便以
劉嬰為
皇太子,號曰“
孺子”。
居攝元年(6年)四月,安眾侯
劉崇鼓動劉氏宗室起而反對王莽,從者百餘人,進攻
宛城,不得入而敗。天下反莽自此始。劉崇的族父
劉嘉詣闕請罪,獲赦,乃奏頌王莽功德,罵劉崇為亂,而肯定王莽對劉崇鎮壓。王莽大為高興,封劉嘉為帥禮侯。這時群臣又說,劉崇謀逆是因為王莽“權輕”,應提高王莽的權位才能鎮服全國。於是元後命令
王莽進見她時自稱“
假皇帝”。
居攝二年(7年)九月,王莽鎮壓
翟義 後,自以為威德日盛,獲得天人之助,“遂謀即真之事矣”。這年
廣饒侯劉京等人奏符命“攝皇帝當即真”等,說是天意所歸。於是王莽對元後說:我向您報告時,自稱“
假皇帝”;而我號今天下,天下向我言事,就不必言“攝”了。三年十一月戊午(8年12月31日),改
居攝三年為初始元年,以應天命。這時官民都知道
王莽奉符命的旨意,都開始認真議論和建議,
王莽“即
真天子位”提到日程上來了。
民變四起
王莽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托古改制”的新政:他下令天下農田改稱“王田”,奴婢改稱“私屬”,禁止買賣;無田者按一夫百畝受田,一戶不滿八人而土地超過一井(900畝)者,分余田給九族或
鄰里;設立五均,管理工商業,嚴格管制物價和加強稅收,實行經濟壟斷;屢次改變幣制,貨幣名目繁多,換算複雜,造成社會和經濟的極大混亂;更改官制名稱,濫加封賞;又發動對匈奴和對東北、西南邊境各族的戰爭。沉重的賦役徵發,殘酷的刑罰,使人民怨聲載道,加上連年災荒,物價騰貴,終於引起全國性的農民起義。
新末民眾起義首先發生在北方邊郡地區,接著在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爆發了農民暴動。
天鳳四至五年(17-18年),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在三個地區爆發:
在今
湖北西北有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軍(因以
綠林山為基地而得名);新莽荊州軍被綠林軍擊敗後,王莽遣司命將軍
孔仁守豫州,派納言將軍
嚴尤、秩宗將軍
陳茂進入荊州平亂。隔年綠林山瘟疫爆發,
王常、
成丹率兵轉入
南郡,稱下江兵,王匡、王鳳率兵東進
新市,稱新市兵,並北上攻打
宛城。途中於平林(今湖北隨縣東北)獲得
陳牧、
廖湛率眾加入,即平林兵。下江兵被嚴尤擊敗後,也北上南陽會合新市兵。南陽當地豪強
劉縯、
劉秀也舉兵回響,稱舂陵兵。23年二月,綠林聯軍擊破新莽軍
甄阜、梁丘賜等將,包圍
宛城,占領
昆陽,史稱
藍鄉之戰。綠林諸將擁護
劉玄為更始將軍,最後稱帝,建元更始,史稱
更始帝,即玄漢。王匡、王鳳、朱鮪、劉縯等人被封將相。
在今
山東東部和江蘇北部有
樊崇等領導的赤眉軍(因義軍均將眉毛塗紅而得名);亂軍由農民組成,大多不識字,組織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從事和卒史等名稱,大多延用漢朝鄉官的名稱。赤眉軍收編呂母部屬後,在
泰山山區擴大勢力。21年王莽派太師犧仲
景尚、更始將軍護軍王黨出兵討伐,但在隔年被赤眉軍擊潰而死。王莽再派
太師王匡、更始將軍
廉丹率十萬兵東征,所經之路都縱兵掠奪。關東人民都稱“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殺我!”。雙方爆發
成昌之戰,最後王匡慘敗,廉丹被殺,赤眉軍擴張到青、徐、豫、兗等州(約今山東與江蘇北部)。只有翼平連率
田況率領百姓守衛青徐部分地區,一度阻擋赤眉軍入侵。
在今河北一帶則有大小數十支起義隊伍,其中最大一支稱為
銅馬軍。
藍鄉之戰
地皇三年(22年)十一月,綠林軍
新市、平林、舂陵三部聯合攻克棘陽(今
南陽南)等地,後因
劉縯率舂陵兵急欲攻宛,被南陽郡守
甄阜、屬正梁丘賜軍擊敗,被迫退保棘陽。甄阜、梁丘賜留輜重於藍鄉,乘勝率精兵10萬南渡潢淳水(今
唐河城西),臨近沘水(今泌陽境),在兩川間紮營,企圖一舉撲滅義軍武裝。是時,由王常等率領的下江兵5000餘人,已從南郡(郡治
江陵,今屬湖北)轉戰到宜秋(今唐河東南)。十二月,新市、平林,下江、舂陵四部合兵,士氣大振,對甄阜、梁丘賜軍發動全面進攻。義軍兵分
六部,乘夜襲擊藍鄉,一舉劫獲甄阜軍全部輜重,並堵住其退路,從東南、西南兩面夾擊其主力,甄阜軍敗逃。義軍追至潢淳水,殲滅2萬餘人,斬殺甄阜、梁丘賜。此戰,義軍大獲全勝,使綠林軍的反莽鬥爭進入了新階段。
成昌之戰
成昌之戰,發生於新莽地皇三年(22年)冬,是在赤眉農民起義中,赤眉軍在成昌(今山東
東平西)擊敗
王莽太師王匡部10餘萬人的作戰。
地皇三年(22年),
樊崇義軍已發展至l0餘萬人,直接危及王莽的統治,王莽不得不籌集兵力加緊鎮壓並把重點指向東方。四月,
王莽遣太師
王匡、更始將軍
廉丹率精兵10萬進剿樊崇義軍。
王莽大軍東進,沿途燒殺擄掠,民眾義憤非常。當時流傳的歌謠“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指更始將軍廉丹)殺我”,真實地反映了民眾對赤眉軍的支持和對莽軍的仇恨。十月,王匡率軍進抵無鹽(今山東東平東),擊敗據城舉兵回響赤眉軍的
索盧恢部萬餘人。是時,赤眉別校
董憲部正活動在無鹽西南的梁地。王匡恃強急戰,率大軍南下,欲一舉擊破董憲部。恰在此時,樊崇所率赤眉軍主力已進至無鹽附近的成昌。莽軍出無鹽不久,即與赤眉大軍相遇於成昌。首次交兵,王匡、廉丹被殲萬餘人,慘敗而逃。赤眉軍乘勝追擊至無鹽。王匡倉皇逃奔洛陽,廉丹拚死頑抗。赤眉軍斬殺廉丹及其部下
校尉20餘人,大獲全勝。
新朝滅亡
地皇四年(23年),新朝
皇帝王莽的大軍與漢朝宗室、以後
東漢的開國皇帝
劉秀在昆陽(今葉縣)爆發了一次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決定著未來歷史進程的戰役——
昆陽大戰。
王莽以司徒王尋、司空
王邑為大將,徵集大軍四十多萬,號稱百萬。同時徵召通曉兵法的六十三家為軍吏.以身長一丈、腰大十圍 的巨人
巨毋霸為壘尉,又驅使諸多猛獸
虎、
豹、
犀、
象等助威,其餘旌旗、輜重千里不絕。 “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之。”真是傾全國之力,試圖一鼓而平天下。而劉秀方面,守昆陽城者八九千人,加上所調援軍不過一兩萬人,二者軍力懸殊。但是戰役中,劉秀利用王尋、王邑輕敵懈怠的弱點,以精兵三千直接突破王莽軍隊的中堅,乘銳猛擊,大破敵軍,王尋被殺,王邑僅與數千人逃回洛陽。於是關中震恐,海內回響,旬月之間遍於天下。綠林軍在昆陽(今葉縣)以少勝多,殲滅了王莽軍隊
主力;九月,更始帝派遣王匡攻洛陽,申屠建、李松攻武關,三輔震動。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以求天救。秋天,更始軍攻入長安,十月三日庚戌(23年10月6日),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殺死於未央宮的漸台,從而結束了新莽政權的統治。
疆域
新朝王莽在地方上的行政區劃大致與
西漢末年相同,最大的特點是
王莽為復古
改制,改了許多地名。王莽同時將中國先改為十二州,後改為九州,且將某些州改為部。新設了
西海郡(郡治龍耆城,今青海民和縣)而已。遼東地區撤消了
真番、
臨屯二郡。在西南地區由七郡變成五郡,部分西南夷成半獨立狀態,放棄了海南島與
象郡。西域諸王與新朝中斷關係,使得新朝勢力退出西域。這些疆域直到東漢前期才陸續收復領土。
新朝的行政區劃大致與西漢後期相同,但由
郡縣制上加州牧,並且與
分封制結合。王莽推行復古改制,亂設行政區劃,改了許多新地名。並且網羅漢宗室功臣後裔、封建官僚,改郡封國。在設定行政區劃方面,王莽修改西漢十三部,據《
堯典》分成
十二州,裁撤朔方、司隸部,改涼州為雍州、交趾為交州;後又據《
禹貢》改為
九州。有的郡甚至五易其名,最後又恢復舊稱。地名的混亂,十分困擾人民。9年更改地方官制的名稱為古稱。14年後大規模更動,結合分封制和郡縣制,郡縣首長與受有
茅土的諸侯二合一,將
郡太守(新朝稱大尹)分成
卒正(侯爵)、
連率(伯爵)與
大尹等。地方軍事單位的
都尉,分成
屬令(子爵)、屬長(男爵)等。
在官職的部分,14年設立州牧、部監以監督地方各郡,地位等同三公。設監,地位同上大夫,監督五郡事務。更置
牧監副,秩
元士,冠
法冠,行事如漢
刺史。隨著
六隊、六尉等的建立,新朝也派出監察官員對這些隊、尉進行監察。17年,王莽選用能吏
侯霸等分督六尉、六隊,如漢
刺史,與三公士郡一人從事。
郡
| 縣
|
---|
河南郡
| 常安、利安、華安、章安、堯安
|
壽春郡
| 壽春、師亭、渙亭、冀亭、冀昌、粟城、谷喙、修亭、監亭、泉亭、桓城、制昌、德昌、泛城、赤城、長平、渭陽
|
宜春郡
| 京平、槐治、郁平、漆治、扶亭、通杜、遼城、嘉平、宣城、廣利、新光
|
弘農郡
| 弘農、黃川、陝州、右亭
|
河東郡
| 河東、勤田、蒲城、兆城、延平、香平、昌平、黃平、右年、右北
|
太原郡 | 太原、太合、大同、狼城、穰城、致城、太寧、卜城、繁穰、信桓
|
上黨郡
| 上黨、谷城
|
河內郡
| 河內、洛城、雅城、平野
|
宜陽郡
| 宜陽、師成、治平、陽桓、中亭、原桓、左亭
|
東治郡
| 東治、觀城、順城、戢城、建城、晨城、武昌、加睦、黎治、清治、瑞狐、李城
|
陳留郡
| 陳留、東明、雷澤、菏澤、曹南、雷州、濟前
|
潁川郡
| 潁川、定城、相城、左亭、贏城、嘉善
|
汝南郡
| 汝南、至成、樂慶、宣慶、汝慶、新城、新德、順治、安亭、閏城、華望、長正、賞都、新延、歸惠、新明、始成、均夏、樂家、新利
|
南陽郡
| 南陽、南番、南庚、前亭、陽城、宜禾、農穰、平善、厲信、新門、俞州、宜樂
|
南陸郡
| 南陸、居利、郢亭、相陽、南順、江南、江夏、延程
|
江夏郡
| 江夏、守平、襄非、閏光、當利
|
廬江郡
| 廬江、昆善
|
九江郡
| 九江、延平、延義、延聚、延富、武城、楊城、延平、阜城
|
山陽郡
| 巨野、鄆城、東明、高平、成武、陽穀、濟寧、郜城、曲阜
|
濟陰郡
| 濟陰、龍堌、祈都、鄄城、萬壽
|
沛郡
| 沛城、杜城、聚城、豐城、單城、延城、蘄城、貢城、民城、合城、桂城、禹城、淄博、平城、贊城、聚富、鶴鳴、平寧夾谷
|
魏郡
| 魏城 利丘 黎蒸 延平 桓安
|
巨鹿郡
| 巨鹿 寧昌 富平 陸圈 秦城 樂城 歷城 |
常山郡
| 常山 荊關 鳩門 順台 汾陽 億陽 |
清河郡
| 清河 洪台 秦州 胥陵 樂歲 |
涿鹿郡
| 涿鹿 順陰 深澤 言福 高亭 廣望 握福 宜家 廣陽 章縫 有秩 章武 軒轅 垣翰 東阿 廣堤 |
勃海郡
| 渤海 修城 閆河 桓章 檢門 武威 澤亭 樂亭 居寧 |
平原郡
| 平原 羽貞 玉明 五羊 武安 東順 翼城 張堂 樂安 玉堂 余昌 |
千乘郡
| 千乘 鴻盛 施恩 利居 瓦亭 常鄉 |
濟南郡
| 濟南 濟陸 沂南 台前 濟州 |
泰山郡
| 泰安 宣州 恩州 翼州 順州 魯城 鄣城 |
齊郡
| 齊城 臨治 東寧 臨朐 臨沂 |
北海郡
| 北海 靈州 株洲 德州 陽州 蓯聚 弘州 翼平 |
東萊郡
| 東萊 利盧 義烏 義朐 義利 弘德 夙州 夜州 東樂 延樂 延慶 |
琅琊郡
| 琅琊 諸井 琿垌 裕民 康德 純德 闔閭 令丘 青泉 青陽 清寧 大理 綾城 寧鄉 蒲陸 信城 |
東海郡
| 東海 章信 閏澤 承翰 平端 厭虜 段城 流泉 普城 堡亭 繒城 望城 猶亭 祝其 業亭 合聚 承治 建力 從羊 息武 端平 徐亭 弘亭 博聚 付亭 虛亭 |
臨淮郡
| 林淮 林景 武匡 秉義 成信 成淮 睢陸 嘉信 淮陸 從德 溧虜 著信 永聚 成丘 成鄉 平寧 建節 相平 亭間 安德 |
會稽郡
| 會稽 鳳凰 烏寧 山陰 余衍 疏虜 有錫 婁治 展武 盡忠 開市 進貢 景南 泉亭 海治 大林 |
丹陽郡
| 丹陽 相武 宣亭 侯城 蘇城 |
豫章郡
| 豫章 桓鄉 劉城 蒲城 治城 九江 治翰 偶亭 多聚 鄂城 宜生 文章 安寧 |
桂陽郡
| 桂平 郃武 西平 南平 除虜 桂寧 |
武陵郡
| 武陵 建元 沅陸 遷陸 會亭 建平 |
零陵郡
| 九疑 九陵 溥潤 洮治 鐘桓 |
漢中郡
| 漢中 曲同 黎明 黧黑 黎洛 廣信 致治 摧虜 |
蜀郡
| 蜀川 臨邛 邛原 臨昌 |
犍為郡
| 犍武 戢成 巫師 新通 孱邪 |
越巂郡
| 南越 |
益州郡
| 益城、勝安
|
牂牁郡
| 牂牁、同亭、從化
|
巴郡
| 監江 安新 巴蜀 |
武都郡
| 武都 善治 樂平 破虜 |
隴西郡
| 隴西 道亭 德亭 順夏 相桓 西治 |
金城郡
| 金城 興武 罕虜 金屏 順礫 修遠 鹽羌 |
天水郡
| 天水 填戎 望亭 冀治 紀德 天德 天啟 |
武威郡
| 張掖 播德 敕虜 郭楚 官楚 西楚 南楚 北楚 傳武 勒治 揭虜 羅楚 居成 |
酒泉郡
| 酒泉 鹹安 鹹樂 鹹平 肅武 |
敦煌郡
| 敦煌 廣桓 |
臨涇郡 | 撫寧 臨涇 烏涇 廣延 安桓 向禮 玉順 |
北地郡
| 北地 特武 元州 通州 撫州 延年 延印 貢德 西海 |
上郡
| 上城 廣信 積粟 上順 黃堡 上堡 漆衢 奢烈 排邪 楨幹 堅寧 利平 |
西河郡
| 西河 陰平 截虜 廉城 浩城 廣翰 方賴 香賴 胡洛 桓車 饒衍 廣德 慈平 臨水 五原 山寧 伏鯢 助桓 |
朔方郡
| 朔方 臨河 極武 溝搜 綏武 鹽城 推武 |
五原郡
| 五原 固城 閻河 振武 繁聚 南利 桓南 延西 艾城 |
雲中郡
| 雲城 賁武 楨陸 希恩 順泉 常得 |
定襄郡
| 梧桐 通德 伐蠻 永武 遮要 迎河 厭胡 |
雁門郡
| 雁門 陽生 盪奧 緹州 代周 桓州 善陽 崞張 平順 填狄 安德 道仁 竟安 平葆 厭狄 廣屏 魯盾 |
上谷郡
| 上谷 塞泉 樹武 朔州 博康 博昌 廣康 廣陸 九居 九平 祁城 下忠 |
漁陽郡
| 漁州 通州 敦化 平鄺 |
北平郡
| 北平 北昌 北際 北順 北狄 薊州 薊石 薊平 |
遼西郡
| 遼西 鋤慮 肥城 冕都 禽虜 河福 言虜 選武 |
遼東郡
| 遼東 昌平 長春 遼陰 桓次 長安 文亭 |
玄菟郡
| 玄菟 下殷 夏明 |
樂浪郡
| 樂浪 朝鮮 海桓 |
南海郡
| 南海
|
鬱林郡
| 榆林 中壇 |
蒼梧郡
| 蒼州
|
交趾郡
| 交州趾州 |
中山郡
| 中山 朔平 廣州 南京 南寧 |
河間郡
| 河間 陽信 樂城 |
泗水郡
| 泗水 淮平 |
廣陵郡
| 廣陵 杜邑 |
六安郡
| 豐城 安城
|
政治
爵位
始建國二年(10年)十一月,立國將軍
孫建鑒於原漢朝劉氏在各地作亂,建議“諸劉為諸侯者,以戶多少就五等之差;其為吏者皆罷,待除於家。”王莽曰:“可。嘉新公國師以符命為予四輔,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唯國師以女配莽子,故不賜姓。改定安太后號曰黃皇室主,絕之於漢也。”
始建國二年(10年),更始將軍
甄豐之子
甄尋(時為侍中京兆大尹、茂德侯)因為不滿父親封賞過低,“即作符命,言新室當分陝,立二伯。以豐為右伯,太傅平晏為左伯,如周召故事。”王莽即從之,拜甄豐為右伯;隨即因甄尋作符命妄稱黃皇室主為其妻而收捕甄尋,符命案爆發,甄尋逃亡,甄豐自殺。尋隨方士入華山,歲余捕得,辭連國師公歆子侍中東通靈將、五司大夫隆威侯棻,棻弟右曹長水校尉伐虜侯泳,大司空邑弟左關將軍堂威侯奇,及歆門人侍中騎都尉丁隆等,牽引公卿黨親列侯以下,死者數百人。”《尚書·舜典》說:舜“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王莽仿照舜罰共工等的舊例,“流棻於幽州,放尋於三危,殛隆於羽山,皆驛車載其屍傳致雲。”該年“以初睦侯姚恂為寧始將軍”,而已自殺的甄豐的更始將軍一職則無人接替。
官制
由於新朝正值王莽改制,而官制亦為改制的重點,故新朝官制多變,官名及職責也十分複雜。新朝官制上承西漢官制,下啟東漢官制。
禪讓帝位、改元易號以更始等主張在西漢由來已久。眭弘早在
漢昭帝元鳳三年(前78年)便曾借泰山大石自立及上林苑臥地枯柳自立生而附會稱“先師董仲舒有言,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聖人之受命。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漢帝冝誰差天下,求索賢人,禪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順天命。”漢成帝時,又有“齊人甘忠可詐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十二卷,說的是“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忠可以教重平夏賀良、容丘丁廣世、東郡郭昌等,中壘校尉
劉向奏忠可假鬼神罔上惑眾,下獄治服,未斷病死。”到了
漢哀帝時,甘忠可弟子夏賀良等陳說“漢歷中衰,當更受命。成帝不應天命,故絕嗣。今陛下乆疾,變異屢數,天所以譴告人也。冝急改元易號,乃得延年益壽,皇子生,災異息矣。得道不得行,咎殃且亡,不有洪水將出,災火且起,滌盪民人。”於是漢哀帝改元太初元將,“號曰陳聖劉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為度。”後因無嘉應,漢哀帝遂誅殺
夏賀良等。從這些主張可知,王莽建立新朝時所依靠的理論其來有自,非王莽時的新說。
改革
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附會《
周禮》,托古改制,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但王莽的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導致了赤眉綠林為主的農民大起義,新朝遂告滅亡。
軍事
新朝的軍事制度承襲西漢,但王莽更改官制名稱為古稱。為了平定叛亂,王莽採取“以軍領政”的方式控管地方。他命令原為文官的“七公六卿”都兼稱將軍,監督地方官吏,以便穩定地方治安。11年
并州、
平州發生民變,派著武將軍逯並駐守平亂。22年由於綠林軍在荊北作亂,派司命將軍
孔仁駐守
豫州,納言將軍
嚴尤、秩宗將軍
陳茂平定
荊州,此為兼稱將軍的實例。以軍領政的方式還有於10年命
中郎將、繡衣執法各五十五人,分別駐守大郡,監督地方。中郎將不僅涉內政,兼有對外職責。王莽所封的太子四友,就有中郎將
廉丹。此外還在內置司命軍正,外設
軍監十二人。20年,新末民變期間,王莽見四方盜賊多,復欲厭之,又置前後左右中大司馬之位,賜諸
州牧號為
大將軍,各郡的
卒正、
連帥、
大尹為
偏將軍,
屬令為
裨將軍,
縣宰為
校尉。然而部分軍人在地方胡作非為,擾亂地方行政,以軍領政的方式還是失敗。
在建立新軍方面,王莽陸續建立豬突豨勇、理軍等新軍,但無大用。與匈奴發生戰爭的期間,王莽招募天下丁男、死罪囚、吏民奴而編成的新軍“
豬突豨勇”。又令公卿以下至郡縣黃綬皆保養軍馬,多少各以秩為差。又招募自稱有奇技術可以攻匈奴的人,然而大多誇大其詞,但王莽仍拜為“理軍”,賜以車馬。此外還設立捕盜都尉以平定
三輔盜賊。
23年王莽拜將軍九人,皆以虎為號,號曰“九虎”,率領
北軍精兵數萬人前往關東平亂。這些士兵的妻子與兒女還留在宮中當人質。以上介紹的這些新軍,除捕盜都尉外,其餘大多無用。
經濟
經濟改革
新朝的經濟政策有部分是遵循古制,有部分是重建西漢漢武帝時的經濟政策。立國初年,
西漢末年的土地與奴婢問題依舊存在。為了穩定統治,
王莽附會《
周禮》上的古制,先後下令改制。針對土地被豪強強烈併購與大量貧窮人口轉為奴婢的問題,王莽建立了王田制與禁止奴婢買賣(私屬制)。
王田制於8年推行,視全國土地為朝廷所有,稱為“王田”,王田不得任意買賣。恢復井田制,限定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不得超過九百畝(一井),超過的土地須分給宗族鄉鄰。如果無地者由政府授田,每夫一百畝,這是與後世
均田制極為類似。
針對奴婢問題,王莽推行私屬制,禁止奴婢自由買賣。然而地方大地主激烈反對土地轉讓,王莽雖然派
張邯、
孫陽到地方強力推行,反而使地方大亂。
三年後,王莽接受區博的建議於取消王田制。而私屬制,因為王莽禁止奴婢買賣,地方豪強競相於黑市賣奴婢,使價格低落,最後也宣布廢止。
重農抑商
為了穩定物價、鼓勵生產、增加國家稅收與打壓商人,早在漢武帝時就向商人和工匠徵稅,但王莽的制度更加完整。他建立
五均六筦政策、貢所得、征荒地稅與賒貸。這是新朝在民生及財政的重要革新,也說是一種國家
社會主義政策的推行。“五均”就是把鹽、鐵、酒、貨幣、山林川澤等五類收歸國有以控制經濟,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五均官還針對漁、獵、畜牧、巫、醫以及養蠶、紡織等業,均收取所得純利的十分一,稱“貢”,即現代的
所得稅。“六筦”即六管,就是前面的五均與貢所得等六項由官府管理,對每一項制定條例與處罰。此外,為了鼓勵生產,對荒地征荒地稅,鼓勵開墾荒地。對貧窮或需資金周轉的人,給予賒貸。這些政策雖然出自好意,但推行者多是薛子仲、張長叔等大商人。這些商人到處和地方官吏勾結以榨取百姓,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且改革步驟太快,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經濟更加崩壞。
幣制改革
針對貨幣,王莽先後五次改幣。7年,王莽附會周代鑄大錢之說,加鑄契刀、錯刀、大錢與漢代五銖錢共為四品。9年,除大錢外的貨幣均廢除,並鑄小錢與大錢通用,並嚴禁盜鑄。隔年,另造二十八種貨幣:黃金一品、銀貨二品、龜寶四品、貝貨五品、錢貨六品、布貨十品。錢、布共為銅製,所以總稱“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後因人民抵制繁雜的莽幣,改用漢五銖錢。在官府無法禁止的情況下,王莽又盡廢諸幣,改行貨幣、貨泉兩品,並於許民間鑄大錢 ( 限期六年)。這樣反覆的改革幣制,讓新朝的經濟混亂,加速人民破產。
人口
新朝時期沒有具體的人口調查,估計17年中國有5600萬人。由於
王莽改制失敗加上自然災害頻發和14年黃河下游改道,致使17年爆發
綠林赤眉起義。之後烽火遍地,軍閥割據和混戰,造成黃河流域大量人口死亡,其餘為躲避戰火大量向
長江流域遷徙。東漢初年,江南地區人口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州、荊州、揚州與益州等四州。南方人口增長的同時,北方大部分郡國人口減少。
年代
| 戶數
| 口數
|
---|
| 12,366,740戶
| 59,594,978人
|
| | 約5600萬人
|
| 4,279,634戶
| 21,007,820人
|
文化
思想
新朝思想上起西漢,下承東漢。西漢末期盛行
讖緯學說,讖緯是神學與庸俗經學的混合物。儒生好談災異、祥瑞,常以自然現象來附會人事的禍福,後來成為王莽建立新朝的依據。早在西漢時,儒生就多信奉
陰陽家“五德終始”之說,盛言“天運循環,貴賤無常”,相信“漢歷當終,新王將興”。由於社會改革的要求及天運循環的理論相結合,儒生鼓吹
禪讓、改元易號以更始,這些都成為王莽建立新朝時所依靠的理論。
前78年
漢昭帝時,
眭弘便附會
董仲舒之言,認為漢帝應該尋到賢人,禪讓帝位給他,自退位為王,如同夏代堯、周代商故事,他將
董仲舒半人半神的神學目的論演變為讖緯神學。
漢成帝時,又有齊人
甘忠可詐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十二卷,以言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天帝使真人
赤精子,下傳授道。甘忠可傳授給重平
夏賀良、容丘丁廣世、東郡
郭昌等。甘忠可弟子
夏賀良等對
漢哀帝陳說西漢中衰,當更受命。於是漢哀帝改元
太初元將,號曰‘陳聖劉太平皇帝’。後因無嘉應,漢哀帝遂誅殺夏賀良等人。
讖緯學說到新莽時達到高峰,王莽崇尚古制,也利用讖緯學說以取得帝位。他假借符命、祥瑞,偽造禪讓的根據,如製作了“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的石碑、“金匱神嬗”書言王莽為真天子等王莽的讖緯。
西漢末年也有人對陰陽家提出質疑,
揚雄仿《論語》作《
法言》,模仿《易經》作《
太玄》,提出以“玄”作為宇宙萬物根源之學說,強調如實的認識自然現象,並認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駁斥了方士的學說。他主張要回復儒學
五經的本來面目,為東漢注重文字本身的真實性的
訓詁學開啟了先河。
新莽的覆滅代表儒學家復古思想的破滅,也使漢儒變法禪讓的政治理論至此消失,漸變帝王萬世一統的思想。先秦學術注重矯正社會的病態,建立大同世界。由於王莽新政的失敗,說明以古代禮法改革的方式不通。魏晉以後,思潮不向整體利益求答案,轉為尋求人性及生存的意義,玄學及佛學遂取代先秦諸子的思想地位。
語言文字
新莽時期,
王莽與
劉歆等儒者提倡古文經,使古文經與今文經抗衡,即古今文之爭。王莽還於
五經以外增設
樂經,增加古文經博士和博士弟子的人數五人。並且擴建太學和太學生宿舍,於地方學校廣招生徒,徵求各地異才。
古今文之爭源自秦始皇焚毀
經書事件,後來儒者憑記憶書寫經書,成為今文經。在西漢時於孔壁發現古經書,稱為古文經。西漢的五經(樂經已失散)博士仍以今文經為主。西漢晚期,今文經學派如
劉向等人受
陰陽家影響,偏向怪力亂神,到西漢末年出現
讖緯學說。古文經學派則在西漢末年由巨儒
劉歆(劉向之子)與王莽提倡。漢成帝時,劉向負責整理古文經,劉向去世後由劉歆繼承。劉歆最後完成編目,即《
七略》,這是中國最早的目錄書,集結古代學術思想與著作的內容。劉歆在整理古籍中發現先秦時期的
蝌蚪文,主要有《
春秋左氏傳》、《
古文尚書》、《
逸禮》等等,並認為《
毛詩》與其他家派不同,可列為古文。最後劉歆大力提倡古文經,並建議立古文經博士、學官,得以和今文學家抗衡,這受到今文學家的抵制,即今古文之爭。新朝成立後,王莽為上述古文立古文經博士。雖然東漢成立後古文經博士被廢,但不排斥古文經,而且民間研究風氣大盛,三國時期古文終於取代今文,成為學術正統。
王莽改定文字為
新莽六書,即古文、奇字、篆書、佐書、繆篆、鳥蟲書,可分成古代文獻文字、通用文字與套用文字等。古文為孔壁經書的戰國文字,奇字是有非孔壁古文的戰國文字,均屬古代文獻文字。王莽為了拉抬古文經學的地位,所以將古文及奇字分列六書的前二位。篆書即秦朝
小篆、佐書即秦朝
隸書,為新莽時期的通用文字,兩個都廣泛運用,一般日常文書也是用佐書。繆篆為
小篆變體,較為權威、莊重的場合使用,如銅器、印章、石刻、貨幣、
瓦當等;
鳥蟲書即秦體蟲書,用於旗幟和符信,與繆篆都是套用文字。
語言學研究方面,
揚雄曾著《
方言》,敘述
西漢時代各地方言,為研究古代語言的重要資料。王莽當政後,拉攏揚雄,任他為中散大夫。揚雄還寫過《
劇秦美新》,指斥秦朝,美化新朝。
藝術
新朝藝術屬於漢朝藝術的一個時期,比較有特色的有印章、書法與墓畫。新莽的印章屬於秦漢印章的系統,但其工藝水平高,古代璽印無出其右。新莽印章具有自己的風格,分成
繆篆與
鳥蟲書兩類,在制度、印文、字數、名稱諸方面,與
秦漢、
魏晉南北朝的印章有較大的區別,其所達到的藝術水平堪稱秦漢印章中最大的靚點。
書法方面,《王俊幕府檔案簡》為起草正式文書的底稿,這是完全成熟的
草書。而《郁平大尹馮君孺久墓題記》與《張伯升柩銘》相似,屬於繆篆。字形總體為方扁形,偏旁結構很明確地分為方、圓兩類,方形結構以直線銜接建構而成,圓形結構以曲線糾結盤繞形成,兩者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西漢末年到新莽時期,墓室內繪製的壁畫的面積增大,增入了世俗生活宴樂的內容。墓例有
洛陽金谷園和
偃師辛村的新莽墓,金谷園墓前室穹隆頂在白地上以朱墨等色滿繪彩雲,四壁影作枋柱,以象徵木結構建築。後室頂脊及柱頭斗子間分繪日月神靈異獸。辛村墓則除日、月及辟邪畫面外,其最有名的有《壁畫宴樂圖》與《西王母圖》。並且繪有多幅門吏、庖廚、宴飲、六博等世俗生活的畫面。
除了墓畫,自西漢宣、昭兩帝萌芽的
畫像石也有充足的發展,以
河南唐河出土的
天鳳五年的“漢郁平大尹馮君孺人畫像石墓”為經典之作。該區畫像石的內容豐富,約有30餘。主要描述墓主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技,反映儒家倫理道德的歷史故事,反映仙人思想的羽人、應龍、四首人面虎以及鎮墓辟邪神怪如蹶張、青龍、白虎、朱雀、鋪首銜杯等。由於主題明顯、內容豐富又質樸,而且紀年明確,所以十分被重視。
民族
王莽建立新朝後,為了宣示新朝的威德,派遣使者四出,東到遼東及朝鮮半島北部的玄菟、樂浪、高句麗及夫余;南到西南邊境;西到西域。收回舊日漢朝授予外族的印綬,改受新朝的印綬,並把所封的王貶為侯,所用的璽改為章,這樣就引起西南夷鉤町王及匈奴的叛變,西域諸國也逐漸與王莽破裂關係。
匈奴
在北方方面,匈奴與西漢和平約有30多年,直到新朝建立為止。王莽推行改王為侯的政策,並將“匈奴單于”稱號改為“恭奴善於”,後改為“降奴服於”。為了弱化匈奴,王莽分匈奴居地為15部,強立呼韓邪子孫十五人俱為單于(如孝單于、順單于等等)。
匈奴烏珠留單于因此而叛變,王莽就於
11年徵發士兵三十萬人,大舉進攻匈奴。由於戰事連年不決,自宣帝以來,“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北方邊界,又變成了“北邊虛空,野有暴骨”的悲慘情況;而新朝北部的人民也因為戰亂而相聚為盜,動亂開始形成。王莽為了討伐匈奴,於
12年強令高句麗、烏桓出兵,兩國皆不願而叛變,西域地區也陸續叛新投匈。新朝滅亡後,匈奴
呼都而屍道皋若鞮單于認為有機可趁,扶持九原
盧芳與漁陽
彭寵,其中盧芳還被封為漢帝。另一方面,率軍東掠並、燕,西侵涼、朔,對當時的新成立的東漢威脅很大。
高句麗
東北方面,
高句麗是東北強國,役屬
沃沮、
東濊。高句麗叛變新朝後侵擾東北各郡,新朝遼西太守田譚戰死。王莽派
嚴尤出兵斬其王,但高句麗別種
濊貊仍舊屢次寇邊。直到東漢初年,還入侵右北平、漁陽、上谷等幽西數郡。而
烏桓與
鮮卑連和,烏桓叛變新朝後投奔匈奴,在東漢中期匈奴衰退後與鮮卑瓜分漠北領地。
西域各族
西域方面,到漢哀帝、漢平帝時,西域已有五十五國。王莽建立新朝後,西域諸國大多不服統領,而匈奴勢力也進入西域的
塔里木盆地。13年親近匈奴的
焉耆就殺西域都護
但欽,投奔匈奴陣營。王莽於16年派五威將
王駿、
李崇與
郭欽等西征西域,最後被
焉耆率領
姑墨、
尉犁、
危須等連軍擊潰,王駿被殺,西域與新朝斷絕往來。西域北道諸國淪入匈奴勢力範圍,只有位於西域南道的
莎車率領南道諸國抗衡匈奴。到東漢初年,以莎車王延與其子康最支持漢朝,但漢光武帝為了要全力對內,不能支援南道諸國。不久全西域地區被匈奴占領。而西羌的部分,王莽用政治手段領有西海郡(今青海海宴附近)。到新末漢初,西羌遷入境內掠奪,
隗囂招懷其酋豪,隴西數郡都成五溪羌、
先零羌的勢力範圍。同時間位於四川松番一帶的武都
參狼羌也被蜀地的
公孫述煽動,發起叛亂。這些羌族於35年至37年被東漢
馬援所平定,到光武末年,
燒當羌又崛起,成為東漢一朝的西患。
西南各族
在北方、西方一片叛亂之際,12年西南夷的
鉤町(今雲南廣南一帶)也發生叛變,鉤町王攻殺牂柯太守
周韶,跟者益州蠻夷也攻殺太守程隆。越巂、遂久、仇牛、同亭、邪豆之屬,陸續叛變。王莽屢次派兵討伐,寧始將軍
廉丹率領的大軍水土不服,數十年拖延未果。而後以
文齊為太守,他開墾南中,勸降西南夷,與其恢復關係。
公孫述占據蜀地後,文齊據南中不願投降。到東漢時才歸順
漢光武帝。
帝王世系
割據勢力
各地勢力 | 統治區域 | 統治時間 | 各地勢力 | 割據區域 | 統治時間 |
---|
黃河以北地區
|
馬適求
| 巨鹿
| 18
| | 東海(山東郯城),擴張至徐州、兗州
| 18
|
| 邯鄲
| 24
| | 九原(內蒙古包頭)
| 25
|
| 鄗縣(河北柏鄉),占河北後攻洛陽、關中後統一天下建 東漢。 | 25
| | 漁陽(北京密雲)
| 26
|
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區
|
| | 17
| 赤眉兵樊崇
| 莒縣(山東莒縣),先占領泰山一帶,後攻入關中擁立 建世帝劉盆子 | 18
|
| | 18
| 遲昭平
| 平原(山東平原)
| 21
|
| 汝南(河南平輿西北方射橋鄉)
| 23
| | 睢陽(河南商丘)
| 23
|
翼漢大將軍.海西王董憲
| 郯縣(山東郯城)
| 24
| | 劇縣(山東壽光南方)
| 24
|
爰曾
| 東平(山東東平),擴張至黃河下游
| 24
| | 密縣(河南密縣)
| 25
|
淮陽王蘇茂
| 廣樂(河南虞城西北方)
| 26
| 董?
| 堵鄉(河南方城)
| 26
|
鄧奉
| 淯陽(河南南陽南方)
| 26
| | | |
淮河、長江、漢江以南地區
|
| 綠林山(湖北隨州西南方),先攻下宛縣,後攻入關中建 玄漢。 | 17
| | 黎丘(湖北襄樊東南方)
| 21
|
平林兵陳牧
| 平林(湖北隨州東北方平林關)。
| 22
| | 舂陵(湖北棗陽南方)
| 22
|
| 舒縣(安徽盧江)
| 23
| | 夷陵(湖北宜昌)
| 24
|
關中、巴蜀、西涼地區
|
| 平襄(甘肅通渭)
| 23
| | 成都(四川成都)
| 23
|
武安王廷岑
| 藍田(陝西藍田),後據有漢水一帶
| 24
| | 張掖屬國(甘肅金塔東方)
| 24
|
| 上郡(陝西榆林南方魚河堡),由 銅馬、 青犢與尤來等所立。 | 26
| | | |